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时间:2023-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尤为严重的是,这是一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其产生的后果是空前绝后的。大萧条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然而,凯恩斯认为: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是会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张三规避风险,减少投资以减少损失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损失。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_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

第六章 真实世界的囚犯困境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德]约翰•沃尔夫•冯•歌德的《浮士德》

本章指引: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囚犯困境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无论是经济萧条还是环境恶化,价格大战还是交通拥堵,甚至老太太摔倒没人去扶,都是囚犯困境的真实写照。相信读者一定会感慨:“原来这也是囚犯困境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1929年中开始的那次经济萧条,对美国来说,是一次空前规模的灾难。在1933年经济降到最低点之前,以美元计算的美国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总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业人数上升到劳动力总人数的25%的空前水平。”[1]罗斯福总统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尤为严重的是,这是一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其产生的后果是空前绝后的。

大萧条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以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批判。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作为马歇尔优秀学生的凯恩斯本人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序言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2]

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学派的根本决裂集中在对萨伊(Jéan Baptiste Say,1767—1832)定律的批判上。[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为其自身创造需求。萨伊定律隐含的命题是:失业作为一个长期现象是不存在的,因为灵活的市场机制总能使供求达到平衡,无论是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然而,凯恩斯认为:

(1)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是会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4]

(2)如果人们储蓄的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利率机制)全部转化为投资,那么萨伊定律仍然成立。问题在于,决定投资的因素除了利率以外,还包括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并没有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当储蓄只是部分被转化为投资时(投资需求不足),必然导致有效总需求的不足。

(3)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产品过剩,[5]产品过剩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在工资(劳动力价格)向下刚性的条件下,劳动力需求下降导致持续的、长久的失业。

(4)即使名义货币工资可以向下调整,由于工资减少必然导致收入减少和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产品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因而实际工资未必会下降。那么,失业仍会持续存在,并由此形成收入下降→有效需求减少→失业增加→产出下降→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6]

(5)凯恩斯解释了在价格机制不能灵活作用的条件下,经济大萧条可以作为均衡结果在较长时间里存在,被后人称为“萧条经济学”。[7]

(6)在经济萧条状况下,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在经济萧条状况下,增加货币供应已经不能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刺激投资的增加(即所谓的“凯恩斯陷阱”),因此政府应该采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这是唯一切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

大萧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经济学家们仍有许多争论。凯恩斯的解释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人的节俭(后人称之为“节俭悖论”,即节俭导致收入降低,浪费导致收入上升),其次是因为节省下来的钱没有被全部用于投资。那么,这跟囚犯困境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这背后的联系就在于消费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给自己带来消费满足的活动,它还会给产品的提供者带来利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利润),给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提供一份就业机会。试想,如果消费者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会导致多少服装市场关门、服装企业倒闭、服装工人失业啊!因此,减少1元的消费会导致1元以上的国民收入减少,当大家都这么做了以后,原本可以有更多国民收入的结果就不会出现,只会形成一个低的国民收入水平。当然,如果通过货币市场能够把人们舍不得消费的收入(以储蓄的形式)全部转化为企业的投资,那么,总的有效需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企业(主)在考虑投资决策时,并不是说只要借款的利息足够低,就愿意尽可能地多借。他必须考虑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试想,某房地产开发商张三投资10亿元开发一个楼盘,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最后只卖了5亿元的销售收入,那么,张三一共损失了5亿元。然而,对整个社会而言,总的损失并没有5亿元。在张三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地方政府得到了卖地的收入,原材料供应商得到了利润,员工得到了工资,政府得到了税收,甚至消费者(购房人)也得到了消费者剩余。[8]也就是说,投资的损失是由张三一个人承担的,而投资支出所创造的收益是社会共享的。张三规避风险,减少投资以减少损失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损失。当许多企业主都减少投资后,经济萧条就会出现,社会整体将陷入困境。

注释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张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

[3]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古典学派包括从斯密和李嘉图到马歇尔和庇古的全部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学家。

[4]在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没有卖者与买者的区别,自然也就没有需求和供给、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分离以及在量上的差异。在此,货币作为储藏手段起到了推迟消费的作用。

[5]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只能是在价格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发生,如果价格是灵活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作为均衡状态发生。

[6]关于失业(经济危机)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问她的母亲,为什么不生炉子?母亲说,因为没有煤。为什么没有煤?因为没有钱。为什么没有钱?因为父亲失业了。为什么失业了?因为父亲挖的煤太多了,卖不出去!

[7]本人更倾向于认为,与其说凯恩斯指出了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如“价格刚性”),不如说凯恩斯揭示出了货币市场的特殊规律。由于货币不仅仅可以用于交易,还可以用来投资,人们愿意为持有货币(因为货币的流动性)而放弃利率的收益。正是货币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影响,从而使得货币对实体经济而言,不是简单的一层可有可无的“面纱”,而是保证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润滑油。

[8]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张三不开发这个项目,政府可以把地卖给其他开发商,原材料供应商可以供应给其他开发商,员工可以到其他地方找工作,消费者也可以买其他楼盘的房子。问题是,如果没有张三,政府卖地的收入不会这么高,员工也找不到这么高收入的工作,消费者更是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