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勃洛莫夫》问世后立刻受到欢迎,评论如潮。同时代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都给小说以很高的评价。托尔斯泰在给德鲁日宁的信中,曾写道:“《奥勃洛莫夫》是一部很久没有了的大部头作品,请告诉冈察洛夫,我为《奥勃洛莫夫》感到惊喜,我还要再读一遍这部小说。”[10]而在与冈察洛夫交谈中,屠格涅夫说:“哪怕世上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也会记得《奥勃洛莫夫》的。”
当代的冈察洛夫研究者克拉斯诺谢科娃认为,伊利亚·奥勃洛莫夫是作家长篇三部曲的中心,指出了三部小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解读奥勃洛莫夫的另外一种视角——将奥勃洛莫夫置于作家三部小说的大语境中来审视。这位研究者把冈察洛夫视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成长小说的鼻祖。小说的整体架构、性格结构和心理描写的特征都是由小说人物生活的不同年龄阶段决定的。只是三部曲的人物形象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而发展的,而是渐渐萎缩的。
巴赫金指出,成长小说主要特征就是成长中的人的形象,就是人物的性格,是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是随着情节而变化的。1.纯年龄型,性格的循环往复的发展;2.一个人从年轻的理想主义到成熟的理智和务实主义的生长之路;3.生平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是一个人全部活动的结果;4.教育类型,它的基础是教育思想,特征是道德说教;5.现实主义类型,人物同世界一同成长。小说中会完整地提出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自由和必要性的问题,创作的主动性问题,成长中的人开始克服个人的性格,参与到历史存在的氛围中。[11]
临别时母亲的话已经预见了大都市生活对儿子的考验。“‘你在彼得堡能找到什么呢?她继续说,‘你以为在那里也会像家里似的过得舒舒服服?哎,我的朋友!天知道你会看到什么,会受到什么样的苦。……你没有看到彼得堡的生活之前,你生活在这儿,就会觉得你是天下第一。”[12]实现梦想的热情和决心还是让母子忍痛割爱,阿杜耶夫告别了宠爱自己的母亲,初恋女友和亲人们来到了彼得堡。起初他处处碰壁。首先彼得堡城市面貌和生活让他感到与家乡巨大的反差。彼得堡到处是石头房子,令人感到冰冷森严,彼得堡的生活忙碌奔波,而家乡的街道有鸡鸭踱步,牛羊吃草,空气清新,宁静安详,他认为自己家乡的面包、鱼子酱、葡萄酒和水果要比彼得堡的又好又便宜,自己家乡的教堂也仅仅是逊色于彼得堡的伊萨教堂。阿杜耶夫来到彼得堡后,幻想着自己如何高兴地拥抱自己热爱的叔父,以及叔父又是怎样激动地拥抱他。他甚至担心叔父会为他直接去了旅馆而不到自己家里来感到生气,叔侄见面,“他本想扑上来搂住叔父的脖子,然而叔父以一只挺有劲的手握住了他肉嫩的手,使他跟自己保持一定距离,看起来是为了好好打量他,其实是为了阻止他的情感的冲动,只让他握握手”(36)。后来寒暄中,亚历山大又想以亲热的方式表达对叔父的谢意(为他提供住处),但还是被叔父拒绝了,“亚历山大明白了,无论怎么努力,今天他是得不到拥抱一下敬爱的叔父或依偎在他胸前的机会了,只得把这种愿望推到下一次去实现吧”(37)。这是亚历山大初次遭遇的理想与现实的碰壁。
阿杜耶夫的童年好友波斯佩洛夫也在彼得堡工作,已经习惯彼得堡的生活,成熟自立,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当亚历山大·阿杜耶夫抱怨彼得堡的生活时,波斯佩洛夫就劝他坐下来打打牌,喝杯伏特加,吃点烤牛肉,而亚历山大却逃避这一切。叔父对务实能干的波斯佩洛夫的肯定让亚历山大感到很不舒服,让他的外省的浪漫主义又遭遇了打击。他不能接受叔父关于爱情婚姻的观点,依然按照自己的感性从事。结果他爱慕并求婚的姑娘竟然选择了年轻英俊富有的伯爵。这个天真的外省人,耽于幻想的浪漫青年又一次遭遇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残酷。在个人生活上连连受挫,爱情的失败让亚历山大开始消沉: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对爱情的回忆只能增添他内心的痛苦,友谊在他看来也是虚伪愚蠢的。在彼得堡磨炼了八年的亚历山大感到身心疲惫,回到家乡休整一段时间后他对生活的目的,自己的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坚信,他只有在彼得堡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回格拉奇庄园之前在彼得堡的生活只是小说的序曲,只有他回家乡后给彼得堡写的书信才意味着他平凡故事的开始。一个在生活中经历了失败,但是没有垮掉,最后又找到拼搏的动力,勇敢地杀回彼得堡的年轻人的故事开始了。亚历山大亦步亦趋,完全按照叔父指引的路工作、生活,他就是叔父过去生活的写照。亚历山大在功名上已经超过叔父,他不仅成为一名高级官员,而且还成了作家。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经过叔父婶娘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亚历山大成为一名目标明确的生活斗士,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他不仅获得了自信,而且认为,劳动是解决一切生活问题的基础。作家在亚历山大给自己叔父和婶娘的信中,在主人公的思考中揭示了作家给我们讲的这个平凡故事的全部实质:侄子慢慢变成了叔父,不仅是事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上,都复制了叔父的生活。不仅有叔父这个生活的导师,还有生活本身这个老师终于让亚历山大明白:只能与时俱进,否则就要落后于时代。
小说塑造了亚历山大·阿杜耶夫与其叔父彼得·伊凡诺维奇两个截然相反的性格。阿杜耶夫这个外省的年轻人,对大城市彼得堡充满浪漫的幻想,而叔父则是个非常务实能干,没有儿女情长的人,甚至在阿杜耶夫看来是一个有些铁石心肠,冷漠无情的人;丽莎维塔·亚历山德罗夫娜在侄儿和丈夫身上看到了两种可怕的极端:“一个热烈到疯狂,一个冰冷无情”(161);亚历山大是停滞、浅薄和不知所措的象征,叔父是思考的、开化的和行动的俄罗斯的象征。《平凡的故事》问世后,受到了别林斯基的好评,他认为这部小说给浪漫主义、空想主义、感伤主义和下里巴人的俗气以可怕的一击,并对作家冈察洛夫做了具有预言性的评价,“他将比现在任何一位作家都伟大,他是一位诗人兼艺术家”(В. Г. Белинский, 1955)。
《平凡的故事》与《奥勃洛莫夫》有很多呼应的地方,如在前者没有写阿杜耶夫的童年,那么在后者就通过《奥勃洛莫夫的梦》补充了这个空白。阿杜耶夫生活的格拉奇庄园就是奥勃洛莫夫生活的奥勃洛莫夫卡村。他们都耽于幻想,渴望为祖国效劳。《平凡的故事》塑造了叔侄两个相互对照的形象,《奥勃洛莫夫》塑造了奥勃洛莫夫和他的朋友施托尔茨两个相对立的形象。只不过侄子最后得到了改造,逐渐缩小了与叔父的差距,几乎被叔父同化;但是奥勃洛莫夫很难被任何人改变,就是那个务实成功的德国朋友施托尔茨无论怎么影响他,也没能改变他。亚历山大的幻想遭遇现实后,及时清醒过来,变得越来越功利务实,而奥勃洛莫夫则依然故我,依然沉睡在他的梦幻中不肯醒过来。
别林斯基认为,亚历山大在俄罗斯的鼻祖是连斯基,在德国是歌德的维特,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中读者更多地关注了奥涅金,而连斯基仿佛只是匆匆过客,那么在《平凡的故事》中作家将这个人物进行了发展。“别林斯基称亚历山大·阿杜耶夫为三倍的浪漫主义者,他毫不怀疑,他(亚历山大)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他是个普通人,但是他却想扮演一个不平凡人的角色。并指出,像亚历山大·阿杜耶夫那样的浪漫主义者永远成不了正面人物,因此他认为,如果把《平凡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留在穷乡僻壤,比他留在彼得堡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和娶一位有丰厚嫁妆的未婚妻更好”(转引自:Мериакри В. С. , 14)。也许是受了别林斯基的点拨,在下一部小说《奥勃洛莫夫》中作家塑造了一个成长在俄罗斯北方之都的浪漫主义者,但是最精彩的部分还是献给了主人公在奥勃洛莫夫村的童年生活。如果说亚历山大亦步亦趋,为了实现在大城市做上等人的理想,他的生活完全被叔父操纵着,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么奥勃洛莫夫则潇洒地做着他自己,选择了一种游离于常规的生活方式,宅在家里,躺在床上的无为状态。杜勃罗留波夫在《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一文中指出,正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戕害了奥勃洛莫夫,而正是不合理的教育导致奥勃洛莫夫这一性格缺陷。并将奥勃洛莫夫与“多余人”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他们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个懒虫,即使在很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也一事无成;而后者具有强大的天性,只是被不利的社会环境所压制。总而言之,批评家更多关注了奥勃洛莫夫性格,而对奥勃洛莫夫本人并不很感兴趣。企图通过分析奥勃洛莫夫性格来揭示小说的深度,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社会揭露性质的小说,是俄罗斯生活的写照,是时代的标志。
研究者克拉斯诺谢科娃认为,奥勃洛莫夫的悲剧在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年龄在增长,但是心智却始终像个孩子,最终没有成人。她发展了杜勃罗留波夫的部分观点,认为奥勃洛莫夫悲剧命运的成因在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导致其不可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不难理解,在奥勃洛莫夫卡村这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成长起来的伊利亚在北方的都城彼得堡肯定要处处碰壁,经受各种考验,冈察洛夫通过阿杜耶夫这个形象谴责了乡村的教育方式,并陈述了他关于如何形成男子汉性格的观点:“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到即将来临的风暴,让他们自己去检验自己的力量和思考自己的命运,不要每时每刻都替他们思考,不要替他们操心,替他们摆脱不快,在他们童年时也不要替他们哭泣和难过”(Мериакри, 39)。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作为男主人公的参照物,意在揭示男主人公的不成熟。
其实,早在作家的第一部小说里就埋下了第二部小说的种子。《现代人》杂志的一位同事读了阿杜耶夫的故事后,是这样评价该小说的:“很遗憾,由于对生活抱着错误的认识,我们有多少才能都熄灭在空虚无果的幻想中,熄灭在对自己不胜任的事情的枉然的追求中……自恋、幻想、不切实际的欲望的过早膨胀和智慧的停滞以及不可避免的后果——懒惰就是恶的原因。科学、劳动和实践正是让我们无所事事的病态的青年清醒的东西。”这个评价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同样适合点评《奥勃洛莫夫》。尽管亚历山大起初不适应彼得堡的生活,但是在叔父的打造下,他还是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同时也变成一个流俗的人,彼得堡有很多像他那样的人。而奥勃洛莫夫的成长故事是一个人逆生长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他清醒,他身在彼得堡,心系奥勃洛莫夫卡村,他是喝着童话的牛奶长大的,是在古老的宗法制传统熏陶下长大的,尽管身边有施托尔茨那样的人影响他,也无济于事。他无法改变自己,只好龟缩在自己的巢穴里,沉浸在往昔的幸福生活里。
如果说亚历山大·阿杜耶夫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叔父的帮助,那么赖斯基在创作过程中从外祖母的生活智慧中汲取了力量。只是他自幼失去父母,孤儿的生活让他情绪多变,过于敏感,神经质,同情别人的遭遇。他属于有才华的人,但意志薄弱,不善于坚持,总感到无聊苦闷。为了摆脱苦闷彷徨,他不断地从一处到另一处,结交新朋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这种苦闷会让他常常陷入自省,成了他有所作为的动力,否则他也成了奥勃洛莫夫。赖斯基不相信爱情,认为爱情与义务不能兼容。
有人因奥勃洛莫夫这个形象而指责冈察洛夫,认为这个人物太弱,太苍白无力了,而且根据这个人物要表达的思想也是赤裸裸的,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形象写进小说,而且特别质疑施托尔茨这个形象,为什么把一个德国人作为奥勃洛莫夫的对立面写进小说呢?尤其遭到斯拉夫派的驳斥,作家在默默听取这些斥责之声的同时,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过错,因为“德国元素和德国人在俄罗斯生活中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至今在我们这里各个领域的老师、教授、机械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有德国人,那些最富有的工商贸领域也是德国人做得最好,这尽管很令人懊恼,但是是事实,在俄罗斯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正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14]。
冈察洛夫坚持认为他写的三部小说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因为这三部小说有作家的自传色彩,赖斯基,阿杜耶夫和奥勃洛莫夫身上都有作家的痕迹,而且因为这三部小说都可以作为成长小说来解读,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他们文化的根都在乡下,并且成为其未来在城市里发展的障碍。尽管亚历山大·阿杜耶夫在彼得堡经过磨炼后仕途发展顺利,赖斯基也在为使自己成为自己热爱领域的专家而努力,只有奥勃洛莫夫没有任何行动,执着地坚守他无为的生活状态。抛开社会问题,我们觉得奥勃洛莫夫这个人物最具文学性,是出色的文学形象。确切说,冈察洛夫的小说三部曲都是对“多余人”主题的发展。
【注释】
[1]Добролбов Н. А. Русские классики. Избранны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критические статЬи. Серия“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М.“,Наука”, 1970.(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出作者和出版时间,不再另做标注。)
[2]Протопопов М. А. Гончаров. //Русская мыслЬ. 1891.
[3]Дружинин А. В. Обломов. Роман И. А. Гончарова. СПб. ,1859.(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出作者和时间,不再另做标注。)
[4]Анненский И. Ф. Гончаров и его Обломов. Серия “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Москва:Наука, 1979.
[5][俄]冈察洛夫.冈察洛夫精选集[M].李辉凡,编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395.(以下引自该书的引文只标出页码,不再另做标注。)
[6]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纳索将男人善于诱惑女人的手段称为“爱的艺术”。
[7]Отрадин М. В. “Обломов” в ряду рОманОв И. А. Гончарова. СПб.: филфак СПбГУ,2003. C. 12.
[8]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45.(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出作者和页码,不再另做标注。)
[9]刘清平无为而无不为——论老子哲学的深度悖论[M]//哲学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0.
[11]Бахтин М. М. Роман воспитания и его значение в истории реализма // Бахтин М. М. Эстет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М. , 1989.
[12][俄]冈察洛夫.冈察洛夫精选集[M].张耳,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9.(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出页码,不再另做标注。)
[13][俄]冈察洛夫.悬崖[M].严永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