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彭与吴门印派之创立

文彭与吴门印派之创立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元末明初吴门文人群体性印学活动的孕育期是吴门印派产生的先导,那么明代中期沈贞吉、文徵明、唐寅等吴门文人有关印学的深度参与及篆刻实践,对吴门印派的形成与发展就有着直接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如前所述,文彭之前的吴门印学及篆刻艺术已有相当的发展,但文彭出现后,人们认为之前的印章不足称道,故当朝李流芳称:“国初名人印章皆极极芜杂可笑。”

如果说元末明初吴门文人群体性印学活动的孕育期是吴门印派产生的先导,那么明代中期沈贞吉、文徵明、唐寅等吴门文人有关印学的深度参与及篆刻实践,对吴门印派的形成与发展就有着直接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沈、文、唐等人的先期实践以及他们的社会影响,使篆刻艺术在吴门地区得到了较早较快的发展,为吴门文人篆刻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文彭及其同时代文人在篆刻艺术方面能取得巨大成就和产生深远影响便顺理成章。尤其是文徵明,主盟苏州艺文风雅三十余年,其家传一脉在明代就有文彭、文嘉、文伯仁等十余人,另有众多弟子门生如陈淳、王守、王宠、王彝祥、许初、彭年、陆治、周天球、钱彝、居节、陆师道、张凤翼昆仲等,他们在书画上互相交流切磋,在印学方面也是旨趣相投(图2-9),其中应以文彭印学的影响和成就最为突出,有个性艺术风格,又有深厚学养,创立了“吴门印派”,从而不少印人追随左右,之后万历至明末清初诸名家,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彭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明代后期文人篆刻艺术的昌盛。

一、文彭其人其印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三桥居士,长洲人,文徵明长子。文家自宋代为官而居衡山,后辗转到苏州,因高祖文惠入赘于吴门张声远家,子孙遂落籍苏州,且世代服儒。文彭自幼聪颖,人谓奇才,据李日华(1565—1635)《六砚斋笔记》载:

图2-9a 文彭同时期文人自用印

人传寿承前生乃一绘士,在宜兴绘一土神庙壁,未竟而卒,托生文家,前所未了之壁,耿耿在念。[17]

图2-9b 文彭同时期文人自用印

九岁时,沈周为其兄弟取名文彭、文嘉,意在“彭”“嘉”皆从“士”,盖以文士相期。彭年少时于功名即颇为自负,在县试中名列高等,二十三岁时与王宠同寓石湖治平寺读书,随后赴应天府乡试,惜名落孙山。此后数年又九试不第,一如乃翁文徵明!直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文彭六十岁时终于以岁贡生的资格被荐举赴京参加廷试,幸得第一(有《廷试述怀》诗),次年授嘉兴府学训导,越一年,父文徵明逝世,丁忧回籍。后补顺天府训导,升北京国子监学录。北监任满,文彭被擢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南监任满,于隆庆六年(1572)又北上赴京考绩,被任命为北监博士,是年上书乞休致仕,翌年(万历元年)客死京城。

文彭一生以习儒为业,六十岁始步入仕途,为功名奔波了十多年,仕终两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习儒为官之外,他擅长诗书画印且闻名遐迩,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后期独占鳌头,开创“吴门印派”,被推为文人流派篆刻史上的领袖(图2-10)。后世印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以学习文彭篆刻相标榜,直到近现代收藏家还多以目见文彭篆刻为荣。因此,明代印论家朱简称:

德、靖之间,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坫坛……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18]

图2-10 文彭像

清初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记载,文彭在南监时曾偶得处州灯光冻石(青田石)四筐,解之用以刻印,被同在南京任职的司马襌中汪道昆索去近百,其中一半交由文彭弟子何震镌刻,获得很好效果,于是被同时代文人广泛传播,将以石治印的篆刻创作推向了高潮,引领了文人自篆自刻兴起的潮流,这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继往开来之功。

文彭自己刻印传世的并不多,但由于他的声望颇高,又开风气之先,因此被公认为明代文人流派篆刻的鼻祖。如前所述,文彭之前的吴门印学及篆刻艺术已有相当的发展,但文彭出现后,人们认为之前的印章不足称道,故当朝李流芳称:“国初名人印章皆极极芜杂可笑。”正是精于六书而嗜好印艺的文彭,将石章广泛引进印坛,并由以往自篆牙章请南京李文甫刻制而饶有兴致地变为自篆自刻石章,从根本上改变了印章“芜杂可笑”的局面。然而,今天要全面评判文彭篆刻的艺术特色是很困难的。一因文彭之世,印人尚无辑自刻印成谱的风气,故其篆刻作品多散佚,以致今人不能概见他一生印作的全貌;二因文彭的影响大,故伪作充斥于明清,以致“赝鼎遍天下”。现在研究者只能根据尽可能得到的资料做一些分析。据明人沈野称,文彭的篆刻“法虽出入,而以天韵胜”;李流芳说他“颇知追踪秦汉,然当其穷,不得不宋元”;王登称他的作品“非俗非陋,不徇不拘”,并说:

余少有印癖,匣中尚多寿承之作,每一展玩,叹其绝伦,谓解牛斫轮之技,千载不传。[19]

此外,结合不可能作伪的文彭书画真迹上的自钤印相参正,可知文彭的印作是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犹有宋元遗风,这完全符合事物初创期的一般规律,而且文彭周甲后治印更留心追溯汉法,讲求六书并注重变化,形式较为丰富却又颇有创意,发展成为吴门印派的典型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可以判定出于文彭之手的自用印,如“文彭之印”(朱、白文各一)、“文寿承氏”“文寿承父”“三桥居士”“两京国子博士”等(图2-11),一无例外地四周边栏都呈严重剥蚀状。关于这一特点,稍晚于文彭的沈野有记载解释:

图2-11 文彭自用印

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20]

这表明,文彭作印边栏时着意追求“金石气”。这种以纯正洁净的篆法,而配以剥蚀古朴边栏的处理方法,成为后世修饰印面技艺的先声。要言之,文彭对于明清流派印章的贡献,一是广泛推行石章,开辟了篆刻史上的石章时代;二是从继承宋元到超越宋元,直追秦汉,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作用。(图2-12、图2-13)

图2-12 文彭篆象牙印章“七十二峰深处”

图2-13 文彭篆刻石章“琴罢倚松玩鹤”及其边款

笔者思忖,在同样的印学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何文彭能成为当时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而独占吴门印派以及中国文人篆刻艺术流派之鳌头?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1.家世艺文颇显赫,交游广泛

文彭出身在艺文昌盛的苏州书画世家,祖父文林为明成化壬辰进士,仕终温州知府;父文徵明是画史中著名的“吴门四家”之一,曾主盟苏州艺苑文坛三十余年,弟子门生众多,而且亦曾涉猎篆刻艺事,对文彭有直接的影响与启发。明代印论家周应愿曰:

(文徵明)子博士彭,克绍箕裘,间篆印,兴到或手镌之,却多白文。[21]

文彭生活在这样的世家,自幼习儒,兼及诗书画,与家族叔伯兄弟、师友及乃翁弟子门生切磋技艺,有了极为广泛的交游圈,为其篆刻很快得到认可与传播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2.能画擅书精鉴赏,才华出众

文彭幼承家学,习书作画固常不离手,尤擅草书,二十余岁即有书画作品传世,充分显示出其艺术才华,亦受到前辈及同时代文人的夸奖。如明代李日华评曰:

国朝书法成就,未有如寿承者也。又云:此公书法,枝山雁行也。[22]

文彭于鉴赏方面识见颇广,周天球说他“赏骘法书名画,颇具法眼”。旅顺博物馆藏有文彭《行书尺牍》24通,其中19通是写给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所述皆为书画鉴定之事,可知二人关系十分密切。项家初时购藏书画主要请文徵明过眼,后来便请文彭、文嘉兄弟鉴定,文彭上任嘉兴府学训导期间,与项家往来更为便利而频繁。另外,我们从现存大量法书名画曾经文彭过手并题跋的遗迹也可证明文彭精于鉴定。

3.晚任于两京国子监,仕途影响

文彭六十岁始入仕,历两京,官嘉兴,宦游十有六年,政务之暇,文学艺事不断,所到之处,篆刻声名日隆。如文彭进京廷试,凭借其个人的实力及乃翁文徵明与吴门书画之盛誉,时人争趋相迎,有描述其情景曰:

三桥在此,三公而下,无不倒屐迎之。[23]

而且内阁大学士徐阶(1503—1583)、李本(1504—1587)枉驾见过,宰辅之首严嵩(1480—1569)招饮西城,文彭《博士诗集》中皆有诗篇可证,可见其影响之大。又如在任北监期间,明穆宗曾亲临国子监听讲,文彭蒙恩受赐袭衣,深感荣幸,亦应为其篆刻艺术的传播增添了光环;在北京时,文彭因仕途关系而经常与广东文人黎民表、欧大任切磋诗文、观赏书画,又与上海顾氏兄弟中的顾从义、顾从礼交往较为密切,顾氏家藏古印颇多,或许相互有印章的交流与欣赏。文彭任南监时,虽日常政务繁忙且因年高而对仕途渐生倦意,但是与父执的子侄辈如许镗子许彝(后为文彭作《文国博墓志铭》)、王韦子王逢元等世交依然友好往来。另外,日后以篆刻名家的何震、苏宣在此期间亦常请益于文氏门下。其实,文彭每次参加科考求功名,虽然不第,但也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如嘉靖七年(1528)秋八月,文彭与弟文嘉、从弟文伯仁及同邑王宠、皇甫仲、皇甫縭、金用、陆芝等在南京应乡试,期间与顾麟、许镗等十余人作碧峰燕集,分韵作诗又题书画等。

统而言之,文彭是由以上这些综合因素与实力而逐步走上篆刻艺术巅峰的。

二、文彭与“三桥派”(后称“吴门派”“吴门印派”)

吴门篆刻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期,较同时代其他地域有了先行的发展。而且,在明弘治、嘉靖间又有文徵明、唐寅等前辈的躬身实践,加上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以及文化艺术审美趣味的改变,文彭同时代文人如陈淳、许初、文嘉、王彝祥、王宠、彭年、周天球、张凤翼等,多介入篆刻。而文彭登高一呼,众人响应,“吴门印派”呼之即出。据明人朱简《印经》所列:

乃若璩元屿、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暨三吴诸名士所习,三桥派也。[24]

璩之璞(?—1607后),字符屿、仲玉,号君瑕、东海漫士。江西人,侨寓上海,平湖县志言其原籍华亭(今上海松江)。年三十余,与董其昌、陈继儒交游。工诗文,善书画,尤精楷法。又精于摹印,与文氏在伯仲间。印见于其书画钤印(图2-14)。

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长蘅,号檀园、香海等,晚号慎娱居士,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嘉定并定居。与归昌世、王志坚并称“昆山三才子”,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并称“嘉定四先生”。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五次北上进京会试,或中途病返,或名落孙山,最后一次(1622),因愤于宦官专政而不试即返,遂绝意仕进。李氏自幼受家庭熏陶,好“读书谈道”,秉性宏放,后工诗善书精绘事,偶游于竹刻,学乡贤朱松邻。著有《檀园集》等。篆刻师法文彭,因嘉定旧属苏州,且李氏与吴门文人往来密切,并曾寓居苏州,为吴门印派之中坚(图2-16)。明末清初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评曰:

图2-14 璩之璞篆刻

图2-15 陈万言篆刻

图2-16 李流芳篆刻

李长蘅流芳、归文休昌世,以吐凤之才,擅雕虫之技,银钩屈曲,施诸符信,典雅纵横。[25]

徐象梅(生卒年不详),字仲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诗文,著有《琅鬟史唾》《两浙名贤录》。善书画,能篆刻。

归昌世(1575—1645),字文休,号假庵,昆山人,徙居常熟。诸生,弱龄早慧,得家法,十岁能诗文,却屡困科场,早弃举业,发愤为古文,崇祯末以待诏征,不应。与李流芳、王志坚并称“昆山三才子”。文休风流儒雅,易直近人,然襟抱不开,养成了阔疏落拓的性格。因不善生计,并常常日高醉卧,以致家中囊空如洗,饔飧不继,其贤妻“典衣易粟,不使文休知”。中年益放意为诗,无聊不平,可喜可愕,必于诗焉发之;晚年于诗律尤细,和陶诸篇,为诗老程孟阳所称,著有《假庵集》。其书法崇尚晋、唐,尤善小楷、行草;时有达官恳请其书作,欲立于府门外木柱,归昌世不允。绘画法倪瓒、黄公望,尤擅兰花、墨竹,往往于酒酣之后奋笔为之。其笔法松灵沉着,神趣横溢,在徐渭、陈淳之间。归氏早年即与李流芳、王志坚在读书之余以刻印自娱,推崇文彭、王炳衡,是文氏典雅印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图2-17)。陈元素曰:

图2-17 归昌世篆刻

文博士寿承、王历城梧林,凿中央之帝,而吾友归文休受其数。[26]

将归氏作为文彭、王炳衡的继承者,而张灏则谓“其于篆刻与文三桥、王梧林先生夙称鼎足”。文休治印倡导“性灵”,称:

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27]

图2-18 王炳衡篆刻

将印章风格视为个人性灵的外化,这与当时文坛袁宏道“公安派”所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脉相承。归氏曾客娄东,助张灏编辑《承清馆印谱》,厥功甚伟。

除了以上朱简所列“三桥派”具体印人以外,其余“三吴诸名士”之篆刻家代表应主要包括王炳衡、沈野、赵宦光等。

王炳衡(生卒年不详),字伯钦,号梧林,昆山人,曾与其弟王幼文等结昆山诗社。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历城(今山东济南)知县,世称“王历城”,后迁临安知县。诸艺皆善,尤精篆刻(图2-18),然不求工致,多兴到之作,时人往往将其与文彭相提并论。如李流芳说:

国初名人印章皆极芜杂可笑,吾吴有文三桥、王梧林,颇知追踪秦汉,然当其穷,不得不宋元也。[28]

据周新月考证,王炳衡系王同祖之孙,而王同祖为文徵明之甥,与文彭为姑表兄弟,从年龄上看,王炳衡篆刻或许受过文彭的教益,故其属吴门印派,亦为当然。

沈野(生卒年不详),字从先。吴县人。工诗文,能画,著有《卧雪集》《榕城集》等。善篆刻,尤以印论著称,有《印谈》见解深刻(下文专述)。朱简曾从沈野游并引用其印论。著述之余,唯以治印自娱,“偶持一片石,闲刻古人名”,对文彭刻完印后“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颇具兴致。尝自称,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反复踌躇,至眉睫间隐隐见之,然后乘兴下刀,可谓胸有成竹。(图2-19)

图2-19 沈野篆刻

图2-20 赵宦光篆刻

图2-21a 明末清初“吴门印派”其他印人作品

赵宦光(1559—1625),原名颐光,考之字书,以颐合于声未合于义,遂更颐为宦。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又署寒山长。太仓璜泾人,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宦光幼承庭训,潜心苦读,少入赀为国子监生,中岁折节。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遵乃父之遗愿将其坟葬于苏州城外西北寒山,后携妻陆卿子于寒山守垩室作冢人,夫唱妇随,著书立说,深居简出,以高士名冠吴中,赢得四方名士俊彦云集来访。如常熟藏书家冯舒、冯班、何大成三人,在寒冬飞雪之日,慕名前往寒山借观抄录古籍;徽籍篆刻家金光先、印学家朱简与赵宦光相处友善,朱简还受赵之草篆影响而创篆刻风格;其他如袁景休、王醇、吴兆、李宗延、张孟儒等常与赵宦光探讨学问、切磋技艺,或题诗相赠。另外,与赵氏同时期的印人如苏宣、邵潜、汪关等均为其治印。赵宦光一生以六书之学为主,旁及其他,著述颇丰,尤以说文长笺其所独解。著书主要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工书法,至今寒山仍存其摩崖石刻多处;他自创草篆,笔意连绵,别立门户,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尝自言“余喜作草篆,以续飞白之脉,其任率自好,若谓前无作者”,朱简称其“是古非今,写篆入神”。能刻印,摹古逼真,其友章宗闵将其印作集编为《赵凡夫先生印谱》,均为其摹刻的秦汉玺印。另有自刻“寒山”一印,存《小石山房印苑》中(图2-20)。

此外,明末吴门印派的其他印人还有:吴江朱鹭(1553—1632),长洲文彭之孙文震孟(1574—1636),吴县顾听(活动于明末),太仓沈遘(生卒年不详)、张嘉(生卒年不详),常熟戈汕(1582—1641后)、王亮(生卒年不详),昆山陈世(生卒年不详)等。(图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