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的制作和镌刻而发展成为艺术的。因此,“篆刻”和“印章”这两个概念常常在广义上互相包容,如元明清时期文化艺术范畴的“印”常常特指篆刻。但在狭义上,“篆刻”是专指印面文字(或图像)的设计和刻制,指向纯艺术的范畴,其中包括字法、章法、刀法等;而“印章”则指向实用,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除了印面文字以外,还包括印纽、印台、印材等。如果按照历史朝代来观察印章与篆刻艺术的各自特征,那么元代以前称为“古玺印时代”,因所用印材以铜为主,故亦称为“铜印时代”;而元代以后则称为“文人篆刻时代”,因所用印材以石为主,故亦称为“石章时代”。铜印时代之印面文字(或图像)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铸造,辅之以凿刻、雕琢等,重在实用征信;而石章时代之印面文字(或图像)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刀刻,有时辅之以敲击、捶打等,重在艺术表现。当然,铜印时代的实用印章蕴涵着深厚的篆刻艺术美的因素,而文人篆刻是汲取实用印章的养分而加以艺术化发展,并且仍然保持着其实用性的一面。因此,本书所论述之“吴门印派”,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对古玺印的搜集、整理、研究、学习与模仿,而且同样经历了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吴门印派形成之前,总有一个阶段的孕育期。
图1-1 “上邦相玺”铜玺(苏州真山战国墓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图1-2 玉印“启”(苏州真山战国墓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自吴王阖闾建都算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物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苏州博物馆藏玺印》,以图录形式共展示馆藏精美玺印511方,时代从战国、秦汉,直到清代、民国。其中大部分是民间收藏古印之遗存,个别为现代考古发掘所得而更显珍贵。如1992年苏州市郊浒关真山战国墓出土的“上邦相玺”铜印(图1-1)、“启”玉印(图1-2),是吴门现存最早的古玺印。馆藏玺印有官印、有私印,从秦汉到宋元,印材以铜为主(图1-3),总体看来,印文风貌与全国其他博物馆或个人所藏同时期的印章无甚区别,似乎没有什么地方特色可言。而太仓张灏墓及苏州王锡爵墓分别出土的明代琥珀质“张灏私印”(图1-4)、“锡爵”玉印(图1-5)则可窥见吴门印派艺术特征的影子了。
图1-3a 汉铜官印“部曲督印”
图1-3b 元铜押印“封全”
图1-4 明琥珀印“张灏私印”
图1-5 明代玉印“锡爵”(苏州王锡爵墓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