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常规指导
1.保持皮肤清洁是防止感染的前提。督促患者讲究卫生,保持有内瘘肢体清洁,在每次治疗之前清洗动静脉内瘘的肢体,透析结束后当日穿刺部位不宜水洗,以防感染。平日勤换内衣保持清洁,内瘘周围皮肤保持完整,没有抓痕和化脓性疮、疖等感染灶。
2.防止有动静脉内瘘的肢体受压,注意内瘘的血流通畅,治疗后不忘压瘘止血时间,及时去除压力,防止因压迫止血时间过长,血流缓慢造成内瘘的血栓。平日衣袖宽松、睡眠卧于健肢,保持动静脉内瘘的血流畅通非常重要。
3.防止有内瘘肢体长时间上举,使血液充盈减弱。
4.教育病人养成早晚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学会自我判断内瘘血流是否通畅等方法,如果感觉血管震颤音变弱、消失等疑有阻塞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
5.非治疗日坚持血管充盈锻炼、进行血管处适当按摩,增加血管充盈度和皮肤、血管壁弹性,减低治疗时穿刺的失败率,促进皮肤、血管由于穿刺造成损伤的愈合。平时应加强手臂锻炼,使血管扩张充盈以便于穿刺。指导患者正确的锻炼方法,如手臂下垂、攥拳松拳等,每天坚持,养成习惯。
6.嘱患者在透析治疗中消除紧张情绪,经常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疼痛感觉,有问题及时与护士联系。透析治疗结束后在院外如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应立即用示指中指按压穿刺部位止血,24h内可冷敷,24h后可适当热敷,还可以涂布药膏喜疗妥消肿。
7.患者造瘘手臂不可提重物,防止穿刺孔的薄弱环节因血管怒张后出血。避免内瘘的外伤,防止大出血造成生命危险。在非透析时戴护腕进行防护,护腕应松紧适宜,防止过紧造成内瘘阻塞。
8.平日应控制水分过多的摄入,避免透析治疗日的大量除水,导致血容量过低和血压过低,致使瘘内血流过缓发生凝血阻塞。
9.注意摄取适当的饮食,防止发生营养不良,增加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内瘘感染的发生。
(二)动静脉内瘘的功能锻炼
1.使有动静脉内瘘的手臂向下,握拳再放松,反复抓握,以不累为度,每天早、中、晚的进行锻炼;或随时做这个动作,不拘泥于形式。
2.以健侧手紧握有内瘘侧手的上臂,以有内瘘侧手臂向下握拳2次,再同时双手放松,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经常坚持练习,动静脉内瘘功能就会提高,血管就会逐渐的充盈起来。
3.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充盈要适度,能够在治疗时便于穿刺并保持足够的血液流量即可,因为静脉没有脂肪组织包裹,被动脉化以后在很高的动脉血液压力冲击下,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很快就会充盈起来。过度的扩张会增加心脏负担,在适当的时候要戴护腕加以保护。
(三)预防动静脉内瘘感染指导
1.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更换内衣,洗澡时最好淋浴,避免盆浴浸泡,沐浴后不忘消毒穿刺针孔。每次来治疗前清洗一下有瘘的肢体,保持皮肤的清洁。
2.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预防动静脉内瘘周围的皮肤感染,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外伤。皮肤干燥引起瘙痒的患者可使用一些中性护肤脂,防止局部瘙痒时抓伤皮肤形成感染灶。
3.在做内瘘周围皮肤按摩及涂药日常护理动静脉内瘘时,一定注意先洗手后操作。
4.如需要热敷或冷敷时不宜用湿毛巾直接敷于穿刺孔处,最好避开穿刺部位。
5.随时观察动静脉内瘘状况,发现穿刺针眼红肿、附近有红疹或疑似感染灶时,应及时用碘伏消毒并与医护人员沟通。
6.注意营养摄取,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患者抗病能力。
(四)动静脉内瘘的冷敷与热敷指导
内瘘情况正常时无需做冷敷或热敷,在血液透析治疗穿刺失败后,为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淤血消散,可进行适当地冷敷或热敷。
1.冷敷
(1)冷敷作用: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减轻疼痛,防止炎症扩散。对由于炎症引起局部的红、肿、热、痛,有使炎症局限化作用。对治疗中由于穿刺失败造成的血管损伤,有防止出血的作用。
冷敷不适宜动静脉内瘘功能差的患者实施,本身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好,血流量差,血管不充盈,容易发生瘘的栓塞。
(2)冷敷方法:冷敷时,先将保鲜膜覆盖在患处,在保鲜膜上平铺一小毛巾,再将小冰袋置于毛巾上,20~30min,注意防止冻伤。
2.热敷
(1)热敷作用:热敷可以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治疗中造成陈旧性皮下出血(青紫淤血),有促进吸收的作用。
热敷不适宜凝血机制差及针孔愈合不佳的患者,特别是人工血管的患者,因为人工血管不是自身组织针孔闭合较差,极易发生出血和皮下出血。因热敷可以造成血管的扩张,对于刚刚发生的皮下出血患者禁止做热敷,以免加重出血。
(2)热敷方法:热敷时,先将保鲜膜覆盖在患处,毛巾浸入热水中2min后捞出拧干约40℃,置于保鲜膜上。一般20~30min,注意温度不可过热,防止烫伤。
无论冷敷与热敷,都不应直接将湿毛巾放置在穿刺针孔上,防止动静脉内瘘的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