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沟自乾隆三年(1738年)设厅建署以来,环河植柳,遍山栽松。1742年,建官署衙门,四街八巷,井然有秩。南北两街是商业、贸易;东西两街是行政、文化、金融。四大街政商分流,各行其道。到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隶属承德府),后于1914年8月改称凌源县。
原凌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大院
1947年6月21日,凌源县城解放,建立人民政权,行政中心逐渐完善。共和国成立后,党政机关设于大西街及东街,政通人和。南北大街,商业繁荣,物阜民丰。上世纪80年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挖掘,更凸显凌源五千年之文明曙光,大凌河源头治理,造福于60万人民。
回顾60年建国历程,在凌源城内,从党政行政中心逐步完善,到党政机关拆墙扩建广场、执政便民,绿化环境、凝筑民心,其间各年代均有机关建设、城市拓展、经济提升的亮点,群众都历历在目。因而不同时期党政机关及楼前广场地貌的变化,足可作为凌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永远留存史册之中。
一
上个世纪50年代,为建国初期。这个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百业待兴,党和政府的工作以首抓民生巩固政权为主。
当时的凌源党政主要领导是:
书记:徐步宽(1949—1951) 许岚清(1951.1—1952.1)
安文祥(1952.1—1953.3) 秦友仁(1953—1967)
县长:徐岚清(1949—1952) 陈君然(1953—1955)
宋宝德(1955—1956) 白品卿(1956—1957)
张籍颖(1957—1959) 张守毅(1959—1961)
副书记、副县长在职工作的还有潘海云、翟明轩、刘文显、王子春、任玉珠、史佩云、刘玉儒、刘杰。
秦友仁 辽宁朝阳人,1928年生,中学文化,中共党员,1945年7月参加工作。1947年任朝阳县政府秘书室政务秘书兼财粮科长,1948年任朝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任热河省委组织部副处长,1952—1967年任凌源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错误的批判,1968年在县“五七”干校劳动。落实政策后任凌源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4年秦友仁调往朝阳地区任农业组组长,后相继任朝阳县委副书记、书记、朝阳地区副专员、副书记,1984年任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9年7月离休。
这个时期,以秦友仁书记为首的凌源党政班子,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大抓农业生产,封山造林,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巩固政权。秦友仁书记执政为民,下乡调查,访贫问苦,发动机关干部和群众自带干粮,在牛河梁植松造林,事迹生动感人。因此热河省林业厅在凌源召开了全省造林现场会。1953年,西五官营子长9公里的自流灌区建成并发电。凌源地区第一座水库,沟门子老厂子大型水库建成。大办农业,作为典型,宋杖子“红五月”农业社红红火火。社主任王世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县食品公司王廷、发电厂赵海山,工作突出,出席全国工商、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表奖大会。凌源的经济建设在全国已经崭露头角。
然而,当时的凌源县党政机关还是大西街和东街的两处青砖青瓦房,西街的政府楼前广场,当时还是一处大市场。
二
上个世纪60年代,在特定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加之错误路线干扰,群众生活困难重重,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经济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当时凌源县党政主要领导是:
书记:秦友仁(1962—1967)
县长:李郁荣(1961—1964) 刘声祖(1965—1966)
副书记、副县长在位工作的还有:刘文显、王子春、杜桂生、苑名扬、赵仁政、史佩云、刘玉儒、邸玉廷等。
这个时期,凌源的农业、林业、水利继续发展,国家林业部来凌视察牛河梁人工油松林,并大力推广其经验;西五官营子农用飞机场建设并使用;省里确定凌源为国有造林试点县,成果频出。1966年,在新生钢铁厂旧址,建起凌源钢铁厂。1969年,沈阳第四医院108医疗队来凌源,在松岭子建108医院。凌源劳改分局仿解放型四吨载重汽车试制成功,命名“辽宁一号”,引以自豪。城北山上,建成革命烈士陵园,彪炳千秋。
这个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干扰、经济发展受阻,自然灾害使农业县的生产受到破坏,社会发展进入困难时期。
然而,当时凌源县党政机关仍在大西街和东街。只是在西街旧市场的原址上,建起县政府二层砖楼,楼前还是土广场。广场东侧,在今广播局大楼地方,曾建有一个固定主席台,因经常开“斗私批修”大会,起名叫“反修台”。当时“反修台”前,常有批斗老干部大会召开。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正是十年“文革”时期。和全国一样,各地红卫兵造反,成立革委会,一大批党政机关老干部遭批斗。凌源县以秦友仁、史佩云为首的党政干部被“夺权”、“罢官”或反修台上被批斗,但这批老干部也还继续保持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一颗红心。
上个世纪70年代县委书记是:刘玉昆(1971.5—1975.7)张兴华(1972—1974)苑名扬(1975—1978)。
副书记是苑名扬、胡国栋、乔厚裕、邸玉廷、胡子玉、王世宗。革委会主任是:刘玉昆军代表(1968—1975);苑名扬(1975—1978);张兴华(1978—1979)。
革委会副主任是:李郁荣、胡国栋、史佩云、刘玉儒、伞桂馨、高文秀、于春阳、乔厚裕、胡子玉、王君、李玉、陈冬青、邸玉廷、马成、张淑芬、何秀兰、高大成。
苑名扬 辽宁海城人,1928年生,中共党员,1947年10月于海城参加工作,先后任区助理员、县政府科员,1955年12月后在省监察厅、检察院、政法委等单位工作。1965年5月,他被下派到凌源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1979年3月调任黑山县县委书记,1981年3月任省检察院副秘书长,1985年7月离休。离休后,他受聘于省委组织部,参与编写《中共辽宁省组织史资料》,并任编辑组副组长。现该书已出版。
三
上世纪80年代,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都努力排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干扰,凌源进入社会大发展时期。一大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当时凌源县党政主要领导是:
书记:徐荣久(1979—1982) 王守义(1982—1985)
王大操(1985—1989)
县长:王振基(1982—1983) 郭明伦(1983.5—9)
杨庆国(1983—1989)
副书记、副县长在位工作的是:邸玉廷、王世宗、李郁荣、马成骏、岳世荣、周忠轩、王守勤、刘文秀、曹文友、陈国昌、边庆元、刘福云、李玉、张彦、胡子玉、高大成、孟庆华、温成江、于德、王彦、高凤坡、白玉生、武振邦、杨金成。
这个时期,恢复召开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革委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并设各委、办、局,同时恢复组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凌源县委员会。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是王世宗(1980—1987),刘福云(1987—1993)。副主任是伞桂馨、高文秀、白音仓、张景岐、陈异新、刘玉儒、曹师先、谢彦臣、赵联众。
政治协商会议凌源县委员会主席是:邸玉廷(1980—1987)、伞桂馨(1987—1990)。副主席是:刘玉儒、郑恩、谢彦臣、甄国瑸、马占一、王沐林、张彦、张宗祥、姚宝林、尚企贤、董安宇、唐佐卿。
徐荣久 内蒙古库伦人,1929年生,1947年6月在辽宁彰武县参加工作,历任教师、区教育干事、县政府科员、县政府县长、朝阳市水利局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五七”干校学员、喀左县委书记。1979年1月,许荣久任凌源县委书记,1982年8月调任大连海洋渔业公司党委书记,1990年离休。
王守义 辽宁建平人,曾任建平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82年调任凌源县县长,后任县委书记。他在省、市直接领导下,大胆地进行经济改革试点,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的试点。1985年调回建平后任正县级巡视员,主管公路交通,做出不少公路建设的大事。
周忠轩 辽宁建昌人,曾任凌源县宋杖子乡党委书记。1983年10月任凌源县委副书记。1987年调任建平县县长。1990年调任朝阳市委副书记、书记。后又调任辽宁省委常委、秘书长。
王大操 辽宁辽中人,1946年生,硕士研究生文化,历任建平县食品公司干事、朝阳市外贸局秘书、凌源县委书记、朝阳市副市长,后调葫芦岛市工作。2000年11月任朝阳市委书记,后调任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振基 凌源市瓦房店乡生人,1983年调朝阳工作,先后任朝阳地委常务副书记,朝阳市委副书记,1994年5月任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其后又任朝阳市政协主席。
杨庆国 1946年出生于凌源镇,回民,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毕业后到内蒙古宁城县五化乡插队当知青。1982年调回凌源曾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83年机构改革之后,杨庆国被选为凌源县人民政府县长。他与政府同为大学毕业且在基层锻炼的边庆元、高凤坡、于德、温成江、王雁、白玉生、武振邦几位副县长,组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政府班子,带领各委办局和乡镇,在工业、农业、教育、计划生育、城建、文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实事,为凌源贫困山区排忧解难,在全省乃至国家争得许多荣誉。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杨庆国和几位县长带头结扎,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连续十几天吃住乡下,为解决榆河洪水入城带头拿出工资修坝。有一次因下乡忙,杨庆国竟让车门把手掩折,含泪包扎后仍带病下乡。在两届政府任内获国家和省级评比奖励20余项。1989年,杨庆国调朝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交通局长。
凌源此时的工作亮点不少。刀尔登柏杖子金矿年产黄金1001两,被评为全国采金先进单位。商业铁路专线建成。凌源被列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1983年,三十家子赵杖子小学校长沈智,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优秀教师,后来该校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为参加国际教育会议典型学校。1986年,凌源县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杨庆国县长去京参加表奖会,捧回胡耀邦亲自题写的奖牌。上世纪80年代,凌源被国家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县。建成辽西第一个大型体育场并承办全省田径分龄赛。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受表奖优秀教师,走过政府楼前广场,全体教师西装革履走进会场,登上领奖台。全县234个单位及个人向中小学捐款6.74万元,实物折款8.2万元。(当时人均工资不足百元)
1982年,辽宁省考古工作队在本县牛河梁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在女神庙、积石冢出土大量文物。凌源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先进单位并推广其“一盏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凌源县水利局长肖庆出席国家水电部小流域治理劳模会,推广凌源实干精神。当时全县大旱,境内大凌河、青龙河部分断流,地下水位下降4米,978个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王守义、周忠轩、杨庆国、温成江等县党政领导深入缺水村,调查研究,解决缺水村困难。这个时期,县政府还解决了南河防洪大坝的民生工程。全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凌源的农技推广经验被国家重视。凌源曾向河北、山东、四川等11个省(市)100个县、区提供良种(包括杂交玉米)183万公斤。
此外,刀尔登八道沟水电站建成。凌源的苹果生产被列为全省生产基地县。凌源的城市建设首次实现全城大街小巷“黄土不见天”。汽车客运站大楼建成,西街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及电影院楼建成。
在这个时期,县里财力虽然比较充足,但党政机关没有进行楼堂馆所建设。政府楼前广场拆掉“反修台”又争取上级拨款,建起广播电视大楼,此时广场仍是四旁植树的原生态场地,以适应每年正月的城乡大秧歌汇演及群众活动。当时,这里是春节机关办秧歌与民同乐的广场。每年正月十五都举行全县秧歌汇演,凌源县党政机关办秧歌,辽宁电视台曾在这里现场拍摄机关领导与民同乐进行现场汇演的报道。楼前广场还曾欢迎赴京归来的受奖劳模和获金牌的运动员。当时政府院内栽有垂柳一排,珍稀树木若干,喷泉两个。最重要的是群众可以登记后直接进楼信访。
四
上个世纪90年代,凌源申请撤县设市,为招商引资改善环境,但是国家取消了全国贫困县的称号和每年2000万元的定补。1991年,凌源被国家批准为县级市。
这个时期党政主要领导是:
书记:李忠武(1989—1992) 陈国昌(1992—1994)
李稀双(1994—2000)
市长:曹文友(1992—1993) 雷达(1993—1999)
副书记、副市长在岗工作的有:马国泰、边庆元、孙世明、温成江、于德、徐运涛、国宪复、刘宝田、王贺山、王道龙、张洪祥、黄宝君、白铁成、王国基、郭树平、丛日兴、李志诚、王桂春、刘振富、孙平、滕贞甫。
李忠武 辽宁朝阳人,1947年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公社党委书记、副县长、凌源县委书记、凌源市委书记、朝阳市市长助理。2000年11月任朝阳市委副书记,后任朝阳市人大主任。
陈国昌 辽宁喀左人,1942年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参加工作后历任凌源中学教师、团县委干事、县文化局副局长。1983年10月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85年9月到省委党校离职学习。1992年12月任凌源市委书记。1995年1月调离凌源到朝阳任职。
李稀双 辽宁朝阳人,曾任市委办公室主任、北票市委书记,1994年调任凌源市委书记,2000年调任中共朝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后任朝阳市政协主席。
曹文友 辽宁凌源沟门子出生,省委党校毕业。曾任刀尔登镇党委书记、市委副书记,1991年凌源撤县设市之后,曹文友任市政府首位市长,并兼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雷达 辽宁建平人,1951年生,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1967年参加工作,1980年后曾任朝阳市(县级)经委、纪委干事,1990年任凌源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常务副市长。1993年2月,他当选为凌源市市长,1999年4月调任朝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建设局局长,后任市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朝阳市人大副主任。
这一时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刘福云(1990—1993),曹文友(1993—1998),王贺山(1998—2004)。
副主任是:李云龙、赵联众、李更新、何凤云、吴庆润、迟兆勤、白玉生、于德、周玉书、张富春。
政协凌源市委员会主席是:张彦(1990—1993),孙世明(1993—2000)。副主席是:肖庆、张宗翔、李树芳、陈俊山、唐佐卿、孙禹、王彦、吕仲学、张荣先(党组书记)。
王树轩 凌源市松岭子碾房生人,大学毕业,在教育局任职。1999年3月,他由凌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调任朝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2000年11月,任朝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其后又任市政府副市长,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这一时期,主要抓了撤县设市招商引资各项工作,抓了经济发展中的“十团一军”(十个产业集团和建筑大军),抓了城市建设。市委组织四大班子去张家港学习城建经验。全力抓了农村的蔬菜保护地建设,要求公路两侧均应有蔬菜大棚,以增加农民收入。抓了缺水村的全村搬迁。万元店小水泉因缺水且交通不便,市长雷达视察后,决定支持整村搬迁。在西五官营子建自来水厂,虽然占用水浇地,但是解决了东城开发区生活用水等民生问题。
这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大院里,市政府大楼加修为四层,政府主楼后又加一栋三层楼,东侧也加了一栋三层楼。办公室尚显不足,因而政府楼南加平房三十间,与广场隔开。加强安全警卫工作。其中市委、市政府的信访办公室集中在楼前平房。信访群众不进入院内,党政领导进行信访值班制。此外平房中还有行政科、传达室、警卫室等。每有上访群众经常集中于政府大院门口,警卫保安紧把门口。群众则聚于院外广场之中……每次群体上访,广场上的花坛和绿地都是落花缤纷,绿草狼藉。
五
2000年以后,凌源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各项指标都向上提升。农、林、牧、花卉产业及工业招商引资工作都在上档次。工业园区在凌北建成,尽管有些政策没完全落实,但宏观布局已定,很有气魄。花卉产业做大做强,享有“南有云南,北有凌源”的美誉。矿产开发、四合当“大水泥”产业鼓舞人心,城市房地产开发遍地开花。四街八巷,楼房林立,日新月异,旧貌变新颜。但随着凌源的经济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
进入2000年之后,凌源市的党政主要领导是:
书记:王兴国(2000—2005) 宋久林(2006—2008)
肖建辉(2008—2010) 施光磊(2010— )
市长:张洪祥(2000—2004) 马国泰(2004—2007)
侯荣昌(2007—2010) 邹凤彦(2010— )
副书记、副市长还有:黄宝君、王国基、丛日兴、尚泽民、薄锡钊、王国富、王世成、叶春华、王桂春、吴宝军、刘振赋、张焕新、王莉馨、孟晓阳、张林、张志儒、律山、张顺兰、张广军、王雪东等。
这一时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张洪祥(2004—2008),黄宝君(2008—2012),丛日兴(2012— )。副主任是郭文、李至诚、王桂春、黄立东、吴宝君、郝松臣、马国、袁子明。
政协凌源市委员会主席是:郭树平(2000—2008),王国基(2008—2010),丛日兴(2010—2012),刘振富(2012— )。副主席:陈俊山、崔树钧、孙丽娟、李树芳、陈旺、李志、张陆君、李怀山。
王兴国 辽宁建平人,1957年生,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1983年9月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政法系学习。1997年12月,他调任凌源市委常务副书记。2000年1月当选凌源市政府市长。2000年末任凌源市委书记。其后调任朝阳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
张洪祥 原籍河北迁安,1949年生于凌源,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凌源县农具厂车间负责人、县劳动人事局局长、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县纪检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后被选为凌源市人民政府市长。2004年当选为凌源市人大主任。
马国泰 凌源三十家子人,195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师、乡党委书记。1993年12月任凌源市委常委、纪检委书记。1997年11月任凌源市委副书记。2000年9月,任凌源市委常务副书记,后任政府市长。2009年调任北票市任市长、市委书记。
肖建辉 辽宁建平人,1963年出生,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历任双塔区副区长、朝阳地税局副局长、北票市政府市长、凌源市政府市长、朝阳市财政局长等职务,2008年任凌源市委书记。2010年调任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宋久林 辽宁朝阳人,曾任朝阳市土地局局长,朝阳市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2006年调凌源市委任第一书记,仍兼任中共朝阳市委常委。
侯荣昌 辽宁喀左甘招人,朝阳市共青团工作,朝阳市政府督察室主任,朝阳市政府办副主任,市旅游局局长,2007年5月20日调凌源市政府市长,2010年10月任朝阳市交通局局长。
施光磊 辽宁喀左人,1972年5月出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喀左县长、朝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书记、主任。2010年调任凌源市委书记。
邹凤彦 北票生人,辽宁师范大学毕业。曾就职于朝阳市政府办公室任主任职务。2010年,调凌源市任市委副书记,后被选为凌源市政府市长。
这个时期,市委决定扩建凌源为30万人口的中等知名城市,目标宏伟,困难重重。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城市规划与房屋拆迁,居民与开发商的矛盾,加之用水、用电、用地的矛盾日渐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建设美好新凌源,既保经济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得到的实惠和利益,这是摆在各级党政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
这个时期,党政领导决策,主要抓了以下几件大事:一是抓产业集群,苦练内功;抓招商引资;抓城市规划建设;市里设立大凌河局,抓好大凌河治理工程,建好滨河公园。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抓好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低保户安居工程。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及绿化工程。解决工业园区电、水难题。抓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老干部大学建设。为了解决凌源城内缺水的民生问题,全力抓“引青入凌”工程。
社会发展已经证明,每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好事只能一项一项做,而且必须量力而行。如果不注意客观条件,不紧紧依靠群众,很容易把好事办坏。近几年的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城市发展超出地方财力的限度,而且伤及许多拆迁居民的利益,因而群众上访不断,政府的大门口被迫加岗设卡,日夜巡逻。
正在这时,凌源又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些团伙非法采矿、破坏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红山女神在哭泣”震动社会,为首者被抓。同时也牵出一些案件被曝光。第二个是因土地和拆迁,群体上访事件不断,这些都给党政机关领导增加了压力。
此时,党中央抓了对县委书记的培训,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摆明了保经济增长、保社会稳定、保民生三者的关系,坚定了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
2008年底,在凌源机关大院和政府楼前广场,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决定拆除楼前平房和院墙,拆除广场南侧的污染严重的工具厂破旧厂房,扩建和绿化楼前广场并建地下商场。四大班子决定,以节约方式,刷新党政机关原有的两栋大楼及附属楼房,楼前高高立起五星红旗,广场统一规划,以西街马路为界,建起两个大广场。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体育局牵头向全市人民征集三个广场的名称(另有城南的凌河广场),结果把市府楼前广场马路北命名为“人民广场”,路南命名为“百合”广场。两个广场统一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建立集工作、通行、使用和群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建成后广场绿树成荫,花草绚丽,喷泉翻涌,红旗招展,白天人群络绎不绝,采购休闲极为方便,而晚间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场地。地下商场井然有序,从而衬托出党政机关庄严、肃穆、优雅、和谐的氛围。群众每到政府机关办事,再也见不到警卫森严的大门,而是干群近距离交流、官清民顺、社会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关键,建设和谐社会才是党政机关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如今政府机关楼前广场建设,使人们看到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隔阂被拆除,政府机关办事也更公开透明。从机关领导方式上,一改脱离群众害怕群众的官僚作风,将机关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人们看到政府门前的红旗,更能时刻想到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想着执政为民的最高宗旨。这机关楼前广场的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也是凌源发展过程的一个真实写照。
六十是个吉祥数字,在喜迎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时刻,这六十年机关和广场的变化,无疑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历史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