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何香凝,精神矍铄,刚毅中多了些慈祥。
何香凝(1878~1972年),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一
何香凝的父亲曾是我国较早经营茶叶出口的茶商之一,又经营房地产,是香港“相当大的资本家、地产家”。1878年,何香凝出生的时候,命运已经给她划定了身份——地道的富家“千金”。
她真的不像个“千金”。家人好打牌,日日有牌局,只有她,每次都借故推辞。她从不把心思花在穿戴上,父亲给的钱,大多原封不动地放着,花不出去,以至于父亲总拿她与其他女儿作比较,诧异她怎么不喜欢花钱。她性格坚毅,有主见,从小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不缠足是要被耻笑的,但她就是要留一双“天足”。父亲被她的顽固气得勃然大怒,让母亲用热水浸泡她的双脚后,用长布紧紧裹上,再用针线密密地缝好。她把布剪开,第二天又被裹上,剪刀也被没收了,但她又偷偷买新的剪刀,不怕打骂,反抗到底。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了,于是,她终于成了一位大脚闺秀。
1963年夏,郭沫若去看望何香凝,此时的她已经85岁高龄,提笔作画,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1951年,第一届政协三次会议期间,何香凝与宋庆龄合影
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就不停缠着父亲请求,终于进了“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设法买来了哥哥们的读本,自己偷偷地学,不懂的要么问哥哥,要么让女仆拿到先生那儿去问。就这样,她认了不少字,明白了不少事情。她很聪慧,做事精细,深得父亲器重,稍微大一些,就能给父亲当管理金钱的出纳了。
她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巧的是,正是拜她一双“天足”所赐。夫君廖仲恺之父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一来客家妇女皆大脚,二来旧金山华人多受歧视,小脚女人被人看不起,因此临终遗言,命儿子归国娶亲,且务必要娶大脚。廖仲恺本来思想进步,又深受维新运动影响,对缠足自然不屑,加之有父命,20岁时,便理所当然地表示,非要找一个大脚的妻子不可。廖家亦颇有身份,门当户对的大家里,“天足”的“千金”少之又少,在香港,却有何香凝。
富商之女,华侨之子,条件匹配,顺理成章。婚前没有见过面,更别说自由恋爱了,这大概是她唯一一次服从旧传统吧。他们在广州举行婚礼,婚后就住在广州。新婚之初,因为新郎身材不高,新娘还很有些不高兴,但世上岂有完人,她亦渐渐发觉,与这个夫君竟是天作之合。他心地善良,深沉耿直,又上进,他们志趣、脾性相投,都好学。他会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他业余喜好美术,常耐心教她绘画。更多的了解让她放下心来,对婚姻欣慰起来。婚后的生活有如恋爱,当时廖家已没落,他们只好把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修整一下作为“新房”。白天,他们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则一起欣赏明澈的月色。中秋之夜,月亮为他们洒了一片清辉,她提笔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他们的小屋,从此命名为“双清楼”。想来这样一个倔强坚毅的人,双清楼里的新婚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温柔、最像个女子的时光吧。这座浪漫的小楼,收纳了她四五年的甜美。
二
婚姻是她一生重要的契机,双清楼里的心意相通,造就了他们青史留名的未来。
婚前,她深闺独处,所知所见皆有限,有什么想法,也只是随机萌发的念头。婚后,丈夫成了引导她前进的老师,她同他谈论时事、关心祖国前途,那些本来仅有苗头的豪情,也随着见识和胆气一同增长。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有志青年到国外求学,寻找救国之道。廖仲恺想去日本留学,何香凝决定随同。她本胸襟宽广,自然无多计较。丈夫申请不到官费,为经济所困,行程难定,她便要变卖陪嫁的首饰。娘家人、婆家人纷纷反对,她志向坚定,毅然决然,倾尽所有。1903年,丈夫东渡扶桑,两个多月后,何香凝变卖完家中杂物,追随而去。当时,中国女青年到日本留学的,还不足10人。
留学生活让她耳目一新,愈发有了见地。她结识了一批思想先进的留日青年,学习之余,常满腔热情地随同丈夫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活动和集会。
何香凝《祖国山河》(1951年)
1903年,她写下了开山之作《敬告我同胞姐妹》,这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中宣传妇女解放的屈指可数的早期作品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固男子义务,然与男子同视听、同官骸之女子独非人类乎?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女中豪杰的铿锵气概,豁然显露。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4月9日,孙中山与革命同志在日本友人的寓所举行“取消帝制一笑会”,留下了这张合影。前排左二为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左四、左五是宋庆龄与孙中山,廖承志坐在孙中山怀中,左六是何香凝。
留日前,他们是一对上进又恩爱的小夫妻;留日后,他们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志同道合。小女子巾帼不让须眉。
1905年,何香凝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主持入盟仪式。她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负责通联、后勤等事务。他们夫妻把在东京的家变成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为了保守秘密,她不雇女工,凡事自己动手,学会了生火、做饭,自己带孩子,过简朴的生活,把收入多用于照顾同志、支持革命,成了大家的管家婆。孙中山对何香凝一直非常倚重,许多生活琐事乃至同宋庆龄结婚等事都交她安排,并长期称她“欧巴桑”(对年长的太太和管家的称呼)。
1909年,她产下第二个孩子不久,便进入东京本乡的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一是因为美术学校的课程不太紧张,产后虚弱的身体可以承受;同时,也因为“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把它画出来。”若在今天,她大概就是那种事业型的女性吧。
三
画如其人。
她性情刚毅,不惧生死,丈夫要去险境中艰难斗争,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支那史上名。”如此,不难理解她最爱画的素材会是虎、狮、菊、梅。她棱角分明,志向坚定。孙中山确定“联俄容共”的政策,她积极支持;孙中山病重,她陪伴宋庆龄在病榻前照顾,协助起草遗嘱,见先生已然在弥留之际,便保证会拥护他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并请他最后签字。孙中山最后紧握她的手,一改往日“欧巴桑”的昵称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无怪乎她的画作色彩明艳,活跃生动。
学绘画,早有天赋与契机,也因此,画笔提起后,便再难搁下。她画的狮,体态轩昂、神色威猛,寓意她渴盼中华崛起的心愿;她画的草木,梅冷而弥香、菊凌霜傲雪、竹挺拔有节、松百岁长青,傲然于世的植物,皆有如她在阴霾混乱的世道里,绝不屈服的铮铮铁骨。她的画,既以明志,亦以称颂那些志同道合、为光明舍生取义的志士。画如其人,画里都是她的性情、精神与理想,与她本人的坚毅凛然相映生辉。
1927年,国民党南京、武汉当局相继反共,何香凝愤而抛弃国民党内一切职务,对外只称自己是“民国十三年的国民党员”。蒋介石曾长期靠廖仲恺提携,任黄埔军校校长也靠其帮助,他总想以此关系拉拢何香凝。与宋美龄结婚时,蒋介石对外宣布请何香凝证婚,结果“证婚人”却连婚礼都不肯出席。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排右一)、儿子廖承志(前排左一)在东京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旅居德国的何香凝闻讯回到上海。国民政府有依靠“国联”干涉的幻想,她大声疾呼只能由国人自救;抗战需要财力,她发动国内名画家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并把自己历年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日军入侵上海的“一·二八”炮声响起后,她又与宋庆龄冒险赶到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19路军,还组织上海妇女建立医疗队支援;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她便学三国时诸葛亮羞辱司马懿之法,给蒋寄了一条裙子并附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1941年末,香港遭日军围攻,重庆方面派出飞机抢运要人。她已拿到机票,却被蒋介石所派的特务阻止。后来,她脱险到了桂林,在乡下养鸡种菜兼卖画,自食其力,生活清苦。蒋介石送信,邀她去重庆,并附上按当时物价可买百头黄牛的100万元支票,她将信和支票悉数退还,在信封后题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20世纪30年代,何香凝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作画支援抗战。她展出的作品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平生精力,悉寄于是”。
作为妻子,她贤惠忠贞,对丈夫的照顾和支持无微不至。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囚禁。她不畏生死,独闯敌营,痛斥陈炯明说:“雨湿有什么要紧,我今次来,还打算血湿呢。”丈夫被刺,血染衣衫,她强忍悲痛。虽已生死两茫茫,思念却未曾从心中抹去。1935年,丈夫移灵南京中山陵侧,黄埔军校校友集资购了20亩土地,想建一座洋楼供她在南京居住。她断然拒绝说:“为国牺牲的不止廖先生一人,要造房子,不如在廖先生墓前造平房一所,以便扫墓时避避风雨。个人要一幢大洋房干什么?我没有物质的要求,我所要求的是廖先生的精神。”此后,她心怀着他,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妥协。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临终时,她的心愿是与丈夫合葬。
何香凝《狮》(1914年)
作为母亲,她慈爱而有见地,一双儿女,都在她的支持下投身革命。儿子被国民党逮捕,她闯进警备司令部,要陪子坐牢。儿子刚被营救回家,就说要去川陕苏区找红军,她百般不舍,但仍支持。母子一别4年,好不容易收到儿子的电报,她的回电却是一句鼓励:“须努力奋斗。”
如果,她身逢安定之世,应该会先是一个无所忧虑的富家女子,再成为一个有些才气和个性的幸福妻子,与丈夫一同读书,互相唱和,儿女绕膝,安逸一生,不会体验家国的动乱和流离之苦,亦会暗自庆幸上天对他们的偏爱。但命运却赋予了她更多的可能,先给她一个理想的伴侣,再让他们于动乱中经受无数的磨炼,终于历练出一部丰厚的传奇。她,于是成为画中傲立寒冬的花卉,夺目于纷乱的近现代史。
志趣高远,斗酷寒而竞放,傲冰雪而芬芳。人如其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