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兰河传(节选)

呼兰河传(节选)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最具才情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引人注目不仅来自她的传世作品,也同样来自她充满坎坷的爱情与人生。而鲁迅先生对《生死场》的高度评价也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在香港,拖着病体的萧红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创作。但其病情却急速恶化,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在战火纷飞中结束其坎坷、不幸的一生。当然萧红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不容忽视。

第八章 萧 红

【作家生平及创作思想】

萧红(1911~1942)作为中国现代最具才情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引人注目不仅来自她的传世作品,也同样来自她充满坎坷的爱情与人生。有论者将其一生描述为短命、穷困、奔波,非一个“惨”字不足以概括其短暂得只有三十一年的一生。其实这从她的始于离家出走的生命起点与终于无家可归的人生终点来看确有道理。

1911年出生的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因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于1930年离家出走。历经磨难后又不得不返回呼兰县城,被软禁于家中。1931年10月萧红再次从家中逃往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未婚夫同居于东兴顺旅馆,不久即怀有身孕。临近产期,未婚夫却因经济困顿弃她而去,使其再次陷入生活窘境。幸有青年作家萧军充满传奇色彩的搭救使其摆脱困境,两人也因此走到一起。在萧军的鼓励与支持下,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1933年萧红与萧军的散文小说集《跋涉》得以出版,这也大大增强了萧红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1934年由萧军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介绍萧红于青岛完成的小说《生死场》,并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得以出版。而鲁迅先生对《生死场》的高度评价也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1936年萧红因与萧军出现感情问题而东渡日本,之后返回上海。于1937年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哀思。抗日战争爆发,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并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青年作家们一起积极投身抗战文艺活动,形成了一个具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同时期萧红还参加了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也于1937年完成。1938年1月,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之邀,离开武汉到位于山西临汾的该校任教,之后因战乱学校撤离临汾,萧红、萧军等人也来到了西安。此时,萧红、萧军的爱情之路也走到尽头,两人在西安正式分手。之后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合,并与1940年1月随其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在香港,拖着病体的萧红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创作。但其病情却急速恶化,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在战火纷飞中结束其坎坷、不幸的一生。

值得庆幸的是萧红凄惨的人生——“历经饥寒、战争、逃难、逃婚、生育、和男人的伤心事,身体的衰败、内心的动荡”——却成就了《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安稳的、平静的、温暖的”小说。这部带有童年回忆录性质的自叙式作品绝好地体现了萧红本人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走自己的路。萧红在逝世前曾表达过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我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人认为,小说要有一定的格局,要有一定的要素。不写则已,一写就要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那样,否则就不是小说。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的个性化的充满感性的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她的带有充分自由性、不屈服于权威的写作方式;她的散文化、抒情诗化的笔致都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个性独特而鲜明的文学洛神。当然萧红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不容忽视。她以生殖和死亡为主题,她笔下那些婚姻女性的悲剧命运、描写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的故事情节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作家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马伯乐》

中篇小说: 《生死场》

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小城三月》(短篇小说)

散文集:  《跋涉》(小说散文集)、《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散文)

【作品选读】

呼兰河传(节选)

第七章

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官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诱。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但是老厨子就不然了。有的时候,他和冯歪嘴子谈天,故意谈到一半他就溜掉了。因为冯歪嘴子隔着爬满了黄瓜秧的窗子,看不见他走了,就自己独自说了一大篇话,而后让他故意得不到反响。

老厨子提着筐子到后园去摘茄子,一边摘着一边就跟冯歪嘴子谈话,正谈到半路,老厨子蹑手蹑足的,提着筐子就溜了,回到屋里去烧饭去了。

这时冯歪嘴子还在磨房里大声地说:

“西公园来了跑马戏的,我还没得空去看,你去看过了吗?老王。”

其实后花园里一个人也没有了,蜻蜓,蝴蝶随意地飞着,冯歪嘴子的话声,空空地落到花园里来,又空空地消失了。

烟消火减了。

等他发现了老王早已不在花园里,他这才又打起梆子来,看着小驴拉磨。

有二伯一和冯歪嘴子谈话,可从来没有偷着溜掉过,他问下雨天,磨房的房顶漏得厉害不厉害?磨房里的耗子多不多?

冯歪嘴子同时也问着有二伯,今年后园里雨水大吗?茄子、云豆都快罢园了吧?

他们两个彼此说完了话,有二伯让冯歪嘴子到后园里来走走,冯歪嘴子让有二伯到磨房去坐坐。

“有空到园子里来走走。”

“有空到磨房里来坐坐。”

有二伯于是也就告别走出园子来。冯歪嘴子也就照旧打他的梆子。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黏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黏糕。黄米黏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黏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去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大黏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黏糕”“黏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黏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黏糕送上来了。

一到了冬天,冯歪嘴子差不多天天出去卖一锅黏糕的。

这黏糕在做的时候,需要很大的一口锅,里边烧着开水,锅口上坐着竹帘子。把碾碎了的黄米粉就撒在这竹帘子上,撒一层粉,撒一层豆。冯歪嘴子就在磨房里撒的,弄得满屋热气蒸蒸。进去买黏糕的时候,刚一开门,只听屋里火柴烧得噼啪地响,竟看不见人了。

我去买黏糕的时候,我总是去得早一点,我在那边等着,等着刚一出锅,好买热的。

那屋里的蒸气实在大,是看不见人的。每次我一开门,我就说:

“我来了。”

冯歪嘴子一听我的声音就说:

“这边来,这边来。”

有一次母亲让我去买黏糕,我略微地去得晚了一点,黏糕已经出锅了。我慌慌忙忙地买了就回来了。回到家里一看,不对了。母亲让我买的是加白糖的,而我买回来的是加红糖的。当时我没有留心,回到家里一看,才知道错了。

错了,我又跑回去换。冯歪嘴子又另外切了几片,撒上白糖。

接过黏糕来,我正想拿着走的时候,一回头,看见了冯歪嘴子的那张小炕上挂着一张布帘。

我想这是做什么,我跑过去看一看。

我伸手就掀开布帘了,往里边一看,呀!里边还有一个小孩呢!

我转身就往家跑,跑到家里就跟祖父讲,说那冯歪嘴子的炕上不知谁家的女人睡在那里,女人的被窝里边还有一个小孩,那小孩还露着小头顶呢,那小孩头还是通红的呢!

祖父听了一会觉得纳闷,就说让我快吃黏糕罢,一会冷了,不好吃了。

可是我哪里吃得下去。觉得这事情真好玩,那磨房里边,不单有一个小驴,还有一个小孩呢。

这一天早晨闹得黏糕我也没有吃,又戴起皮帽子来,跑去看了一次。

这一次,冯歪嘴子不在屋里,不知他到哪里去了,黏糕大概也没有去卖,推黏糕的车子还在磨盘的旁边扔着。

我一开门进去,风就把那些盖上白布帘吹开了,那女人仍旧躺着不动,那小孩也一声不哭,我往屋子的四边观查一下,屋子的边处没有什么变动,只是磨盘上放着一个黄铜盆,铜盆里泡着一点破布,盆里的水已经结冰了,其余的没有什么变动。

小驴一到冬天就住在磨房的屋里,那小驴还是照旧的站在那里,并且还是安安敦敦地和每天一样地麻搭着眼睛。其余的磨房里的风车子、罗柜、磨盘,都是照旧地在那里呆着,就是墙根下的那些耗子也出来和往日一样地乱跑,耗子一边跑着还一边吱吱喳喳地叫着。

我看了一会,看不出所以然来,觉得十分无趣。正想转身出来的时候,被我发现了一个瓦盆,就在炕沿上已经像小冰山似的冻得鼓鼓的了。于是我想起这屋的冷来了,立刻觉得要打寒颤,冷得不能站脚了。我一细看那扇通到后园去的窗子也通着大洞,瓦房的房盖也诱着青天。

我开门就跑了,一跑到家里,家里的火炉正烧得通红,一进门就热气扑脸。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他进了屋来,他坐在祖父旁边的太师椅上,那太师椅垫着红毛哔叽的厚垫子。

冯歪嘴子坐在那里,似乎有话说不出来。右手不住地摸擦着椅垫子,左手不住地拉着他的左耳朵。他未曾说话先笑的样子,笑了好几阵也没说出话来。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的了。他说:

“老太爷,我摊了点事。……”

祖父就问他摊了什么事呢?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狗皮帽子来,手里玩弄着那皮帽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

“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

“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住了,向祖父说:

“爷爷,那磨房里冷呵!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推着我,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

“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

“道谢,道谢。”

一边说着,他的眼睛又一边来了眼泪,而后戴起狗皮帽子来,眼泪汪汪的就走了。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

“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甚么意思,我问着祖父:

“为什么不准说,为什么不准说?”

祖父说:

“你没看冯歪嘴子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吗?冯歪嘴子难为情了。”

我想可有什么难为情的,我不明白。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的拿着烟袋在他的眼前骂着,掌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

“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青龙白虎也是女人可以冲的吗!”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帐;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吗?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大面上来,弄到人的眼皮下边来……你赶快给我滚蛋……”

冯歪嘴子说:

“我就要叫她们搬的,就搬……”

掌柜的太太说:

“叫她们搬,她们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我是叫你滚蛋的,你可把人糟蹋苦了……”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

“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来。

我说冯歪嘴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敦敦的压着小脸。

掌柜的太太在旁边喊着:

“给我拿下来,快给我拿下来!”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且那小手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

“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王四掌柜的,就是冯歪嘴子的东家,他请祖父到上屋去喝茶。

我们坐在上屋的炕上,一边烤着炭火盆,一边听到磨房里的那小孩的哭声。

祖父问我的手烤暖了没有?我说还没烤暖,祖父说:

“烤暖了,回家罢。”

从王四掌柜的家里出来,我还说要到磨房里去看看。祖父说,没有什么的,要看回家暖过来再看。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

“爷爷,你说磨房的温度在多少度上?”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我问:

“在零度以下多少?”

祖父说:

“没有寒暑表,哪儿知道呵!”

我说:

“到底在零度以下多少?”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

“在零下七八度。”

我高兴起来了,我说:

“嗳呀,好冷呵!那不和室外温度一样了吗?”

我抬脚就往家里跑,井台,井台旁边的水槽子,井台旁边的大石头碾子,房户老周家的大玻璃窗子,我家的大高烟筒,在我一溜烟地跑起来的时候,我看它们都移移动动的了,它们都像往后退着。我越跑越快,好像不是我在跑,而像房子和大烟筒在跑似的。

我自己玄乎得我跑得和风一般快。

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

这真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

于是连喊带叫地也就跑到家了。

【生词】

【阅读提示】

有关《呼兰河传》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且都基于茅盾先生的评价。在《呼兰河传·序》中茅盾先生曾首次提出萧红作品的“寂寞论”观点,认为理解《呼兰河传》的关键在于理解萧红作品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寂寞情调;同时将《呼兰河传》概括为“一篇叙事诗、一幅风土画和一串歌谣”,这一定位也成为后世读者解读《呼兰河传》的关键。时至今日,有关“寂寞论”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认为《呼兰河传》的写作动力来自作家作为漂泊者的乡愁。她的乡愁中带有一种对生命的原始荒凉感,这既是自然人文状态的荒凉,也是生命价值的荒凉。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作家纯真、保有幻想的性格之间的矛盾使萧红看到生命虚无的本相。也正是在这种虚空的心境中,作家开始创作《呼兰河传》。整篇小说可以被视为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追忆童年生活的精神返乡之作。而茅盾先生的“寂寞论”无疑是对这种乡愁的正确理解,但同时也认为茅盾先生对寂寞的认识又不够充分。其实萧红的寂寞不只是疏远革命知识分子的落寞情绪,而是一种脱出社会政治领域,步入生命本体层次的自我否定的更深层次的虚空感。也就是说萧红对于《呼兰河传》笔下的社会及屈服于传统的人们所具有的态度是悲悯而非批判。

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茅盾先生的“寂寞论”被奉为理解《呼兰河传》的经典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读。认为小说不是怀乡之作而属讽刺小说。呼兰小城作为作家的故乡其实也是旧中国的缩影。得益于鲁迅先生影响的萧红终身将揭示病态的国民灵魂作为其文学创作的母题和执着追求,而《呼兰河传》也正是这种追求的绝好实践。反封建主题、对国民性的强烈批判、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都在《呼兰河传》中得以体现。如果说寂寞只是作品的艺术表象,那么潜隐在寂寞情调与抒情笔法下面的则是萧红独具一格的喜剧性幽默反讽。

作为艺术天才的萧红,对于中国小说的创新、其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都可见诸于这篇小说。《呼兰河传》是部只有七章的小长篇,虽是小说但构思却别具一格。在前两章中作家勾勒了呼兰小城的总体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富有时代与地方特色的风俗。不论是对当地百姓生存环境的描写,还是他们生活态度的揭示都极富人情韵味。从第三章起人物才纷纷出场,老祖父,四合院里的邻居们,如养猪的、拉磨的、赶车的、家里做饭的鱼贯而来。第五、第六、第七章的主角则分别是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阿Q式的人物有二伯和磨倌冯歪嘴子。整篇小说先铺展背景再点染人物,追求一种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特征。在《呼兰河传》中作家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角度,这部被认为是不像小说的小说也成为作家展现其鲜明艺术个性的永恒经典之作。

【思考与练习题】

1.请谈谈围绕“寂寞论”展开的有关《呼兰河传》的两种评论观点。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2.通过阅读我们节选的第七章中冯歪嘴子的生活,谈谈对“活着”的理解。

3.如何理解《呼兰河传》是一部不是小说的小说?

【拓展训练】

1.有评论者称萧红的创作都是“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憧憬与追求,体现着一种女性独有的理想”,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为何在小说回忆童年的第三、第四两章每一节的第一句话都出现“荒凉”一词?这“荒凉”意味着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