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研究史是什么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研究史是什么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吉兰-巴雷和Strohl等报道2例良性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表现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肌肉压痛及感觉异常等,无客观感觉缺失,认为是良性多发性神经炎,首次提出该病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本病又称为兰克-吉兰-巴雷-斯特尔综合征,简称吉兰-巴雷综合征。后来许多英国和美国研究学者进一步阐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Haymaker和Kernohan首次描述本病的病理表现,强调周围神经水肿是本病早期重要改变。

本病最早的描述可能见于Wardrop和Ollivier(1834)的报道,Landry(1859)称为急性上升性麻痹,患者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伴呼吸衰竭,可导致死亡。Osler(1892)描述热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吉兰-巴雷和Strohl(1916)等报道2例良性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表现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肌肉压痛及感觉异常等,无客观感觉缺失,认为是良性多发性神经炎,首次提出该病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albuminocytologic dissociation)现象,本病又称为兰克-吉兰-巴雷-斯特尔(Landy-Guillain-Barre-Trohl)综合征,简称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后来许多英国和美国研究学者进一步阐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Haymaker和Kernohan(1949)首次描述本病的病理表现,强调周围神经水肿是本病早期重要改变。其后Asbury、Amason和Adams等(1969)确定本病的基本病变,自发病即出现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小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MNC)浸润及脱髓鞘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