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护的双面人生

苏护的双面人生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护这个人物,在书中活跃的场次不多,出场基本有四幕。第四次登场,在潼关一战死于余兆之手,光荣谢幕。但是苏护这头的事情还没解决,反诗题了,崇侯虎也出战了。苏护在冀州战场上的优势并没有大到能令人忽略战略劣势的地步。苏护是姬昌暗地拉拢的手下,自然知道姬昌的目的何在。正是因为这样,苏护在接到姬昌命令投降献女的书信时,他的反应很奇怪,“半响不言,只是点头”,与之前豪迈爽直的表现大异其趣。

7.苏护的双面人生——脑后反骨与忠义无双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读到这个标题,可能会考虑朝着我拍个板砖、扔个鸡蛋之类的,苏护怎么会忠心耿耿?午门提反诗、冀州败北侯,身为大商当朝国丈,为了造反毅然决然地投降了西岐,连自己女儿妲己在朝歌的安危都抛之脑后,全然不顾。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商朝的忠臣?

您错了。我可从没说过苏护忠于的是商纣王啊。苏护一腔忠心,报与的从来就是西伯侯一方。

苏护这个人物,在书中活跃的场次不多,出场基本有四幕。第一次,从第二回拒绝献女儿进宫开始,冀州大战崇家军,姬昌一信解重围,直至第四回恩州驿狐狸死妲己,苏护晋为国丈为止。这次露面是最风光的,一上来就丝毫不给大BOSS面子,拒绝送女儿进后宫,随后摆开车马与四大诸侯之一的北伯侯崇侯虎大战一番,败崇侯虎,擒崇黑虎,风光无比,虽献女进京,但无损威势。第二次,从第五十七回奉旨讨伐西岐,到第六十一回全军归降西岐。这次表现得比较猥琐,从一开始就和老婆儿子商量要投降西岐,被手下头号猛将郑伦所阻,后来有吕岳、马元、殷洪陆续前来助阵,但是投降派苏护就只是铁了心要投降,拼命拆自己人的台角,偷放敌将,通风报信,终于如愿以偿,投降成功。第三次登场,在界牌关四打一,被王豹杀了两名手下,败回本阵。第四次登场,在潼关一战死于余兆之手,光荣谢幕。

苏护第二次出场就是积极投降西岐,第三次出场打败仗,第四次为西岐打仗连自己老命都搭上了,这个后文再叙。我们首先感兴趣的是他第一次登场时的所作所为。

苏护反出午门,在冀州大战北伯侯崇侯虎,整个战局一直顺风顺水,虽然崇黑虎登场后擒下了少帅兼猛将苏全忠,但是马上由郑伦拿下崇黑虎,又将局面扳回。如果不考虑一州战全国的战略劣势,仅以冀州战场而言,无论是战果、士气、将领能力,苏护都是占了绝对上风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护却被西伯侯姬昌一封劝降信搞定了,偃旗息鼓,乖乖地献上女儿。

姬昌那封信有啥魔力?他究竟是用什么方式说服了苏护平息了争端呢?

姬昌的信件全文如下:“西伯侯姬昌百拜冀州君侯苏公麾下:昌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天子欲选艳妃,凡公卿士庶之家,岂得隐匿?今足下有女淑德,天子欲选入宫,自是美事,足下竟与天子相抗,是足下忤君,且题诗午门,意欲何为?足下之罪,已在不赦。足下仅知小节,为爱一女,而失君臣大义。昌素闻公忠义,不忍坐视,特进一言,可转祸为福,幸垂听焉!且足下欲进女王廷,实有三利:女受宫帏之宠,父享椒房之贵,宫居国戚,食禄千锺,一利也。冀州水镇,满宅无惊,二利也。百姓无涂炭之苦,三军无杀戮之伤,三利也。公若执迷,三害日下至矣:冀州失守,宗庙无存,一害也。骨肉有灭族之祸,二害也。军民遭兵燹之灾,三害也。大丈夫当舍小节,而全大义,岂得效区区无知之辈,以自取灭亡哉?昌与足下同为商臣,不得不直言上渎,幸君侯留意也。草草奉闻,立候裁决。谨启。”

这封劝降信写得中规中矩,首先摆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道理,在义理上压倒对方,指出“罪在不赦”,随后以伸援手的口吻对苏护提出献女有三利,不献有三害,最后一句“立候裁决”。写得都是大道理,通篇没有真感情。所提出的三利三害都是人人知道的事情,没有什么新意。

综上,姬昌同学这篇作文大概只有75分的水平,如果字体漂亮,卷面没有涂改,也许能被老师评到78分。

但是姬昌同学愣是凭着这样一封劝降信搞定了苏护同学,于是我们就有必要耐着性子认真研究姬昌劝降成功的原因了。

再有水平的劝降信,也只是一封劝降信而已。战场上讲究的是实力。在苏护竖起反旗、表明立场的一刻,如果不能屡战屡胜,逼得纣王招安,就只剩下了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一条路。尤其是在占尽上风的时候,突然无征兆地投降,那要么是主将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要么是黄盖式的苦肉计诈降书,哪里会有这样真心实意投降的?

因此,我们在分析这封来自姬昌的劝降信的时候,重点不应该放在劝降信的内容本身,而是应该关注“来自姬昌”这一点上。

换句话说,因为劝降的是姬昌,所以苏护就降了。

是的,事件的真相就是这样子的:苏护受姬昌命令行事,包括冀州罢战,包括献女进京,包括西岐投降。早在竖起反旗之前,苏护就已经被姬昌收为小弟了。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前面说四大诸侯率八百小诸侯进京面君,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刚刚即位、不怎么会处理政务、不怎么会来事儿的少年天子。纣王的岳父大人姜桓楚自然会给足自己女婿面子,生性耿直的南伯侯鄂崇焕也不会心生二念,虐下媚上的崇侯虎拍起马屁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只有雄才大略的西伯侯姬昌看在眼里,忿上心头。这样一个君主,政治素养接近于零,唯独对美色念念不忘,居然也有资格坐上王位,真正地令人十分不服啊。

但是此时的姬昌还只是有了一点小念头,并没有马上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这时候,苏护主动登场探路了。

纣王要苏护献妲己,一言不合差点当场斩了苏护。苏护一口气咽不下去,在午门题了反诗自回冀州。

姬昌接到纣王讨伐苏护的圣旨后,并没有很实诚地立即布置出兵,而是说出一番大道理来,要求商容比干“明日早朝见驾,请察其详。苏护所得何罪?果言而正,伐之可也。倘言而不正,合当止之。”善于淘糨糊的亚相比干当场表态:“君侯之言是也。”之后就没动作了。东南二位伯侯一言不发。而崇侯虎则表示:“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今诏旨已出,谁敢抗违……是王命不能行于诸侯,乃取乱之道也!”随即马上就进兵冀州。

在姬昌看来,这样小小试探一番那就够了,经此一事,崇侯虎对纣王的绝对忠诚,比干的淘糨糊习气,都已经表露无遗。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焕的中立态度也让姬昌心里有了底气。日后先伐崇侯虎,后联合东鲁南楚共讨纣王的大政方针就在此时暗暗定下。

但是苏护这头的事情还没解决,反诗题了,崇侯虎也出战了。苏护在冀州战场上的优势并没有大到能令人忽略战略劣势的地步。哪怕此时西岐出兵与冀州联手,也未必能完全压倒朝歌的大军,况且还有东鲁南楚两地的诸侯联军未动。纣王此时尚未失德败政,朝中名臣大将如云,在朝在野人心尚在,令旨一下,还是挺有号召力的。

既然战不得,那就只有降了。姬昌写下劝降信,命手下第一文胆散宜生亲自出马,催促苏护投降献女。这样不但完成了纣王下达的任务,掩饰了姬昌的反心,而且在北地保留下苏护一支伏兵,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势震慑住了崇黑虎,为攻取北地做好准备,甚至还在朝歌埋下苏护女儿这一个内应,一举数得,多好。

所以说,西岐之反,始于姬昌,非始于姜子牙。

苏护是姬昌暗地拉拢的手下,自然知道姬昌的目的何在。他贸贸然地造反,未必是姬昌所差,但苏护一定知道姬昌心有反意。正是因为这样,苏护在接到姬昌命令投降献女的书信时,他的反应很奇怪,“半响不言,只是点头”,与之前豪迈爽直的表现大异其趣。他不理解啊:主人明明也想造反,为啥突然叫自己不要打了,叫自己投降献女进京。直到姬昌的心腹散宜生再三确认之后,他才确认这的确是主人的意思,决定马上照章办理。姬昌死后,苏护忠心不减,死心塌地地降了西岐,跟着姬昌的儿子继续闹革命,终于把自己一条老命断送在潼关。

一心报效老主人的苏护,在临死的一刻,想必也是无怨无悔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