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中国字是一头雾水,中国人看中国字是雾水一头。老外是因为方块字千变万化像是雾里看花。中国人是因为字太多,以至于没胆量朗诵未看过的文章,否则遇上冷僻字会瞠目结舌。有啥办法,一般人也就掌握2000个汉字左右。中文系毕业,掌握的文字大概在4000左右。可康熙字典收录文字47035个、《汉语大字典》共收楷书字头56000多个。历史就像陈年酒,越沉淀越深厚。可问题也在这里,历史越长搅得就越复杂。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怕吧,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5万多字,恐怕学一辈子的历史也解释不完中国汉字,有时候历史悠久可能也是一个负担。
后汉时出现从囗从王的“囯”(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唐代武则天在位时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以后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武、戈、众、土、主等的国字。宋元以降作为俗字,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字“国”,囗里从玉,当时此“玉”是指代表国家权力象征的帝王玉玺。此外“域”也是国的古字,至今在表示“国外”时还可用域外一词。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字运动”时,在囯和国两字中选择了国字。里面的玉已不再是帝王玉玺之意,而是以玉文化历史表示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同时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寓意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国在最通用的还是繁简两款汉字“國、国”,这稳如磐石、庄严神圣的造型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在英文字母里是找不到的。
造字是一种个人爱好与魅力的象征。传说中有先秦造字者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难怪,四五千年可不是一个小数,人的一生大概也就是3万天时间。以3万天时间去穷究四五千年的文化,有点难度。
隋文帝杨坚,他原为“随国公”,后建立“随朝”。但因“随”字带“辶”,有“走掉”不稳定之意,于是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唐以后的五代时南汉皇帝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给自己造了“龑”字。“龑”字,音yan,简化体为“”,《新华字典》保留了这个字。
到唐朝时,武则天一造就是15个字,算是批量造字吧。龙龛道场铭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这1300年前的石刻里有15个字使用了武则天当皇帝时颁行的用字。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但造的字都是有关天、地、日、月或社稷君臣的,很大气。“圀”同“国”字,方框内由“八方”两字组成,意“八方土地,统于一宇”。“埊”为“地”字,由山、水、土三字组成。
近代鲁迅先生也造过字,鲁迅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猹”是由鲁迅先生造出来的,这个“猹”是啥玩意呢?鲁迅先生说大约是獾一类的动物。《辞海》中没有收录这个“猹”字,读音为chá。
也有因为避讳而改名字的。如众所皆知的观音菩萨,但以前并不叫观音,而是叫观世音,唐朝时因与唐太宗李世明同音,所以将世字去掉了。
网络文字为中国汉字中的冷僻字赋予了新意。如烎、囧、槑、嘂、玊、砼、奣、嘦、勥、巭、嫑、恏、兲、氼、孬、忈、炛、奣、圐、圙。只是因为非常少见,多数人不仅不知道读音,就是字意也很陌生。烎的读音:yín。原义是光明。网络新义:在游戏中,意义衍生为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你越厉害我越要找你挑战,希望在竞争或对抗中一比高下。槑的读音:me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嘂:四张嘴同时叫,当然就是大声叫了。有的字要从上往下念,如兲=王八。在网络上“问候”你讨厌的人,把它拆开来——我的兲啊!不就成了骂人的话了?“兲”字,大多数人也许会直接想到“王八”二字,但是“兲”字读音:tiān,古同“天”,做“王八”解是网络用语的误用。虽说如此,但还是有许多网友觉得将错就错更有喜感,像“兲蛋”、“真兲”,更有甚者还戏谑道:“天是王八,那天子岂不就是王八蛋!”还有的说理解成“天”也行,理解成“王八”也行,可谓一语双关。像“叫兲兲不应”、“好一个兲”、“偶的兲呀”等,十分有趣。其实网络字不能算是造字,而是改变字意。虽不见得有何意义,但很有趣,给文字一种时尚的理解和猜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