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1919— ),出生于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5岁时进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军事学校就读,两年后从该校毕业。18岁那年他去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早在军校读书时,塞林格即练习写作。从1940年到1951年这10多年间他发表短篇小说20多篇。在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使塞林格一举成名。此后他便隐居新罕布什尔州一间乡间小屋中,过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遁世”作家。几十年来,据说他每天在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斗室中勤奋写作,但迄今拿出来发表的只有编成两本中篇集的四部中篇小说和一个短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美国大中小学教材中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它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
背景链接
成书于1951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当时文坛的青睐。经过一段时间考验之后,这部作品毁誉参半:一方面受到某些人大力吹捧,认为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将它列入中小学教科书;另一方面又被认为是“过了时的感伤作品”,有少数学校和大学图书馆将其列入禁书之列。
内容摘要
我(霍尔顿·科尔费尔德)在纽约郊区的寄宿学校潘西中学读书,虽然只有16岁,但我的个子比常人高出一头,因此常冒充成年人买酒喝。我一直喜欢穿一件晴雨两用的雨衣,头戴一顶红色鸭舌帽,并把帽舌转到脑后。由于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功课和球赛等无不厌烦透顶,曾被学校开除过两次。
因为在学校五门考试中四门没通过,我再次被学校开除。傍晚我去向历史老师斯宾塞告别,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心眼好,赠送给我一大堆生活道理,令我烦不甚烦,最后我只好靠撒谎来摆脱斯宾塞。虽然我为撒谎而感到内疚,但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不撒谎好多事就不好应付。
潘西中学是美国公认的最好的贵族学校,但我对学校的校训十分反感。在我看来,潘西中学培养出来的都是见钱眼开、溜须拍马的伪君子。例如有个叫奥森贝格的老校友,毕业后靠开殡仪馆发了大财,之后捐给母校一部分钱来盖新宿舍,但新宿舍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每次回母校都乘凯迪拉克轿车来,全体学生都必须欢呼他的到来,并且还要听他那假仁假义的长篇演讲。他要大家信仰的耶稣不过保佑他多赚点钱。
与我同宿舍的斯特拉德莱塔属于花花公子型的人。星期六晚上,他和我的意中人琴在汽车里约会,回来后无耻地向我炫耀,恼怒至极的我与他打了一架,结果被他打得鼻青脸肿。我心里十分难受,当夜就搭乘火车去了纽约,找家小旅馆住了下来,并计划过几天没有约束的自由生活。透过那些没拉上窗帘的房间,我看到了种种稀奇古怪的现象。时间很晚了,可我睡不着觉。我便到舞厅去跳舞,谁知舞厅已关门。于是我又溜到夜总会打发时间。回旅馆时,开电梯的毛里斯给我拉皮条,为了排遣内心的郁闷就答应了。虽然妓女来了,但我却没有任何兴致,后来虽然把她打发走了,但钱照付不误。
第二天早晨刚起床,毛里斯就带着那妓女来敲诈我。我反抗的结果就是遭到毛里斯一顿痛打,临走时他们又抢走了我皮夹里的五块钱。无端受辱的我更是火上浇油,幻想学西部牛仔向毛里斯狠狠开六枪。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约女朋友萨丽出来玩,在看完日戏后又去溜冰。此时我才发觉萨丽虽然人长得漂亮,其实骨子里十分庸俗。她借口溜冰,不过是租条极短的溜冰裙出风头。最后我们在酒吧里大吵了一场,不欢而散。
走出溜冰场的我去看了场腻烦得要命的电影,随后又和一个同学在酒吧间大谈特谈男女问题。那同学走后,喝醉了的我将头发望冷水里一浸,外出时头发上结了冰,我相信自己会得肺炎而死去,可我想在死前去和妹妹菲比诀别。
我偷偷溜回家,恰好父母不在。我高兴地叫醒了菲比,和她聊了一会儿。谁知连妹妹都责备我不该离开学校,并说我什么也不喜欢。正当我想反诘时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当菲比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我想起有首根据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彭斯的诗改编的歌,其中有句“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于是我说我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耍,我在悬崖边看守,不让他们掉下去。
父母回到家,我吓得躲进壁橱,等他们走进卧室后才溜出来。我不想回旅馆里住,于是就到过去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家里去借宿,结果又被安多里尼训了一通。我睡着后,忽然被安多里尼的摸我脑袋的动作惊醒。醒来后我怀疑安多里尼是同性恋,就离开他家,到火车站过夜去了。
我决定不再回家,不再读书,设法去西部谋生。我想到汽车加油站当个工人,用自己劳动的钱成家立业。我写了张小纸条托人带给妹妹,说我要去西部,临走前想见她一面。
菲比过了约定时间很久才来,出人意料的是,她竟带了一只大手提箱,说要和我一起去西部。一听这话,我吓了一跳,连蒙带骗要菲比回家。妹妹不答应,我只好放弃去西部的计划,陪妹妹在动物园玩了一会儿木马,就和她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后,我到精神病院接受了一番治疗。不久我的哥哥G·B来医院看我,原来他是个十分有才华的小说家,如今却在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
解读引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两昼夜的种种奇特经历和感受。霍尔顿离开学校和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费恩逃离世俗社会有某种共通之处:那就是逃离周围虚伪的鄙俗世界,试图摆脱成人世界的种种束缚和教条。他之所以他不愿读书,是因为他对那种功利式教育厌倦透顶。同时,他又因为欺骗历史老师斯宾塞而感到十分内疚。他和花花公子斯特拉德莱塔打架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他逃离学校的主要借口之一。他本想躲到纽约的小旅馆里过几天自由自在的生活,却发现这个旅馆是个龌龊不堪的成人世界的阴暗角落。由于无所事事,他找来两个同学陪他,却不料这两个同学也都是没有个性、好出风头的泛泛之辈。校内的环境是如此世俗,校外的成人世界更是道德败坏。霍尔顿以为家庭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于是,他偷偷溜回家,却又遭到妹妹一顿诘责。父母回来后,霍尔顿又不得不逃到那个他不情愿去的成人社会。最后在安多里尼家的受辱事件,加剧了霍尔顿逃离社会的决心。正当他将去西部的计划付诸实践时,却被菲比所拖累,这也象征着他那青春期时的梦想是不现实的。为了实现他那“麦田守望者”的白日梦想,作者借霍尔顿陪伴妹妹在动物园玩木马时的观察、感受和思索,使他领悟到保护美好人性的责任和使命的必要性和可贵之处,这也更加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丑陋。虽然他能靠谎言欺骗历史老师,但他在天真的妹妹面前却无法撒谎。返回家中的霍尔顿进精神病院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书中最精华的内容是霍尔顿与菲比之间的真诚交流。幼小的菲比说霍尔顿什么也不喜欢时,实际上是塞林格在借小菲比之口,暗示出缺乏信仰的现代人没有精神皈依的迷茫和困惑。当她问哥哥未来怎么办时,霍尔顿说他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目的是为了保护像菲比这么单纯的孩子不致过早堕入人性的泥淖。他的这种梦想很真诚,可在这个空虚的、势利的、缺乏真诚的社会里显得无比苍白和可笑,却又是无比的可贵和稀罕!相对于卑鄙龌龊的成人世界,像菲比那样的单纯女孩如果没有霍尔顿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努力,过早的成人化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宿命。正是通过“麦田守望者”的这种异想天开式的理想,作者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复杂感受和悲剧体验。
名言警句
1.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
2.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3.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名家评论
1.美国文学评论家格拉维尔·西克斯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说:“我深信,有千百万美国青年觉得自己对塞林格要比任何其他作家更为亲近。”
2.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能掩卷沉思的书,也有另一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读完后你就会把它抛到九霄云外,难再忆起。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不是,它总能让人心有所动,套用主人公常用的两个词‘他妈的’、‘混账’来说就是:塞林格这混账写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真他妈的不错。”
艺术赏析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霍尔顿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的不同遭遇和复杂感受。虽然他一口一个“他妈的”、“混账”等粗鄙口语,不是为了表达他的玩世不恭,而是病态社会在他身上的投影,这种看似满不在乎的态度更能体现出他灵魂深处的孤独和愤懑。较之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霍尔顿的这种直率是他我行我素性格的直接体现。历史老师斯宾塞的说教只会令人厌烦,实际上无济于事;伪君子安多里尼更是卑鄙龌龊,利用说教来掩饰自己的私欲;那个张口“耶稣”、闭口“耶稣”的奥森贝格更是要不得,他的慈善是以一己之私为前提的。例如他捐款盖的学生公寓必须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要大家信仰的耶稣不过是为了保佑他多发财。更可笑的是,潘西中学为了欢迎这个昔日校友,竟要求全校学生列队迎接,并以这个见钱眼开的“伪君子”作为全体学生的成功楷模!
隐藏在小说粗鄙风格背后的是冷静的白描、犀利的批判和夹杂着的无奈的感伤。整部作品的艺术氛围看似粗鄙和零乱,实际上是粗率而不简单化。这一切既不是霍尔顿心目中的“混账”社会,也不都是“他妈的”无聊世界,而是一个颠倒是非的虚伪社会。例如作品里对霍尔顿在纽约小旅馆和中央公园的客观描写,肃杀的萧条和缺乏人性温暖的成人世界相互映衬;对奥森贝格、安东多尼及哥哥G·B的漫画式刻画和辛辣的讽刺是分不开的!霍尔顿对死去弟弟的怀恋、对菲比的关怀、对“麦田的守望者”的向往,无不夹杂着悲剧性的无奈情绪,这种感伤情绪和作者的悲剧性反思紧密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