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七十二个国家,到了战国,说是七雄,其实还有二十三个。先是齐国,国君是春秋头代霸主齐桓公。具体是在两国的外贸争端中,齐国让一步,用越国出产的珍珠、象牙之类的东西作为外汇,进行交易。所以史书上对春秋五霸的定义,共有八个版本,齐桓公全部入围,吴王夫差和他老爸阖闾,加起来有四次,越王勾践只有三次入选。它,就是吴国,近在咫尺,血脉相连。

日出东方。太阳跃出海平面的时候,尽管看上去色彩艳丽,但光芒却很微弱,照在天空和大地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热量。那时,东方大海边的越国,就是这样一番情景。太阳升起是很有规律的,不会走回头路,到达中天之前,一直是处于上升状态,而越国,浮出水面之后,尽管也是沿着太阳的轨迹在前行,但中间却要曲折得多,曾经甚至被突袭而至的海啸吞没,差点沉入海底,永世不得复生……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春秋开始,天下大乱。如果说中国是只充满魔力的“大瓷瓶”,上下五千年里,中间不知碎了多少次,但分久必合,最终都会神奇地自我修复,一直传承到现在。那么,春秋这几百年里,可以说是碎得最厉害的一次,几乎可以用“满地瓷片”来形容。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七十二个国家,到了战国,说是七雄,其实还有二十三个。

那时的越国,是挣扎在海平面上的那轮黯淡的旭日,经常被大国欺负。

先是齐国,国君是春秋头代霸主齐桓公。作为霸主,当然要东征西讨,彰显武力了。齐国与越国其实离得很远,中间还隔了个吴国,本来就相安无事,但师出总要有名,于是齐桓公对当时的天下第一名相管仲说了这么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吴越这些野蛮国家不肯俯首听命,别的倒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想跟他们计较。怕就怕他们那里的落后文化传播到我们中原来,伤害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有对付他们的办法吗?”

管仲的回答比较巧妙,没有直接说派部队把他们灭了,而是提出加强经济合作,争取感化共赢。具体是在两国的外贸争端中,齐国让一步,用越国出产的珍珠、象牙之类的东西作为外汇,进行交易。当然,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于是齐桓公找到了堂而皇之的出兵理由,就像美国垂涎伊拉克的石油,但打响伊战,一定得找个“反恐”这样的借口。

这次南征,齐国总共征服了三十一个南方小国,最南边的吴国越国也在其中,而且损失都很惨重,别的小国归顺后,成立了伪政府,国土和国民原样保存,但吴越却受到了最严厉的制裁,都惨到了丧土失地的程度,可能离灭亡也就一步之遥吧。史书记载齐国胜利后,“分吴半”,“割越地”。吴国一半没有了,越国的版图究竟缩小了多少,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不过南征虽然取得了全胜,但偏居东南一隅的野蛮小国——越国,还是给齐桓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什么印象?答案是:强悍。

“天下之国,莫强于越!”这是齐桓公发出的一记慨叹,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的学者在分析这句话时,把这个“强”字,理解为“强大”。而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其实在春秋战国史上,越国,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一个弱者,即便是在灭掉吴国,迁都琅琊之后那短暂的辉煌顶峰,勾践名义上是霸主,但与前辈齐桓公、楚庄王等比起来,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要逊色许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差不多就是这种状况吧。所以史书上对春秋五霸的定义,共有八个版本,齐桓公全部入围,吴王夫差和他老爸阖闾,加起来有四次,越王勾践只有三次入选。

所以笔者坚定地认为,“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中的这个“强”字,应该理解为“强悍”,或者“强硬”。这也印证了越人“不怕死”,甚至是“怕不死”的性格特征。

越国留给齐国的这一强悍印象,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当时齐国一个姓庄的大臣想要向国王上疏建议去讨伐越国(不知是不是也像齐桓公一样不待见南方的落后文化),问计于同僚田和,得到的回答是:“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

这先君,不知是之前往上数的哪位国王,也有可能就是头代霸主齐桓公。

这越国真的能有像百兽之王那种傲视群雄的实力吗?可以肯定地说,从来没有真正地拥有过!这猛虎的比喻,多半是指越人那股子凶猛刚烈的劲头!

第二个经常来寻衅滋事,欺负一把弱小的,是西边的邻居楚国。楚国是个很牛的国家,强大,傲慢,从春秋到战国,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楚成王时期,楚国就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套路嘛,和别的诸侯一样,先是跟他国搞好关系,当然是强弱有别,恩威并施,然后再去搞定周天子,主要方法是进贡礼品,博得天子的欢心。周天子这一高兴,赐给楚王一块在宗庙的供台上祭祀过的肉,还下了一道旨令:“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意思是快去给我平定你们南方夷、越这些野蛮部族,不准侵犯中原的诸侯!

周天子说“你们南方”,是因为在中原正宗的华夏人眼中,南方人是低人一等的,是野蛮人,而且言下之意,楚国,你虽然强大,但文化上也先进不到哪里去。所以,“以夷制夷”,就派你去管好你的这些兄弟们吧,至于我们中原发达地区的事儿,就不需要你来操心了!

楚成王当然不会真的去听命这个傀儡天子,但转念一想,一则自己还没有强大到“侵中国”,二则南方不平定,自己将来图霸中原,难免有后顾之忧。于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挥师向南,连战连捷,国土面积一下子达到了千里之遥,跃升为春秋的一等强国。

到了楚庄王(此人六度入围春秋五霸,也是相当厉害的)时期,楚国还在往东南开疆拓土,灭掉了舒、蓼两个小国,征服了吴、越。楚庄王在安徽合肥的滑水之滨搞了一次会盟,相当于现在上级主管部门召集下属单位开会,楚庄王当然端坐在主席台上,吴王越王之流乖乖地坐在台下听报告。心中那个郁闷可想而知,都是带“王”字头的,可是待遇上差别实在太大了。

第三个上门打骂的,让越国上至君王,下到黎民百姓,心中最为不爽,不仅仅是不爽,简直是悲哀,极度的悲哀,可以说是从头凉到了脚。为什么?因为这个“强者”,就是他们最亲近的邻居,而且不止是邻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兄弟,亲兄弟!而且,这个兄弟,一直以来,和他们差不多同病相怜,也是经常被齐楚等强国当孙子教训,现在,它强大起来了,却翻脸不认大哥了……它,就是吴国,近在咫尺,血脉相连。

这是咋回事儿?别急,关于吴越间的兄弟情仇,后面还要详解,暂且按下不表。

这里先说说吴国一开始是怎么欺负越国的。

吴国第一次出兵征伐越国,领兵的是吴王余祭,是本书的主角之一吴王夫差的叔公。

这次仗打得怎么样,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只是说吴国赢了,越国输了,从此越国开始向吴国进贡,成为吴国的附庸。吴越本来都是楚国的附庸,这样一来倒好,越国的辈分,一下子降了一个级别,从“儿子”变成了“孙子”。谁愿意当龟孙子?

这次战后的一个小插曲,史书倒是写出了难得的细节,说是吴王余祭领兵得胜回朝后,看着抓来的一大群越军战俘,不知该如何处置。杀掉吧,看上去一个个身强体壮的,有点可惜,而且再怎么说,同根同种的,不太下得去手。放回去吧,又不甘心……想了半天,灵机一动,派他们去当保安,管的是造船厂。吴国和越国一样,身处江南之地,东面就是大海,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出门走个亲戚,买点东西,这个船是少不得的,再加上国家十分重视水军建设,所以造船业特别发达。这帮越俘长得剽悍,个个凶神恶煞似的,而且都是游泳高手,管个船厂,防个小偷,陆上水中都能管得严严实实的,最合适不过了。就这么定了!

打了胜仗后,吴王余祭心情特别舒畅,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去造船厂视察。当时吴国可能正在造一批超级战舰,准备跟楚国好好打上一仗,摆脱给别人当“儿子”的命运。

吴王余祭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即将完工的旗舰参观,正在对水军头领们作重要指示时,一旁突然窜出一个人影,如一阵风般扑了过来。还没等贴身的御林侍卫反应过来,就听得一声惨叫,吴王余祭的胸口已经插上了一把青铜匕首,一缕鲜血正顺着王袍往下缓缓流淌。

凶手往船帮上窜去,企图跳水逃遁。刚才行凶得逞,是因为趁人不备,想得美,哪能让你再度得逞!身怀绝技的御林护卫们,无非是一时发懵,现在打一个激灵,醒过神来了,一拥而上,立马将歹徒擒获。定睛一看,竟是个越人!那帮特殊保安中的一个!

原来这帮越俘表面上已经投降归顺,在造船厂里当起了保安,工作任劳任怨,但心底里并不屈服,对吴国的这次侵略战争,一直耿耿于怀。吴王来造船厂视察,天赐给了他们一个报仇雪恨的绝佳机会。于是便上演了刚才那血淋淋的一幕。

“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也。”这句名人名言出自王思任之口,时间已是明末清初。说起越国的报仇雪耻,我们总是联想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其实在勾践生前身后,还有许多经典范例,而且不少是出自社会底层的。

余祭:第一个被越人杀害的吴王。

想复仇,不光要勇和谋,还要忍。没有忍,一时冲动,为了复仇,可以有许多种选择,可以干出许多花样,比如一把火把造船厂烧了,或者搞一个暴动什么的,照样也能解胸中之闷气,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唯有真正的“忍者”,才能修炼成“神龟”,否则,只能当“龟孙子”。

忍,是越民族性格,在后面,我们还会领略到很多。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吴王余祭没能抢救过来,正当旺年便与世长辞了。

但这不过是吴国被越国杀害的第一位国王。

从此,吴越这对兄弟,结下了血海深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