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谁的面子大
李豫的皇帝宝座还没有坐暖,西部就传来冰冷的消息:陇右的金城天水和剑南的松潘雅安都落入吐蕃之手。这就是顾了东头忘了西头,李豫急忙调兵遣将,任命战将严武为剑南节度使,着马璘率西域军返回西部。
两支部队刚刚调出京畿,又得知吐蕃主力进占大震关!
上次受邀而来的吐蕃,这次不请自到,显然另有图谋。大震关直接威胁兵力空虚的长安,李豫慌忙调兵护驾。吐蕃军强悍,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朔方军,可朔方军还要追剿安史叛军。那就再请回纥兄弟,可李适又同牟羽关系不好。于是只能调回西部军,又担心马璘刚走不听招呼……
援兵还没有赶到,吐蕃游骑已经出现于长安城下。李豫慌了,连夜出城,逃亡西蜀,重演李隆基故事,而且演得更狼狈,连太子的生母沈氏都没带走。
达扎禄恭派遣游骑到长安,本来只是袭扰一下,策应尚结赞突袭西部,没料到唐军不攻自溃,蕃军不想进长安也不行了。进占长安反倒不知如何是好,既定战略没有这一条。把吐蕃首都搬到长安来?赞普是金城公主的儿子,哪里肯灭亡舅家。达扎禄恭自己坐金殿?那就成了安禄山,唐蕃共敌。抢劫财帛撤出?那又成了回纥牟羽,便宜了唐皇。思来想去,最佳选择还是羁縻制,扶植一个听话的唐皇。李豫逃亡留下一大堆皇族子弟,达扎禄恭从中选出金城公主的侄子李承宏,这新君是赞普的表弟,想必能够臣服吐蕃……
天无二日,中国却出现两个皇帝。长安的皇帝被斥为伪君,国人与其不共戴天。西蜀的皇帝被鄙为李隆基第二,也是日光黯淡。皇太子李适则光焰万丈,那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李亨第二,恢复大唐的希望。
李适在战乱中成长,弱冠之年当上大元帅,本来就是个敢担当的人物,现在也勇于独挑危局。李适不随父皇撤退,自己坚持在长安城外作战,向各地发出勤王号令。
可是,迟迟不见援兵到来。
这是军制混乱造成的恶果。八年前,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朝廷无兵可用,只能依靠地方官员各自抵抗,这就要赋予兵权。新起的地方军就地募兵,就地征粮,只知保护自家地盘,不愿听从中央调动。
李适无奈,只能再请回纥,还要担心那牟羽肯不肯来。
牟羽正在兴奋状态,可汗当上了,手握上万飞鹘骑兵。大唐女婿也当上了,崇徽公主本来就是自己喜爱的女人。牟羽要什么就有了什么,理应成为回纥史上最伟大的可汗!仆固黄花也支持丈夫的雄心,他敢于冲破惯例迎娶自己的女人,他当然也能当好可汗。但是,仆固黄花给丈夫规定一条界限:当草原的大可汗,越大越好,只是不要侵略中原,你的妻子是大唐公主啊。
这时就接到李适的邀请,夫妇两个都兴奋。仆固黄花有机会报答娘家了,牟羽有机会同赤松德赞较量了,回纥和吐蕃都是游牧民族,草原大可汗只能有一个!
回纥骑兵星夜赶路,及时抵达长安郊外。李适喜出望外,立即上马去找牟羽。奔到回纥金帐前,却停步了。这样上赶着去找人家,失了大唐太子的面子。年纪不大的李适,正在努力学习驭国之道,深知讲面子的重要。
治理国家要有制度,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体现为礼仪。中华自古重礼制,两人会面,必须由下位主动,下位去看上位,下位先拜上位。即使上位出访,到了地方也要等着,由下位先来迎接。大唐一个使臣的面子比外邦的国王还大,捧着大唐皇帝的圣旨,谁见了都得下拜!这一套繁文缛节常人难以掌握,简而言之:讲面子。
现在,为了保证大唐太子的面子比番王大,李适必须在帐外等着,等牟羽出门来迎。
随行太监药子昂昂然进帐高声通报:“大唐天下兵马大元帅已到,着回纥将军出帐相迎!”这话说得聪明,我抬出联军统帅职务,你来将就得算下位。
接待药子昂的回纥丞相顿莫立即回报:“回纥可汗在此,着大唐元帅进帐参拜。”这话说得也聪明,我抬出国家元首身份,你统军元帅就只能算下位。
两个臣子争面子,牟羽看笑话。我回纥援军从漠北经山西绕到长安南面,这一路看到的城镇村庄都是破败不堪。连年战乱,大唐的里子已经破了,你还要同我争面子?
药子昂没料到回纥也有这么聪明的对手,只能再摆架子压下对方:“我元帅是大唐太子,非大唐皇帝谁也不拜!”
“唐人讲究伦理吧?我可汗是你皇帝的兄弟,难道太子不拜长辈吗?”
这下药子昂没词了,人家的说法完全符合华夏礼仪。药子昂又不能认输,那极度自尊的李适不可能向外邦低头下拜。无奈之际脱口而出:“我家太子乃华夏上国之储君,你家可汗只是蛮夷小王。”
这就惹恼了牟羽,恨的就是这华夷之辨!本以为我们是兄弟互助,没想到你还是拿我当外人。你说我蛮我就蛮,牟羽一声令下,回纥兵把药子昂拖出帐外,当着李适的面,乱棒齐下。
打狗也要看主人,牟羽这是在羞侮李适啊!
李适强自镇定,端坐马上。随从的兵马使魏踞、掌书记韦少华、御史中丞李进奋不顾身,上前斥责。回纥兵才不管你是什么官儿,按下就打。魏踞和韦少华被当场打死,药子昂和李进被打成重伤。李适眼睁睁看着部下挨打,险些掉下鞍桥……
一场面子之争,两军统帅相持不下,回纥援军就按兵不动。吐蕃军气焰大涨出城挑战,李适不敢应战,还是丢了面子。
这时,马璘赶回来了。西域军援西已经收复天水,正在打通河西走廊,突然接到太子元帅的东返命令,立即回师,长安比伊州重要啊。马璘一到就接战,每战必有斩获,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激怒了达扎禄恭。两军在长安城下连日厮杀,直杀得血流成河,两败俱伤。达扎禄恭退城固守,马璘也伤重休养。
两军打成平手,李适的面子总算保住了,可里子还是争不回,长安还是被人家盘踞。打到这时候,李适终于明白非回纥不能击退吐蕃,可自己同牟羽闹僵了。谁还有面子请动回纥?这就想起赋闲在家的郭子仪。
郭子仪的仕途并不顺利,年轻时玄宗皇帝重用蕃将,待到平定安史之乱启用汉将,郭子仪又老了。皇太子李豫大元帅掌兵权而不打仗,六十老将郭子仪临危受命,以副帅指挥实战。千难万险击败敌军,新任大元帅李适又说副帅太老,让郭子仪回家休息。换成别人也许觉得没面子,郭子仪却气定神闲,躬耕田亩,说是为国家积攒军粮。
听说京城再次沦陷,郭子仪不待召唤,主动出山,单骑前往回纥大营。上门求人丢面子,郭子仪却不在乎,长安比面子重要,求人就求人。
并不看重自己面子的郭子仪,其实很有面子,回纥兵都熟悉这个郭令公,麟德殿一个盘子抓羊肉,洛阳城一个战场同流血,郭令公来到回纥营寨,不用通报就往里面迎。
可汗金帐前,回纥的飞鹘军旗高高飘扬。郭子仪大步走到旗下,倒头就拜!
回纥兵连说不敢当,郭子仪却说:“你们打仗比我老夫还勇,这军旗值得同袍敬仰!”
同袍战友?这汉将不讲华夷之辨!出帐相迎的牟羽非常感动,抢先下拜,非说郭子仪当过自己的上级。牟羽其实不是不讲面子,而是不搞繁文缛节。面子的实质是尊重,互相尊重就是互相给面子,何必计较谁先看谁谁先下拜?
李适怒而无威,郭子仪不怒而威。郭子仪率领回纥兵临城下,达扎禄恭立即弃城而走。难道副元帅的面子比正元帅大?
其实,吐蕃军队无法抵御的敌人,只是一个“热”。蕃军总是乘冬天出兵,老天爷就把敌人冻跑了,蕃人却感觉这中原之冬就像高原之夏。春天却是唐军的季节,老天爷就把蕃人热跑了。过去,达扎禄恭认为高原太冷力主扩张中原,玛尚仲非说中原太热主张固守高原。现在看来,人家文臣还是见识广,这中原就是一个大火炉,不宜蕃人居留。热天气、郭子仪、回纥军,三大敌人汇聚,这时又接到尚结赞的撤军建议,达扎禄恭决定主动撤出长安。临行给李适送个顺水人情,谈判会盟。
长安不战而归,大唐元帅面子有光。李适由此认为,达扎禄恭比牟羽好。郭子仪不解,达扎禄恭态度再好也是入侵,牟羽态度再坏也是援助,难道面子比里子重要?
其实,李适也重视里子。安史之乱平息,吐蕃威胁解除,重回长安的帝王,转而忧虑内政,中原到处藩镇割据。
大唐的政权结构本来相当完善,各级官员都由朝廷任命,全国军队都由朝廷调动,只有边疆地带情况特殊,设有军民皆理的节度使,号称封疆大吏。内乱一起,朝廷不得不扶持各地抗战力量,于是加封了不少节度使。为了分化敌人,又任命投诚的叛将为节度使。多年下来,全国各地遍布节度使,财税自理,兵员自募,官员自任,形成一种新的政权形式——藩镇。
郭子仪像
藩镇就是变相的独立王国,恢复大唐一统,必须削藩。
干弱枝强,朝廷军力不足以压倒地方,只能玩弄权术。按照大唐制度,节度使的更迭必须由皇帝任免。只要一个藩镇的节度使死了或倒了,朝廷就可以乘机任命忠臣掌权。可是,那些藩镇比同外邦,或是士卒擅自拥立,或是儿子擅自即位,还是独立王国。好在他们还给朝廷留个面子,事后还是上报长安,让皇帝补个任命书。皇帝只得接下这个面子。盛世皇帝面子里子都有,乱世皇帝没了里子,就只剩面子了。
削藩虽难,还是要削。削不动不听话的,还削不动听话的?朝廷召集各地节度使进京述职,不听话的都不来,听话的来瑱来了,大太监程元振摆个鸿门宴就把这淮西节度使杀了。地盘最大的节度使大多出自朔方军,拿下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三员大将,天下还有何人敢不听话?
三员大将分别接到进京述职的通知,来瑱的下场摆在三人面前。
李光弼称病不归,继续留在前线。这契丹将领熟悉安禄山战法,平城攻防战打得有声有色,官升河南副元帅,都统八道行营节度。李适号令勤王,李光弼动作迟缓,不是不为皇上效力,而是受不了太子元帅的瞎指挥。那达扎禄恭孤军深入,唐军调集京畿兵马足以迎敌,何必调集千里之外的部队,那样南方的安史残余又会死灰复燃。可是,这道理无法同太监讲,那些小人正要找理由杀功臣。
仆固怀恩带兵进京,且行且止。河北副元帅、太宁郡王、崇徽公主之父、未来驸马,这些身份按说能够保证安全了,可仆固怀恩还是不放心。肃宗皇帝宽容,臣子说些怪话也不怪罪,仆固怀恩就甘愿为皇帝献出自己的一切,女儿嫁回纥老汉,儿子战场牺牲。可现在这太子极好面子,答应的公主也拖着不给。太子近来受了牟羽的欺侮,生母沈氏也被乱军掠走,必定把仇恨转移到自己这个回纥丈人身上。仆固怀恩带着大军保驾,回京途经平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疑其抢城,闭门不纳。仆固怀恩的儿子上门斥责,两下就打了起来。辛云京是汉将,仆固怀恩是铁勒,汉将告蕃将,仆固怀恩有口难辩。索性在河东逗留下来,袭扰辛云京那龟孙。
郭子仪则接信就走,单骑进京。身边不是没人劝止,有前车之鉴啊!当年李隆基通知安禄山和封常清进京,心存异志的安禄山反了,忠心耿耿的封常清斩了,两个都没有好下场。这次李豫通知进京,不听话的仆固怀恩中途停顿,半听话的李光弼一动不动,听话的郭子仪则会掉脑袋!
虽是武举出身,郭子仪也熟悉中国故事。当然知道“狡兔死走狗烹”,可现在狡兔还没死光。当然知道皇帝疑心重,可皇上也要用人。当然知道太监害人,可太监也有身家性命。说到底,招祸的不是疑心,而是权位。掌权的人怕别人位高权重尾大不掉,于是就要杀功臣。有欲心虚,无欲则刚,我郭子仪不贪权位,可奈我何?
郭子仪单身入京,当即受到皇帝的隆重礼遇,正要用这个榜样来教导各地藩镇。皇帝器重朝臣就巴结,郭子仪连日沉迷在酒宴之中。
随行的朱泚担心了,大太监鱼朝恩选调皇帝的御林军士,不用就近的朔方军专选西部的神策军,而且由陇西李晟统领。这说明郭令公已经功高震主,不宜再同京官来往,免得遭到封常清的下场。
郭子仪却不管不顾,继续吃喝玩乐,而且穷奢极欲,一宴花费十万钱!这反而让花钱的官僚满意,这郭令公我算是交上了。
惟有太子不肯放心,这副帅的面子比正帅还大,还得分权制约。大太监鱼朝恩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宫廷禁军。这军事职位仅次于天下兵马大元帅,比副元帅还高。
鱼朝恩升官,家中摆宴,满朝发出请帖。日子到了,客人却不多,丞相元载带头不出席。大唐的权臣分为两大派,前朝的文官武将都是正途出身,哪里看得起后朝那些端尿盆的阉人!从古到今,以宦官统兵,鱼朝恩是第一人。前朝联合抵制,别看你大太监深受皇帝宠信,可吃饭都请不来人!
鱼朝恩大失面子,先是愤怒,继而胆战,前任大太监程元振就是被丞相元载除掉的!恐惧使人狠毒,鱼朝恩决心运用手中的刀把子,除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家伙。
就在鱼朝恩发恨的时候,郭子仪登门了:老夫来讨酒喝!
朱泚悄悄报告:院里埋伏刀斧手。郭子仪反而高声喝问:为何没有女乐?
鱼朝恩立即屏退刀斧手,召来京城最好的歌伎。
同流合污,鱼朝恩感激涕零,还是郭令公看得起我。大太监向皇帝推荐,郭子仪之子郭暧尚升平公主,敕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同流而不合污,郭子仪把部队调出长安去外地作战,离开宦官远远的。
就这样,郭子仪在长安整日整月吃喝玩乐,威望却与日俱增。无论前朝还是后朝,无论武将还是文官,人人都赞郭令公。
郭子仪道:给人面子,自己才有面子。
朱泚服了,做人就得做到这个份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