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奥廖尔省一个退职军官家庭,母亲是个专横自私的女地主。屠格涅夫自幼对毫无人性可言的农奴制深恶痛绝。在青少年时期,屠格涅夫系统地接受过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1838年后去柏林大学深造,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四年后获得彼得堡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因为母子关系一度不和,导致他经济拮据,于是他靠为各种报纸杂志撰稿来维持生计。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不得不放弃当哲学教授的机会,早期他是以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走上文坛的。1850年,母亲去世,他继承遗产,从此开始了专业文学创作的生涯。此后由于撰文悼念果戈理而遭当局为期一个月的流放,为此他写出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木木》以示抗议。后来又因为反农奴制的中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而再度被流放,1853年11月,屠格涅夫被解除流放返回彼得堡。50年代至70年代,屠格涅夫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接连写出六部长篇小说、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及大量散文诗和政论等。60年代以后,他一直旅居西欧,其间曾回过俄国,但不幸于1883年客死异乡。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初恋》、《阿霞》、《春潮》,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等。
背景链接
在屠格涅夫众多作品里,《贵族之家》是最具俄罗斯特质的长篇小说,有别于他此后创作的其他中、长篇小说,如《阿霞》、《烟》和《处女地》等。它也是继《罗亭》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1858年出版的《贵族之家》引起当时诸多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热忱欢迎,从而使得屠格涅夫闻名全国。
内容摘要
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出生于拉夫里基村的一个贵族世家,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不满八岁,后来在父亲严格、刻板的教育方式下长大成人。父亲病逝后,拉夫列茨基到莫斯科读大学。有一次在剧院中他对一个漂亮的姑娘一见倾心,谁知这姑娘一家人和他的朋友哈莱维奇十分熟悉,之后他才得知那姑娘名叫华尔华拉。华尔华拉的父亲科罗宾因为侵吞公款而被迫退伍,得知拉夫列茨基是个有钱的地主,便答应了女儿和拉夫列茨基之间的婚事。经过半年的交往,拉夫列茨基和华尔华拉结婚,之后便和科罗宾一家人返回老家拉夫里基村。由于争夺管理家庭的权利,拉夫列茨基的姑姑愤然离开,此后全家财产的管理权被科罗宾攫为己有。
在都市生活惯了的华尔华拉由于不适应偏僻的乡村生活,不久和拉夫列茨基去了彼得堡。一年半后他们到欧洲度蜜月,最后在巴黎定居。华尔华拉那迷人的魅力和广泛的社交活动使她闻名巴黎社交界。与其相反,拉夫列茨基是个喜欢安静和上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天拉夫列茨基无意中在地板上捡到一张纸片,纸片是华尔华拉的情人写给她的幽会信。此时,拉夫列茨基才知道妻子背叛了他,他愤怒地将那纸片和一封诀别的信送给华尔华拉,声称他不愿再见她,她的生活费由他的管家定期寄给她。之后,他隐居到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后来从报上得知,华尔华拉有了个女儿。
直到35岁,拉夫列茨基才返回俄罗斯。因为老家容易勾起他的痛苦回忆,他把死去的姑姑留给他的田庄作为隐居之地。途中到离田庄不远的省城去看表姐玛丽娅,被她那文静美丽的女儿丽莎所吸引,虽然他知道有个名叫潘辛的年轻军官在追求丽莎。有次潘辛故意伤害丽莎的德国籍音乐老师伦蒙,加剧了拉夫列茨基对潘辛的憎恶之情。原来这个伦蒙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由于不得志而落魄到这种地步的。
在虔诚的基督徒奶妈影响下,丽莎是个责任心十分强的姑娘,她对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感到不解。有次她问拉夫列茨基为什么离婚,拉夫列茨基说是妻子的过错,不明真相的丽莎认为他在诬陷自己的妻子,丽莎的真诚和单纯性格在这次谈话中给拉夫列茨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拉夫列茨基的邀请下,丽莎全家人去他家的田庄玩。他俩乘钓鱼的机会,彼此进行了深入交流,拉夫列茨基把他离婚的前因后果全告诉了丽莎,丽莎为他的不幸感到惋惜。和丽莎的真诚交流,一下子驱除了笼罩在拉夫列茨基心头多年的阴影。
正在这时,拉夫列茨基从一张报纸上得知华尔华拉死了,他把获得“自由”的好消息立即告诉了丽莎,丽莎对他听到妻子噩耗后的泰然态度十分不满,并劝他要原谅别人的过失。玛丽娅出于现实考虑鼓励潘辛向丽莎求婚,拉夫列茨基劝丽莎不要为了义务或责任而匆忙结婚。丽莎虽然不喜欢潘辛,但无法违抗母命,她在内心十分感激拉夫列茨基的忠诚劝告。几天后她告诉拉夫列茨基,她让潘辛给她时间考虑考虑。在夏天晚上的一次辩论中,潘辛说俄国应该全盘欧化,但拉夫列茨基否定了不顾本国国情的改革。拉夫列茨基的这番话和丽莎产生了精神共鸣。当晚,拉夫列茨基在花园里向丽莎倾吐了内心初衷,两人情不自禁地坠入情网。第二天早晨,丽莎立即拒绝了潘辛的求婚,这让她母亲感到十分意外。
正当生活有了转机时,华尔华拉突然带女儿来到省城找拉夫列茨基。她用虚假的忏悔和谄媚迷惑了玛丽娅,请求她帮助他们夫妻和好如初,并同时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俘虏了潘辛。拉夫列茨基为华尔华拉的到来感到惊恐。有一天晚上,他好不容易才见到内心十分痛苦的丽莎,丽莎劝他和妻子和好,并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有罪的,人的幸福应取决上帝的恩赐。半年后,丽莎就去了远方的修道院。
就在这个星期六晚上,玛丽娅出面替他们夫妻说和,碍于情面且为了尊重丽莎的请求,拉夫列茨基无奈地做出让步。之后,他把华尔华拉母女送到拉夫里基村,一星期后他去了莫斯科。几个月后,华尔华拉去了彼得堡,此时的潘辛已成为她忠诚的追随者。在得到拉夫列茨基的经济保障后,华尔华拉又带着女儿去巴黎寻欢作乐了。许多年后,拉夫列茨基在自己庄园进行了农业改革,他成了真正的庄园主。有次他返回省城的丽莎家,此时已物是人非。拉夫列茨基重临当年他和丽莎约会的那个花园,感慨万千。
尽管拉夫列茨基和丽莎如今已天各一方,但他们曾经见过一面,他们之间的那种美好恋情已深深埋在彼此内心深处,直至终老。
解读引导
拉夫列茨基和丽莎之间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精华内容,书中描写拉夫列茨基和丽莎在花园相会的那部分内容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富有诗意的爱情篇章。导致他们之间情感悲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外在力量的干扰,另一方面源于他俩各自的人性弱点。拉夫列茨基不是肖洛霍夫笔下的葛利高里,敢于大胆突破世俗樊篱,努力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例如面对妻子的背叛,他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尊严,反而以消极躲避来逃避感情的伤害;好不容易获得丽莎的真挚感情,却经不起意外打击的考验。对丽莎则另当别论。在感情方面,丽莎不是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甚至连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都比不上。她的伟大就在于她不愿为一己之幸福去伤害他人,为了成全别人的幸福,她宁愿牺牲自己。
屠格涅夫笔下的纯情少女有很多,例如《阿霞》里的阿霞、《罗亭》里的娜达丽雅、《前夜》中的叶琳娜、《春潮》里的意大利少女杰玛等,就其形象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境界而言,她们无法和丽莎相比。在丽莎身上,不仅具有达吉雅娜所具有的一切优秀品质:单纯、温柔、真诚,还具有俄罗斯式的东正教信仰。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赋予她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人对己都无不如此。她的爱永远不会具体到某一个人,而是所有人。这种博爱情怀正如书中所写,她“爱着所有人,可是,并不特别爱其中的任何一个”。
虽然丽莎曾情不自禁地坠入情网,但一牵涉到他人的不幸,她能立即用理智和忏悔来约束自己的感情。她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上帝恩赐的,人的欢乐是卑微的。她认为她和拉夫列茨基之间的感情是有罪的,之所以出现意外是应得的惩罚,所以她能坦然地进入修道院,靠忏悔自己的过失来度过余生。
名言警句
1.不要只是由于一种义务感,由于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或者类似的感情,就没有爱情地随便结婚。
2.它(指音乐)充满着灿烂的光辉,横溢着幸福、美丽和灵感的火焰;它抑扬着;它申诉着地上所有一切亲爱的、神秘的和圣洁的事物。
3.爱着所有人,可是,并不特别爱其中的任何一个;只有上帝,是她以衷心的热情,胆怯地然而温柔地爱着的。
名家评论
1.俄罗斯三大著名文学评论家之一的杜勃罗留波夫赞扬屠格涅夫时说:他能“迅速地揣测出社会意识中出现的新要求和新思想,透过自己的作品经常关心那种当前的、开始隐隐约约使社会激动不安的问题”。
2.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高度赞扬了屠格涅夫的文学天赋:“屠格涅夫对于性格的识别能力,是一股在艺术上引导他前进的巨大光亮……他能看出这个人身上最细微的征兆和习性——看出他全部的遗传性和奇异癖好,他全部的软弱和有力的独到之处,他的丑与美,他的古怪和魅力;然而他又能把这个人物放在整个生活的洪流之中去看待,让他沉浸在他的种种关系和接触中,让他去挣扎或是淹没,把他看作是一粒生活之流里的来去匆匆的尘埃。”
艺术赏析
《贵族之家》是一部带有诗意色彩的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精深的艺术造诣。
一、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描写爱情的艺术大师,屠格涅夫在爱情的描绘方面可谓是独具匠心。他刻画爱情心理时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细微的传神动作,例如书中描写拉夫列茨基在驳倒潘辛之后,丽莎和他“好像约好了似的,同时站了起来”,当晚临别时,“很想把彼此的手紧握,说出心里所有的话”。这种心理描写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潜意识描绘和托尔斯泰的全面、广阔的心理刻画。
二、通过眼神来透视人物的情感心理。例如拉夫列茨基和丽莎初次见面时,他在客厅里突然碰到了丽莎那“深沉的、凝住的、若有所思的”“谜样的眼睛”,他们之间的情感火花仅仅靠这一瞥就能了然于心,使拉夫列茨基整夜“就想着那一对眼睛”。还有小说结尾时,回顾拉夫列茨基在修道院遇到丽莎,虽然没有直接写眼神的相遇,但她那“朝他这一边的眼睛的睫毛却几乎不可见地战栗了……”这一细节便显示出屠格涅夫的大师级手笔。
三、诗意化的景物描写。在作品里,俄罗斯外省风景的描写可谓是书中最迷人的篇章。它不单纯是景物描写,而是和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凡是丽莎和拉夫列茨基在一起进行情感交流时,大自然的景物无不变得妩媚、动人和亮丽,穿插进来的迷人音乐更是把景物描写衬托得有声有色。在他俩相互倾吐衷肠的那晚,伦蒙老人的神奇音乐仿佛是从人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款款心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