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

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

时间:2023-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9月21日,政协一届全会在怀仁堂隆重举行。9月30日下午1点,第一面五星红旗终于缝好了。在全国政协一届会议上,朱德副主席代表会议主席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把这第一面国旗展现在634名代表和300多位来宾面前。宋树信和同事们一连一个星期,吃住在公司,终于赶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这项一万面国旗缝制和发放的任务。

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

赵文瑞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她是北京人,1913年出生,解放前,她家生活很苦。为了维持生活,她到处奔波,给人缝补浆洗,收入十分微薄,一家人难得温饱。她多么渴望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啊!这一天终于盼来了。人民政府介绍她参加工作,在北京美术供应社当上了一名工人。

1949年秋的一天,一辆吉普车把她和几位工友姐妹接到中南海怀仁堂。原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将在这里召开,让她们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赵文瑞分工制作窗帘和台布。当时只有一台借来的缝纫机,她吃住在机器旁,没日没夜地干,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一天夜里,她正在埋头干活,耳边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同志们辛苦了!”大家抬头一看,啊,原来是周恩来副主席!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周副主席忙说:“坐下,坐下!”然后向大家问长问短,临走又嘱咐干部照顾好工人们的生活和休息,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9月21日,政协一届全会在怀仁堂隆重举行。几天后,大会筹备处的一位同志来到美术供应社,把一份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交给赵文瑞说:“这是政协会议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式样,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交给你吧!”赵文瑞双手捧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泪珠禁不住夺眶而出。她认识到,这是党和政府的重托,是中华儿女的希望啊!一种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www.guayunfan.com)赵文瑞晚年照片

赵文瑞从前门外瑞蚨祥绸布店买来大幅的红绸料和黄缎料,反复琢磨如何裁剪,如何缝制。按照政协会议公布的国旗制法,她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五角比齐对正,因室内没有大桌面,她就把地板擦干净后,把旗平铺在地板上,趴下来,一针一线密密实实地缝制起来。

离政协会议闭幕只有两天了。赵文瑞想: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时间这么紧,责任又这么重大,真有些担心;但又一想,这项工作能交给我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儿。想到这面国旗是新中国的标志,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她是代表全中国人民在缝制这面国旗,她就越发精神振奋,越发精细地干起来了。她顾不上吃饭,也顾不上睡觉。长长的彩线,密密的针脚,缝进了她对新中国的热爱,织进了她对新生活的向住,注进了她对党和毛主席的一片深情。

9月30日下午1点,第一面五星红旗终于缝好了。在全国政协一届会议上,朱德副主席代表会议主席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把这第一面国旗展现在634名代表和300多位来宾面前。当她看到由她亲手缝制的国旗在主席台上展现时,心情万分激动,双眼让泪水模糊了。

赵文瑞(右)和胡其俊(左)

主席台上的五星红旗为赵文瑞亲手缝制

★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制作人——宋树信

宋树信是开国大典五星红旗的制作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公开的身份是做生意,暗地里是给北岳区地下党前门支部做宣传工作。

在北京市西城区感化胡同的一幢居民楼里,年近九旬的宋树信老人,回忆起与国旗的往事来,思路很是清晰。

1949年北平解放后,宋树信被安排进北平市国营永茂实业公司业务科工作。这家公司当时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所属的领导全市生产的一个部门,负责接管敌伪工商产业。1955年,永茂公司改为北京市纺织局。

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并决定于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随后,永茂公司便接到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制作一万面大中小三种款式的国旗。“为什么让我们永茂公司来做呢?这是因为我们公司是北平市委直接领导的,政治上可靠。公司接到任务后,便让我们业务科来组织监制工作。”“当时,我们还碰上一道难题。那时刚解放,北平的工商业手工业还未进行改造,手工业的设备基础很差,没有一家印染厂可以承接这项制作一万面国旗的印染业务。于是我们商量,决定用红布做旗面,拿黄布做成五星,然后用缝纫机缝上去。”“方法定下后,我们便开始组织布料。一个科二十来人,骑车的骑车,乘车的乘车,几乎跑遍全城的大小布店,像瑞蚨祥、福林祥——八大祥的老字号更不用说,见了黄布、白布、红布就买。最后,还派人去天津拉了两三卡车的布。”“有了布,我们又找到缝纫社,无论是国营、民营、个体,都在赶做国旗。同时,我们永茂公司还在前门设了个门市部,专门发放国旗。”这边买着布,中间缝纫社缝着,那边门市部发着,一条龙的流水线彻夜运转着。宋树信和同事们一连一个星期,吃住在公司,终于赶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这项一万面国旗缝制和发放的任务。

宋树信晚年在国博国旗前

正当宋树信想歇一口气的时候,又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那是9月29日上午,我刚一上班,经理甄树德就找到我说,市委指示,10月1日毛主席要在开国典礼上亲手升起一面特大规格的国旗,国旗的尺寸定为长5米、宽3.3米。制作任务交给了我们公司,公司领导研究决定,让我负责完成。甄经理还说,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在10月1日前,把国旗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

宋树信说,当时组织上要求,这面国旗的旗面必须用红绸,五角星要用黄缎。要做两面,以供挑选。

“接到任务后,我又是激动、又是紧张。您想,党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是信任咱。就是苦死累死,也一定要完成!”

“找红绸还容易,但刚解放时,黄缎子不容易见着。接到任务后,我骑着自行车,整整跑了一天,跑遍了王府井、东四、西四、西单、前门等商业区的所有布店,都说没有。”“找不着黄缎子,我心里那个急哟!还有一天半就要举行典礼了,临时到外地去买黄缎子也赶不及啊!于是,我就把希望寄托在那时北平城最大的绸布店——瑞蚨祥了。”第二天一大早,宋树信就又到了瑞蚨祥,找到一位老职工,说明了来意,请他去翻翻库存。大概过了两个钟头,老职工终于找到了唯一一卷三米多长、不到二尺宽的黄缎子。 材料全了,剩下便是制做了。由于这面国旗规格特殊,必须得有个大的案面才行。想了半天,宋树信便骑车直奔西单北一百多米、路西一个胡同里的一家缝纫社。“那家大概叫新华缝纫社。这家缝纫社的案面大,能铺得下这面国旗。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技术员听明白我的来意后,向我保证,一定能做好。”

1949年缝制国旗现场

“旗是连夜用缝纫机赶制的。他们一边干活,我就一边看着。做到一半时,我们发现,黄缎子的宽度不够,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我们左比右量,总有一个角需要拼接。”“根据这个情况,我又马上向公司作了汇报,经过一层层的请示,最后同意我们的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接好尖后,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那个尖是拼接缝的。”“一共两面五星红旗。一面是接尖的,另一面的大五角星则是有个角略微向旁边挪了一点。不过,看是看不出,用尺子量就能发现角与角之间的距离,比标准的差那么一点。”缝制好两面国旗时,已是10月1日早晨。把两面国旗整齐地包裹好后,宋树信便急忙向设在天安门城楼后西侧的开国典礼筹备处赶去。 筹备处的同志验收后,非常满意。这时,一位五十来岁、操着南方口音的同志笑着走近宋树信,亲切地问道:“小同志,是党员吗?”宋树信答道:“是。”于是,这位中年人拍了拍宋树信的肩膀,说:“你为党立了一功呀!”“当时,我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宋树信回忆说,“事后才听说,这位中年同志,就是当时的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同志。”

宋树信的女儿至今还记得,在她小的时候,家中书桌的玻璃台板下,就常年压着一块红缎面的工作证。这个工作证就是当年为了方便宋树信去筹备处送国旗,筹备处发给宋树信的开国大典工作证。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宋树信非常珍爱的工作证,却在“文革”当中散失掉了。

被拼接的五角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启动广场中央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礼炮声中像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看着这面大红国旗,毛主席脱口说道:“升得好!”

宋树信告诉记者,升上去的国旗是宋树信监制的那面拼接了五星星尖的红旗。而另一面红旗当时由聂荣臻元帅指示护旗的战士用绳子系起,隐蔽在旗杆一边。万一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随时准备改用人工升旗,保证做到万无一失。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季如迅说,馆藏的五星红旗与宋树信提供的有关第一面国旗的特征完全符合。首先,大五角星的一个尖确实有拼接的痕迹。宋树信说,当年缝纫社的工人为了让国旗能系得更牢靠点,便在白布袋两端加缝了两条白带子。但开国大典筹备处看了后,认为不在要求之列,就拆了白带子。这一点,从馆藏的国旗白布袋处的针眼可看出。其次,宋树信反映,开国典礼当天下午,天空曾飘过一阵星星点点的小雨。而当时红绸布易掉色,所以,第一面五星红旗上,应出现雨点大的色斑,这一点也符合。点点滴滴表明,馆藏的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国家博物馆收藏展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