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省港咸水妹聚集令太平花园沦落

省港咸水妹聚集令太平花园沦落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花园,是西摩路上从北京西路至新闸路间延伸开的,足足占了这截西摩路差不多成条街的一片弄堂,对面正对着何东大豪宅。太平花园的市场定位,原就是这批富裕的犹太人。西摩路方圆一带老上海街坊,至今仍称那一列太平花园为“犹太房子”。二战期间,这所犹太会堂收容了两万个犹太人。

太平花园,是西摩路上从北京西路至新闸路间延伸开的,足足占了这截西摩路差不多成条街的一片弄堂,对面正对着何东大豪宅。

太平花园,建造于1910至1912年期间,有说大房东是何东爵士,当今港澳娱乐大王何鸿燊的伯祖,后由一伍姓广东人买下成片弄堂,后来又转卖给中国融业公司。今位于新闸路江宁路那片香樟花园,为这位伍姓广东豪富私宅原址,中学时代曾进去玩过,内里有假山池塘,十分豪华。

太平花园在刚竣工时,属高尚住宅区,对象清一色为犹太人。

据说至今,美国人仍视犹太人为第一值得与之为邻的高质素人士。

犹太人在上海历史悠远,有关书籍都有详尽描述,这里就不再多噜苏了。

上海人对犹太人,有点不屑。上海话批评一个人小气,就用“犹太”两字来形容: “这个人犹太得很!”上海人说犹太人算钞票,十张一叠的拾元票面只数九张,因为数到第九张时看得见底面还有一张,就没有错;万一底面还有两张拾元,他也可以不露声色地多赚进一张……

早期居住上海的犹太人大多是有铜钿的,所以尽管海派与犹太风是很冲、针锋相对的,但上海人还是很买犹太人的账。

太平花园的市场定位,原就是这批富裕的犹太人。想来也是,离西摩路不远的哈同花园,就是犹太富商哈同的宅第,或许这一因素,凝聚了上海犹太富商在这一带居住活动,建立社区。

今陕西北路上的“上海市教委”,原来就是一所犹太会堂,是沙逊为纪念他的夫人而建造的,1920年落成。他选择这个与太平花园为贴邻的地方起造犹太会堂,想来也与这里犹太人集居有关系。1932年,造于1900年的上海犹太学校也迁入该会堂内新造的校舍——今背面沿新闸路围墙内,大约是为适应太平花园内的犹太孩子就近读书吧。

用今天行话说,太平花园为联体别墅,共分南、北和沿马路三列,共有十八只门洞,即为如一家住一幢,可容纳十八户人家。

南北两列联体别墅中间,是一大片草地和参天大树,供住户在里打小型高尔夫球,太平花园因此得名。因为采光等种种原因,北列近新闸路的比南列近北京西路的似居住层次更高。后来抗战胜利后,这里的住户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后文会提到。地产商重利只知赚钱不考虑什么环保绿化,擅自砍掉大花园造起一列新式弄堂房子,至此太平花园身价已大跌,空有个花园之名,这一击,对它已无所谓,她的流金岁月早已消逝!

太平花园里出生的犹太小女孩

她的父亲是外国人,母亲是上海人。太平花园里多的是上海的蝴蝶夫人。

太平花园的黄金时代,应在建成至30年代抗战爆发前夕。

西摩路方圆一带老上海街坊,至今仍称那一列太平花园为“犹太房子”。太平花园的房子,富有浓郁的欧罗巴风味;高高的石台阶直通二楼门厅,宽宽的颇有殖民时期风味圆柱造型的石台阶的栏杆,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盒里,常常有这样的造型柱式,还特别涂着金粉,很英国,很欧洲。底层是厨房间、汽车间和烧水汀的锅炉间。楼高四层,二楼(即英国人所谓的First Floor,英国人的一楼)为客厅与饭厅,三楼四楼分别为主卧室和起坐间及其他用房,内设雕花壁炉架,窗台也是精工细雕、配着沉实的木质百页窗,还各有一只罗米欧朱丽叶式的阳台。上世纪初,西摩路静安寺路一带尚属较冷落少人烟的高尚住宅区,为防绑票,这里的门框底脚都包铜皮,设有猫眼警眼。地板由两层铺成,第一层是松木,再在松木上铺上嵌花柳安。

九十多年过去了,今日太平花园仍挺有气派地踞守在陕西北路东侧,异国风味的外型之中,显出浓郁的海上市井之风,还有一派浸透红尘浊浪的戾气,很有几分今日九龙弥敦道上重庆大厦的神韵;她没有重庆大厦那样堕落,只是洋溢着一股沉浊深远的沧桑!

今日太平花园有点残黯感,毕竟经历了九十多年岁月的磨难,难得的是,她仍居傲如一位风烛之年的贵妇人,冷眼旁观着悲欢离合的世情。

今年95岁的太平花园元老住户黄伯告诉我,近十年常有外国老年游客专程来拜谒太平花园,他们大都是在这里度过童年的老住户或老住户的后代,几乎清一色都为犹太人。连带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父亲,原来也曾在太平花园隔壁的犹太学校就读过。二战期间,这所犹太会堂收容了两万个犹太人。

黄伯本是礼查饭店的厨师,因一手好厨艺被他的犹太主子,一个外科医生挖来他太平花园私宅做私家厨师,因而讲得一口流利英文,可惜只会讲不会读也不会写。

“外国文盲而已!”他笑嘻嘻地说。

去年曾有几个犹太老人特地来探访太平花园,这些犹太老人尚依稀记得有个在沿街铺面开杂货铺,并现做现卖香喷喷热腾腾的糖纳子的小伙子,原来就是黄伯。犹太医生回国后,黄伯就在这里沿街开了一爿士多铺,即为洋烟纸店。

黄伯好在会一口流利英语,故里重逢,分外激动,只是黄伯已记不起他们了。

为了表示对黄伯的感谢,其中一位拿出五块人民币作小费。

“犹太人就是犹太人,”黄伯宽容地笑着说: “也不是小气,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

曾有传言,这些精打细算的犹太人,想来一定是早年在太平花园度过童年时光的住户或他们的后代,他们曾有念头想买回太平花园,以在上海建返他们自己的社区,后来没谈成,或许因为他们太小气了,开价太低。

黄伯告诉笔者,整个廿年代到30年代初,太平花园都为外国人住户。但住户层次只属犹太人中的小资一族——医生、工程师、洋行中上层管理人士,因这里是联体别墅结构,虽然建筑讲究,但没有独立可封闭的小花园,真正有钱的大班级外国人,是看不中这里的,他们会更中意独立有围墙的洋房。

或者正因为这个原因,太平花园内的犹太住户,少英美籍犹太人,多为意大利籍、西班牙籍和白俄籍犹太人。

犹太人生性省俭,他们多半由公司供给房屋津贴租住这里。

太平花园全幢四层大小有十几间房间,每层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这些外国人在自己祖家都未必过得上这样舒适的生活,来到上海仗着一只高鼻头占尽天时地利之便。窃喜之余,他们还想再多赚点外快钱。

30年代上海经济繁荣,不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蜂拥至上海寻找机会,因而带起上海住房租金狂升。那些洋人也学起上海人做起二房东,纷纷将多余的住房出租给自己老家来的同乡故里,二战开始之前,大批犹太人涌至上海投亲靠友,不少就直冲太平花园,如昔日华人到埠就找唐人街,为了多出租几间,这些外国人也将大房间隔成小房间出租,谋取高租金。

就这样,太平花园渐成大杂院,层次一落千丈,住户中以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及菲律宾和白俄为多,不少上海人,也开始搬进来,主要为从事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服务性行业。

伪满洲国建立之后,虹口日本势力强暴,集居的广东人不堪日本当局的骄奢高压,纷纷搬离虹口至其他租界区,以西摩路地块最为集中,从而成为北四川路以外上海第二大广东人集居之处。

陕西北路原七一中学,就是旧时的广东学校崇德学校,内设用粤语布福音的广东礼拜堂,方便这一带广东人做礼拜。

广东人为啥选中这一带集居?

笔者私下是如此推测的。广东人极善从事服务性行业。特别善从事餐饮业、家政业——广东阿妈有“一脚踢”之美誉,大小杂务一手包揽从容不紊,广东大厨的技艺也是有口皆碑的,这一带又多广东籍富人豪宅,如何东爵士、南洋烟草公司老板简家、永安公司老板郭家、南阳路上大新公司老板蔡家、南阳路上广东地产大王甘家……中国习俗,同乡三分亲,雇主也喜欢雇同乡人。故而这一带广东人就较集中,他们在上海肯定也沾亲带故有不少故里老乡,有什么风吹草动,乡找乡亲帮亲的,就都聚汇一起方便照应。再讲,广东人从来是比较团结齐心的,喜欢抱成团。故而旧时这一带广东人较多,有几条弄堂如安乐坊、三元坊、西新别墅、包括后期的太平花园,以广东人多而出名。多为广东籍白领企业家。

另外,今陕西北路新闸路至江宁路这一片,即现在的静安面包房和上海大学现址,旧时为公共租界区的美军海军陆战队驻地,自有一批广东咸水妹专做这批美军生意。太平花园因贴近驻地,不少美军贪路近,就在太平花园内租一间房间包起二奶来。

有脑子灵光的上海人早就看到这里的生意经,顶下原幢房子间隔开来,做起包吃包住的“公寓”生意,即上海人俗称的旅馆。

“公寓”租期可长可短,长则一年三年五年,乃至更长,短则几个小时,可包伙食也可不包。

故而短短一条“太平花园”弄堂,弄内和沿马路,各种旅馆招牌林立,已成这一带西摩路的特色。但这些旅馆的名声较暖昧,除了外国人,一般正派上海人是不大会去光顾的。

此时的太平花园档次,已彻底沦落,酷似九龙的重庆大厦,一片乌烟瘴气,白白浪费了当年设计者的一番心计!那应是在30年代上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