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烟云
我的故乡,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崞县)原平南白乡(原洪道镇二区)西平村,那是一个位于晋西北十分普通又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大约有一百户人家。这里群山环绕,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在我的印象中,全村只有几眼十余丈深的水井,供人畜饮用,遇到大旱之年,用水就更为困难,人们不得不饮用村东老池里大水坑的水,或者到三四里外的沟底去取水。
西平村,全村都姓刘,为同族。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高粱、谷子、包谷等,由于常年缺水,产量较低。村里梨树、沙果树较多,村前村后的山坡上,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池塘边沟沿上到处都是。卖梨、卖沙果干便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交通不便,果品不好外运,主要靠察哈尔、绥远的商贩用骆驼运出,所以人们的经济收益也不是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我回过几次家,村里的农民虽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但由于自然条件没有多大改变,农业产量依然不高,果品品质也没有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仍不算富裕。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再不像祖辈那样死守在那块传统、保守、贫瘠的土地上,而是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外出打工闯世界,且多数都干得不错,西平村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平村,多少年来一直尘封于晋西北的那个角落里,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进步的追求却有着独到之处。说起来,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一个村。村民们忠贞朴实,悉心劳作,奋发苦读,崇文尚武,善于抓住机遇,不乏奋力拼搏,先后涌现出不少文人墨客、军中将领、重商巨贾、政府要员,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倾尽一生,作出了诸多贡献,受到了政府的褒奖、群众的赞誉,不仅本族,即使十里八村的人们也为之欣慰。
1988年,刘学基(右一)回到阔别的故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