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笔名,原名为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少年起就像他父亲一样四处闯荡,尝试过不同职业,饱尝生活的辛酸。其中,领航员的职业对他了解密西西比河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员提供了极好的机会。1867年他以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的跳蛙》走上文坛。他的创作历程先后经历过轻松调侃、辛辣讽刺和消极厌世三个阶段。早期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和《田纳西的新闻界》等,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嘲弄美国的“民主”政治;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傻瓜威尔逊》等,以辛辣的笔锋嘲弄美国社会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后期以游记、短篇小说和杂论为最,如游记《赤道环游记》、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和《人是怎么回事?》等,作品里的绝望情绪有所显露。1910年,马克·吐温病逝于康涅狄格州。
背景链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姊妹篇。马克·吐温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生活阅历为背景,借鉴欧洲传统流浪汉小说的模式,幽默而又风趣地描写了两个儿童的历险过程,借以暴露美国文明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大胆揭露和辛辣讽刺蓄奴制是其中的罪魁祸首之一。
内容摘要
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圣彼得堡的镇上,有个少年叫哈克贝利·费恩。他那酒鬼父亲失踪一年多了,有个名叫道格拉斯的寡妇将他收为养子,并骗去他用计得来的“不义之财”(具体详见《汤姆·索耶历险记》)。道格拉斯还有个嫁不出去的姐姐华森小姐,她俩对哈克贝利管教甚严。哈克贝利过不惯这种体面人的生活,经常离家四处游荡。
一天,他父亲突然回来了,向道格拉斯提出要求,他不仅要带走孩子,还要取回属于哈克贝利的那部分钱。由于他是个酒鬼,别人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哈克贝利的父亲将哈克贝利带到一个偏僻的林间小屋,靠捉鱼打猎为生,经常在醉酒后毒打哈克贝利。于是,哈克贝利乘涨潮的机会驾着一只小船逃走了。
哈克贝利逃到荒无人烟的杰克逊岛上避难,意外遇到华森小姐的黑人奴隶吉姆,原来吉姆是因为华森小姐准备把他卖出去时逃跑的。他们两人便结伴在岛上生活。一天,哈克贝利化装成女的去外面打探消息,得知外面在悬赏捉拿吉姆,并且有人正准备到他俩躲避的岛上来搜索,他们只好连夜离开杰克逊岛,昼伏夜行,乘着木筏沿河逃窜。他们准备漂流到卡罗镇,从那里搭船到不买卖奴隶的自由州去。
一天夜里,雾很大,哈克贝利乘小船去拴木筏,结果被一股激流冲散。吉姆为寻找哈克贝利而差点淹死,直到雾散后他俩才得以重逢。这次意外加深了他俩之间的情谊。第二天夜里,他俩漂流到大河湾里,误以为到了卡罗镇。吉姆为自己马上获得自由而高兴得发抖,并憧憬着靠自己努力攒一笔钱,从圣彼得堡镇把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孩子赎出来。此时,哈克贝利才明白自己帮助吉姆逃跑是多么愚蠢。恰好这时有只抓逃奴的船从他面前经过,哈克贝利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告发吉姆的勇气,反而巧妙地帮助吉姆打发走了那只船。后来他们才发现,这里不是卡罗镇,他们又不得不继续漂流下去。
一天夜里,他们所乘的木筏被一只蒸汽轮船撞翻,两人落水后就分开了。哈克贝利幸运地被一个富有的商人格兰纪福救起,后来被他收留在身边。在格兰纪福的黑奴帮助下,哈克贝利又找到了吉姆。他俩乘格兰纪福家族和谢伯逊家族闹纷争时,偷偷地溜走了。他俩觉得在别处老是不自在、受闷气,唯有木筏才是他们的自由天地。
哈克贝利和吉姆又开始了新的航程。一天天快亮时,他们遇到两个被追捕的人,出于怜悯之心,哈克贝利收留了他们。后来他才发现这两个人是个骗子:一个叫“国王”,70多岁;另一个叫“公爵”,30多岁。自从他俩控制木筏后,就开始了一路蒙骗:在巴克维尔镇,“国王”扮作弃暗投明的“海盗”,假装听从牧师劝导,利用牧师的轻信,从中骗取一笔募捐钱;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他俩冒充明星,靠演出《国王的驼豹》而骗得大量门票钱;在另外一个镇上,他们假扮成死者彼得的两个国外兄弟,企图骗取遗产,结果被哈克贝利揭穿。更可气的是,这两个见利忘义的骗子竟背着哈克贝利把吉姆卖给农民费尔甫士家。哈克贝利闻讯后,想到吉姆一路上时时刻刻的帮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奈之下给华森小姐写信,请求她把吉姆赎出来。后来仔细一想,他又把信撕了,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和机智把吉姆救出来。
费尔甫士恰好就是哈克贝利的好朋友汤姆的姨父,他们全家人误把到来的哈克贝利当作汤姆,哈克贝利就假戏真做。同时他乘机在半路上截住汤姆,向他说明事情原委,并请求他帮助救出吉姆。汤姆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假扮成自己的弟弟席德。尽管他俩计划周详,可还是出了意外。在逃跑途中,汤姆的脚被枪击中,吉姆为了帮汤姆治疗枪伤,不慎又被抓回。这时汤姆的姨妈莎莉回来,汤姆宣布吉姆和哈克贝利都成了自由人了!原来华森小姐在两月前死了,临死前解除了吉姆的奴隶身份,恢复了他的自由;哈克贝利的父亲也死了。莎莉姨妈问他为什么不早说,汤姆幽默地回答说:“我要尝尝冒险的滋味呀!”唯一的遗憾是,哈克贝利这次又要归莎莉收养,在道格拉斯家的那种苦头他又要再吃一次。
解读引导
作为《汤姆·索耶历险记》续篇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问世以来就获得全世界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它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之一。
主人公哈克贝利和汤姆一样是个光辉的儿童形象。作者赋予哈克贝利以一种独立不羁、向往自由的精神,有的评论家视哈克贝利是密西西比河精神的象征。在体面的社会里,他处处受束缚,自由顽皮的天性遭到压制。所以他和吉姆认为,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木筏才是他俩的自由天地。哈克贝利的漂流经历包含有马克·吐温童年生活的印象和少年流浪生涯的温馨回忆,他精神里的自由渴望和冒险精神寄予着作者对美国自由理想精神的憧憬和希望。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其主要魅力在于,这是一部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式幽默的代表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发现在开发西部时期美国人所特有的豪迈气概和幽默天性。虽然这部历险记具有传奇式的浪漫主义气息,但不乏深刻的洞见、尖锐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在哈克贝利和吉姆逃亡过程中,经历波折可谓是一环套一环。在他俩漂流到卡罗镇的过程中,出生入死的惊险场面时时闪现,例如哈克贝利被一股激流卷走,他俩所乘的木筏被蒸汽轮船所撞沉,吉姆再次被卖,救出后再被抓等。在这一波三折的背后,多数是贪婪的南方人的种族歧视和蓄奴制造成的。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将无畏的勇气和大胆的冒险寄托在哈克贝利和汤姆这对小伙伴身上,马克·吐温最后借汤姆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理想与渴望:“我要尝尝冒险的滋味呀!”
与此同时,讽刺丑陋现实的内容夹杂其中,尤其是对“国王”和“公爵”这两个大骗子唯利是图的欺骗伎俩的无情揭露。这两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比安徒生《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两个骗子还要狡猾、卑鄙。在巴克维尔镇,“国王”利用牧师的轻信,骗取了一笔募捐钱;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他俩冒充明星利用丑态百出的演出骗得大量门票钱,马克·吐温对他俩在演出中的故弄玄虚做出了辛辣嘲讽。在另外一个镇上,他俩企图骗取死者彼得亲属的遗产,结果骗局被哈克贝利所揭穿。骗子的真面目被揭穿后,他俩又见利忘义地把吉姆卖给农民。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世俗大众“拜金主义”的无情揭露和嘲弄。例如:当“国王”和“公爵”把一袋金元拿到公众面前时,“大伙儿都冲着桌子跟前围拢过来”,“人人都瞧着眼馋,直舔舌头”。这段形象而又露骨的描写,将人们骨子里的金钱欲望和贪婪本性暴露无遗。
还有格兰纪福家族和谢伯逊家族之间的冲突,其缘由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两家小儿女的私奔事件,结果导致格兰纪福家族家破人亡。这种封建遗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所体现和批判,这对代表现代文明骄傲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耻辱!
名言警句
1.谁要是像你那样,干出拐逃黑人的事来,就得到阴间去下油锅。
2.上教堂的人们差不多都是万不得已才去的,(而进教堂乘凉的猪)可就不一样。
3.世界上有些人就是这么行事,一件事,来龙去脉,一窍不通,可偏偏说三道四。
名家评论
1.鲁迅曾称马克·吐温是“讲笑话的好手”,可他“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但他的后期作品“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
2.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都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与之媲美的作品。”
3.著名象征主义诗人T·S·艾略特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哈克贝利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与堂·吉诃德、浮士德、哈姆雷特媲美。
艺术赏析
作为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流浪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艺术特征上有其独到之处:
一、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哈克贝利和吉姆有着共同的自由追求和理想,但他俩的年龄悬殊过大,肤色又不同,生活经历更是无从比较。但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黑奴吉姆那忠厚、仁慈、真诚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时更能烘托出哈克贝利天真、善良和机智的性格。与他俩恰恰相反的是“国王”和“公爵”,卑鄙无耻、忘恩负义。
二、全知全能的艺术视角。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通过哈克贝利那看似一本正经、实则放荡不羁的口吻来讲故事,他和吉姆、汤姆的性格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我”所讲述的一件又一件意外冒险事件中逐渐显露出来的。他那幽默、质朴的性格,在其形象的口语和粗俗的俚语中得以展现。无所不知的“我”的骄傲自豪不时地自然流露出来,读来妙趣横生。
三、巧妙地借鉴和独创性的有机结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体现出马克·吐温独特的幽默天赋和讽刺才华,又留存有欧洲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印迹。前半部的漂流经历有传奇式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后面汤姆的出现则显现出《堂·吉诃德》里桑丘的影子,而“国王”和“公爵”的诈骗经过及其一波三折的大团圆结局却是马克·吐温所独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