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意识流文学大师之一。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家庭,喜爱文学艺术的母亲对他影响很大。普鲁斯特天生体质孱弱,9岁时突发哮喘病,久治不愈。他生性敏感、富于幻想。1890年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1895年在一家图书馆工作,但他为了全力投入创作,于1900年正式辞职。1903年和1905年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他自己也由于哮喘病经常发作而不断入院治疗。从35岁起便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于是他决心利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创作这部7卷本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1909年起开始创作,并于1913年完成前面3卷,起初书稿四处投稿无门。1918年完成第四卷,并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其余3卷皆在他死后才得以正式出版,1927年全书出齐。不幸的是,普鲁斯特于1922年11月18日因肺炎引发败血症,溘然长逝。其代表作有《欢乐与时光》和未尽稿《驳圣伯夫》等。
背景链接
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从童年写起,一直写到晚年的心情。普鲁斯特自中年起因为哮喘病和气管炎的缘故,怕见阳光,怕吹风,怕香味,这使得他只好将自己囚禁在斗室之中,白天足不出户,也尽量少接见外人,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于是普鲁斯特在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思索之后,决心重新振作起来,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即《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共7卷,约有300万字,历时17年。小说以主人公马塞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通过对往昔生活画面的回顾和描绘,揭示出了马塞尔悲喜交集的心路历程。整部小说构筑在回溯人生、再现生活的基础上。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传统长篇小说那样的故事情节,而只是各种回忆的片断组合以及主人公的一连串内心活动。普鲁斯特在其代表作《驳圣伯夫》一书里声称,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把因习惯使我们视而不见的不朽真实从潜藏的记忆中发掘出来。
内容摘要
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描写了主人公马塞尔在古城贡布雷的童年生活,马塞尔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戚和朋友,以及斯万和交际花奥黛特之间的恋情和婚姻。
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叙述的是马塞尔少年时代的生活。在巴黎他爱上了斯万的女儿希尔贝,结果这种恋情好景不长。之后马塞尔来到诺曼底的海滨,结识了新的女友阿尔贝蒂娜以及她的同伴们,又开始了新的恋爱生活。
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主要讲述马塞尔的青年时代,他经常出入沙龙,与上层社会交往。随着盖尔芒特家的败落和祖母的去世,全家人返回巴尔贝尔海滩。
第五卷《女囚》和第六卷《女逃亡者》写的是马塞尔和阿尔贝蒂娜的恋爱生活。一方面马塞尔热恋着阿尔贝蒂娜,另一方面又怀疑阿尔贝蒂娜是个同性恋者。后来他还是伴随阿尔贝蒂娜来到巴黎,并表示愿意娶她为妻。但阿尔贝蒂娜觉得婚姻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便不辞而别,不幸坠马身亡。
第七卷《重现的时光》讲述已进入中年的马塞尔经过感情上的种种波折之后,他开始后悔自己浪费了大好的时光。此时他周围也已物是人非,深感年华似水。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使失去的年华得以重现。
解读引导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迥异于传统长篇小说的“天才之作”,它不但在小说构思和取材方面有别于古往今来的其他任何长篇小说,而且文体和作品风格都和文学史上的其他鸿篇巨制有着霄壤之别。
这部约300万字的巨幅画卷既不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或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也不像《荷马史诗》、《悲惨世界》和《战争与和平》式的史诗巨著,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史诗!作者从回溯儿时的记忆开始,一直写到生命垂危时的思索。先后经历过单纯的青少年时期,充满骚动和不安的青春时光,然后回归于平和的中年阶段。其间遭逢的人与事不像回忆录式地真实再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凭靠清晰的记忆、朦胧的印象和深刻的感情来回忆它们。这种尝试虽在俄苏著名流亡文学家蒲宁的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有过片断式天才展现,但它没有《追忆似水年华》这般系统和完整。
作品里的众多人物和不同的感情均是通过主人公马塞尔的印象式回忆和各种不同感情遭遇来维系的,作品以马塞尔为小说轴心,他和他的回忆、思索和感情像一枚巨大的吸铁石,将一切人物、生活场景和往事尘埃都吸引过来。这种再现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不紊的。要么是通过微不足道的气味,要么是一种莫名的感伤,要么是眼前的惊鸿一瞥。穿插其中的是马塞尔所经历的几次悲剧性恋情。大到人世间的沧桑,小至一颦一笑,乃至内心的莫名其妙的喜悦和隐痛。随着生命时光的老去,随着内在激情的消失,随着美丽倩影的黯淡,马塞尔的回忆开始由浮华尘世中的人与事转向内在自我的内心探索。为了保存生命记忆里那些值得回味的人与事,为了将往昔的欢乐时光烙印在心灵上,为了将真挚的感情留在笔端,马塞尔时而逡巡在“生死场”里,时而徘徊在亲友的生命回忆中,时而彳亍在自我的印象式疑惑内。
《追忆似水年华》赋予我们的不是强烈的灵魂震撼,不是深长的情感回味,而是一种久久挥之不去的伤感。这种感伤既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骚动,也非“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端愁绪,而是一种令我们回味不尽的生命感喟。除此之外,还有深刻的生命思索,对逝去生命时光的独特思考:消失的只是尘世间的浮华,残留下来的才是最宝贵的生命财富。这些宝贵的生命财富唯有通过记忆才能浮现出来,它们时不时地在心灵记忆的长河里一闪而过。有的记忆碎片暂时淡却,但一经触及它便再次浮现在作者眼前。
当死亡的阴影出现时,世间万事万物的脆弱生命像万千幻影一样在马塞尔的眼前倏忽而逝。记忆是生命时光的延续,有关似水流年的回忆在笔下得以复活、再现。也许生命的价值皆在于此,用记忆去挽留似水年华。过去的辉煌业已灰飞烟灭,往昔的人与事也已消失不再,或者渐渐衰老,或者中途夭折,这一切触及着马塞尔敏感的心灵,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存它、挽留它。
马塞尔终究要老去,不朽的却是他对似水年华的美好回忆。
名言警句
1.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有许多当年我以为能在心中长存不衰的东西,也都残破不堪,而新的事物既而兴起,衍生出我当年预料不到的新的悲欢。
2.我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
3.在大多数情况下,爱情只有在融进一种唯恐失去它或是担心得不到它的情绪时,才会以形体作为对象,而这种忧虑又跟形体有不解之缘,它给形体添上了一层甚至比美貌更为吸引人的光彩。
4.我轻轻推开窗户,坐到床前,几乎一动不动,生怕楼下的人听到我的动静。窗外万籁也仿佛凝固在静寂的期待中,唯恐扰乱明净的月色;月亮把自己反射的光辉,延伸到面前的自然万物之上,勾画出它们的轮廓,又使它们显得格外悠远;风景像一幅一直卷着的画轴被徐徐展开,既细致入微,又恢弘壮观。需要颤动的东西,如栗树枝头的叶片,在轻轻颤动。但它颤动得小心翼翼、不折不扣,动作那样细密而有致,却并不涉及其他部分,同其他部分判然有别;它独行其是。
名家点评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作者、捷克裔著名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说:“普鲁斯特以后情况的变化毋宁说使我们充满了怀旧的伤感,一种博大的美随着普鲁斯特离我们渐渐远去,而且永不复返。”
2.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莫洛亚说:“1900年至1950年这50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
3.法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安德烈·纪德在《偶感集》里高度赞扬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富有艺术气息的文章。艺术一词如果出自龚古尔兄弟之口,使我觉得可厌。但是我一想到普鲁斯特,对于艺术一词就不反感了。”
4.英国文学评论家西·康伯利在其名作《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中说:“《追忆似水年华》像《恶之花》或《战争与和平》一样,是100年间只出现一次的作品。”
艺术赏析
《追忆似水年华》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于其他任何长篇小说,其独特表现如下:
首先,《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个人的“心灵史”。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它在对个人心灵深度的开掘方面达到了无人可及的高度。因而《追忆似水年华》的对象和主题是“自我”,作者侧重的不是外在生活环境的变迁和人世沧桑的变化,而是偏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普鲁斯特用他纤毫毕现的细腻笔触来探索“我”的每一个细微感受,去捕捉思想上或情绪上最细微的波动,并借助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重叠地展现似水流年,抒发作者对故人、恋人和往事的怀念,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本身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感悟。
其次,作品是“内心时间”的人为再现和文学阐释。因为普鲁斯特听过柏格森有关“心理时间”的形而上思考,柏格森认为“所谓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同时普鲁斯塔还接受过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概念、直觉主义理论和“心理事件”概念。作者通过回忆、联想、幻觉和梦境等艺术手法将客观“时间”拉长、变慢,人为地停顿,使我们的生命时光在记忆和回忆的作用下得以永生。我们的时间和作者的“心理时间”截然不同,我们的时间一直向前,他的时光可以回溯,甚至停留。这使我们对生命时光的理解和感悟确实具有“逆向哥白尼式”的里程碑意义。
最后,诗意的笔触和散文诗般的灵活文体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魅力。作品对主人公们的所见所闻的细腻描绘超越了普通长篇小说的单纯内心独白和潜意识再现,将其所思所想与所见所闻有机糅合在一起,然后借助人的感觉和触觉,用联想的方式将其维系在一个焦点上,从而突破了时空界限。这种跳跃性极强的叙述方式和构思与诗歌创作如出一辙,更为奇妙的是,普鲁斯特的小说语言纯粹就是简洁、凝练和富有内涵的诗一般的语言。与之相对应的是,《追忆似水年华》的文体不落窠臼,而是随着意识的流动发生灵活变化。有的篇章或段落简直就是散文诗,同时又富有巧妙的篇章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