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稷的足印

后稷的足印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后稷出生过程的前半部分。有一天,姜嫄在野外踩上巨人的脚印后受孕,生下了后稷。长大成人后,姜嫄成了黄帝曾孙帝喾的原配夫人。后稷发明的这种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一大进步。和后稷一同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传说中的上古人物,还有治水英雄大禹。

后稷的足印

从《陕西省地图》上看,咸阳境内一南一北有两处姜嫄墓。北边一处在泾河从甘肃泾川转身东南、进入陕西的第一个县——长武县境内;另一座在漆水河支流漠峪河下游老武功县城所在地——武功镇。武功镇南面,有一条从眉县引渭河水灌溉的渭高干渠——它是后来在三国时期,魏国征集民夫引渭水经扶风、武功、兴平到咸阳北,在灞河与渭河交界处进入渭河的成国渠旧址上兴建的灌溉渠。

一条引入了渭河水的灌溉渠,就可以让万亩良田生产的粮食充实魏国仓廪,养活那些以渭河和秦岭为界,与蜀军作战的数以几十万计的魏国军队。这是魏国在西汉武帝开凿成国渠的基础上再次征集民夫,从宝鸡引渭河支流千河之水灌溉渭北广大地区的初衷。但在黄帝进入中原后,又一个让泾河流域莽莽黄土高原长满庄稼的,是姜嫄的儿子后稷。与三国时期魏国对粮食的渴求目的不同,魏国借助于成国渠发展农业是为了战争,而后稷发展农业是为了族人和百姓吃饱肚皮。

在武功镇南面山坡上,这片茂密的玉米林环保的巨大土堆据说就是后稷母亲姜嫄的古冢。

从炎帝神农和黄帝,到了后稷出现的时代,神的影子渐去渐远,更多与人类相差无异的人类先祖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即便这样,我们看到后稷的降生,还是被他的族人和后世崇拜者赋予了浓重的神话色彩。

一位寿眉及耳,长髯及胸,因年迈而身体显得臃肿,但目光深邃的老者,在昏黄的油灯下整理他和弟子们搜集来的歌谣。由于品读得入神,这位老者竟用口音浓重的鲁国方言吟诵出声: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这就是《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后稷出生过程的前半部分。这位吟诵《诗经》的老人,是两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千古一圣——孔子。孔子从民间搜集到这首讲述周人先祖离奇降生故事的歌谣时,距后稷时代相隔一两千年。

这段艰涩难懂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后稷的母亲叫姜嫄。那时候周人作为一个部族才刚刚诞生。有一天,姜嫄在野外踩上巨人的脚印后受孕,生下了后稷。没有想到,后稷刚生下来的时候是羊胞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生儿胎衣未褪,是一团肉球。姜嫄以为不吉利,就将刚刚生下的后稷丢到巷道里,结果马牛从他旁边过时都有意识躲过,不踩他;姜嫄又将他抛弃到山林里,结果被樵夫发现,又将他捡了回来;第三次,姜嫄将他丢弃到寒冰之上,结果被路过的大鸟发现了,大鸟用巨大的翅膀为他驱寒取暖。大鸟飞走后,后稷这才放声大哭。那哭声很嘹亮,过路的人都能听到。

三次想抛弃都没有成功。姜嫄觉得这孩子有点儿神奇,就又收养了他,所以后稷又有了一个名字:弃。

这样离奇的遭遇和后来后稷的成就,让他也走上了神位。

要还原后稷降生的真实故事,还得揭开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纱。而这故事,还得从姜嫄开始讲述。

炎帝神农部族东迁进入中原的时候,渭河平原上还有他的部族守候的姜姓老家。姜嫄姓姜,自然是炎帝神农的后裔,是生活在宝鸡境内眉县一带的炎帝神农直系血亲有邰氏的女儿。长大成人后,姜嫄成了黄帝曾孙帝喾的原配夫人。

有了帝喾作陪衬,我们可以推论姜嫄生活的年代,大概在尧舜禹时代。那个时候距现在四千年左右。当时原始社会即将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尚在孕育之中。原始社会自由、自然、自在的生活方式即将消失,却又余音绕梁。姜嫄踩上巨人脚印受孕,其实是原始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野合遗风遗存。只不过后来周人为了自己先祖的声誉,才给后稷出生罩上神秘光环,并借助这光环掩盖了姜嫄与其他群落男子野合怀孕的真相。

那时候,氏族部落的婚姻制度虽不如大地湾、半坡村时代那么自由开放,却仍然由女性支配着。当时仍然实行走婚制,但同一血缘直系兄妹不能同居交媾,不过相邻部族旁系血统之间一个部落的成年女性,就是另一部落成年男子天然的配偶对象。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家庭概念,男女交媾之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是很自然的。后稷母亲姜嫄,大抵是在一次外出野游的时候,与另一部族一个男子相遇,双方一见钟情,两位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当即就在和风吹拂的丛林里或者高岗上发生了性关系,孕育并诞生了后稷。

后稷出生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有资料说姜嫄是帝喾的原配夫人,那么她怎么又会与别的男人野合呢?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只能这样理解:即姜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姜嫄所领导的姜姓母系氏族部落的称谓。这个部落的首领或酋长叫姜嫄,所以部族后来的女性酋长都叫姜嫄。

被母亲姜嫄重新捡回来的后稷,天生就对植物的种植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刚刚学步的时候,后稷就表现出和别的小孩儿截然不同的爱好。其他孩子也许玩儿的是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而后稷却喜欢种植作物。这个长得健壮的孩子,甚至比已经耕种多年的老人都懂得如何选择土质、地势和时节种植不同作物。他玩耍时种的豆类、粟类和瓜果不仅生长茁壮,而且颗粒饱满,产量很高。那时候的原始农业,人们将种子撒进土里,就任凭它自由自在生长。但后稷却从作物生长过程发现,地里生长的杂草和根据不同作物种植特性选择种植时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明显。于是,他除了适时耕作,还开始给庄稼锄草。后稷发明的这种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方式,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一大进步。部落中男女老少都学着后稷的方法种植庄稼,结果连年丰收,整个部族衣食无忧。

后稷声名大振的时候,正是帝尧执政时期。尧将这位农耕天才拜为农师,专门管理天下农耕事务。

那时候,大洪灾过去不久。和后稷一同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传说中的上古人物,还有治水英雄大禹。大禹当时受命治水,而后稷则受帝命带领百姓开荒种田,凿井修渠,适时播种,解决粮食问题,并向人们传授耕作之道。身负重任的后稷,这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部族成员,他肩负着尧舜二帝的使命,要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因此后稷离开老家武功,东奔西走,一会儿深入田间地头现身说法,为百姓传播选种、耕作、播种、锄草、收割、打碾的技术,一会儿又在类似现在武功镇遗留的教稼台那样的场所,向人们集中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大禹疏浚河道后恢复的良田,又有了后稷四处奔走传播稼穑之道,大洪灾时期几乎毁灭的华夏大地又恢复了生机。从渭河流域到山西汾河流域,再到中原黄河流域,大片大片田地长满谷子、糜子、大豆、大麻、大麦、小麦、甜瓜一类的作物,举国上下,人民安居,百姓乐业,一片祥和兴旺景象。三千多年后,司马迁在追记后稷出任尧舜时期执管农业之官的成就时,只用了“弃主稷,百谷时茂”短短几个字表彰后稷对创造尧舜盛世的功绩。到了帝尧时期,后稷倡导的农耕文明不仅让普天下人人都能吃饱肚子,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让帝舜开创了我国远古时代人民安居、百姓乐业的尧舜盛世。为表彰后稷,帝舜不仅将渭河流域邰地——武功西南的地方封给他,还赐给后稷姬姓。于是姬姓后稷,也就成为周人始祖。

帝舜赐后稷姬姓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追忆同样在姬水河流域发展壮大起来的后稷血亲——先祖黄帝的意思呢?

炎黄二帝同宗同源,他们都是在渭河流域羽翼丰满后才挺进中原的。后稷出现的时候,尧舜二帝也不在关中,但后稷被帝尧和帝舜相继任用为管理农业的官员后,足迹肯定遍布各地。所以在陕西蒲城县永丰镇北洛河北岸和山西稷山县、闻喜县、万荣县,都有纪念后稷和其母姜嫄的后稷庙、姜嫄墓,唯独全国各地没有埋葬后稷的后稷墓。《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后稷死后,墓葬周围竟突然出现了山环水绕的奇观,却没有说后稷葬在哪里。《淮南子》则演绎了一出更为离奇的神话故事,说后稷死而复生,转世成一半人形、一半鱼身的人鱼形象。

除了渭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紧靠黄河的山西稷山县南的稷王山,是后稷出生之地,陕西武功只是后稷封地。但后稷母亲姓姜,是炎帝部族有邰氏的女儿——古代的邰,就是后稷母亲姜嫄生活的陕西武功、眉县一带。我在渭河北岸寻访姜嫄和后稷遗迹时,除了在长武和武功拜访了姜嫄墓,还在扶风与武功交界处、杨凌农科园西渭河北岸的扶风县揉谷乡寻访到了一个姜嫄村。那里不仅有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宝鸡市人民政府立的“姜嫄遗址”保护标志,还有农民集资修建的姜嫄祠。交谈中,当地老百姓说,他们那里就是古邰亭所在地,是姜嫄古邰国属地。现在的姜嫄祠,是在姜嫄古祠原址上建起来的。

武功镇的后稷教稼台大门紧闭,但一路沿着姜嫄、后稷、公刘留在渭北高原的足迹走到渭河岸边,我能谛听到古老农耕文明的种子在渭河两岸发芽的声音,还在中国大地上回荡。

那么,在交通非常困难的四千多年前,一位生活在渭河中游的女性部落酋长,怎么会跑到数百里之外的稷王山生自己的儿子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后稷被尧舜拜为农师后,曾经沿渭河北岸传播农耕技术,并在山西运城一带长期生活或驻留过。也可以这样推论,即后稷部族的一支曾经沿渭河北岸从蒲城向东,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并在稷山、闻喜、万荣等地留下了长久居住的印记。同时,史书上所记载的后稷,也许不只是后稷一个人,还应该包括后稷的后裔吧!

img42

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也有一座姜嫄圣母庙。村里人指着村道里这几株巨大的皂角树说,他们村子就是姜嫄出生地。

后稷之后,沿着后稷行走在渭河流域的足印,蓬蓬勃勃的五谷从关中大地撒播出去,让中国的东方与西方、南方和北方都陶醉在谷物的芳香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