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伴君如伴虎

伴君如伴虎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君如伴虎”,这句古谚语深刻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吃人本质,也如实道出了后妃们的悲剧命运。明帝不同意,并警告宫女宦官,不许把今日之游告诉毛皇后。接报以后,文帝吃惊往验,免其一死。其后,流亡途中遭土贼袭击,夫妇失散。她们只要生下儿子,就幽闭别室,惨遭杀害,前后多达十余人。据司马迁说,“死者甚众”。尽管如此,历史上似乎仍有妃嫔殉情从葬的事件。然而,是否自愿殉情,却大有究说的余地。

十二、伴君如伴虎

◎莫名施暴与无辜赐死

综观中国君主,即以传统观念论,也是明哲之君少,而昏暴之君多。对荒淫残暴的君主,君主制完全缺乏制约机制,帝王得以随心所欲地倒行逆施。“伴君如伴虎”,这句古谚语深刻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吃人本质,也如实道出了后妃们的悲剧命运。与外朝群臣相比,后宫妃嫔与君主朝夕相处,帝王喜怒哀乐更容易吞没她们生命的小舟。

三国时,魏明帝宠幸郭夫人,毛皇后则爱宠日衰。有一次,明帝在后园游宴,才人以上妃嫔都来了,唯独不召毛皇后。郭夫人说:“应该把皇后也叫来。”明帝不同意,并警告宫女宦官,不许把今日之游告诉毛皇后。次日,毛皇后见到明帝,问了一句:“昨天游宴北园,快乐吗?”明帝一下就来气,认定左右泄露了消息,不仅杀了十余人,还赐毛皇后自尽。一言丧命,她是怎么也料想不到的。

据《周书·宣帝纪》,北周宣帝“每笞捶人皆以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宫人内职亦如之。后妃嫔御,虽被宠嬖,亦多被杖背。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周宣帝尽管暴虐,毕竟只是捶杖;南朝宋文帝更草菅人命。据《宋书·后妃传》,沈美人即将无辜赐死,从已故袁皇后居住的徽音殿前经过。自皇后死后,这座宫殿就关闭不用。沈美人到殿前痛哭流涕,悲愤疾呼:“我没罪,今天却要被处死,先皇后,你有灵吗?你应该知道!”也许气浪的缘故,宫殿各扇门窗应声槖然开启。接报以后,文帝吃惊往验,免其一死。

◎薛嫔与童妃的悲惨结局

这种奇迹毕竟少见,不知有多少妃嫔成为哀告无门的冤魂。北齐文宣帝“好捶挞宫御,乃至有杀戮者”。邺下薛氏姊妹虽是倡家女子,却都姿色绝伦,歌舞并擅,被清阿王高岳召入府邸。后来,父亲把姊妹俩送入宫中,大受宠嬖,妹妹封为薛嫔。

但文宣帝宠极生忿,想起高岳倒比自己先占有了姊妹俩,满肚子窝囊气没处出。恰巧她俩正为父亲乞求官爵,他大怒之下,先把姊姊吊起来锯杀了;薛嫔正有孕,生产后也被杀了,还将其头颅藏在怀里。据《北齐书·齐本纪》说:

(齐文宣帝)藏之以怀,于东山宴,劝酬始合,忽探其头,投于柈上。支解其尸,弄其髀为琵琶。一座惊怖,莫不丧胆。帝方收取,对之流泪云:“佳人难再得,甚可惜也。”载尸以出,被发步哭而随之。

先残忍虐杀,再披发流泪,喜怒无常之间,却虐杀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一位姓童的女子被护送至南京小朝廷,自称是福王原王邸的元妃。谁知福王一口认定“童氏妖妇,冒认结发”,连见都不见,就将她投入锦衣卫狱。这位童妃知书能文,在狱中把来龙去脉写成疏状。

原来,张献忠攻下河南,弘光帝时为嗣福王,狼狈逃亡到尉氏县一家酒店。童妃原是店主的女儿,弘光帝便对她说:“我身边无人,李妃也仓皇走失,你相貌好,就侍奉我吧!”童氏就成为福王妃

时当九州幅裂,先有李自成起义军纵横驰突,继而满族铁骑入关南下。童妃随着福王颠沛流离将近一年,曾生下一子,未满月就夭折了。其后,流亡途中遭土贼袭击,夫妇失散。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不恤国难,纵情声色,早把童妃抛诸脑后。童妃间关辗转,找到了福王,却落了个拒绝承认、投入大牢的下场。

她边写诉状,边呼天大哭:“天啊!这短命人免不了死在我眼前。”并对锦衣官冯可宗说:“求你代我把诉状呈递上去,看他怎么回答我!”冯可宗见其写得有板有眼,出于同情,送呈给福王。福王看了诉状,面红耳赤,愤怒地往地上一抛,咬牙切齿地下令严审。

主审者连施三天酷刑,童妃因郁愤、拷掠,又断了饮食,饿病成疾,庾死狱中。对童妃案,连福王的佞臣马士英都认为是冤案,说:“苟非至情所关,谁敢与陛下称敌体!”对福王丧尽天良的行径,南明臣僚都上疏说:“上为群臣所欺,将使天伦绝灭!”

◎惨遭虐杀的无名宫嫔

类似童妃这样的冤魂,后妃史上不可胜数,许多妃嫔宫婢甚至连姓名位号都没保存下来。

据《世说新语·忿狷》,魏武帝曹操有一个歌伎,歌喉清越高亢,其动听迷人为其他歌伎难望项背。但她性情酷烈,曹操想杀她,却爱听她的歌声;想留她,又不堪她的脾气,就选了一百个歌女跟她学。过了一阶段,有一人的音色已堪与媲美,曹操就把那个使性子的歌伎给杀了。这事是否小说,不得而知,却折射出帝王为一己之好恶,杀戮宫人的阴狠心态。

比曹操略晚的吴末主孙皓,杀戮手段之残忍,令人惨不忍睹。《三国志》说他,“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

南朝宋明帝肥胖臃肿,晚年因阳痿不能过性生活,就把诸王兄弟怀孕的姬妾偷偷纳入后宫。她们只要生下儿子,就幽闭别室,惨遭杀害,前后多达十余人。自己生不出儿子,夺其子而杀其母,企图遮尽天下人耳目,这就是宋明帝的阴暗心理与狠毒伎俩。

据《唐语林》载:

(唐)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赐予盈积。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帝(指唐玄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鸩一杯。”

这位欲做明君却无政绩的唐宣宗,有鉴于前车之辙,却割不断放不下对“越女天下白”的思渴之情,竟把鸩杀女乐作为解脱之策,以草菅人命来博取“贤明”,真令人发一浩叹。也难怪欧阳修说他“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慧”。在中国历史上,这样“无复仁恩”的君主,绝非个例,被他们虐杀的后宫冤魂不知有多少!

道光年间某夜,乾清宫内,道光帝暴跳如雷,厉声呵斥。他召来值班侍卫,授以宝刀,命太监带侍卫到某宫第几室,在床上取一宫女头颅回来复命。有一首《清宫词》即说此事:“龙颜一怒蛾眉死,御剑封还带血花!”不仅执行侍卫与导从太监,不明白为什么要处死那个宫眷;即便那个宫眷,也至死都不知晓自己因何获罪。

◎“下泉须吊孟才人”

帝王在世时,妃嫔可能无辜遭到残杀;而君主驾崩后,她们中一些人还可能为死去的君主殉葬。

据《西京杂记》,西汉中期,广川王刘去曾召集一帮无赖子,去盗掘一座古墓。打开后,只见唯有一具男尸,周围都是女尸,既有躺着的,也有坐着的,还有立着的。后经查证,才知道这是周幽王的陵墓,那些衣着完好、姿态各异的女尸都是活埋殉葬的后宫妃嫔。

一代暴君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据司马迁说,“死者甚众”。至于究竟多少人,也许有朝一日,秦始皇陵发掘时,才会大白于天下。如果说,周幽王以妃嫔殉葬还是奴隶社会人殉的余风,那么,秦代后宫殉葬则凸显了君主专制的残暴本性。后宫殉葬制灭绝人性,自汉代以后,作为制度,实际上已经废止。

尽管如此,历史上似乎仍有妃嫔殉情从葬的事件。然而,是否自愿殉情,却大有究说的余地。其中,王才人殉死的真相颇有故事性。

十三岁上,王才人因能歌善舞入选宫中。唐武宗能顺利嗣位,她暗中出过不少点子,因而备受宠爱,差点立为皇后。武宗晚年性喜丹药,药性发作时,好恶无常,但仍乐此不疲。终于折腾得容貌枯槁,一病不起。

据《新唐书·后妃传》,垂死之际,武宗与她有段对话:

俄而疾侵,才人侍左右,帝熟视曰:“吾气奄奄,情虑耗尽,顾与汝辞。”

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语不祥?”

帝曰:“脱如我言,奈何?”

对曰:“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帝不复言。

及大渐,才人悉取所常贮散遗宫中。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

似乎王才人是自愿殉死的。然而,综合其他史料,事实却截然不同。

武宗即位前夕,曾亲见受文宗宠溺的杨贤妃被宦官仇士良等活活处死,出于前车之鉴,一方面,他唯恐所爱幸的王才人也会步此后尘,一方面可能是药性发作,喜怒莫测,这才有了那段对话,示意王才人自尽免祸。如此看来,王才人的自殉还是被逼的。自尽前,她浓妆洁服,对病榻上的武宗哀恳说:“我曾习曲,愿对皇上歌一曲,以泄心中郁愤。”于是,她唱了一曲流行的《何满子》:

孟才人殉死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声调凄咽,在旁的宫人无不垂泪流涕。而后,她手持武宗所赐长巾自缢而死,这时,武宗尚在弥留之间。

王才人,有的记载作孟才人,对勘其事迹,实际上同为一人。诗人张祜,也就是那首《何满子》的作者,另有《孟才人叹》云:

偶因歌态咏娇颦,

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

下泉须吊孟才人。

这首诗对孟才人既叹又吊,却不去赞颂她殉情尽节,似乎也印证了孟才人之殉武宗,是出自被迫。

◎后宫殉葬的沉渣泛起

然而,后宫殉葬制在明代前期却死灰复燃。皇帝去世,除去在世的皇后,还有生育过子女或父祖辈有勋旧特恩的妃嫔可以幸免,其他没有生育的宫嫔就得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曾用40个妃嫔殉葬。建文帝即位,这些殉葬宫人的父兄,都授锦衣卫千户或百户,官位世袭,以示皇恩浩荡,称为“朝天女户”。为明成祖殉葬的妃嫔也有16人。明宣宗时,仍有何嫔等10人随殉,此外还有无名号的宫女,其数量绝不会少于此数。

为明宣宗殉葬的宫嫔中,有两位最令人怜悯。一位已失其名,宣宗生前到一大臣家,见其幼女明丽,便赐了纳采礼,让她长大后入宫。谁知进宫没几天,就赶上了大丧。就这样,她以豆蔻年华,绝色佳丽,一点光也没有沾上,反成了殉葬品。

另一位即郭国嫔。她聪慧颖悟,能诗擅文,宣宗闻知,纳入为嫔。可怜她入宫才二十日,就遭厄运。悬梁自尽前,她手捧赐帛,悲愤地写了一首骚体诗: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声声泪,字字血,喊出了她的绝望与抗议。

据记载,殉葬那天,这些宫嫔在庭院里吃完最后一餐,来到一间殿阁,横梁上已预先悬好一个个绳索圈,梁下放了好多小木床。目睹这一情景,短暂静默后,众宫女迸发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恸哭声。然后,她们被逼着登上木床,把绳圈套住头,一旁的人便撤掉木床。这种灭绝人性的虐杀,对外却宣称是“自杀殉葬”。

景泰帝死后,仍有唐妃等殉葬。直到英宗病危,才在遗诏里明确宣布:“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明初以来惨绝人寰的后宫殉葬制才告废止。

清初,这种人殉制再度沉渣泛起。清太祖去世时,三十七岁的大妃乌拉纳喇氏与庶妃阿吉根、代音察也随同殉葬。清世祖顺治帝死后,也有贞妃为之殉葬。《清史稿·后妃传》只说她与董鄂妃同姓,“殉世祖”,其“贞妃”的名号是康熙帝追赠的,旨在表彰她的从殉之举。她的殉葬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史传语焉不详,只能存而不论。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帝生前就强令后宫女官为董鄂妃殉葬。

对爱妃去世,清世祖悲恸欲绝,在寻死觅活被劝阻后,他竟将30名太监与女官悉行赐死,免得宠妃在另一世界缺少服侍者。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爱可谓一往情深,但残忍地扼杀了其他宫婢女官初绽的花蕾,却是令人发指的。由他敕撰的《董鄂妃行状》竟宣称:“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身殉者数人。”倘若没有《汤若望回忆录》记载,后人也许以为这些宫人都是哀慕董鄂妃而自愿殉葬的,而世祖留给后世的形象,便只是一个笃爱有情的君主,而遮掩了他的另一侧面。

从秦始皇陵中的从死宫人到清董鄂妃陵中的殉葬女官,令人在既叹又吊之后,认清了君主制非人性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