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最大的一片人工油松林下面,珍藏着5500年前的古红山文化遗址,其内容丰富、文物珍贵、价值连城,这里就是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的牛河梁。
玉猪龙
在凌源市万元店镇大杖子村庙后的山坡上,一组青砖灰瓦风景幽静的仿古建筑,它坐落在锦承铁路与京沈公路在这里的交汇处,这里是辽宁省牛河梁考古工作站。自1981年起,考古专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牛河梁这方圆50平方公里的文明宝地,经过20年的发掘,终于在这片人工油松林下面找到了55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活动的遗迹——宏伟壮观的神殿建筑、祭坛;体现古代天圆地方等级观念的积石冢和令人想入非非的辽西金字塔。
代表全国考古界最高权威的苏秉琦先生曾携夫人来牛河梁长住一周。每天清晨,他兴奋地登上油松环绕的祭坛和高耸于转山子之上的金字塔古建筑,激动不已地说:“谁说中华民族文明史起源于黄河?这里的早期文明活动比中原提前1500年。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顺序已排列在印度之前。真感谢这片松林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有价值的人类文化珍品啊!”国家文物局两度考证规划,将牛河梁遗址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规格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此,牛河梁遗址在中华大文化乃至世界东方文明史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牛河梁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辽西5500年前的金字塔式建筑的出现,却为改写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光辉的篇章。然而人们对牛河梁地区文化遗址和金字塔的建筑内涵和外延还有不同的认识。在考古学家发掘过程中,有许多谜至今尚未解开。1987年以来,国内特别是港澳报纸和新闻单位曾以“出现于辽西的神秘古国”为题,报道牛河梁近20年的发掘成果。迄今考古挖掘表明:牛河梁遗址主体神殿建筑,积石冢中心大墓的挖掘,转山子金字塔式建筑的考证,已使辽西这个史前神秘古国的概念及其活动范围越来越清淅了。
足以改定历史的女主(神)庙
依据“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论断,“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主要指城乡最初划分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指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牛河梁遗址,据中科院14C测定,作为距今5000—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最高层次的遗址中心圣地,以祭坛、神殿址和积石冢大墓群三位一体遗址群为中心,应就是“反映原始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凌驾于氏族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组织形式”,也就是5500年前古文化古城古国之所在。
首先,从牛河梁文化遗址中神殿址(也称女神庙)的发掘看,神殿址呈南北狭长状,南北长22米,东西宽9米。神殿址主体部分呈七个殿室相连布局,主殿为圆形,左右各一圆形侧殿。北部为一长方形殿室,南部为两个圆形侧殿。主体建筑以南隔2米又一横置单殿室。各殿室均为土木结构,殿室内以朱、白两色勾连回字纹壁画为装饰,可见当时此神殿已相当神圣高雅。从已发掘的人像规模和布局看,现已辨认7个个体人像残件。从其层次看,相当于真人3倍约6米高的人像一尊;相当于真人2倍4米高的人像两尊;相当于真人原型大小至少4尊,拟可分为三个等级规格。从人像在神殿排列秩序看:6米高的一尊居主殿室中央;4米高的两尊则在左右两个侧殿;2米高的各尊则在主殿四周及其他各殿室。由此看来,这组七殿相连的神殿建筑足以突出中央主殿主像为中心,多像崇拜祭祀的格局,已形成众星捧月、一人独尊的局面。
神殿址七殿室还出土两件猪首龙身塑像和多件大型陶祭器。猪首龙身塑像一个在主殿,龙头向北正卧、双爪前伸;另一龙塑像在南面单展室,为彩塑,长颚涂成朱红色,硕大的獠牙则为白色。此外神殿中还有一猛禽塑像,这些都象征和衬托了神殿主人的巨大权势和无比的威严。
再从陵墓群址的等级及玉器礼葬规格看。牛河梁墓葬中有一中心大墓,依次还有台阶式墓、甲乙两类石棺墓,其次为附属随葬墓。除附属墓葬外,从礼葬规格看是中心大墓最尊贵,台阶式墓第二,石棺墓为第三等级。在中心大墓中,主人是最高等级,随葬玉器很多,主要有钩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双龟、双璧玉器;台阶式墓,次于中心大墓,但亦有高等级玉器,如钩云形玉佩、玉璧等,这里应该提到的是有一处在南北墓地中轴线上既具有中心大墓规格,而仍属台阶式墓葬等级,不过此墓出土玉器20件,是牛河梁陵墓区出土玉器最多的。此墓主人的地位和身份仍是一个谜。至于甲类石棺墓随葬玉器较少,只有单件玉环、玉璧。而乙类石棺墓,不葬玉器只随葬单件陶器。由此看来,牛河梁的墓葬中,以玉器为礼葬已成固定的礼仪。玉,本来就是宝贵的财富象征,而玉器雕刻的龙、云、龟又是人们崇拜的神灵之物,特别是龙的形象,5500年前在这里出现,实在增加了牛河梁遗址的分量。更使人想到“龙的传人”在牛河梁的渊源所在。牛河梁中心大墓主人,随葬以钩云形玉佩和玉龟、玉雕龙都是集装饰品、神灵崇拜、财力与权力四位一体的表现,其主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有权有势者,当然其他台阶式墓和甲类石棺墓也应都属氏族上层的达官显贵。至于附属或随葬墓则无随葬品,有的身首异处却聚葬一穴,这是战乱还是刑罚,也可能还有其特殊原因,这仍是千古之谜!
女神庙前老干部大学学员合影
综上所述,从牛河梁神殿主体建筑以七殿相连,7个人体塑像以最高者的6米巨像为中心,而其次两个等级的塑像分列左右,两龙一禽塑像,前后护拥女主像的格局,联系墓葬群以一中心大墓为主,分葬三个等级的台阶式墓、甲类、乙类、石棺类墓及附属墓的严格等级标准相对应,不能不使人联想起中国历代皇帝陵区中,不管是唐陵、明十三陵还是清陵,一般都分为神殿区和墓葬区,只有多数神殿区在地上,墓葬区在神殿之后或地下而已。如西安唐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沈阳清陵都是神殿在地上前列,帝王遗体则葬在神殿之后的地宫。那么牛河梁神殿的6米之巨的女主人和中心大墓的主人是否为一人?神殿中4米高的塑像与台阶式墓葬主人是否同属一族?果真如此,那么当时所以在积石冢墓葬之外另修神殿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之用,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为倘若祭天还有梁顶上的祭坛可用。
为了解开此谜,我们不妨再从中国宗教和祭祀活动的历史渊源考证一下:一般说来,中国有史以来宗教信仰不同于古希腊等国家,祖宗之外还有宙斯等众神,而神、祖合一祭祀则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历代都以体现人间血缘关系的祖先崇拜为祭祀的主要内容。以红山文化时期辽西古国同期的五帝之首——黄帝的祭祀为例看,《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水经注》记载,涿鹿桥山在今河北涿鹿县城东40里温泉屯村南,它以山顶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桥而得名,此山海拔918米,山梁上还有一巨大四方石桌,传说历史上祭祀黄帝时在此摆设祭品。石桌右侧一峭壁,如一块天然石碑,上面布满与象形文字一样图案,传说为古人刻石记事留下遗迹。桥山上建有黄帝庙,桥山下建有华丽的祭堂,专为历代帝王祭祀黄帝之用。进入阶级社会后,宗庙更被视为政权象征。到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之后,对祖先的崇拜更为重视。《卜辞》所记对先祖、先王的祭祀是国家大事,礼繁而隆重。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表明祭祀祖宗先王已是商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殷墟发现商朝800年的祭祀活动,祭祀坑多为祭祖场所,而宗庙迄今却无明确发现。后来商、周时期对先王祭祀又以设置木、石祖位作为祖先神灵的替代,即以“宗”中之“示”作为神主象征。而牛河梁神殿女神(人)塑像的发现重要之处,在于对祖先偶像崇拜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故而在牛河梁同时建立宏大的神殿区和墓葬区。然而使神殿址与墓葬分开建设又是便于“礼繁而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围绕神殿建置积石墓葬,使之以神殿为主,庙冢结合,又正是人世间以一个至高无上观念为主,以礼制在宗族统治和宗教信仰融合为一体的固定化的体现。这也更说明牛河梁女主人统治下的辽西古国在祭祖活动中“礼”和“仪”已经得到高度升华。由此看来,牛河梁神殿址中的女神(人)塑像当是辽西古国的女统治者(即中心大墓的主人)的人神合一的象征无疑。
牛河梁女主统治下的辽西古国
那么在牛河梁女主(或可称女帝)统治下的辽西古国的其他活动又是如何呢?
据以牛河梁为中心的各地考古发现看,牛河梁女主在辽西古国的政迹确实不少。
其一,都城是“国”的窗口,首先看,她所精选的辽西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牛河梁圣地,就足以说明其高超的人文理念和艺术实践。
辽西古国的女主在建设祭坛、神殿、中心墓葬时,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山势走向自然景观。当你站在神殿址(亦称女神庙)后面的梁顶祭坛上,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前方一座酷似猪首的山峰。山峰的对面与神庙和祭坛南北遥相呼应,而且处于一个轴线。真是:梁顶神殿起,猪山迎面立。群山汇牛河,阅尽沟壑美。而且从地图上测定祭坛与猪山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可见当时建坛和神庙时,高明的女主已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了,真可谓“猪山无意,女主有情”啊!
牛河梁的祭祀级别,已远远超出氏族为单位的设在以各家围绕“大房子”为祭祀场所的氏族祭祀,而是专门营建与神殿区分开的积冢墓葬区。女主对积石冢墓地的建设也别具匠心。积石冢(就是墓上积石)在牛河梁已发现20余处,都是在峰峦之顶,葬于顶又以石块层层叠起,有如后世山陵,这样墓主人已具备“王者”身份。比如3000年前的土耳其的库玛坎内国王,就以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在2100米高的山顶上堆积起高50米、直径100米的陵墓,以此让他的臣民永远望着他的权力和力量,而牛河梁的女主也是如此考虑。她将古国的最高统治层的达官显贵都放在周围20多处山岗上进行石葬。因而,这些山岗(陵)都在海拔500—600米左右,有的山岗(陵)间距离都十分相近。显然牛河梁女主是有意识精心选择了这块宝地,巧妙地顺山势、定方向,将起伏多变的山梁、丘岗按高低、上下进行规划布置,使诸山陵墓葬间既有主次,又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女主为了突出中心大墓,更独具匠心的是中心大墓以石砌方形界,外又以石砌圆形界,喻有天圆地方之意,也含有对墓主人顶天立地之赞誉。
在凌源与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该图为距今5500多年的积石冢群址。
在牛河梁山顶祭坛至猪首山方向的中轴线南侧,有一圆形土山,当地居民称之为“转山子”。1989年考古专家发掘证实:这是一个人工夯筑的土山,山岗上的岗丘,外围是全部以白色硅质石灰岩包砌的金字塔形建筑。包砌外围台阶的每块石料长40厘米,宽、高均为30厘米。砌石范围直径达100米,从台基以上由4层石基砌筑;总面积10000平方米,动用土石方数万立方米。在夯土丘顶部有大片炼铜坩埚和少量冶炼渣。这在生产力落后的红山文化时期仍然是个谜。而且在山顶堆石间又出土有大型镂孔红陶器和人骨,是否还有陵墓的含义?
提到“金字塔”,原本是汉语对埃及前王朝王陵的称呼,英文称为“角锥”,也是以其形状定名。金字塔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文明初始和国家形成时期,为突出帝王一人至高无上地位而特意建造并为后世所延续,其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冠,其中最为壮观的耸立于开罗以西10公里外的“胡夫金字塔”,约建于公元前2600年,距今4600余年。这个金字塔高约146米,塔身用260万块巨石砌成,塔内以石块雕凿成陵墓,墓内通道和墓室布局宛如迷宫。而在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建筑不少“金字塔”。位于墨西哥首都40公里处的太阳金字塔,高64米,占地5万平方米;月亮金字塔,高43米,5层,占地18万平方米。与埃及金字塔石砌空心不同,这些墙都为实心,以沙土充填,外以巨石封裹。而牛河梁的金字塔却是以多层夯土充填,外以石块包砌,但不管结构如何,都同属古时人类同一文化现象。然而,牛河梁的金字塔建筑,据测定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早900年,比中美洲印第安人造的金字塔早2000年。从金字塔功能看,古埃及、土耳其的金字塔多属国王陵墓,而中、南美洲金字塔主要是建神庙、祭祀之用。牛河梁女主建筑的辽西古国金字塔其性质和内涵究竟是陵墓?是祭台?还是冶炼址?或兼而有之的多功能?这个千古之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辽西古国的金字塔从建筑时间到利用功能上都要超过前者,当然也更是牛河梁女主的不朽政绩。
总观牛河梁遗址群,可以发现牛河梁女主开发、规划、建设辽西古国这一政治经济文化圣地的高超技艺和独具匠心。以神殿址和梁顶祭坛为中心,以金字塔建筑为前沿,以诸山岗上积石冢为环卫,有主轴、有双翼,前后响应,构成了气势磅礴、意境深邃的人文景观。
首先是女主的指导思想,大家知道,800年前的北京,作为明代皇帝的都城建设,也是以石景山、北海、故宫到天安门、前门为轴线,两侧对称规划建设都是以突出皇帝居所为主轴,一人至尊的思想。而从牛河梁圣地的建设看,梁顶所起三层圆的祭坛平面酷似北京天坛的圆丘;积石冢的分布结构与后世帝王陵墓相似;金字塔的建筑更表示为古国立功建业之标志。而从牛河梁神殿到积石冢墓严格的等级观念看,“一人独尊”的思想观念,5500年前就已经渗透到牛河梁50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建设之中。从神庙的选址是以遥对似熊似猪的“神山”为标志;从金字塔式巨型建筑与东南两翼积石冢所在的三个山岗,不仅等距离,而且三点连成一线,同时还与遗址群主轴线垂直相交的规划看,无处不见这位高明女主(帝)的匠心。这种大范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并将人文景观融于大自然之中的奇特安排,难道不是辽西古国女主的英明决策和极高智慧表现吗?…
其二,关于辽西古国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首先从辽西古国经济文化的控制力看,考古表明:古国的北界越过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古国的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辽河西岸;南界到勃海;西段越过燕山山脉到达华北,而在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还发现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混杂的现象。特别是古国活动频繁,控制力量强的仍属以牛河梁为中心,而辽西走廊、燕山以北,西至辽河、老哈河和大凌河中上游为集中统治区。古国的经济文化控制力主要表现在统一的玉葬礼制。以玉器多寡精粗代表人的高低贵贱;以共同崇拜的龙、(熊)猪、龟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特别是钩云形玉器的精湛技艺和深刻寓意及独特功用,足以标志辽西古国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已超过当时其他地方。
红山文化分布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干旱是困扰农业生产主要因素,定期举行隆重祈雨仪式是辽西古国红山文化先民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辽西古国宗教典礼中,能兴风作雨的“龙”已成为人们所崇拜的神物,而钩云形玉器可能是用来沟通上天和祖灵与人的中间媒介,所以牛河梁圣地的上层大墓中的主人都拥有这种玉器,而下层石棺居民则只有陶器而已。
从政治统治方面,既然古国的神殿中最高统治者之前有龙的塑像,最高统治阶层以佩玉雕龙为荣,那么作为“龙的传人”,崇“龙”当然应是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民俗国风了。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三,关于辽西古国的去向及对中华文明的特殊贡献。
探究5000年前的文明史,工作中的辽宁省牛河梁考古工作站。
以牛河梁为中心的疆域广大、经济文化发达、控制力很强的辽西古国,到“五帝”之后的夏、商之时又到何处去了呢?这要让我们再看一下中原地区的情况。辽西古国活跃的时期,据牛河梁神殿址14C测定距今5500年,据此推算古国活跃应为公元前3500年至2500年间。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正是“三皇五帝”时期。据研究,古史记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代的上下限大致与考古学文化的仰韶时代后期(红山文化后期)到龙山时代早期相当,即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而“五帝”时代是以黄帝为代表的前期和以尧、舜为代表的后期,由此可知,属红山文化后期的以牛河梁为政治中心的辽西古国,相当于“五帝”时代前期。其实“五帝”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军事首长的称谓,与五帝同期的辽西古国的牛河梁女主也可称为“牛河梁女帝”。据载,史书说黄帝是五帝之首,他“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的活动范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二回“千古文明开涿鹿”一篇记述“黄帝与蚩尤战开涿鹿之野,把蚩尤追杀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城东)”之后,黄帝“又召集各国,大会于釜山(今涿鹿县西南)”。其都城在今涿鹿县矾山镇西有“黄帝城”即《山海经》记载“轩辕之丘”,地址在涿鹿桥山。汉代司马迁认为黄帝之孙颛顼接替黄帝事业,扩大黄帝族活动范围,融合各民族使其疆域扩展: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蟋木。所谓幽陵,当然也应包括到辽西古国的范围。以牛河梁为统治中心的辽西古国的女主,在当时很可能参加了黄帝的釜山大会盟,说不定还会有段更辉煌业绩。这样活跃在5000年前的崇龙古国,崇龙民族很可能将辽西古国先进的经济文化融入九州之中,从而与中原的文化合为一体。再从考古学上看,源于关中盆地的仰韶文化和以玫瑰花图案彩陶盆为图形的“庙底沟”文化相重合,产生了以龙纹与花(华)结合的新的民族文化群体,逐渐也由“五帝”融入大中华(花)文化之中,或许这也是“龙的传人”、“华人”的最古含义吧!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当然上述文化的碰撞和重合,必将导致社会的飞跃发展,这也是以牛河梁为圣地的辽西古国,相对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了。
从牛河梁女主(神)庙及辽西金字塔的发掘,看到活跃于5500年前地域广大的辽西古国奇迹般的崛起,然而,史书毫无直接记载的辽西古国在“五帝”之后情况如何,就不必赘言了。常言说得好:“神龙见首不见尾”,“龙的传人”一旦融入华夏之地,“九州生气恃风雷”,中华文明的崛起亦就是历史的必然。
牛河梁积石冢保持了5500年前的原生态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