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祈祷与健康
从表面上看,人们是通过祈祷来实现自己的信仰;从实质功效上看,人们是通过祈祷来求得健康平安、驱逐烦恼、净化心灵。也就是说,拉卜楞地区的多种祈祷方式不仅是信仰的、精神的依托,而且这些方式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一点应是我们在研究拉卜楞民俗文化时不可忽略、不可否认的。
平静的心态
无论是诵“六字真言”和转经轮、坐禅,还是磕长头、转佛塔、煨桑、祭祀神灵等,都在心平专一的心态下进行。诵持六字真言要心神专一,口诵赞词而心想他事是徒劳无功的,正如叩拜时的心态,重在心意,情感要专一虔诚。转佛塔、煨桑也能使人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佛塔是神圣的,又是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重大成就的标志,而煨桑则是与佛、菩萨、众神等沟通意愿之“天梯”。对佛的信仰和虔诚不得不使自己的心神平静,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这样,才可达到祈愿之目的。再如坐禅,“禅”,其含义为“思维修”或为“静虑”,要求坐禅祈愿者必须心注一境,安静思虑,如是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总而言之,要祈祷就必须心诚、心静,就必须使自己的喜、怒、哀、思、惊、恐、悲等七情六欲保持平衡得宜,要彻底地排除和抑制内心的愁苦焦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人不可能没有某种信仰,信仰是人们意识形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织着爱、恨、从属、感谢等情感。信仰在人们的意识中将会形成一些有关的幻想和幻觉体验,仿佛看见了幻觉中的神灵,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同时在接受众神的启示。如此,就很容易自然地进入心平气和状态。藏传佛教的祈愿活动都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所以,这些祈愿礼俗有利于祈愿者的身心健康。
祈祷与健康
如前所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难,健康长寿则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所以,藏族人常以“才让老嘉”(汉意为长命百岁)来祝愿他人。本文所谈藏传佛教祈愿礼俗正是人们就此辅助于生活现实的具体行为。藏传佛教宗教信仰的祈愿活动就其“静”(如默诵六字箴言、坐禅等)而言,可达到心态平静、心理平衡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就其“动”(如磕长头、转经轮等)而言,从运动学、医学的角度讲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故而,我们认为,在藏传佛教祈愿礼俗中,无论其“静”还是其“动”都有益于身体健康,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
对藏传佛教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对祈祷活动只看表面,认为是属“迷信的举动”,不假思索,妄加评论。其实,这些方式特殊的祈祷活动,针对人们的心理特点把“佛”与“人”连为一体,从而达到了宣教利民的双重目的。佛教中的“佛”指“一切智”,主张只要自己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佛,即“众生皆佛”。这种教理,不但达到了统治和教化民众的作用和目的,而且将保健知识传播到了广大民众中间,从而达到了又一目的——普度众生,利国利民。以下我们主要从医学、运动学和心理学三方面分析验证祈祷与健康的关系。
过去,藏族文化教育集中于寺院。寺院是一座学科齐全、制度完善的高等学府。数以千计的高僧大德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如天文历算、医学、哲学、心理学等。每个信仰者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和患病时,就要去高僧处占卜。为了祛病健身、净化心灵,高僧指示人们去磕长头、转经轮等,次数从百到万,从“百”、“万”中不难看出,其重点是“多”、“恒”和“动”,因为,佛经上讲明“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即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辨证规律,主张长寿之道在于经常做些必要的运动和劳动。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讲,磕长头的礼佛举止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不但能够增加肺部最大摄氧量和心脏血液输出量,而且也可增强肌肉的力量、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加强消化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神经系统时时处于良好状态。这一运动同时也起降低血脂和减肥作用,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和胃炎,达到体格强壮、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况且,信仰者之叩拜,尤重在心意,心情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这种虔诚所带来的自信使心理安和舒畅,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有学者认为,这种叩拜法实质上是一种气功功力,是全民族性的人体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大规模的科学活动,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磕长头除了宗教信仰之本身含义之外,又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最好运动,对身体有很大的保健作用。
转嘛呢经轮的祈祷方式是经常性的活动,因经轮大小不同,有些经轮需用一人全部力量才能转动。从医学角度讲,经常转经轮对肩周炎、高血压、心脏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据有关医学界的统计资料证明,藏民族高血压的发病率较低,这与这些祈愿方式、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转佛塔可使人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人们对佛的信仰和虔诚使心神能够专一,排出了心中的一切杂念,从而使胸怀开阔,心态良好,有益健康。这如同煨桑时的诵经祷告,都是在心神专一的心境中进行,桑烟之香气也能使人心情愉快。从心理疗法看,祈祷是释放潜意识的不良积淀、消除精神负担的妙法,有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在广大藏区,大部分人无论走路、祈愿,手中始终持有念珠。拨动念珠虽不用多大力量,但据有关医学专家认为,它可直接刺激少商、合谷、阳溪等穴位,虽然是轻微动作,循环往复有开窍醒神、疏散风寒和活血作用。
至于坐禅祈祷,又是一种养心健体的上佳方法。“禅”意为“思维修”或为“静虑”,谓心注一境、思维真理、安静思虑。佛教为了开发人的智慧,首先要求进入禅而安静思虑,所谓禅与智是相表理,即智非禅不成,禅亦非智不照。气功界认为,禅又属于气功,其治病健身的功效,经千百万人的亲身体验和科学测试已得到证实。坐禅使人益寿延年,使人的喜、怒、哀、思、惊、恐、悲等七情六欲保持平衡得宜,直到心情愉悦、心神清静,抑制内心愁苦焦虑,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圆融无碍、轻松活泼地对待生活的超然智慧,从而幸福安恬、身心获益无穷。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得到新的希望,对周围环境可得新的认识。所以说,坐禅有三大益:一可获得坚韧的体魄;二可保持明慧的头脑;三可净化人格。
坐禅祈祷的人,将呼吸的重心移至称之丹田的小腹,目的在于以腹压为媒介,再以意志支配转交给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松弛兴奋机能,产生镇定、安静、解毒之功效。因为,腹部呼吸等于给人体增加了一个辅助心脏,使得循环系统内部的血液量增加一倍,使得输送营养的功能加强,能够赋予已经萎缩了的细胞组织活力而健全起来,渐渐地复苏而得生机。坐禅能够治病,能够消除奇难杂症、慢性病等。有关外国专家学者对坐禅祈祷有如下深刻的研究结论:
治十二种疾病:神经过敏症;胃酸过多症;鼓肠病;结核病;失眠症;消化不良症;慢性胃下垂;胃肠杂症;慢性便秘症;下痢;胆结石;高血压。
心理方面的十种效果:增强忍耐心;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坚固意志力;增进思考力;形成更圆满的人格;能使头脑迅速地冷静;安定情绪;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能使多种疾病消失;达到彻底开悟的境地。
再者,在现代社会中,对精神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方法之外,另外还有利用宗教引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集体疗法等来治疗。人们往往以为药物疗法是治疗精神病的最有效手段,然而,诸如镇静剂之类药物的实际疗效却值得怀疑。原因是,镇静剂一是对病人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这类药物又具有一种“紧身衣”的作用,一旦穿上再无法脱下。正如美国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在其《跨文化心理学》中指出:许多精神病可以不治而愈,现代医生的角色就往往显得有些暧昧不清了。利用宗教信仰,将信仰作为心理疗法能够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并给予病人一线希望,这种特性在疗效上往往比正确的诊断更为重要,“而且那些无意义的咒语、神秘的仪式能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巫师也可能和精神病医生一样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更为成功。”
现代医学对精神病患者的病因还是不甚了解,自然就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在藏族乃至其他少数民族中,运用禳鬼仪式之类的方法治疗精神异常极其普遍。我们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这种仪式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一种形式,人们认为,精神异常并且久治不愈时,是鬼神附体或是捉弄,此时只有巫师知其原因,人们就请巫师作法治疗。于是,医和巫、医疗和巫术密切结合,药物作用与宗教心理取得了自然的结合,求药与求巫都统一于治疗过程中,信药中有信巫之成分,这种方法对患者有特殊疗效。现代医学所采用的心理疗法,如“自律训练法”、“松弛法”就是秉承了佛教禅功技巧。日本学者曾经对癌症患者做过一个统计,发现精神状态好的患者一般活的时间较长,情绪焦急突变的人只会使病情加剧。按心理学角度讲,人在与周围环境交往过程中不仅认识着自然界、社会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而且也会通过这些关系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力量,从而把自己从客体即非我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主体即我来加以考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信仰者对死抱着一种从容的态度,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之规律,人非死不可,唯有佛教能把自己安乐地送到另一个世界,如此就不致由于情绪不好而使病情恶化,相反,这种念头和精神给人提供了杀死病菌的强烈生命力,结果反而使人活得相当长久,有抵抗癌症的疗效。从我国精神病学者的研究资料来看,宗教在精神病治疗中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认为少数民族精神病人的衰退率较内地(汉族聚居区)低,并且能够保持劳动力,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对待精神病人宽容、关心的态度有助于其病情缓解;其二,心理治疗(巫术)也有一定作用,其禳鬼仪式的确使一些精神病人的病情缓解。同时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会产生较大效果。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如阿塞拜疆百岁以上的人占万分之六点三,厄瓜多尔的比尔卡地区占万分之一百一十,而古代中国高僧中百岁以上的却占万分之二百一十,大大超过了当今世界最长寿地区。其原因不只是“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而且也是“少忧、少恼、少希望”、“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之因素。密乘无上瑜伽部说,心理上的烦恼必导致中脉道缠缚阻滞,使十种气质受阴或错乱,生种种病。从现代身心、行为医学的角度看,佛学关于身心世界的基本理论,可以看作圆满的身心、行为医学哲学。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从其最低价值而言,可看作身心疗法的最佳体系。所以,日本身心医学家池酉次郎在其著作《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和专家们却转而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哲学了,有些人对其理解和研究相当深刻。”该著还论证了宗教的祈祷、坐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善、智慧、无心的训练等引入身心疗法,对精神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益。
佛教主张用正确的思维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思维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这一点现已成为常识,同时作为一种心身疗法而被接受。佛教信仰者诵经时,放舍万念,以虔诚静心,心徐缓诵,配以单调的节奏即鼓、法器等的和鸣,加之佛堂布置庄严,与松弛疗法、催眠疗法的诱导有同样的效果,很容易使人进入气功状态。《自我分析》一书中还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现代气功界流行的“气功朗诵法”、“听音乐静法”,即脱胎于诵经祈祷,而其入静效果未必及于佛教的诵经。
佛教还没有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藏民族信仰万物有灵的苯教。在人们的主观能力与客观世界自然力的比差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苯教的代言人巫师在社会广大民众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尤其对患者而言。何以如此?理由是:从巫术及其原理看,这是可能的。因为,虽然巫术也不是完全凭空而来,但它里面也有歪曲和虚妄的信念,这些信念就是它相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人们不可见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信人反过来对这些外界产生影响等。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处于蒙昧中的原始人十分信任,只要采取相应的巫术方法和手段,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外界和他人,并获得成功。它的确是一种带有原始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在一些少数民族精神异常治疗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它在过去和现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尽管好多人将其视为“迷信”、“虚妄”。我们在探讨民族文化问题时,以学术的眼光把它置于原始文化的背景之中,给予科学的审视与探索就更有必要。藏传佛教经典之多浩如烟海,许多有关藏医学的书籍,往往作为一部佛教经典保存下来,就是专为宣讲教义的经典中也会夹带有关医学的内容章节,如《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医喻经》等。现在佛经中的这些医学知识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专家的重视,并对经典著作进行了整理和编译。所以,我们以为,佛教信仰和祈愿礼俗在一定范围内与科学无相抵触或矛盾,所含之哲理反而更加真实和保证了科学的精密。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念对现代人而言并不陌生,难以相信,佛教早就掌握了这一辩证法,而且在广大僧俗民众中普遍推广。为此,梁启超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孙中山先生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藏族的祈愿礼俗很多,而“六字真言”等又是最为常见的。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诵祷声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祈祷声中离开人世。经过长时间的秉承沿袭,人们对诸多祈祷功效的“双重性”也有了明确的认识,既完成了信仰又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在许多人心目中,冥冥中存在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顺心时对佛的虔诚义无反顾,患病后除去请活佛、高僧外,也积极求医问药,同时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自己、给人类创造着财富,深深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眼里,能否得到佛、神的保护已是后事,也是一种信念,眼前所能得到的益处是能健身安心、完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信仰。为此,生息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争先恐后、永不停息地在念诵、祈祷、叩拜,在追求善业。简短的祈祷语、五体投地的叩拜方式伴随着僧俗民众度过了丰富美好的人生,也正是这些祈祷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和安慰,所以,又使人们更加青睐宗教、信仰宗教。
注释:
①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第404、407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②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3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③灌顶,梵文为“阿毗晒噶“,有“驱散”、“注入”之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所谓的“灌顶”,其主要意义并不是在“头顶”上做什么仪式,而是一种名词的借用,是一种比喻。通俗地讲,灌顶是一种授权,是由传承清净的出家师父给予佛教弟子修持某一法门的授权。进一步说,灌顶也是一个高层次的授戒。灌顶是佛法借用印度王位继承的一种仪式。古印度时,太子在继承王位时都要举行一个仪式:取四大海的海水放于一个宝瓶内,浇洗于太子的头顶,于此仪式之后太子便正式成为国王。这就是灌顶的原意,是代表君权神授、君临天下、正式登基的一种仪式。灌顶是修行成就的一种标志,也是诸佛加持的方式,是智慧的传递。佛教当中借此来比喻,表示受灌顶的人正式获得佛法的传承,并将证得佛的果位。灌顶对藏传佛教修习者至关重要,它相当于上师或者有成就者在至关重要的时刻为自己的亲传弟子以一种无上的开视和引导。灌顶仪式必须由金刚上师执行。仪式在曼陀前举行,事前受灌顶者要沐浴,穿着庄严衣装,由上师手持一个内装圣水的宝瓶,向受灌顶者头上洒,再用人头盖骨做的碗盛着青稞酒给受灌顶者喝。在此仪式中,受灌顶者还要向金刚上师宣誓:“立誓修密法,永不向外人讲,否则受佛的惩罚”等内容。仪式完成后,在上师的指导下,弟子再根据自己的悟性,选择一密宗本尊,再由上师传授如何画本尊和坛城,然后面对佛像开始修行。最高级的灌顶仪式是修无上瑜伽密之密灌顶和慧灌顶。佛教中,通过灌顶的仪轨,师父加持弟子的身口意,驱除无量的罪业,种下无量的善根,使弟子的心接受诸佛的见解,开解相应的脉轮等。
④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3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⑤丹曲著:《拉卜楞史话》第16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
⑥《西藏艺术研究》(藏文版),1998年第2期,第82页。
⑦丹曲著:《拉卜楞史话》第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
⑧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2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⑨佛像前供水这一礼俗是从印度传入藏区的。印度因天热,家中来客人时主人要端水让客人洗脚,洗完后要洒香水、点香。供佛点香这一礼俗源于印度。
⑩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6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⑪姜安著:《弥漫在雪域的藏传佛教》第110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
⑫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6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⑬“郎达”:可直译为“风马”,在藏语中“郎”有一切、全部、所有和世间之主之意;“达”是疾驶、快速之意,人们认为它是上通(天)下达(地)的一种万能工具。
⑭“拉则”一般设置在山顶、山腰和山根三处,有“借得”、“拉则”、“华卡”之分。传统上讲,国王的建在山顶,富贵人家的建在山腰,一般人家的建在山根。
⑮《中国藏学》(汉文版),1991年第四期,第59页。
⑯《中国藏学》(汉文版),1991年第四期,第52页。
⑰华锐·洛桑嘉措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内部)第166页。有关“桑”之起源,有学者认为从印度传入藏区。参看恰日·嘎藏陀美所著《藏传佛教僧侣与寺院文化》(藏文版)第284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⑱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15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⑲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52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⑳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3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52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丝绸之路》,1988年第6期,第39页。
《丝绸之路》,2001年第2期,第56页。
《丝绸之路》,2001年第2期,第56页。
才让著:《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第10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第7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东秀·多丹塞盖著、东堪岗巴·扎西才让译:《藏密脉气学初探》第173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83页,河北,《禅》编辑部,1992年。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84页,河北,《禅》编辑部,1992年。
时蓉华著:《中国民族心理学概论》第247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
輧輰訛时蓉华著:《中国民族心理学概论》第248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1993年。
魏承思著:《佛教与人生》第143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
净慧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第116页,北京,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0年。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21页,河北,《禅》编辑部,1992年。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25页,河北,《禅》编辑部,1992年。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第16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