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析《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影响

试析《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影响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宗喀巴大师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文达145处,共194颂,引用的内容和次数属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引文之首。从上文所统计的引文数量中,明显可以看到《入行》对《广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牛 宏

[内容提要] 《入菩萨行论》是印度著名中观学者寂天有关菩提心修学的著作,对印度大乘佛教后期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大师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文达145处,共194颂,引用的内容和次数属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引文之首。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用《入菩萨行论》中偈文的数目及内容,逐一对正出所引偈文的各个品节,并就两部论著在思想、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内容特色作比较,进一步探讨《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寂天;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是体现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佛教显宗思想体系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他创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理论基础。《广论》不仅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手法非常严谨。为了详尽地阐明佛学见解,该论共引用了上百部佛教经论及许多佛家大德们的言论,其中《入菩萨行论》是被引用最多的一部论典。

《入菩萨行论》(以下简称《入行》)是印度著名中观学者寂天(约为7世纪末到8世纪中期)所著的一部有关菩提心修学的旷世巨著,是印度大乘佛教后期颇为流行的一部佛学名著,自问世以来,相传在印度它的相关注疏多达100部以上。[1]在《入行》及其注释本被传译到西藏后,很快又成为藏传佛教中十分流行的宝典,各派学者对它都有注释。由于《入行》的梵文本很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版,之后在西方纷纷被一些佛学研究者们翻译为法文、德文、日文、英文、捷克文等等,这些译本大多是从梵文本翻译的,也有间接译自藏文本的,说明这部著作在印度、西藏和欧美的影响力很大。[2]汉译本早在赵宋时期就有,但译文拙劣,错讹甚多,[3]此论几乎无人问津。后来由当代台湾僧人释如石根据藏文本,再次译注《入行》并作了相关研究,成为目前对该论较权威的汉译注释本。本文依据法尊法师和如石法师分别对《广论》和《入行》翻译的汉译本,并对照二论所刊行的藏文本,一一对证所引的偈文及其所属品节,然后进一步分析二论在思想内容上的微妙关系,旨在揭示《入行》对《广论》的影响。

一、《广论》中引用《入行》的偈文数量及特点

《广论》藏文印行本分为以下9部分:[4]

(一)书首礼赞

(二)前加行之讲说

(三)正行导引学徒之教授次第

(四)下士及共同道次第

(五)中士及共同道次第

(六)上士道次第(发菩萨愿心和修习菩萨行之共轨理)

(七)上士道次第(修习菩萨行——如何禅定奢摩他性之轨理)

(八)上士道次第(修习菩萨行——如何观毗钵舍那性之轨理)

(九)尾语

在此,为了方便统计,除书首礼赞和尾语两部分外,笔者将《广论》中的其余部分合并为道前基础(二、三)、共下士道(四)、共中士道(五)、上士道(六)和止观道(七、八)五个部分。下面根据这五个部分来列表统计《广论》中所引用《入行》的页码次数和偈文数量(见表1)。

表1:《广论》所引《入行》内容在《广论》各部分中的分布状况

(续表)

(续表)

注:1.表中统计所采取的《广论》汉译本指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广论》藏文本指《宗喀巴文集第13卷——菩提道次第广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2000年第5次印刷本。
2.《入行》是颂文体,基本上是四句一颂。《广论》中的引文,大多一处引一颂,也有部分是一处引数颂,还有个别处是仅仅引了一颂中的一句或几句,所以表中统计是针对颂的数量,凡是引到的颂文,都按一颂来算。
3.表中统计的颂文总数量为194颂,与数字相加的总计202颂不符,是因为在引文中有几处重复引颂和几处合起来刚好是一颂的情况,因此,经核实,实际引文以194颂为准。

从上表的统计数字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出在《广论》各部分中所引《入行》的数量情况,那么这些引文具体出自《入行》的哪些品节呢?它们在《入行》中又是怎样分布的?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下面就以《入行》的品名为题,再次列表统计《广论》中所引《入行》的内容在《入行》各品中的分布状况(见表2)。

表2:《广论》所引《入行》内容在《入行》各品中的分布状况

(续表)

(续表)

注:表2说明同表1。

通过上面表1、表2的统计,不仅非常直观地显示出了《广论》中所引《入行》偈文的数量情况,还可以看出所引偈文分别在《广论》和《入行》各部分中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行》在《广论》的各个部分均有引文出现,内容数量居《广论》引文之首,而且这种从头到尾都有该论引文出现的现象在《广论》中是比较少见的,可见《广论》对《入行》的重视程度非同寻常。

(二)《广论》对《入行》的引用有相对的侧重点,如从表1中可以看到,《广论》上士道部分对《入行》的引文最多,达102处,共145颂,几乎占了全部引文的2/3左右。这是因为《广论》在上士道中主要讲如何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行的六度实践,这些内容也正是《入行》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广论》自然不惜笔墨广泛引用之。

(三)《入行》中的第六品“安忍”和第七品“精进”在《广论》中是被引用内容最多的两品,在表2的统计中显示出,它们分别被引用了39处和41处,所引偈文也多达55颂和48颂。“安忍”和“精进”两品在《入行》中叙述得最为精辟独到,因此,《广论》中通过对这两品的引用,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论述力量。

由此可见,《广论》对《入行》的大量引用不但丰富了论述的内容,增强了立论的说服力,提供了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佐证材料,而且引文的多少也是恰到好处,运用得当,有时候长段排比下来,显得非常有气势,有时候则是寥寥几个字,以点带面,使引文和正论相得益彰,显得浑然一体,丰厚而博达。

二、《入行》对《广论》影响的表现

从上文所统计的引文数量中,明显可以看到《入行》对《广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着重从思想体系和具体内容中来分析二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入行》对《广论》所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入行》、《菩提道炬论》与《广论》间的关联

宗喀巴在《广论》开篇就明言:“别则此之教授,即是《菩提道炬论》,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燃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5]因为宗喀巴非常尊崇阿底峡(982—1054年)所倡导的佛学思想和理念,以阿底峡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作为自己著作《广论》的蓝本经典依据。而阿底峡早在印度求法期间,曾远航苏门答腊,跟随金洲法称学习过《入行》。[6]并在西藏13年的弘法期间,也经常讲授《入行》。在他的名著《菩提道灯难处释》中,曾8次提及参阅《入行》,并直接引用《入行》内容14处。[7]由于阿底峡大师对《入行》的重视,在他所倡导传承下来的噶当派中,把《入行》列入必修的“噶当六大教典”之一;[8]宗喀巴曾经系统深入地学习噶当派教义,并且以噶当派教法作为纲领,丰富、发展了噶当派的学说,有人把他创立的格鲁派也称为“新噶当派”。[9]这当中,宗喀巴对《入行》的学习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他在雅隆门喀寺,用3个月的时间为僧众同时讲的17部大论中,就包括《入行》。[10]所以说,《入行》这部论典不但受到了佛学大师阿底峡的高度重视,进而也影响到了宗喀巴,在他们著书立说时,必定仔细参阅,并频频引用其中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论述。

另外,寂天的著作许多都是来源于实践;他的理论观点完全贯穿在他所讲的实践之中,从而使他的理论观点显得很突出。寂天的这种学风,后来被阿底峡传到西藏,宗喀巴对此大加宣扬进而使其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而《入行》中所提倡的见(理论)行(实践)相应的学风,也深为《道炬论》、《广论》所大力弘扬。因此,从《入行》到《道炬论》,它们对《广论》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

(二)《入行》中的“自他能换”教授在《广论》中的影响

在《广论》中明确提到:“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窝)所传来者现分二种:1.修七种因果教授;2.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12]不难看出,《入行》中如何发愿菩提心的修法成为《广论》中修心法门的两大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最为赞赏的则是寂天所创的“自他能换”教授。

所谓“自他能换”教授是指寂天在《入行》中为了生起慈悲心,将爱自与舍他的心态互换的种种教导。宗喀巴大师对此教法总结并应用说:“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1.思维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2.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3.修习自他相换之次第”。[13]《广论》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就引述《入行》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多达10处,共约17颂,从而阐发“自他能换”的菩提心修法。《入行》第八品“静虑”中共有188颂,后100颂是专门叙述“等观自他”、“修自他换”等教法,因此,有《入行》“静虑”品这样丰富的教法宝库,《广论》自然如囊中取宝,引用自如地着力弘扬起《入行》中的“自他能换”教授。

与此同时,《广论》在论述关于“自他能换”的菩提心修法中,无论内容结构,还是具体步骤上,都处处以《入行》为导引。如在述及“思维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中,直接引用《入行》偈文“若有欲速疾,救护及自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和“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14]等阐述之;在阐发“若修自他换易乐,定能发起”时,先略为叙说内容,然后就引《入行》中的偈文“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15]等来加以印证;在具体修法上,有时连引《入行》中的数颂“汝昔伤害我,已往可不谏,我见汝何逃,应摧汝骄慢。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与诸狱卒。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16]以这种排山倒海、铿锵有力的语词来对治种种“自利心的生起”,是非常难得的方法。《广论》中的论述如此紧紧围绕《入行》,旨在全力阐发来自《入行》中的“自他能换”教授,从而也成为《广论》中菩提心修法的重要内容特色。

(三)《入行》“安忍”品对《广论》“忍波罗密多”的影响

对于菩提心的实践在大乘中是完全落实在六度的修行中,因而《广论》十分重视对六度的修学,说:“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温柁南”。[17]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个方面。《广论》中有关“上士道”的修学基本上是从这六个方面展开讲述的,当中有关《入行》的引文是非常多的,其中对《入行》“安忍”、“精进”二品的引述更为突出。

在《广论》上士道“忍波罗密多”的论述中,频频引《入行》“忍辱”品的内容,多达31处,共53颂(其中有2处刚好合为1颂),这两部论著对忍辱的论述在许多细微之处几乎是同出一辙,只不过《入行》偏于情感描述,更为细腻;而《广论》则论理严密,引述广泛。为了直观显见二论对修忍论述的异同,下面分别列出各部的科判纲目及被引用和应用的情况来作比较(见表3、4)。

表3:《入行》“安忍品”科判表

表4:《广论》“忍波罗密多”科判表

如果细致比较表3与表4中被引用和引用部分的科判题目,就可以发现《入行》中被大量引用的内容正好也是《广论》中论述“忍波罗密多”的主要内容。如《入行》安忍品中的第一部分“思维嗔过及忍德”中共有偈文6颂就全部被《广论》引用在了“趣入修忍方便”中;《入行》安忍品中的“细究嗔因全力断”部分是重点论述部分,其中不但详细罗列了种种嗔因和嗔境,而且还提出一一对治的法则。在嗔怒的类别中主要有两类:一为令我不乐之嗔;一为己欲受挫之嗔。其中,令我不乐之嗔中又分为三类:因我受害而生之嗔、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和因敌获善而生之嗔。对这些嗔怒的对治分别从修安受法忍、谛察法忍和耐怨害忍三方面来进行,而《广论》“忍波罗密多”部分的叙述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实际上,在《广论》“忍波罗密多”中1、2、3部分的每一个细小科目下基本上都有《入行》中的引文佐证,可见此部分的论述与《入行》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另外,宗喀巴大师之所以如此大量地引用《入行》中有关“安忍”修法的内容,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寂天有关“安忍”的论述,他在《广论》中讲到:“《入菩萨行论》中虽说多理,然唯于此易生定解,对治嗔恚最为有力”。[18]由于《入行》“安忍”品中的出色讲述,从而这些讲述被大量引用在《广论》“忍波罗密多”中,且对这部分的影响几乎是无所不在。

(四)《入行》“精进”品对《广论》“精进波罗密多”的影响

《入行》第七品“精进”,全文共76颂,而被《广论》引用了41处,共48颂;其中在《广论》“精进波罗密多”部分引用了36处,45颂(其中有2处刚好合为1颂),引文部分的内容几乎占到了《入行》原文的2/3左右。可见《入行》“精进”品也是《广论》中十分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入行》“精进”品中主要是讲如何断除不精进和如何增长精进力,特别是关于如何增长精进力,它指出以四种辅助心力去培植它、增长它,这四种心力指信乐力、坚毅力、欢喜力和放舍力。一般大乘论典讲述精进时往往都点到为止,很少详细说明。像《入行》这样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建立一套精进的理论并提出增长精进的具体方法,的确极为罕见。[19]因此,《广论》中自然十分注重这些“罕见”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不惜笔墨大量引述《入行》精进品中的内容。至于具体的引述内容和状况,通过以下两个科判表的示意,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和对比(见表5、6)。

表5:《入行》“精进品”科判表

表6:《广论》“精进波罗密多”科判表

从表5和表6相对比,可以看出《入行》“精进”品和《广论》“精进波罗密多”在内容结构上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如《入行》中的“精进之定义”和“如何精进”部分与《广论》中的“精进自性”和“精进方便”部分基本类同。

在具体的引文中,《广论》“精进波罗密多”部分对《入行》“精进”品的引述也非常精当,如在“精进自性”中引述《入行》中的偈言“进谓勇于善”,[20]可谓对精进的定义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还有在讲述精进所要对治的对象时,引《入行》偈文“说其所治品,懈怠,耽恶事,自轻而退屈”,[21]下文遂以《入行》所说的这三个方面为纲,分别来讲述如何破除“障碍精进的违缘”。至于讲到要发起精进的“修积顺缘护助资粮”,则主要是按照《入行》所倡导的四力来论述的,《入行》精进品中增长精进之助缘的“信乐力、坚毅力、欢喜力和放舍力”则完全相当于《广论》“精进波罗密多”中修积顺缘护助资粮的“发胜解力、发坚固力、发欢喜力和暂止息力”,也成为《广论》中较多引述的部分。可以说《广论》“精进波罗密多”是对《入行》“精进”品的一个广释。

综上所述,《入行》对《广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从寂天到阿底峡再到宗喀巴的佛学传承关系上,而且十分具体地表现在《入行》中的许多独到思想都在《广论》中被悉数接纳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对《入行》中关于发菩提心的“自他能换”教授以及“安忍”、“精进”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吸收得更为突出。此外,寂天创作《入行》时“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情感;时而宁静庄重,时而洒脱飘逸,时而悲天悯人,时而超尘绝俗;在精辟恰当的议论中,呈现出深刻的洞见;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蕴含着殷切的教诲”,[22]如此深广的写作情感和高超的写作手法更是深深吸引着宗喀巴大师在著作《广论》时情不自禁地大量引述,从而也为《广论》的行文增添了无限光彩。当然,《广论》也并非完全是《入行》的翻版和广释,它是一部综合了许多经论思想的百科全书式的佛学论典,在篇章结构和佛学思想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安排和见解。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寂天在《入行》中的慧学思想是偏向中观应成的,[23]这自然更是得到了宗喀巴的认同,而且专门著有《入行慧品释——明心》,[24]是对《入行》“智慧”品的疏文。虽然在《广论》中引用《入行》“智慧”品的偈文非常少,但它们的佛学思想是一致的。

(原文载于《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

【注释】

[1]布敦·仁钦珠著,郭和卿译《布敦佛教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52页。

[2]释如石译注《入菩萨行·导论》,东方文化艺术研究所,成都文殊院编辑印行,1996年,第1—2页。

[3]吕瀓著《吕瀓佛学论著选集卷四——印度佛学源流略讲》,齐鲁书社,1991年,第2293页。

[4]宗喀巴著《宗喀巴文集第13卷——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目录部分。

[5]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2页。亦可参考《广论》藏文本,第4页。

[6]法尊译《阿底峡尊者传》,台北:佛教出版社,1986年,第28—29页。

[7]释如石著《菩提道灯决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第293页。

[8]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9]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10]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11]《吕瀓佛学论著选集卷四——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294页。

[12]《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35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292页。

[13]《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44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312页。

[14]《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44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312页;亦可对照《入菩萨行论》藏文本(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87—89页。

[15]《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44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312页;亦可对照《入菩萨行论》藏文本,第87页。

[16]《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46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316页;亦可对照《入菩萨行论》藏文本,第94页。

[17]《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64—165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357页。

[18]《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86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406页。

[19]《入菩萨行·导论》,第48页。

[20]《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95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424页;亦可对照《入菩萨行论》藏文本,第61页。

[21]《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第197页;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本,第428页;亦可对照《入菩萨行论》藏文本,第61页。

[22]《入菩萨行·导论》,第1页。

[23]平川彰等著,李世杰译《中观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24]民族图书馆编《藏文典籍目录》(三)“宗喀巴文集ma函”,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