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奇怪的朝廷救兵
闻太师接到张桂芳的二次求救文书,得知风林与王魔杨森高友乾都已阵亡,心中大恨,拍案大呼:“道兄你却为着何事,死于非命!吾乃位极人臣,受国恩如同泰山,只因国事艰难,使我不敢擅离此地,今见此报,使吾痛入骨髓!”
闻太师心痛道友之死,不提风林之殇,这倒不是不恤部属,只不过猎犬山中丧,将军阵上亡,每一名出阵打仗的将士都有马革裹尸的心理准备,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也没有规定只许死敌方,不许死自己人。风林阵前尽忠,原是应有之义,不需多言。只是九龙岛四人众是冲着闻太师的面子前来义务助拳,不求名不求利,所为者不过是“义气”二字,结果现在连命也搭上了,这让闻太师情何以堪啊。
闻太师回过神来,马上聚将升殿,要点派救兵。按理说,救兵这种东西,实力必须比被救者强才行,不然哪有资格去救别人?张桂芳第一次求救,闻太师找去九龙岛四圣便是此理。不曾想连四圣都自身难保,那么下一路救兵就应该比四圣更强才是正理。
结果呢,闻太师点的这路救援人马就很奇怪,主将是无法力、无武力且年老力衰的鲁雄,参军是不谙武事专职奉迎,特长溜须拍马扯后腿的费仲尤浑,与张桂芳、九龙岛四圣的组合相比,实力简直天差地远,怎么看都是千里迢迢给姜子牙送经验值的,哪里能摆平西岐?这算是哪门子救兵?!
其实闻太师如此安排另有玄机。他并不要求鲁雄这路兵马去摆平西岐,他只希望鲁雄能协助张桂芳不要被西岐摆平。
在整部书中,老姜鲁雄一直以一个持重沉稳的长者身份出场。第二回中,苏护为了女儿与纣王翻脸,午门墙上怒提反诗,自回冀州。纣王为了挽回颜面,打算亲自率军征伐,被鲁雄劝阻,请求纣王点选一二路大诸侯代行征伐,“以擒苏护,明正其罪,自不失挞伐之威”。又在费仲保举崇侯虎之后,恐怕这位北伯侯“贪鄙暴横”,残害地方,请旨命素有仁义之名的姬昌一同前往,以保全冀州黎民百姓。稳重忠厚的长者面貌跃然于纸上。
随后,在第二十六回中,曾提到“纣王暗纳喜媚,外官不知。……一日见报,说东伯侯姜文焕分兵攻打野马岭,要取陈塘关,黄总兵令鲁雄领兵十万守把去讫。”此时此刻,继任的东伯侯姜文焕与一代名将窦融在游魂关打架,一口气互殴了七年,始终没能占得上风,于是就想绕远路走北面的陈塘关。而陈塘关的总兵李靖已经辞官不做,跟着燃灯道人当徒弟去了,关防空虚,于是鲁雄奉命领十万兵马去守关,双方在陈塘关的具体战况过程如何,书中并无明细交代,毕竟只是支线剧情嘛,但是此战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经此一役后,姜文焕一心一意专注于攻打游魂关,“年年不息兵戈,使游魂关窦融劳心费力”,再也没有探马来报说姜文焕试图走野马岭攻打陈塘关——也就是说,鲁雄在陈塘关一战打得姜文焕偃旗息鼓,从此不敢正眼觑窥陈塘关。看来老姜确非浪得虚名,至少防守的本领当在杰出水准之上。
陈塘关一战后,鲁雄功成身退,再次回到朝歌,在第三十五回中参加了闻太师的紧急会议,劝说闻太师不要仓促决定起兵攻打西岐,指出“东南二处干戈未息,又何必生此一方兵戈,自寻多事?况如今库藏空虚,钱粮不足,还当酌量”,并老成持重地提出“可差一二将,出五关,打听西岐消息:如动,则动;如止,则止”。
从事后诸葛亮的观点看来,鲁雄的这一观点未免有养虎为患、任贼做大之嫌,不论是西歧军还是姜子牙本人,都是在经过了三十六路人马的战火锤炼之后,才慢慢成长起来,成功助武王会盟诸侯,登上天子宝座。如果闻太师一上手就来个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很难说姜子牙能不能应付得过来。但是不管怎样,鲁雄此人的行事风格已经一目了然,那就是万事求稳,防守反击。
在前三路人马晁氏兄弟、张桂芳风林、九龙岛四圣都失败后,闻太师对于如何派援军有些头大。
有鉴于张桂芳本身是青龙关总兵,如果派遣佳梦关魔家四将、三山关邓九公等人做援军前往就显得不合适,否则大家级别上都是一样的总兵,都是一方统兵大帅,谁命令谁都不对,谁命令谁都不行,两路人马如何统一号令,如何形成合力?更何况用边兵救边兵,明摆着是说张桂芳不如人家,这让张桂芳如何下台,见了二路总兵如何自处?不利于开展工作啊。因此,不论是张桂芳、魔家四将,还是邓九公、张山,在战事不利亟待援军的时候,朝歌从没有派遣过哪路边防总兵去助战,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那么不找边防军,由闻太师动用私人关系,再去找三山五岳的别处道友来帮忙,也不合适。四圣是替自己出手助拳才会阵亡三位,自己这正主儿不去出头讨公道,还要寻其他人去填刀头,这事儿就干得不地道了,闻太师张不开这口。
既然援军不能从地方上找,不能从道友处找,那就只剩下朝歌国防部的将领了。于是闻太师升殿聚将,开口询问:“谁为国家辅张桂芳破西岐走一遭?”
其实在闻太师的心里,谁去都不如自己去。首先二路援军要比张桂芳强,其次还要管得住张桂芳,没有人比闻太师更合适了——本来就是他派给张桂芳的差事嘛。但是形势逼人啊,东南二路的战局不见好转,朝歌政局无人主持,自己实在是走不开,更要命的是天时不对,书中言道,二路援军鲁雄起兵时,正是“夏末秋初,天气酷暑,三军铁甲单衣好难走,马军雨汗长流,步卒人人喘息。好热天气”,如果是闻太师带了三十万大军在这样的酷热天气去平西岐,长途远征,再加上天热易疲,只会空耗军力,事倍功半。故此闻太师当时想的并不是要怎样用援军协助张桂芳军团一鼓作气攻下西岐,而是如何让战事拖一拖缓一缓,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刻,再做道理。
且说银安殿上,鲁雄不愧为资深老姜一枚,一眼就看穿了闻太师的真实想法,当下应声出列,表示:“末将愿往。”然后blablabla地说了一大番道理,什么“为将行兵,先察天时,后观地利,中晓人和”,什么“用之以文,济之以武,守之以静,发之以动,亡而能存,死而能生,弱而能强,柔而能刚,危而能安,祸而能福”,什么“机变不测,决胜千里,自天之上,由地之下,无所不知;十万之众,无有不力,范围曲成,各极其妙;定自然之理,决胜负之机,神运用之权,藏不穷之智,此乃为将之道也”。——真能说啊,当堂即兴作文能写成这样,鲁雄同学平时一定背了很多书……
由于这一支援军的战略目标只是辅助张桂芳稳住战局,因此老成持重、擅长防守的老姜鲁雄绝对是最佳人选,而且以鲁雄的人品与资历,不会和张桂芳争权闹矛盾,也不会伤到张桂芳的面子。闻太师的这一决定实在是用心良苦啊。而老姜鲁雄见多识广,阅历与资历也确实绝非他人可比,他对闻太师的定计早已心中有数,因此才能得到闻太师的信任,带兵走这一遭。之后鲁雄兵驻岐山的时候,在帐内见狂风大作,热气全无,大喜曰:“若闻太师点兵出关,正好厮杀,温和天气。”——这也正是说出了闻太师的全盘大计。
紧跟着亮点就来了。鲁雄接令后,一本正经地提出要“再副一二参军,大事自可定矣”。闻太师大悦,当即点了费仲尤浑二人。可怜费尤二人根本不懂军事,本来连这个军事会议都没资格参加,突然就说要从军出征,估计是当场被雷得外焦里嫩。明眼人都明白,费尤二人这一去是再也回不来了,闻太师在朝歌碍着纣王的面子不好动手锄奸,但是到了军队里就不一样了,你敢要我出兵,就说你乱言激将;你敢要我坚守,就说你怠慢军心;你敢一言不发,就说你消极怠工……总之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这两个奸臣先斩后奏,想油炸就油炸,想清蒸就清蒸,就算剁成肉馅,再浇上蟹黄蟹肉,做成扬州名点蟹粉小笼,恐怕也不会有人来阻拦——闻太师看费仲尤浑不顺眼是公开的秘密,而鲁雄也肯定早就存了与闻太师联手锄奸的念头了,真是老姜与老姜的默契啊。
就这样,三十六路人马伐西岐中的第四路——鲁雄、费仲、尤浑出阵了。鲁雄领了五万大军出发,结果出了五关才接到战报,得知张桂芳已然全军覆没,不由大吃一惊,马上传令就地安营,“命军政司修告急文书报太师”。——此乃正着。我军此行的战略目标本来就不是去打架,而是要帮张桂芳稳住局势,现在目标人物已经挂了,如果我军就这样退回去,那就显得不合适,朝廷大军威严何在?单独贸然行军进攻西岐又嫌力量不足,那么是否要等闻太师大军到来再一起前往征伐?请领导批示。
老神棍姜子牙打垮了张桂芳和九龙岛四人众,李家三吒都已到帐下听用,正在想怎么进一步加强个人威信,眼见的又来了一路人马,却是由全无法力的凡人领军,顿时觉得显摆的机会到了,先是命南宫适、武吉点五千人马,往岐山安营,阻塞路口,不放他人马过来,随后又把人马调上岐山顶上去安营,又给军士发下斗笠棉袄等御寒之物。准备工作做好,老神棍姜子牙筑高台,行天罡,布北斗,连刮三天阴风,降下五尺雪花,又召唤烈日曝晒,化雪为洪,水淹三军,紧接着又召唤阴云狂风,冰冻成汤大营。(折腾,不停地折腾。)老神棍一番做作,终于搞得“纣营幡幢尽倒……三军冻在冰里,将死者且多,又见鲁雄、费仲、尤浑三将在中军。刀斧手上前擒捉,如同囊中取钞一般,把三人捉上山来见子牙”。
姜子牙擅长的五行法术大概就集中在这一次,统统展示了一遍,虽然都是些不入行家法眼的小法术,但是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般迷人眼球,大家对姜丞相的崇拜之情又加深了一层。
一代忠臣鲁雄极其憋屈地被擒,到了老神棍姜子牙面前,昂然站立,不肯下跪,面对反贼姜子牙的嚣张气焰,一针飙血地指出:“尔曾为纣臣,职任大夫;今背主求荣,非良杰也”,骂得老神棍血压陡然升高。但是老神棍不愧为老神棍,马上平复心情,命令武吉将鲁雄、费仲、尤浑斩首祭封神台,还从容欺骗武王这是在祭岐山,掩盖了自己私下里血祭封神台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