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灌注显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无创性肺栓塞诊断方法。其主要机制是利用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内暂时的嵌顿,得到肺血流灌注平面影像或断层影像。由于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成正比,因而肺灌注显像代表着肺动脉血流分布。当肺血管出现狭窄或栓塞时,该血管辖区的肺血流减少或无血流,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区域,则在肺影像的相应区域出现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通过对图像肺血流灌注分布状态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协助诊断肺栓塞等多种肺部疾病。
【适应证】
(1)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结合肺通气显像及下肢深静脉核素造影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等肺疾患肺减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的确定及残留肺功能的预测。
(3)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负荷增加。
(4)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先天性肺血管病变患者,了解肺血管床受损程度及定量分析,药物与手术疗效的判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5)全身性疾病(胶原病、大动脉炎等)可疑累及肺血管者。
(6)判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COPD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判断。
(7)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观察其病变对肺血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适应证以及对疗效的判断。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操作方法】
1.显像剂 肺灌注显像剂主要包括核素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或人血清白蛋白微球(HAM)等。MAA目前应用更广泛。
2.平面显像
(1)患者准备:患者于检查前安静平卧,可给予吸氧10min,以避免因肺血管痉挛所造成的局部肺放射性减低。
(2)注射示踪剂:患者一般取平卧位,注射前将99mTc-MAA悬浮液振荡摇匀,静脉缓慢注射,成人使用活度一般为111~185MBq(3~5mCi),含蛋白颗粒(2~7)×105个,平均3.5×105个,注射体积≥1ml,注射后5min即可显像。如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血流分布图像时,可采用坐位注射。
(3)检查体位: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一般平面显像常规取8个体位,即前后位(ANT)、后位(POST)、左侧位(LL)、右侧位(RL)、左后斜位(LPO)30°和右后斜位(RPO)30°,以及左前斜位(LAO)30°和右前斜位(RAO)30°。
(4)仪器条件:将双肺同时包括在探头视野内,选用低能通用型准直器,建议每个体位采集计数为500k,采集矩阵为128×128或256×256,如采用256×256矩阵,计数应增加。能峰140keV,窗宽20%。
3.断层显像 患者准备与注射示踪剂同平面显像。取仰卧位,双臂抱头,使探头尽量贴近胸部。探头配以低能高分辨率或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旋转360°,每6°或5.6°采集1帧,每帧采集20~30s,共采集60帧或64帧,能峰140keV,窗宽20%,采集矩阵64×64或128×128。采集过程中嘱患者平稳呼吸,以减少呼吸运动对肺显像的干扰。为避免呼吸运动对图像的影响,还可以采取呼吸门控采集。原始数据经滤波后行反向投影等断层图像处理,得到肺水平切面、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断层图像,层厚3~6mm。
【注意事项】
(1)一次检查注射的蛋白颗粒数不宜过大,对一侧肺缺如、肺叶切除或已知肺血管床明显受损害者,注射颗粒数要相应减少。
(2)标记后的99mTc-MAA一般要在4h内使用,否则会降解失效。
(4)儿童做肺灌注显像时要按2~3MBq(0.05~0.08mCi)/kg体重。
(5)99mTc-MAA为悬浮液,抽取药时和注射前须振荡摇匀,注射时尽量避免回血,以防止血液与MAA凝聚成更大颗粒,引起不应有的栓塞,或造成持续不退的肺内大“热点”。
(6)由于MAA入血后受重力的影响,易向肺的低下部位沉降,故注射时应采用平卧位。只有在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时,才使用坐位注射。
(7)注射速度要缓慢,特别是在肺血管床破坏严重的患者,如在慢性肺心病时,慎用“弹丸”注射,以免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增高造成意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