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书于1929年的《喧哗与骚动》充分展现了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意识流和多角度。书名取自福克纳所崇拜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也即第五幕第五场中的“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由于《喧哗与骚动》一书,福克纳为西方现代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威康·福克纳(1897—1962),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派创始人,也是20世纪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之一。他出生于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个小镇,祖父曾经当过庄园主,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开始败落。他自幼喜爱文学,读过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等西方经典作家的大量文学作品。年轻的福克纳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家乡。其间福克纳上过一年半大学,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尝试过不同工作,后在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帮助下,开始专业文学创作。1926年创作出第一部小说《军饷》,1929年以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南方风格和气息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野棕榈》(1939)和《去吧,摩西》(1942)等。虽然他一生写过许多作品,但并没能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到好莱坞为米高梅电影公司写电影剧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1年。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成就才得到举世公认。

无论是从福克纳小说所表现的美国南方衰亡史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而言,还是就他对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派文学的继承来说,福克纳都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大师之一。

背景链接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在乔伊斯的基础上将意识流小说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书于1929年的《喧哗与骚动》充分展现了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意识流和多角度。书名取自福克纳所崇拜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也即第五幕第五场中的“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尤为独特,角度也各不相同。康普生家族各个人物的苦闷、彷徨、堕落、痛苦反映出现代人的尴尬处境,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多层次,从而为其主题的阐释提供了各种可能。由于《喧哗与骚动》一书,福克纳为西方现代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容摘要

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森镇的一个叫康普生的大户人家。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出过将军和议员,但如今却已败落。最后一代户主康普生是个酒鬼,虽然是个律师但从不接洽业务,还爱唠唠叨叨地空发议论,把悲观的情绪传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老太太冷酷自私,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她总在拖累全家人,家庭的不幸使她越来越爱发脾气。

1928年4月7日,班吉的部分。这天是他33岁的生日。这个33岁的白痴只有3岁儿童的智力,他和看护他的勒斯特在高尔夫球场闲逛。因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时间概念,他分不清过去和现在。他的思考不断回到童年时代,和他的姐姐凯蒂有关。他因为失去凯蒂的爱而一直生活在悲哀的阴影里,于是凯蒂的生活经历在班吉的回忆里展开:偷看奶奶的葬礼,凯蒂与男友之间的关系及其失去贞节,后来结婚离开家里。班吉的思绪还触及一系列的死亡事件,后来被人怀疑强奸幼女,在杰生的纵容下被阉割。

1910年6月2日,昆丁的部分。这是他在哈佛大学读完一年级准备自杀的一天。昆丁个性软弱,多愁善感,作为日益没落的南方文化的继承者,他执著于南方的旧传统和清教的贞洁观。在做好自杀准备后他踏上了电车,沉浸在对妹妹凯蒂的往事回忆中:凯蒂的恋爱、失贞和结婚。昆丁曾经把凯蒂视为家庭荣誉的象征,企图阻止她恋爱。当凯蒂失贞后,他幻想着自己对妹妹犯了乱伦罪,想与世隔绝;凯蒂最后的结婚离去使他失去了心理平衡,他便只好用结束生命来躲避令他难以忍受的荒诞世界。

1928年4月6日,杰生的部分。凯蒂也是杰生叙述的中心,与他的弟弟班吉和哥哥昆丁相反,他对妹妹凯蒂充满仇恨。作为次子,杰生是个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者,刻薄、粗野,他生活的中心或一切的追求目标是金钱。他不时侵吞凯蒂寄给女儿小昆丁的生活费,同时又不断地在给外甥女小昆丁的钱和情妇的钱以及自己在买股票上损失的钱上算计。他还不断抱怨父亲和哥哥买地付学费的陈年旧账,不断虐待小昆丁,将她逼上她母亲的老路。这一切都是通过他的自我表白、自我辩解来展现的。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这天恰好是复活节,早晨迪尔西唤醒了勒斯特生火做饭。迪尔西发现杰生在抱怨有人在夜里砸开他房间的窗户玻璃。吃饭时小昆丁没有下来请安,杰生来到楼上打开她的房间,发现她已无影无踪,原来她在偷走杰生的积蓄后和一个流浪艺人私奔了。而杰生自己房间的积蓄也被席卷一空,这7000元的积蓄都是不义之财,其中大部分都是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当杰生意识到这钱被小昆丁偷走时,他连忙跑去追寻,后来在火车上差点丢了性命。因为是不义之财他不敢报警,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在附录部分,福克纳补充了康普生家族的家族史和其他细节。凯蒂和丈夫离婚后又经历了几次不顺利的婚姻,后来给一个德国将军当情妇。1945年杰生卖掉家宅,遣散佣人,并将被阉割后的班吉送进州收容所,他自己在当地经商,后来发迹。

解读引导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康普生一家,尤其是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描写,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福克纳借助意识流的手法,在分别叙述的巧妙艺术结构陪衬下,将南方社会历史的没落景象描写得异常凄凉和暗淡。康普生家族各个人物的苦闷、仿徨、堕落、痛苦反映出现代人的尴尬处境。

女儿凯蒂的堕落象征着南方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的崩溃;大儿子昆丁虽然头脑清醒,但无力阻挡或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而只能无奈地选择自杀;小儿子班吉虽然四肢发达,可惜是个永远长不大的白痴;二儿子杰生虽然能顺应时代潮流,可变得无比贪婪和无耻,断然抛弃了南方社会旧的价值体系,完全遵奉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原则,在金钱的诱惑下,他甚至可以将整个灵魂出卖,这是一个完全被金钱所奴役的堕落灵魂。

虽然这四个子女性格不同,但他们的命运却都异常悲惨。体现在下一代小昆丁身上也即是上辈人所有丑陋人性的缩影,结局自然毫无希望可言,她的无耻和堕落印证了康普生家族必然没落的命运。在小昆丁身上,福克纳表达了他对南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小说中唯一的希望是黑佣人迪尔西。她为康普生家族操劳了一辈子,尽管她任劳任怨,但没享受过任何人生乐趣。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并帮助他人活下去,默默地尽可能地给周围人温暖。即便是那个没有任何是非标准的班吉,对姐姐凯蒂仅存的人性温暖仍然铭记于心。这也许就是福克纳留给我们唯一的精神慰藉。

名言警句

1.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

2.钟声又鸣响了……一声又一声,静谧而安详,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个好月份里,钟声也总带有秋天的味道。

3.一个人是他的不幸的总和。有一天你会觉得不幸是会厌倦的,然而时间是你的不幸。

名家点评

1.我国翻译家、福克纳研究专家李文俊先生在《福克纳评论集》一书中指出:“福克纳不但在美国,在整个西方也被公认为是乔伊斯以后最突出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从许多方面看,他都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题材、构思的独创性以及他的特殊的艺术风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西方文学潮流中,像一块屹立不动的孤独的礁石。”

2.当代作家莫言如此评论《喧哗与骚动》:“始终回响着一个忧愁的无可奈何而又充满希望的主调,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世界密切相连,历史的血在当代人的血脉中重复流淌,时间像汽车尾灯柔和的灯光,不断消逝着,又不断新生着。”

3.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加缪说:“福克纳给予我们一个古老然而也永远是现代的主题,这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悲剧,盲人在他的命运与他的责任之间摸索着前进。”

4.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萨特在评论《喧哗与骚动》时指出:“福克纳运用他出众的艺术来描绘一个年老垂死的世界,描写我们这些人在那里喘息和窒息。”

艺术赏析

《喧哗与骚动》中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小说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例如在作品的前三章,作者极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人公的感受、情绪、联想等种种意识痕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充分展现人物的病态心理、扭曲人格和丑陋人性。班吉那混沌的、不连贯的意识活动,在错乱的思维穿插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精神崩溃之前昆丁的冷静理智和绝望情绪复杂地相互交叉;杰生自私自利而又无比强烈的功利心是通过他的自我独白和自我辩解来展现的。这种繁复交叉和立体式的相互映衬使作品充满无穷的张力。

其次是多角度叙述手法的运用。全书共有四章,外加一篇附录。前面三章通过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分别从各自的立场来描述自己的情感、感受和思维。虽然凯蒂没有出场,但她的形象却在三个人的独白中得到不同的展示。第四章则是从迪尔西的全知视角出发。最后的附录以概述的方式,讲述了康普生家族200年的兴衰史以及小说主人公的结局。多种视角叙述使得作品更加丰满,从而也为作品的阐释提供了各种可能。

最后,《旧约》典故和象征手法的大量采用,将基督受难和康普生家族的历史并立起来,从而使小说本身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深刻意义。例如小说中1928年4月6日、4月7日和4月8日恰好是耶稣受难、复活节前夕和复活节,昆丁自杀的1910年6月2日对应着圣体节的第八天。基督的神圣、庄严正好反衬康普生家族成员们的卑微、粗鄙和萎靡。耶稣基督的受难、复活是为了拯救人类,康普生家族则走向没落,这种极具反讽意味的讽刺是如此辛辣、有力!夏娃的堕落使得人类被逐出伊甸园,这和凯蒂的堕落导致整个家族走向衰败是相对应的!诸如此类的对比还有很多,作者这种有意安排的神话结构,增强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和寓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