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威尼斯
现在,我们要将目光投向长安城的过去。
那是公元前2世纪,西汉都城从现在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附近的栎阳城迁到渭河南岸才五六十年。汉武帝即位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在秦朝原有长乐宫、未央宫的基础上兴建的长安城已经初具规模,浩荡渭水映照着渭河岸边突然崛起的西汉都城巍峨宫墙和纷纷崛起的亭榭宫殿。行走在两面宫殿林立的长安城,刚刚接手西汉帝国皇帝权杖的汉武帝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在他看来,泱泱西汉帝国的都城不仅要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和鳞次栉比的歌楼酒肆,还要有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有山,一座都城就有了霸气;有水,一座都城就有了灵气。更何况,刚刚建立的西汉帝国百废待兴,只有将帝国都城与关中王气十足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符合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黄老理念,大汉帝国才会从生生不息的自然万象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气神。
于是,汉武帝这位当时还在酝酿一步一步消弭边患、建立更强大的西汉帝国的皇帝,首先从再造长安城入手,开始实施他的宏图大略。他在长安城原有基础上大兴土木,兴建了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上林苑,又开凿了昆明池,建造建章宫等西汉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在这些建筑中,上林苑和昆明池是最能体现西汉文化精神的一笔。而这一切,则得益于环绕长安城的渭河及其众多支流。
那时候,浐河还没有融入灞河,许多支流直接流入渭河。渭河、泾河、沣河、潦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分别从东南西北对长安城形成环围之势。八水缭绕的长安城,城在水中,水绕城流,在水波环绕的环境中,又有苍茫秦岭为背景,长安城已经是一座充满灵气与灵动之韵味的水上都市。面对长安城斯情斯景,让汉武帝的御用文人司马相如在他那篇为自己换得封赏的《上林赋》里,发出了“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的铺陈与赞美。
司马相如笔下八水环绕的长安城,只是渭河及其支流为长安城带来美艳迷人风采的一部分。但对于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当初借助环绕长安的八条河流建造水上都城长安,恐怕还另有深意。比如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片沼泽的昆明池,就是汉武帝训练水师的水上训练基地。
汉高祖和汉武帝之前,最早试图凭借渭河和秦岭建立横跨渭河南北,以整个关中为都城的,是大秦始皇帝。那一年秦始皇四十八岁,面对六国统一后都城咸阳人口剧增的现实,秦始皇萌生了依托渭河、拓建宏大帝国都城的念头。司马迁后来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记述秦始皇宏大设想的: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具体来说,秦始皇当年设想中的秦国都城咸阳城,依托渭河,包括了整个关中平原。其城域以咸阳为中心,东到黄河,西至千河和渭河之滨,北起渭河北岸九嵕山和林光宫,南及秦岭北麓。在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二百公里的渭河两岸,都建有离宫别馆。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有举世闻名的“阿房宫”和甘泉宫、上林苑。咸阳城的宫殿间,波光潋滟的渭河沿街衢穿流。一座宽六丈、长三百八十步的木桥把渭河南、北两岸连在一起。这座桥,就是秦始皇心目中天宫里能够跨越银河的“天极阁道”。
这是一座世界上规模和气势独一无二的,没有城墙的巨大帝都。只可惜秦始皇的梦想没有来得及变为现实,随着阿房宫燃起的熊熊大火,短命的大秦帝国便归于崩溃。面对陷入纷争和战乱的咸阳城,浩荡东流的渭水一片茫然。
公元7世纪,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南岸夹角地带的台地上,已经隆起了一座又一座巨大的帝王陵寝。那是西周、西汉和其后长安城你方走了我登场的历代帝王将相们最终的归宿。那么多帝王将自己的陵寝选择在可以聆听渭水涛声,却相对远离渭河水波的北部台塬,只有秦始皇将自己葬在了渭河南岸的骊山脚下。但这一切,都还是长安城将自己繁华巍峨宫阙的身影投向整个世界序曲的开始。
公元618年,大唐大旗在李渊发动的宫廷政变中升起在长安城头。那时的长安城在百废俱兴的隋代整饬修建下,已经重现活力。前面,隋文帝在汉长安城基础上将新建的国都向南迁移,选定在了龙首原南缘依山傍水的台地上。隋文帝当初选择长安城新址,首先考虑的是防水与供水问题。隋朝建立之初的汉长安城,在历经数百年兵燹战乱后,司马相如时代那种八水绕长安的胜景已不复存在。人口的增加,使长安城排水、供水、污水处理,以及水质卤化等问题不堪负载,而忽南忽北,不断改变河道的渭河,更让长安城面临被渭河水淹没的危险。
在关中众多帝王陵中,秦始皇选择了葬在渭河南岸的骊山脚下。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迫使隋文帝杨坚迁建长安城的根本原因。《隋唐嘉话》说,面对长安城面临的威胁,隋文帝忧心忡忡。一天晚上,隋文帝梦见滔滔渭水涌入长安城,秦汉帝都一片汪洋。梦醒之后,隋文帝果断做出了在龙首原南缘重建长安城的决定。龙首原南高北低,而且越往南,原面越开阔,地势越高,不仅可以永绝渭河水患,龙首原东面还有灞河、西面是河,便于引水入城,解决城里用水问题。
隋文帝营建新长安城的速度惊人。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开工建设,第二年三月主体建筑全部完工。但就在隋长安城华丽威严如天宫神殿般崛起的时候,改朝换代的日子来临了:李姓家族接管了已经初具规模的长安城,成为这座古都的新主人。
大唐盛世是一个襟怀天下的伟大帝国,必然要拥有威仪天下的国都。好在隋文帝的深谋远虑为唐长安城的扩建奠定了基础,龙首原及其周边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为盛唐都城的拓展留下了足够空间。从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到后来的开元盛世,这座公元7世纪到10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筑、文化、文明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顶峰。占地八十四平方公里的长安城郭城、宫城、皇城,城城相连,大明宫、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代表了公元7世纪世界文明顶点的巨型建筑拔地而起。宫阙弥望、金碧辉煌的长安城内,居住着超过百万的居民。他们中有官员、普通百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僧侣、商人。宽达一百五十米的朱雀大街和更多宽度上百米的街道,将城内一百零八个街坊连接起来,面积是后来北京故宫四倍的大明宫里,各国使节你来我往,络绎不绝。
长安城成为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初期世界第一大都市的时候,用水量也与日俱增。要支撑这样一座大都市,日常饮用、生活起居、城市美化都需要大量水源。街坊和宫廷的生活用水,利用长安城外密如蛛网的河流系统,汲取地下水和井水,正常年景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但当时的长安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要保障这座百万人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行,不仅要引水进城,还必然要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防涝、防旱和供排水系统。而这一切,在隋长安城规划动工时,早已在设计者的预想之列。
隋长安城设计者在选址上,就充分考虑了利用环绕在长安城四周的渭水、泾水、沣水、潦水、潏水、滈水、浐水、灞水及其附近支流对长安城供水、排水、防洪、防涝、防火的作用。隋开皇三年(583年),即隋长安城动工兴建的第二年,隋文帝就下诏开浚了龙首、永安、清明三条引水渠,分别引浐河、洨水和潏水供给城区用水。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在西汉漕渠基础上重新开掘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盛唐来临,长安城排供水需求量日益增加,长安城在充分利用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的基础上,又于开元年间(713—741年)开浚了从终南山引义峪水进入曲江的黄渠,天宝年间(742—755年)再度开浚从城南引潏河绕城西入漕渠的水利工程。这个时候,以城外四面环绕的八条河水为外围供排水系统,与连接城内的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漕渠、黄渠五条供水渠相互沟通,互为依托的排供水网络形成。接下来,通往兴庆宫、大明宫东内苑、曲江及近百家私家园林亭池林苑、皇家园林的供水工程,以及纵横交织在城内各条大街、连接每个街坊巷道的排供水网络也相继建成。这些密如蛛网的水网、星罗棋布的池塘湖面遍布城内,既可蓄水,又能美化环境,调节气温,还与连接城外的八水五渠相互沟通,旱可引水进城,涝可任意排放城区积水。生活用水、美化用水、城市污水各行其道。一时间,长安城内水网密布,清流环绕,沟渠纵横,湖池水泊,星罗棋布。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漕渠、黄渠上舟楫往来,凝碧池、鱼藻池,蓬莱池、兴庆池鱼翔浅底。为东市和西市运送货物的货运码头——海池上,舟船进出,一派繁忙;巍峨的宫殿、栉比的街坊、高大的城墙和渠塘岸边的翠竹杨柳倒映水面。长安城纵横交织的河汊沟渠之间,画舫游弋,舟楫穿梭,如梦似幻,恍如置身西方的水上都市威尼斯。
蜿蜒在长安城内的河流水网,让长安城一天天变得美丽、妖艳、富足的时候,环绕在长安城外的八条河流,也将一座标志着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前后世界高度文明的大都市的高大巍峨的身影,收藏在了她经久不息的潋滟波光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