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高低岩儿下来

从高低岩儿下来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带高低岩儿在这部分比勃朗峰只低九百一十米。格里那凡和巴加内尔走上一个云斑石的高岗,向四方的天边观看。他们这时正在高低岩儿的那一带层峦叠嶂的最高峰上,一眼可以看到四十平方英里。这使巴加内尔起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但是格里那凡却抑抵了他的兴头,对他说,在高低岩儿这样高的地带绝不会再有野兽出现的。下弦的月亮还没有出来。吼声——受了惊的野兽的吼声——愈来愈大,就从高低岩儿的那片黑暗中涌来。

要不是麦克那布斯,任何别的人就是从那小屋旁边走了一百遍,乃至从那小屋顶上踏过去也不会发现那里有小屋。因为那只是雪地上凸出的一点,和四周的岩石混杂在一起,几乎看不出来。那小屋埋在雪里了,非扒开不成。威尔逊和穆拉地拼命地扒了半小时才把那“卡苏栅”的入口扒开了。全队的人都赶快挤了进去缩成一团。

这“卡苏栅”是印第安人用土坯——一种日晒砖——建成的,正方形,长宽各一丈二尺,矗立在一个雪花岩的顶上;只有一个小门,门前有一个石梯;门虽然狭窄,但一刮起“腾薄拉尔”,雪花和冰雹依然钻得进去。

小屋里足可容纳十人,四壁虽然在雨季挡不住雨,此时却至少可以避一避零下十度的寒气。此外,屋内还有一个炉灶,土坯烟囱,砖缝用石灰糊得不严,但是生火取暖,抵抗外面的寒气,还是可以的。

“总算有个栖身的地方了,虽然不很舒适。”格里那凡说,“我们要感谢老天把我们引到了这里。”

“还嫌不舒服吗?”巴加内尔回答,“这是一所王宫啊!只可惜没有禁卫军和朝臣。我们在这里面算是非常舒服了。”

“尤其是炉灶里烧起一把旺火。”奥斯丁说,“我觉得,大家饿固然是饿了,冻却是更冻得吃不消。以我个人来说,能找到一把柴比能打到一些野味还要开心些。”

“好呀,”巴加内尔回答,“我们想法子找点东西来烧烧。”

“在这高低岩儿的顶上想找东西来烧!”穆拉地带着怀疑的神气摇摇头,说。

“屋里既然有炉灶,外边就一定可以找着烧的东西吧。”少校回答。

“麦克那布斯说得对,”格里那凡说,“你们布置一下,准备晚饭,我打柴去。”

“我和威尔逊陪你去。”巴加内尔说。

“你们要不要我陪?”罗伯尔爬起来问。

“不要,你休息休息吧,我的好孩子,”格里那凡回答,“你在别人还是小孩子的年龄就成了大人了!”

格里那凡、巴加内尔、威尔逊走出了那“卡苏栅”。那是傍晚六点钟。虽然没有一点风,但是,寒气却刺入肌骨。青天已经转暗了,太阳已经以最后的光线拂着高原上的群峰。巴加内尔看了看气压表,水银柱停在四百九十五毫米。这时他们是在一万一千七百英尺高空。那带高低岩儿在这部分比勃朗峰只低九百一十米。如果这些山也像在瑞士高峰上有那许多困难,只要飓风和旋风刮起来和他们捣乱一下,任何一个旅客也爬不过这新大陆的屋脊。

格里那凡和巴加内尔走上一个云斑石的高岗,向四方的天边观看。他们这时正在高低岩儿的那一带层峦叠嶂的最高峰上,一眼可以看到四十平方英里。在东面,山坡一排一排地低下去,不算太陡,可以走人,“陪翁”们滑着下去,一滑就是几百托瓦兹远。远处是一堆一堆的乱石排成一条一条的行列,这都是冰山坍塌时冲出来的。科罗拉多河流域已经沉没在那随着夕阳的下落而升起的夜影中了;地面此起彼伏的皱纹,一切峰峦岭嶂,都在返照中逐一消失了,整个的安第斯山东麓都渐渐阴暗下来。在西面,那些支撑着尖峰嶙嶙的西山腰的许多弓背形石壁依然是被阳光照耀着。看着那些沉浸在光海里的岩石和冰山,真是叫人眼花。北边是一连串隐隐约约的峰峦起伏着,仿佛是用颤抖的手拿着铅笔画成的一条模糊不清的波折线。但是南边正相反,景象却是十分辉煌瑰丽,愈近黄昏反而愈灿烂。是的,你向荒野的脱尔比多河谷望一望,就可以看到安杜谷火山,那大张着嘴的喷火口,就在离那儿两英里以外的地方。那火山怒吼着,像一只庞大的怪兽,像《圣经》里所说的长鲸[1],喷出炽热的浓烟和奔流一般的褐色火焰。四周的峰峦都仿佛着了火;白热的石雹,暗红的烟云,火箭般的熔岩,交织成一个硕大无比的万花筒。一阵强似一阵的闪光和耀眼的火焰,射得那一望无边的盆地到处是强烈的反光,而那时,夕阳渐渐收拾起它昏暗的微光,像一颗陨星在天边的暗影里消失了。

巴加内尔和格里那凡看着这一幕天火与地火的壮伟的斗争,只是出神;这两位临时樵夫现在变成艺术鉴赏家了,然而威尔逊对此并不太感兴趣,他提醒了他们要做的事。那地方没有树木可以当柴烧;幸而有一种干枯的苔藓巴在岩石上,他们采集了很多;还有一种植物叫作“拉勒苔”,根可以烧得着,他们也拔了一些。这些宝贵的燃料一拿回小屋里,就放进炉灶,堆起来。火很不容易生着,更不容易维持不熄。因为空气太稀薄,不能供给足够的氧气了,这至少是少校的看法。

“在相反的一方面,”少校又补充说,“水沸也不需要一百度。爱喝百度沸水煮咖啡的人也只好迁就点了,因为在这种高度,水不到九十度就开。”[2]

麦克那布斯果然没有说错,水沸时拿温度表插下去一试,只有八十七度。大家喝了几口热咖啡,感觉舒服极了;至于干肉,似乎有点不敷分配。这使巴加内尔起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我想起来了,”他说,“骆马肉烤来吃倒不坏!人家说骆马可以代替牛羊,我倒想试试骆马肉是不是能代替牛羊肉!”

“怎么!”少校说,“这样的晚饭您还不满足吗,巴加内尔大学者?”

“满足极了,我的好少校;不过我承认,如果有盘野味,我更欢迎。”

“你真是好享受!”麦克那布斯说。

“你给我扣的这顶帽子我接受,少校,不过,你自己又怎样呢?你嘴里尽管说得好听,心里也未尝不想烤他一块什么肉吃吃吧!”

“也许有这回事。”少校回答。

“如果有人请你去打猎,你能不怕寒冷和黑夜乖乖巧巧地去干吗?”

“那自然喽,你如果真这样想的话……”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感谢他并劝阻他呢,已经听到一片吼声自远处起来了。吼声拖得很长,不是一只两只野兽,而是成群的野兽向他们这里跑来了。难道老天赐给一个小屋,还要赐给一顿晚饭吗?这是那地理学家的想法。但是格里那凡却抑抵了他的兴头,对他说,在高低岩儿这样高的地带绝不会再有野兽出现的。

“没有野兽,这声音是哪里来的呢?”奥斯丁说,“你们听不见声音越来越近吗!”

“可不是雪崩?”穆拉地问。

“不可能!明明是兽的吼声呀。”巴加内尔反驳。

“我们去看看吧。”格里那凡说。

“我们以猎人的身份去看看。”少校回答,同时拿起他的马枪。

大家都钻出了小屋。夜已经到了,阴森森的,满天星。下弦的月亮还没有出来。北面和东面的峰峦都消失在夜影中了,只能看得出几座最高的巉岩像幽灵一般的侧影。吼声——受了惊的野兽的吼声——愈来愈大,就从高低岩儿的那片黑暗中涌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突然,一团排山倒海的东西崩落下来了;但不是雪崩,而是一群受惊的野兽。整个高山都仿佛在颤抖。涌来的野兽以数十万计,虽然空气稀薄,奔突声、叫嚣声还是震耳欲聋。是草原的猛兽呢?还是本山的骆马和未角羚呢?这一阵动物的旋风正从他们头上几尺高的地方卷过去,格里那凡、麦克那布斯、罗伯尔、奥斯丁和两个水手赶快伏倒在地上。巴加内尔是个夜视眼,他站着,要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结果一眨眼就被撞得屁股朝天。

这时,忽然砰的一声,少校摸黑放了一枪。他觉得有一只兽倒在距他几步远的地方,而整个兽群乘着不可抑制的势头奔去,响声更高,在那火山返照的一带坡子上消失了。

“啊!我找到了!”一个声音在说,那是巴加内尔的声音。

“你找到什么呀?”格里那凡问。

“找到我的眼镜呀!在这阵混乱里只丢了一副眼镜,总算太便宜了!”

“你没有受伤吗?……”

“没有受伤,只被踩了几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踩的。”

“就是这东西踩的。”少校回答,拖着他打死的那只兽。

大家都赶快跑回小屋,借着炉火的红光仔细研究麦克那布斯“一枪”的收获。

那是一只漂亮的兽,像个无峰的小骆驼;细头,扁身子,细长的腿,细软的毛,牛奶咖啡色,肚子下有白斑点。巴加内尔一看就叫了起来:

“一只原驼[3]呀!”

“原驼是什么?”格里那凡问。

“能吃的兽。”巴加内尔回答。

“好吃吗?”

“味道美极了,一盘仙馔。我早就知道晚上会有好肉吃的!多好的肉啊!谁剥皮呢?”

“我来剥。”威尔逊说。

“好,你剥我烤。”巴加内尔附和着说。

“您还会做厨子吗,巴加内尔先生?”罗伯尔问。

“我是法国人,还能不会做厨子吗,我的孩子?法国人生来就是一双厨子手呀!”

五分钟后,巴加内尔就把大块的野兽肉放在“拉勒苔”根烧成的炭火上了。过了十分钟,他就把他的“原驼肋条肉”烤得开胃适口的样子,敬给旅伴们吃。大家都不客气地接过来就满口大嚼。

但是,使地理学家非常惊讶的是,大家才吃了第一口就哇的一声,做出鬼脸来。

“难吃呀!”这个说。

“吃不得啊!”那个说。

那可怜的学者虽然满肚子不高兴,也不能不承认他那烤肉连饿鬼也难以下咽。大家开始嘲弄他了,拿他那“仙馔”开玩笑了。他十分懂得人家在嘲弄他。他只得想找出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本来真正是好吃的没有人不赏识的原驼肉,一到他手里就这样怪味道了。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理由。

“我想起来了,”他大叫着说,“是的,我想起来了,我找到原因了!”

“烤得太过了吧?”麦克那布斯镇定地问。

“不是烤得太过,你这爱挑剔的少校啊!是跑得太过了!我怎么就忘记了这一点呢?”

“怎么叫‘跑得太过’了呢,巴加内尔先生?”奥斯丁问。

“怎么叫‘跑得太过’吗?原驼在休息时打死的才好吃;赶它跑得太久,肉就吃不得了。我根据它的肉味就可以断定它来得很远,因此那一群原驼都来得很远。”

“这是确实的吗?”格里那凡问。

“绝对确实。”

“那么,是什么事、是什么现象会把这些动物吓得那样,在它们应该安安静静睡在窝里的时候逃了出来呢?”

“关于这一点,我亲爱的格里那凡,”巴加内尔说,“我无法回答。如果你相信我,你就去睡觉吧,莫再追问了。我已经瞌睡得要死。我们睡吧,少校?”

“我们睡吧,巴加内尔。”

说到这里,大家都裹上“篷罩”,添上火,各色各样的鼾声就都起来了,那地理学家的鼾声在唱着男低音,伴着全体的大合奏。

只有格里那凡睡不着。内心的不安使他不能入睡。他不由自主地又想到那兽群朝一个方向逃,又想到它们那种不可理解的惊骇。那些原驼不可能是被猛兽赶着的呀。在这样的高度,猛兽根本不多,要说是猎人吗,更少了。是一种什么恐怖把它们赶向安杜谷的深坑呢?恐怖的原因何在呢?格里那凡预感到不久会有个灾难到来。

然而,渐渐由于半睡眠状态的影响,他的念头又转变了,希望代替了焦虑。他想象到明天在那安第斯山下的大平原上,他想象着在那儿开始调查,也许距成功就不远了;他想象着格兰特船长和他的两个水手都从苦难的奴隶生活中解放出来了。这些想象很快地从他的脑子里掠过;炭火的爆炸声,飞起的火花,那烧得红红的火焰,被火光照耀着的同伴们的睡脸和在墙壁上忽隐忽现的影子,这一切不时地打断他的思路。然后,他那种灾难的预感又来了,并且比以前更厉害。他模糊地听着外面的声响,那声响在这些寂静的山峰上怎么会起来的呢?很难理解!

有时候,他仿佛听到一阵远远的、隆隆的、带有威胁性的响声,和雷在地下哼着一样。这种声音只有山腰上距山顶几千英尺以下起了暴风雨才会有呀。格里那凡想要证实这一点,便走出了小屋。

这时月亮正在升起,空气清朗而平静。头顶上脚底下都没有云彩。疏疏落落地,有几道安杜谷火山的活动回光。没有风雨,没有闪电。天空闪烁着千万颗明星。然而隆隆的响声老是继续着;仿佛越哼越近,在安第斯山里奔驰。格里那凡又走进小屋,更不安了,心里想:这地底下的隆隆哼声和那些原驼的逃跑可有什么关系呢?有因果关系吗?他看看表,正是凌晨两点钟。因为他不能确定立刻就有危险发生,所以他让他那些疲乏的旅伴们甜睡着,不去叫醒他们,连他自己也陷入了一种沉重的蒙眬状态,这状态继续了几小时之久。

突然,哗啦啦的巨大声响把他惊醒了。那是一种震耳欲聋的冲撞声,像无数炮车在坚硬的地面上滚过去一样,轰隆!轰隆!格里那凡忽然觉到脚底下的地面在陷落了,看见小屋在摇摆,在崩裂了。

“逃命啊!”他叫起来。

旅伴们都醒了,七颠八倒地滚作一团,落到一个陡坡上。天亮了起来,眼前景象真是骇人。群山的面貌都突然变了:许多圆锥形的山顶被齐腰斩断了,尖峰摇摇摆摆地陷落下去,不见了,仿佛山脚下的地面忽然开了门。由于在高低岩儿山区发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现象,整个的一座大山,有几英里宽,在移动,移动,向平原的那面滑去[4]

“地震啦!”巴加内尔叫了一声。

他没有说错,是地震。那是智利边区山地里常发生的灾祸;正是在这区域里,可比亚坡城曾两度被毁,圣地亚哥城十四年中就震倒了四次。这一部分的地壳经常被地下的烈火燃烧,这条晚期出现的山脉所有的火山不够排泄地下的热气,因此,常有这种震动。

这时候那七个旅客都用手攀着苔藓,拼命地扒住那座平顶山头的边缘,头晕眼花,惊慌失措,而那个大山头正以特别快车的速度,即每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向下驰行。叫也叫不出,动也不敢动,逃也无可逃,止也不能止,就是叫了,谁也听不见谁。地下的隆隆声,雪崩的霹雳声,花岗岩和雪花岩的冲击声,碎了的雪块旋舞的呜呜声,这一切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打招呼。有时,那座山无阻滞、无碰撞地向下滑行着;有时,它颠簸起来,前仰后合,左倾右侧,和船在海浪里一般;它打那些无底深坑的旁边经过,大块的石头纷纷地落到深坑里去;它沿途把千年古树都连根拔了起来,一切地面突起的部分都铲平了,像一把庞大的铁锹一样,把安第斯山东麓铲成了一片光滑的斜面。

我们试想想:一块几万万吨重的物体,以五十度角的斜度向下奔去,速率不断地增加,那是多么大的一种威力呀!

这一阵难以形容的陨落究竟要有多久呢?谁也估计不出。要陨落到哪个深渊里去呢?谁也不敢预言。七个人是不是都还在原地方呢?是不是都还活着呢?有没有人已经被摔到旁边的深坑里去了呢?谁也不知道。他们都被奔驰的速度窒息了,被彻骨的寒气冻僵了,被旋舞的碎雪迷住眼了,个个都气喘喘地仿佛整个身体都毁灭了,几乎没有了生气了;他们之所以还能扒住岩石,也只是因为求生的本能在作最后挣扎罢了。

突然,砰地一撞,无比的猛烈,把他们震出了那庞大的滑车。他们被扔向前去,在山脚下的最后几层坡子上直滚。那座滑行的平顶大山屹然止住了。

过了好几分钟,没有一个人能动一动。最后,有一个人爬了起来,依然是头昏眼花的,不过身体还站得住——那是少校。他拂了拂那迷眼的灰尘,向四周看了看。他的旅伴们都躺在一个小山窝里,和弹丸落在盘底一样,叠集成一团。

少校点点人数:除掉一人而外,个个都在,都直条条地躺在地面上。那少了的一个人是罗伯尔·格兰特。

那座山头正以特别快车的速度滑下来。

【注释】

[1]一译为“鳄鱼”,见《约伯记》第41章,及诗篇第74章。

[2]每距地面高324米,沸点约低1度。——原注

[3]驼马的一种,有些动物学家认为骆驼是由它进化来的,故称“原驼”。

[4]1820年,欧洲勃朗峰也曾发生过几乎相同的一种现象,造成了一个可怖的灾难,使三名沙木尼亚地方的向导送了命。——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