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公务员之死
一、作者简介
还在大学时,契诃夫就开始在幽默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如《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等,主题是同政府官员的溜须拍马、盲目服从和无原则性作斗争。1884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墨尔波墨涅神话》出版。
他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公务员,穷知识分子,大学生,农民。
他能在小说中展示人物的全部生活,用几句话就能画出他们的肖像。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通过他们的动作、行为、思想和情感展现出来。
在早期创作中,契诃夫以市侩行为、卑鄙做派、庸俗习气的揭露者的身份而出现的。在小说《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里,作家揭示了人们的奴隶心态和对官员的崇拜。
二、作品概述
1.事件背景
俄罗斯作家大部分蔑视官吏,自古以来官吏被称作“荨麻粒(泛指小官吏)”。
《公务员之死》中主人公的官阶根本没被指明,由此可见切尔维亚科夫的行为不是由它决定的。小说里只指明了职权:不大(庶务官,掌管机关事务),但够分量(以便伊万能够为了排场去看戏)。他的社会地位完全排除了他死于恐官症,把读者的注意力从表面的(社会)原因引向了内在原因(心理的和道德的)。
切尔维亚科夫降低自己的人格,是自愿而乐意的。契诃夫笔下的庶务官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珍惜自己独特的人格胜过大地上的一切的那种感觉吗?这个问题已经直指谜底:《公务员之死》的主人公为何而死。
切尔维亚科夫不是社会功能地位上的官员,而是他内在道德——心理实质上的官员。虽然小说着墨不多,但从十分准确和有容量的细节中揭示出来了。几个主要的关键词是:要人,卑微的人,道歉和解释。
起点情节是庶务官与将军彼此误会的逐渐加剧。布留扎洛夫的高级官阶没有妨碍他是个正常的人,而切尔维亚科夫则相反,官位低就不是官阶中的个人,而是官阶化身。这官阶的基础是下级对上级的无条件屈服,不管个人的品质或功绩。对庶务官而言,这种自我贬低形式的屈服不只是一种规矩,而是一种需要。
2.主要内容
在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同样美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坐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憋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如您所见,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人人都打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坐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人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分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呀,坐下吧!让人看演出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着请求原谅。将军已经原谅了他,并已经忘记了这事。
在家里,妻子先是吓了一跳,但后来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人的上司”,也就放心了,说:“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否则,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可是将军很忙,哭丧着脸,一挥手,进门不见了。
第二天,他又去找将军解释……“滚出去!!”忽然间,将军脸色发青、浑身打颤、顿着脚,大喝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的什么东西崩溃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退到门口。来到街上,踉踉跄跄……他僵硬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倒在长沙发上,就……死了。
3.主要人物
切尔维亚科夫不是个官迷和受贿者,也不是个思想家和伪君子,因为小说里没有任何提示。他实实在在地在自己身上体现出官僚阶层的思想意识,一个出色的庶务官。
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一般的庶务官,负责分管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但正因为只是执行,所以“不敢有自己的判断”,使之成为官吏的理智注解。庶务官一词与“肉刑、体罚”一词同根,在法语里不但表示执行,而且表示惩罚。主人公不仅对将军,主要是对他本人也实施了这种惩罚。
因此,切尔维亚科夫不是公务或职务上的官吏,而是性格上的。这种典型与其说是社会的或社会心理的,不如说是道德上的。他存在于任何环境和任何民族(顺带说一下:切尔维亚科夫的名字叫伊万,这是俄罗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字,在新旧大陆的国家里类似发音的名字也是如此),不论他高矮胖瘦。
三、研究综述
这一切都无碍于他成为俄罗斯文学中意识到并艺术地表现过的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一种。契诃夫表明,小人物天生也能当官,不比任何其他人差。
普希金笔下的维林及其迷失的、但与其福音书原型不同的是一直没有回到父亲身边的女儿的故事,唤起了读者心中对“十四品真正受难者”的深切同情。果戈理用《外套》的激昂宣告了小人物也有权力要求周围人应像对待基督兄弟一样对待他们。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在《穷人》里捍卫人权。契诃夫《公务员之死》的主人公的死在他的一种完全是另类的权利——卑躬屈节的权利没有被人理解,没有得到满足。
四、艺术特色
契诃夫小说的核心不是性格,不是思想,而是场景,不一般的事件,意外的故事。而且这事件远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某些生活规律、性格的本质。
契诃夫具有在现实中发现这些场景的天赋。在这些场景中,人物不仅最大限度地被揭示,而且作为社会伦理类型和具有独特心理与行为方式的人被穷尽地挖掘。
篇名的矛盾修辞法。《公务员之死》的名称可以被视作独特的矛盾修辞法,即不能搭配的矛盾概念的搭配。公务员是官员,穿着纽扣全部扣严的制服(对其感情也是如此);他好像丧失了心灵的活力,忽然——死了,虽然是件悲惨的事,但不过也是人之常态。
情节的荒诞性。这篇小说的情节相当荒诞。按作家的说法,文学作品“不仅应该给予思想,而且应该留下声音,显著的声音印象”。小说中原本的声音印象(“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憋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在整个小说里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笑口常开,引出喜剧效果。这不是由于可笑。情景思维也是荒诞的性质,这个荒诞故事的严肃内容就显得更加出人意料。
小说的可笑与可悲。作品的悲伤情节与讽刺笔调相对比。可笑的故事以“死”字开始,又以“死了”结束。情感对比是契诃夫的一贯特征:“从创作道路一开始,对描述对象的情感对比就是作家有意识地选择和艺术实验的结果”。叙述语气是讽刺的:“在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同样美好的庶务官……”,“人人都打喷嚏呀”,等等。人物的名字是为了喜剧效果而挑选的:“切尔维亚科夫”意为:虫豸,蠕虫,“布里扎洛夫”意为“飞沫,喷嚏”。
如同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公务员之死》不仅可笑,而且可悲,甚至可怕。主人公的死在小说中引起的效果不止是喜剧性的,而且是悲剧性的,因为我们成为一种对人的人性的自愿而顽强地进行自我侮辱行为的见证人。
五、翻译
公务员之死
在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同样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耶维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坐椅上,正用望远镜观看着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法国作曲家普朗盖特(1847—1903)的轻歌剧)。他看着,感到无比幸福。但是,突然间……小说里经常出现这类“但是突然间”。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意外事件!但是突然间,他的脸皮皱起,眼睛往上翻,呼吸憋住……他放下望远镜从眼跟前拿开,低下头,便……阿嚏!!!他打了个喷嚏,如您所见到的。打喷嚏嘛,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是不能禁止的。喷嚏庄稼汉打,喷嚏警长也打,有时连三品文官们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难为情,用小手绢擦擦脸后,像一位彬彬有礼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自己的喷嚏是不是溅着什么人了?但是,这时他不由得不难为情了。他看到,一个小老头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坐椅上,正一边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一边嘟哝着什么。这个小老头,切尔维亚科夫认出,是三品将军布里扎洛夫,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打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但总还是不好意思呀。向他道个歉是应当的。”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了一下,身子向前探,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请原谅,大人,我打喷嚏溅着您了……我不是故意的……”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分上,请您原谅。我真的……我没想到会……”
“哎,坐着吧!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看着演出,但已经再也感觉不到那种心旷神怡了。他开始受到惶惶不安的折磨。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转悠,克服胆怯后,低声含糊地说:
“我溅着您了,大人……请原谅……我真的……我并不想……”
“咳,何苦呢!……我已经忘了,可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动了动下嘴唇。
“已经忘了,可是他眼里留着恶意,”切尔维亚科夫想着,不时怀疑地打量着将军。“话也不想说。应当跟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没想到会……跟他说,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是我想对他吐唾沫。他现在不这么认为,过后他也会这么想呀!……”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给妻子讲述了自己的失礼。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这事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她只是吓了一跳,后来,当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后,就放心了。
“可是你还是去道个歉吧,”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就是这么回事吗!我道过歉了,可是他有点怪怪的……一句中肯的话也没说。况且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一套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后,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在请求接见的人中间,看到了将军本人,他已经开始接呈子了。询问过几个求见者之后,将军也抬头望了切尔维亚科夫一眼。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院,倘若您还记得的话,大人”,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请您原……”
“什么大不了的事呀!……莫名其妙!您有什么事?”将军转身对下一名来访者说。
“他是不想说了!”切尔维亚科夫想着,脸色煞白。“他在生气,可见……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得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结束了跟最后一名来访者的谈话,返回里面的气派的办公室后,切尔维亚科夫跟上去,又开始喃喃地说:
“大人!如果我在冒昧地打搅大人的话,那么正是出于一种心情,可以说,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故意的,请您明察!”
将军哭丧着脸,挥了挥下手,说:
“哎呀,您简直在搞笑,先生!”将军说完,消失在门后。
“这有什么搞笑的?”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这里没有任何好笑的!将军,也理解不了!就算这样吧,也不用我再向这种吹牛的家伙赔不是了!见他的鬼去吧。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不来了!”
这么想着,切尔维亚科夫边往家里走。他没给将军写信。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好怎样写这封信。只好第二天自己去向将军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过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时,他开始喃喃地说,“不是为了搞笑,如您所讲的。我向您道歉,是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而搞笑,我想都没有想过。我敢搞笑吗?假若我们搞笑,这样,那就丝毫,也就是说,对大人们的敬重……都不会有……”
“滚出去!!”将军气得突然脸色发青、浑身打颤,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吓呆了,小声问。
“滚出去!!”将军跺了一下脚,又重复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的什么东西崩碎了。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他退到门口,来到街上,拖着步子慢慢地走着……机械地回到家里后,没有脱制服,他就倒在长沙发上,就……死了。
六、难点分析
在小说《公务员之死》中,作家涉及了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公务员主题。他揭露的不是当今世界的强者,而是小人物,过分卖力地奴颜婢膝的小人物。
契诃夫早期的幽默是有深刻内涵的:作家嘲笑了笨拙、愚昧、卑鄙的庸俗生活(如《面具》、《胖子与瘦子》、《公务员之死》)等。他按新的方式演绎着经典文学中喜爱描述的胡作非为的人和受害者之间的冲突。“小人物”成了微不足道的人,失去了他的人文性。
契诃夫早期的诗学典范之一是《公务员之死》。
这篇极其动感的短篇小说获得了特别的声誉。表面单纯的故事具有内在的秘密、过程和进程。“小人物”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无意打了个喷嚏,溅着坐在前面的布里扎洛夫将军的秃头上。主人公对此非常难过:他“蓄意触犯”了“最最神圣”官场等级制度。
将军在整个故事里举止相当地“正常”。起初他用手绢擦头,然后平静下来,很满意,因为不愉快的事情过去了,向他道歉了。后来,他戒备起来:那人老向他道歉,过于殷勤了。最后,他开始暴怒起来,由于那人的愚蠢,过分的胆怯,以及纠缠不休。
在此背景下,这个公务员的行为越来越痴妄,最终因此而丧命。
在结尾处,作家十分尖刻、直率。他用“死了”这个词表明了直接了当的象征性、讽刺性和偶然性。因此,这篇小说可以感到明显的幽默:死被认为是无关紧要,可真可假的。
契诃夫希望,每个人都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每个人都应该教育自己:避免缺点,提高文化。“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他的脸,他的衣服,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如是说。
七、思考题
1.在剧院里,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发生了什么事?
2.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一直向将军道歉?
3.契诃夫在这篇小说里嘲笑什么?
八、作业
1.请分析《公务员之死》。
2.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