(一)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术后护理
1.造瘘手术后应卧床休息24h,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体温。
2.观察内瘘是否通畅,每日3次或更多对造瘘血管的回心侧静脉触诊或听诊,感觉血管内血流的振颤或轰鸣声有否减弱,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师。
3.观察肢端有无缺血情况,了解患者手指有无麻木、疼痛等感觉,并观察手术肢体末梢的温度与健侧比有无降低冰冷、色泽有无发绀等缺血状况。
4.观察切口有无渗血、血肿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发现渗血应与医师联系。
5.观察手术肢体静脉回流状况,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造瘘肢体的水肿。
6.教会患者术后对动静脉内瘘的观察方法,会触摸内瘘局部的血管震颤、会听内瘘血管内血流杂音,了解内瘘通畅和堵塞的表现。告知发现问题如声音减弱、血管震颤消失时,如何及时与医生联系的方法。
7.敷料包扎不可过紧,告知患者术后应及时更换宽松衣袖内外衣,防止动静脉内瘘因约束过紧血液淤滞失去功能。并指导患者入睡时侧卧,不可偏向手术侧患肢,防止造瘘肢体受压发生栓塞。
8.通知患者术后3d到医院换药,更换切口敷料,观察切口情况以及防止感染,并且每3天换药1次。指导患者生活洗漱时应当注意保持患肢纱布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污染。
9.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在内瘘术后24h无出血等情况下,做手指运动和腕部活动防止血栓形成;3d后应酌情开始做造瘘血管的充盈锻炼即握拳运动;术后5~7d交替握拳松拳或进行挤压握力圈锻炼,促进内瘘成熟,增强内瘘功能。
10.切口愈合的情况不同,一般术后10~14d酌情拆线。
11.指导患者术后测体温,超过38.5℃以上,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二)动静脉内瘘的日常护理
良好的日常护理是提高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
1.禁止在有内瘘的肢体上测血压。内瘘的静脉端日常不能进行穿刺取血、输液等血液净化以外的静脉治疗,以免造成出血。不能静脉注射高渗液体如高张糖、高张钠等及有刺激性的药物,以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2.内瘘成熟时间一般需要1~6个月,成熟早晚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和术后锻炼有关,术后4周在没有其他血管通路情况下也可提前开始酌情使用,但由于此时动脉化的静脉尚未扩张,血管壁尚未增厚,还未形成瘘只是血流量充足,因此对穿刺技术要求非常高,应当慎重。穿刺失误会导致血管周围血肿,血管的损伤会影响今后瘘的功能。4周之前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应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一般待8~12周内瘘较为成熟再开始穿刺使用,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维护内瘘功能更佳。
3.指导新患者保护内瘘的自我护理方法。
4.压迫止血不当还会造成瘘管的闭塞,操作中应当十分谨慎小心。同时指导患者注意压迫止血时间,特别是透析治疗中有失衡,血压偏低的患者。
5.透析过程中要经常巡视,观察病人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
6.发现内瘘堵塞,立即用尿激酶50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慢速推注堵塞的血管内,滞留20~30min,待内瘘通开后,再静脉注射肝素盐水10ml(含肝素25mg)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支以达到全身肝素化,保持内瘘通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