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承诺与威胁
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
—张爱玲
说的人当真就成了“誓言”;听的人当真就成了“诺言”;双方都没当真那就是“戏言”。
—陈伟的《这还是马云》
本章指引:在现实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与承诺,比如向你借钱的人一定会承诺尽快还钱给你。企业的老板总是信誓旦旦地对员工说,只要你努力工作,一定不会亏待你的。新郎新娘总会在婚礼上发誓相爱一生、白头到老。一个绑匪会在电话里威胁你说,如果不给钱就撕票,或者承诺说,如果给钱就放人。那么,对你来说,在什么情况下,你应该相信这些威胁或承诺,什么时候不应该相信呢?还有,如果你要给别人承诺,又怎么让对方相信你的承诺呢?本章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有时候,威胁(threaten)与承诺(commitment)的界限非常模糊。威胁与承诺的界限只取决于你怎样称呼当前的情形。绑架你的歹徒会威胁说,如果你不肯告诉他银行卡的密码,他就会弄死你。如果你怎么都不肯说,那他就会动手殴打你,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情况,而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他又会承诺说只要你告诉他密码,他就会住手并把你放了。随着形势转变,一个强迫性的威胁会变得和一个阻吓性的承诺差不多。
如果实践一个“威胁”对对方不利,称之为警告(warn)。比如,政府告诉被拆迁户,如果在本月底之前还不搬迁,就要采取强制拆迁。这就是一种警告。再比如,父母告诉孩子,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假期就不带他出去玩。警告的用意在于告知对方,他们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实践一个“承诺”对对方有利,称之为保证(promise)。比如老板向每个员工保证,如果员工努力工作,年终奖会增加10%。这就是一种保证。再比如,父母告诉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得了100分,假期就带他出国旅游。保证的用意同样在于告知对方,他们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强调这两对概念的区别是有理由的。威胁与承诺是真正的策略行动,而警告与保证更多的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警告或者保证不会改变你的策略选择。实际上,你只不过告知他们,针对他们的行动,你打算采取怎样的行动作为回应。然而,一旦他们真的这么做了,你也未必会作出原先所说的回应。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威胁或者承诺意味着一旦时机来临,就会真的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告知,而是为了操纵。由于威胁和承诺表明你可能选择与自身利益冲突的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等到别人出招之后,你就有动机打破自己的威胁或者承诺。很多时候为确保可信度,我们必须作出一个承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