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寺坐落在九峰山东侧,距柴桥5公里许,距宁波市区35公里。唐会昌年间(841—846),普化禅师在此立精舍,其后几经兴衰,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钦赐龙藏经而名声大振,与隔山相邻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浙东名刹。
瑞岩寺以景取胜。寺后十二峰青黛翠碧,变幻无穷,错落逶迤,直达太白主峰;寺前芝水溪迂曲回环,溪石杂陈,溪桥纵横,成为芦江之源;四周古木参天,修篁成屏,幽谷深邃,寒潭凝碧,清流鸣琴,山岚氤氲,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加上梵宇巍巍,梵乐声声,构成瑞岩寺诸多胜景: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飞石坑、芝水桥、剪月亭、石菌亭、聚石堂等,号称“瑞岩十景”,成为人们神往之地。宋朝词人舒亶等历代文人墨客时有诗文赞美,清代朱沧鳌所作《瑞岩十景次敏公原韵》诗,描绘了瑞岩十景的美丽风光。
十二峰
香炉分远脉,梵窟控诸峰。
地界幽无极,天关秀所钟。
气霞萦鸟翅,落叶隐麑踪。
领得山山趣,拨萝径未封。
灵芝山
芝已饶春茁,人还憩夕阳。
绿阴延古涧,雾气接云岗。
不作樵薪刈,西风叶叶黄。
石柱潭
龙湫常汛此,云矗气横秋。
水壑潜鳞隐,苔痕破爪幽。
古松涵夕影,危石障支流。
雨泽加频施,农民庆获庥。
滴水岩
天池多上瀣,迸作玉溪泉。
滴髓当岩曲,分渠到峡前。
乳香含苾茀,花影写沦涟。
石铫茶堪煮,吾其七碗仙。
绿筠屏
薜然深似秀,一抹锁筠屏。
禽语搜春晓,烟光匝座青。
抱根抽暗笋,分隙漏疏星。
谁抚求凰操,凉飙引曲棂。
飞石坑
谈经能点石,天骨秀开张。
质自劖蛟瘦,神曾化燕翔。
居然珠可撤,宛在水中央。
佛幻谁能释,砂良布夕阳。
芝水桥
界画通芝水,秋空溜影飞。
荫密修篁复,流行锦石围。
莫嫌云路远,过此即山扉。
剪月亭
剪落蟾蜍魂,前峰抱嶂深。
半圭藏夜魄,残鉴纳春阴。
竹鸟频窥弈,松猿解弄琴。
老僧来索句,一为倚栏吟。
石菌阁
气象极雄恹,凌虚构玉台。
群峦相拱揖,乱鸟恣盘回。
斗近寒芒摘,天空远境开。
长风吹海气,咫尺接蓬莱。
聚石堂
大块包文象,虚堂净薜萝。
地灵分华岳,天秀竟嵯峨。
幻相三生佛,慈心一片婆。
谈经花雨散,此意究如何?
瑞岩寺原在香炉峰下,东西北三方是以香炉峰为主峰的十二峰和左、右围拱的青龙、白虎两山,西南两溪交汇,与灵芝山隔水相对。据传,在建寺前曾有富翁觅坟地于此,动土时见两虎卧于地,惊而止。唐时有普化禅师择青松峰胜地搭茅,会昌年间郡守黄晟为其立精舍。景福二年(893)迁址到对面香炉峰下,改建为开善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有芝草生于青松峰山。守臣康孝基奏,宋真宗敕谕“和气所蒸灵苗载育时惟珍物着厥祥经省览贡陈良增嘉悦想宜知悉”,遂称青松峰为灵芝山,易山名为“瑞岩山”,易寺名为“瑞岩寺”。其时有寺田1960亩,山8278亩(宋宝庆《四明志》)。明、清时瑞岩寺两次毁于兵燹,后恢复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钦赐龙藏经。民国时尚有僧人近30人,寺屋近百间(传为98间,比天童寺少一间)。现存藏经阁五间,藏经阁碑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保护寺产圣旨碑各一块。
清光绪年间,瑞岩寺殿宇恢宏。光绪《镇海县志图》载:出柴桥镇五公里过岭下村后即进入瑞岩寺范围,沿石砌小道拾阶而上,两旁青山连绵、溪水潺潺,入山渐深往左转即为瑞岩寺下院伴云居。往右拐有一座跨溪三眼石拱桥,即为瑞岩寺一景的芝水桥,其上流可望见一座单拱石桥,名为“秋凉”,过芝水桥后可见一池碧波,即为外万工池。沿溪而上可见一亭,名曰“剪月”,此为瑞岩寺下山门,俗称“着衣亭”,凡朝香僧俗至此均当整衣肃容以朝佛祖。从剪月亭前往右走为锁云岭,岭上有亭可供憩息。清人胡滨曾作诗赞曰:
晓霁空亭独立闲,青苍烟霭满松关。
一声啼鸣万山绿,无数白云相往返。
岭背为苇江和尚塔亭,亭中多有士绅为纪念苇江而悬之匾额。
剪月亭旁有合抱古松,在此望月,月被松枝所遮,隙有月光透过,故命名为剪月亭。过剪月亭后,沿着溪旁萦回曲折山道而上可达瑞岩寺山门,门前二溪相交处有里万工池,门旁两棵银杏年逾千岁。门楣有“瑞岩禅寺”匾额,原系唐人所题,清道光年间,不幸为雷所毁,后由浙江“三海”(镇海、定海、宁海)书画名家、白华山人厉志续书,其书法刚柔相济,若游龙腾空之势,名驰江南。进入山门后,迎面为一月洞门,进入左边的月洞门后就到达天王殿。“天王殿”三字为匡庐李拙翁题,殿内供四大金刚、弥勒佛和韦驮菩萨。殿后是两层飞檐式的大雄宝殿,大殿前有两株百年老桂树,大殿里面供奉如来世尊和阿难、迦叶两尊者,后面为观音鳌山,两旁塑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后的飞檐式建筑为三圣殿,殿内正面供奉三圣菩萨,背后为雷公和千手观音像,大雄宝殿左右皆有回廊通到两边厢房。左边为伽蓝殿和僧舍,右边为方丈室和斋堂、敬老院。斋堂隔壁的厨房中有两口石水缸,僧人们用毛竹从滴水涧中引入溪水以供食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华将士为国捐躯者甚众。其时苇江和尚主瑞岩寺,他“少怀四忍之行,早悟三空之旨”,“惨闻庚子之乱,悲夫阵亡忠魂,不忍滞魄沦坠”,潜生赴京超度亡魂的打算,但因花费浩大,一时未能成行。据传壬寅二月十九是观音诞辰,大碶田三洋晚清进士、翰林院侍读王荣商之母到瑞岩寺礼佛,中午命侍众携款嘱寺院备斋,但为主客僧以“富庶寺院不备斋”为由回复。事后有人告及苇江和尚,苇江闻之一惊,思瑞岩寺虽广有田产,但没有靠山,若京官王荣商借故禀告朝廷,寺院当受其祸。于是下定决心上京为庚子殉难将士荐度,以取得朝廷恩赐。是以变卖瑞岩寺田产作船资,偕同天童寺等诸山长者,率僧众航赴京师,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此行获慈禧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钦赐龙藏经一部、紫衣等物及恭亲王手书“藏经阁”三字匾额。事毕,奉旨还山,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方丈室后始建藏经阁。光绪三十四年(1908)阁成,由翰林院编修甘肃学政陆廷献撰文,晚清著名画家芋禅草庐懒愚和尚白云丹书,刻石立碑以记,至此瑞岩寺达到鼎盛时期。
瑞岩寺天成的秀丽风光和钦赐的龙藏经,吸引了中外游人和佛教信徒。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考察芦江水系时曾宿于此。南宋时,高僧长翁如净、无外义远、希叟绍昙等都曾在瑞岩寺做过住持。日僧寒岩义尹、北条时宗、不退德温、圆尔辩圆还到寺求偈、求法语、请作序或承法统。元时,瑞岩寺住持明极楚俊应聘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五山文学”创立者之一,被封为“佛日焰慧”国师。明代著名画家姚公绶陪同日本高僧雪舟先后五次浏览参谒瑞岩寺,并与寺僧探讨禅学。清兵部尚书彭玉麟不远千里专程到寺瞻仰并挥写“墨梅”相赠,宁波当地的状元章采南、翰林高振霄等到寺拜谒的名人更是不可胜数,致使坐轿、骑马者不绝于途。
1958年,瑞岩寺前修建了水库,面积达30公顷。一湖粼粼绿水更给瑞岩寺增添了无限秀色。特别是瑞岩山有乔木林319.3公顷,其中常绿阔叶林7.87公顷,针叶林253.3公顷,经济林40公顷。经初步勘查,有种子植物114科,328属,683种,其中有银杏、三尖杉、青线柳、糙叶林、刺榆、南酸枣、拟赤岛、枫香等珍贵树种。山坡树龄多在二三十年以上。山麓留有古树群约7公顷,树冠参天,松涛澎湃。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如今深山密林里还有獐、鹿、岩羊、松鼠、穿山甲、鹰、鸦、鹊等野生动物栖息,其中蝾螈十分珍稀,被称为“镇海蝾螈”。由于瑞岩山生态环境较好,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群落结构相当完整,尤其是天然阔叶林丛为东南沿海罕见,因而于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目前,瑞岩寺已列入九峰山旅游景区统一开发规划。瑞岩寺附近的山林、水库和瑞岩十景已辟为芝水滩景点。新的瑞岩寺也已在锁云岭旁建成,寺院殿堂恢宏,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中透出浓重的禅文化气息,特别是大雄宝殿四周金色的拱穹形墙壁上镶嵌的一千尊玉佛,如繁星满天,与三世佛一起俯瞰着芸芸众生,令人肃然起敬,使人摒弃恶念,生慈善喜舍之心。今日的瑞岩寺已经成为九峰山景区人文历史背景最为深厚的亮点,成为集礼佛、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以独具一格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佛教信徒。
附:瑞岩寺藏经阁碑、圣旨碑碑文
敕赐瑞岩禅寺藏经阁碑记
翰林院编修甘肃学政陆延献撰
经者,道也,夫道若大路,然得人人循而行之者也。昔孔老有“六经”,“六经”而外诸子百家;庄老氏有道德,道德而外阴符黄庭。惟释部曰“三藏”,云者何谓也?论、律、经三者综而云耳,盖无他。大抵欲人尊经而行,傍通律、论,直达道岸。然化缘有同异,修非即离,虽道有殊途,宗旨则一也。兹镇邑瑞岩寺有苇江和尚者,少怀四忍之行,早悟三空之旨,惨闻北地经庚子之乱,悲夫阵亡之忠魂,不忍滞魄之沦坠,是以发心,倡同诸山长者,航赴京师,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谨具微忱,上祝慈禧皇太后、皇上万寿无极,下资忠魂滞魄共超乐土。于是道振,内府德启圣聪,荷蒙慈禧皇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旋钦赐龙藏。奉旨还山。欣金轮与法轮而共永,羡芝山偕林壑同生光。非我苇公和尚之精诚感圣明,遂致此最胜哉。适藏经阁成,属记其颠末,以贻久远。庶知佛即心生,道由人宏。
芋禅草庐白云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合山上石
瑞岩寺圣旨碑
圣旨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恭禄上谕。前因筹办捐款,迭经谕令,不准巧立名目,苛细病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事务仍多苛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体统,着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官保护,不准刁绅蠹役,借端滋扰,至地方政要不得勒捐亩产,以端政体,钦此。
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右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聂为:
出示晓谕事,据省城绅士公门呈称,杭城内外僧寺林立,所有房屋财产或敕赐,或由募施。近因筹款艰难,闻有议及庙宇寺产者,僧徒疑惧滋多。诸寺财产充裕者,本少借徒,皆借以资生,未忍有所捐派。现与诸寺僧立约保全寺产,公诣立案永遵,晓谕咸知,并通饬照办,各等据此。
查浙江各寺庙田产,曾于乾隆三十一年,奉饬革除檀越各色,永禁生监主持僧道售卖。现又敬奉谕旨,由官保护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诚以僧道虽属方外,同系国家赤子,官绅理应互相保护,不宜凭空毁庙夺产,绝其生计。即因公强勒硬派,亦非情理之中。除将各约批准立案,一面通饬各地方官参酌仿办实办保护外,合亟晓谕周知。为此示仰诸色人等一体知悉,嗣后除已入官及犯案查封不计外,所有安分各寺庙,毋许稍有抑勒。至各项产业已归诸寺庙,即属地方永远公共之物,各该住持有经管之责,无变废之权,尤当共明此款,谨遵戒律,加意保全。不得视为己业,私自废弃,擅侵抵押、售卖以及别生枝节。如敢故违,均准禀由地方官严惩详办,决不宽贷。各其自爱,毋贻后悔。凛之切切,特示,右仰咸知。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给发宁波镇海县瑞岩寺实贴
按:所附的瑞岩寺两块刻石碑记,均由笔者抄录自现存瑞光寺房内之原石,并点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