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一民生新指向,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百姓心中对文化生活的期待也更加迫切。那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让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如何让百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针对这些敏感性话题,凌源市市委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凌源文化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挖掘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并重,依托凌源独特的高品质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女神故里”、“化石宝库”、“皮影之乡”等文化品牌,推出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旋律的地方文艺精品,彰显凌源独特魅力,为群众个体化、多样化文化需求提供精神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凌源市各有关部委办局,特别是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上下齐心、推陈出新,着力解决一些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文化工作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骨骼,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与经济只有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和活力。过去,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相对落后,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这么说可以理解。但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今天,经济已具备支撑和反哺文化的能力。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文化的繁荣,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繁荣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截至2011年,凌源市文化经营单位已经发展到236家。涉及影视、图书、广告、玉雕、出版印刷、网络软件、文化娱乐、皮影雕刻、书画装裱等多个门类。全市基本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链。“十一五”期间,凌源市文化产业实现产值3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
由此可见,凌源市文化产业建设与经济建设已摆到同等重要位置,不仅恢复了文化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更重要的是形成高度自觉性和使命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加工、制造等传统行业受到冲击,而文化产业这一新型的“朝阳产业”却成为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源头活水。所以,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十一五”之初,凌源市文化系统及时把工作重点落在实处。
首先是加大文化艺术产品创作力度。自2007年,凌源市评剧图连续3年每年演出场次均在300场以上,成为全省基础专业文艺团体的典范,多次受到各级表彰。新编现代评剧《黑嫂进城》、《风流屯的娘们》代表朝阳市参加辽宁省第七届和第八届艺术节,均获辽宁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剧目奖。参加第六届、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均获优秀演出奖,填补了朝阳地区县级专业剧团参加省级艺术节和国家级艺术节的空白,成为辽宁省首个获得国家级艺术节金奖的县级剧团。文化馆王宇石的戏剧小品《红柳湾的笑声》荣获省小戏调演金奖及朝阳市群众艺术馆农民工题材作品征集一等奖。2007年,凌源人自己投资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守望》隆重播出,首开全省群众自办文化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先河,受到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同年,又成功拍摄传统皮影戏《青云剑》70集,并制成精装皮影戏光盘在“东博会”展出,大大提高了凌源文化和城市的知名度。2009年7月份,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家皮影汇演,再获金奖。并在2009年末,又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其次,统筹城乡,示范带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截至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农家书屋”实现100%覆盖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完成。全市文化活动广场40个,文化站30个,省级标准3个,改善了农村文化工作搁荒弃管的落后状态,基础建设跻身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
当然,凌源文化产业的日益壮大、文化事业的成绩斐然都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根和命脉,有没有文化底蕴,根本还是要看是否保留了比较丰富、质量比较高的历史文化遗存。
亿万年来,辽西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五彩斑斓的文化遗存。自然生命,亿万年前鱼化石的史前记忆。社会文明,五千多年前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金字塔……名山圣寺、古塔书院、自然景观、名人逸事、节日风俗……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我们又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呢?
理念决定行动。近年来,凌源市文化局在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上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三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17处重点文物普查任务,遗址980处,其中复查650处,新发现330处,重点发现5处,特别是新发现的三家子田家沟积石冢在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掘出红山玉五件,轰动全省内外。辽宁省拨款170万元的辽塔修缮工程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根据市委指示精神,2008年11月26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由文化局对保护区内8平方公里核心区进行集中治理。2009年8月,顺利完成回填矿坑大小29个,回填土方量约1423080万立方米,2012年将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根据凌源地区红山文化5000年历史及近千年来辽金元明清塔子沟厅文化遗存的悠久文化积淀,2007年起,凌源市文化局调集人力、筹集资金成立专门班子,搜集挖掘整理历史上广泛流传民间的皮影艺术珍品,编写皮影艺术大全,还调集专人编写凌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和地方文化史志丛书。目前凌源市已进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5项。其中,以“皮影概览、传承保护、艺术研究”等为板块,2008年开通“凌源皮影文化网”网站。同年,凌源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造性地完成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并形成档案。2009年初,我市代表朝阳市受检,普查工作得到省文化厅的肯定。
今天我们努力多一些,就能把更多的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下去。使未来的城市既散发古老浓郁的文化韵味,又不乏时尚的现代气息,让凌源百姓活出质量,活出滋味,活出档次。“十一五”期间,凌源市文化局把文化纳入民生行动计划,每年放映电影3200多场,组织企业文化节,歌手大赛,传统广场文化项目、春节文化综合活动……每年都有创新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凌源市委决定:拆掉政府楼前围墙,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的人民广场和百合广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11年,在“两河归”处建立的容纳万人的凌河广场,这里成了全市40个文化广场中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处。文化局以此为阵地举办“凌源之夏”活动(已到22届),除全民参与外,还邀请外地艺术团体到凌源来参加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凌源之夏”已成了凌源人心目中约定俗成、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盛宴,从而起到城市广场文化的龙头作用。
炎炎夏日,广场上绿树成荫,灯火阑珊,喷泉潋滟。孩子们呼朋引伴,中老年人携手相随。琴瑟共奏风雅颂,舞榭歌台,丽人蹁跹霓裳曲。闲情游冶、千人次第任玩赏。逸兴悠然,身心康泰感心怀。这一和谐画面来自凌源市府广场、百合广场、凌河广场,徜徉其中,你会惊叹……凌源城原来是这般美!
纵观凌源文化软件设施的飞跃发展,硬件设施却是举步维艰。聂斌程,这个廉洁自律、仁德宅厚的党员干部,自从2007年入主文化局以来,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各乡镇文化站处于瘫痪的情况下,带领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拼搏、锐意进取,使全市文化工作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使文化大厦按期施工,于2011年交付使用,使文化馆、图书馆等多年居无定所的单位入住其中,成为全市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
乔迁之日,望着装饰一新的办公大楼,敦厚内敛的聂局长并没有太多的喜形于色,面对记者采访,他平静地说:“我们深知,这些硬件设施只是基础,没有好的内容产品和优质服务,再好的设施也只是摆设,我们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丰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同硬件建设相比,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反映主旋律、体现时代性、符合先进文化方向、具有凌源特色的戏剧、电视剧等原创作品投入,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2011年岁尾,文化系统齐聚大厦进行新年联欢,局领导对几年来的文化工作进行总结,参加人深有感触,特作诗四首:
(一)
花开又是一年春,龙年贺岁共金樽。
文化聚餐前未有,民心重聚谢主人。
(二)
卅万文字出笔端,五千年事积红山。
辽金风俗存凌水,康乾盛世记龙源。
(三)
皮影大全已近成,山村送戏最含情。
唐山获奖归来后,心存高远志自明。
(四)
攻艰克难建业基,文化强市正可期。
莫道届满身退隐,自有大厦立辽西。
清人郑板桥画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