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苏与辽西的文学情缘

二苏与辽西的文学情缘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上,苏门两位翰林院大学士竟使中原唐宋文化与塞北辽金文化相碰撞、相融合,产生了璀璨的文学创作火花,照亮了一千年前凌河之源的历史时空,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奇事。苏辙自中原踏上北国,过凌河赴辽中京,贺完辽主生辰之后,便在中京大定府及辽西凌源和建平北部地区游历了半年之久。苏辙离开中京大定府后,便开始遍游辽西各地,以诗人的素质,总好见景抒情。

翻检凌河之源的文化史,不能忘记北宋时期,在中原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苏姓翰林院两位学士,也曾在历史上的辽、金时期与凌河之源有过一段文学上的不解之缘。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仔细想来,任何奇迹都会发生。

谁能想到,历史上北宋的两位皇帝竟到黑龙江的“五国城”去养老!而名传中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苏门翰林学士,竟也曾到过凌河之源,采集辽西山水之灵气,写出文学史上的杰出诗章呢?

苏辙画像

在历史上,苏门两位翰林院大学士竟使中原唐宋文化与塞北辽金文化相碰撞、相融合,产生了璀璨的文学创作火花,照亮了一千年前凌河之源的历史时空,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奇事。

为了破解苏门翰林学士在凌河之源的历史文学亮点,首先要弄清几个文学史上的概念。

所谓苏门学士,是指在1009年后北宋时期,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方面成果卓著,影响巨大的苏氏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因其出于一家,人们也称其为老苏(洵)、大苏(轼)、小苏(辙),其中“三苏”当中大苏(轼),小苏(辙)均官擢宋朝翰林院大学士。

大苏为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佑进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宋哲宗时擢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先后知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后贬官惠州、儋州,北还后66岁病死于常州。苏轼为官及文学创作40年,诗歌作品4000余首,著文章300余篇。苏轼文章明白畅达,属“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艺术风格;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自创新意,用笔丰腴精熟,总有天真烂漫之趣,其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书法“四大家”。通绘画,能画竹,擅作枯木怪石。其论画,主张“神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功底深厚。

老苏是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文章笔力雄健,语言明畅。

小苏是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嘉祐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其诗文成果卓著,享誉中原,其文章亦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传世。

在唐宋时期,四川眉山苏家同时出了三个文学顶尖人物,这是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奇迹。苏氏一门三位才子,当然民间传说还有个才女“苏小妹”,更有才。这是在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中记下的一段故事,说苏老泉(洵)有女,是苏东坡之小妹,与当时才子秦少游新婚之夜“三难新郎”,故意以诗歌、联语试秦少游之才情,后来多亏苏东坡暗助,少游始得完卷。其实这是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实无苏小妹其人、其事。

苏轼、苏辙及苏洵三人,均才华横溢,名震中原。他们父子三人常有诗文交流,诗词唱和,特别是苏轼和苏辙,唱和频繁,其亲情之真切,其诗章之精美,古今少有。

苏东坡的名字在契丹人中也十分响亮。他著的《眉山集》刚刊印不久,他的弟弟苏辙奉命出使辽国的途中就看到契丹人翻刻《眉山集》。在驿站的墙壁上也题有苏东坡的诗文。许多契丹人知道宋使是苏东坡的弟弟,纷纷向他打听苏东坡的事情,乃至于苏轼在宋都接见辽国使者时,辽使为使苏东坡喝酒,竟当场背诵苏的诗:“痛饮从今有几回,西轩月色夜来新”以证明东坡量大,不可不喝。

苏辙竹下吟诗

1086年,48岁的苏轼和45岁的小弟苏辙,在京城汴梁“怀远驿”弟兄相聚,饮酒赋诗,谈论时政,感慨人生,“忆在怀远驿,闭门秋署中”“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兄弟唱和,忆往事历历,无限深情。当时,中原的宋朝与北方的辽朝,经过年年征战,终于在宋真宗景祐元年(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关系出现暂时缓和,于是宋辽两朝信使不断。但宋朝北方的威胁始终未解除,在爱国诗人苏轼心里,总有一个心结。他在1075年密州任内,曾写下抒发爱国之气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江城子》这首词中,真正感受到苏轼的满腔爱国激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一幅由历史定格的画面:在皓月蓝天之下,一位密州英雄,统率千骑,拉满弓,箭在弦,英雄眼中燃烧着爱国激情,但也无可奈何,到不了“西北”“亲射虎”,苏轼一生立志报国,但由于政见不同,屡遭贬逐,始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当苏辙以尚书右丞,翰林学士之品与刑部侍郎赵国锡一同奉诏出使辽朝时,苏轼此时已到杭州,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当听说弟弟苏辙在八月要出使辽国,爱国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便立即写信嘱托其弟出使辽国的注意事项,并且作《送子由使契丹》诗以记,诗曰: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陵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此诗大意是:你这次出使辽国,不要因远离家而伤感流泪,即使顶风冒雪也要不辱使命,要让自称“天之骄子”的辽主也见识一下中国的文明人物。待你到辽国后,回望禁宫天上的明月,更要想到在杭州立志报国的你的大哥。辽主要是问你家事,不要说你是中原名门中最有才学的人物,要让辽主知道尊重我大宋朝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勿要侵扰。

当时辽朝的统治中心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凌源地域正是辽朝统治下的榆州和众县。苏辙自中原踏上北国,过凌河赴辽中京,贺完辽主生辰之后,便在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及辽西凌源和建平北部地区游历了半年之久。他饱览了辽西的山水风光,人文地理,除笔记文章之外,沿途共写了28首诗。在其《栾城集》中,统称《奉使契丹28首》。

苏辙离开中京大定府后,便开始遍游辽西各地,以诗人的素质,总好见景抒情。他在走到距辽国中京大明城30里的热水汤(凌河三源头之一)边游猎、边洗浴,又想起了身在杭州为官的大哥苏轼,于是不断给他写诗,表达思亲忧国之情。他曾在热水汤写了四首七言绝句,题为《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其中第二首诗曰:

夜雨从来相对眠,兹行万里隔长天。

试依北斗看南斗,始觉吴山在眼前。

苏学士洗浴后,在神水馆夜间无眠,看着天上星斗,依稀眼前是吴山,像在大哥身边,然而蓦然又回想起已经身在北方辽国的神水馆,回想起在经过幽都(北京)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又提笔写下第三首诗: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此诗进一步证明:当时唐、宋时的中原文化已传到北国,在辽国地域(包括凌河流域),人们都知道中原有个名气很大的苏门三才子,也都知道翰林学士“大苏”才华横溢,也知道,在苏氏门庭中还有“小苏”和“老苏”,都是大名鼎鼎的盖世英才、文章圣手和书坛、画坛的巨匠能人,因而街坊闹市经常谈起“三苏”。

据考证,苏辙写此诗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凌源热水汤,当时称“神水馆”。在辽、金、元时期,达官显贵已在此游猎洗浴,当然作为宋朝使臣更应受到此番洗浴之礼遇,可见苏学士的足迹当时已踏遍凌河之源。这也是凌河之源人民值得自豪的事。在半年的辽西游历中,更可贵的是,苏学士还有一首以《惠州》(今建平县八家乡)命题的诗。其诗曰:

孤城干室闭重围,苍茫平川绝四邻。

汉使尘来空极目,沙场雪重欲无春。

羞归应有李都尉,念旧可怜徐舍人。

会逐单于渭桥下,欢呼齐拜属车尘。

此诗除了写出辽西地区苍茫辽阔,雪落冰封的北国风光之外,还抒发了思古之幽情,联想到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和历史上南陈王朝出使北齐被拘禁的徐陵舍人,隐隐还包含着当时对辽国时时威胁宋朝北部疆域的忧国忧民之情。

当然,在澶渊之盟后,宋辽邦交热络的百余年时间里,宋朝还有一位姓苏的文学家苏颂,他曾为贺辽朝皇帝生辰出使辽朝,并在辽中京和辽西地区游历,而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1077年,苏颂在辽中京游览城内外风光景色时,感慨万千,在镇国寺内作诗:

塔庙奚山麓,乘轿偶共登。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

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纵观无限意,记述恨无能。

他的诗生动地反映了辽朝圣宗一代政治、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儒家思想进入辽朝“礼乐交举、车书混同、汉契一体”的治世观念已根深蒂固。同时也反映了辽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如苏颂在出使辽国的诗作中还写了大草原的生活情景:“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在这里,这位大宋朝的宰相也被辽朝的牧猎生活所感动。而形之于笔端,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天地精华、日月永存,文学史上将生动地记上宋、辽时代,中原苏门两位学士及一位苏姓使臣文学家与辽西凌河之源的一段文学情缘,永著史册。

燕山古北口风光(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