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细胞介素(IL):已命名的IL有14个,其中与脱髓鞘疾病关系密切的因子为IL-1、IL-2、IL-6。IL-1主要来源于激活的单核(Mc)或巨噬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内还可来源于SC、血管内皮细胞等。IL-1可上调神经膜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增强对自身抗原或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髓鞘破坏。Matsuda和Hofman等用细胞培养和免疫组化等手段均证明IL-1可能是促进神经系统脱髓鞘的因子之一。
IL-2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在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诱发B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产生上起重要作用。IL-2通过存在于B细胞和T细胞、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膜上高亲和力的受体(mIL-2R)而发挥作用。可溶性IL-2受体(sIL-2R),其主要成分与mIL-2R相似,均可与IL-2相结合,mIL-2R与sIL-2R同时升高常提示体内免疫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中IL-2和sIL-2R含量均增高。
IL-6主要来源于T或B淋巴细胞,在神经系统病变时,可产生于MC/M。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抗体。研究表明,IL-6对正常状态的B细胞无增殖活性,但可促进病毒感染的B细胞增殖。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前多有感染史,且外周血中存在高水平的抗外周神经髓鞘的抗体(GM1、GD1a等),表明IL-6可能通过激发B淋巴细胞产生致病抗体而发挥作用。
(2)干扰素(IFN):分泌α、β、γ3种,前二者称为Ⅰ型IFN,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后者称Ⅱ型IFN,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IFN-γ可诱导M表面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促进M产生能直接破坏髓鞘的氧自由基和其他毒性物质,增强血管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和M黏附分子的表达。此外,还可诱导SC表面NHC-Ⅱ类抗原的产生,导致异常免疫应答。尽管在人类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中SC上MHC-Ⅱ类抗原已有所报道,但是尚未在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SC不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它是促进T细胞免疫还是抑制这一应答,还不十分清楚。
(3)肿瘤坏死因子(TNF):分为α和β两类。前者主要由活化的MC/M产生,后者主要由T细胞分泌。TNF-β产量少,只表现局部作用。TNF-α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和介导炎症的作用。它可通过多种方式有选择地诱导对SC和周围神经的损害,刺激M分泌活性氧、NO、补体等多种毒性物质;调节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损伤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血-神经屏障;上调内皮细胞和SC上ICAM-1,它可允许炎性细胞通过血-神经屏障,启动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疾病。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M可能主要通过释放TNF-α而引起周围神经脱髓鞘损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