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射性粒子植入法

放射性粒子植入法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法,是将微型放射源(粒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包括恶性肿瘤沿淋巴途径扩散的组织,通过放射性粒子源发出持续低能量的γ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辐射损伤和破坏,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受轻微损伤,以达到治疗目的。核医学科医师应与临床有关科室医师合作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也称近距离)治疗法,是将微型放射源(粒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包括恶性肿瘤沿淋巴途径扩散的组织,通过放射性粒子源发出持续低能量的γ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辐射损伤和破坏,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受轻微损伤,以达到治疗目的。按粒子植入时间可分为永久性植入法和非永久性植入法。核医学科医师应与临床有关科室医师合作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适应证】

(1)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

(2)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

(3)拒绝进行根治手术的肿瘤患者。

(4)预防肿瘤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

(5)转移性肿瘤或术后孤立转移灶失去手术价值者。

(6)无法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

(7)术中(后)残留病灶。

【禁忌证】

(1)肿瘤质脆,易致大出血者。

(2)肿瘤靠近大血管并有感染和溃疡。

【治疗方法】 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描绘出治疗的区域;其次要确定植入粒子的数量和位置,这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放射源的活性强度;最后确定粒子植入的方式与方法。常用粒子种植治疗有3种方式:模板种植、B超和CT引导下种植、术中种植。

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制定一种特殊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可根据B超、CT、ECT、MRI等影像检查获得的肿瘤图像,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决定粒子种植数目和靶区及周围危险器官的剂量分布,指导临床粒子种植。

操作程序:①完成治疗计划设计;②术前麻醉及使用镇静剂;③固定体位及重要器官;④应用CT、B超、MRI、模拟机观察肿瘤位置;⑤用模板固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⑥消毒、插入植入针,检查针的位置;⑦植入粒子;⑧取出植入针体并消毒包扎;⑨用透视或超声检查粒子数;⑩检测工作环境。

【注意事项】 注意穿刺误入血管引起组织栓塞;注意误入放射区域内空腔脏器、吻合口瘘等;注意防止并发症;注意辐射防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