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前童古村落》序

《前童古村落》序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叫前童村,2000余户人家,童姓占绝大多数(约九成),故名前童。前童村,正好坐落在两山两水之间的盆地:两山是东边的塔山与西边的鹿山对峙,两水是南边的白溪和北边的梁皇溪在这儿交汇。有了这条白溪,前童人世世代代可以灌田浇地、五谷丰登。我曾几次站在前童村的鹿山顶,眺望着屋檩鳞次的村落,陷入长久的沉思,这古老而神秘之谜终不得详解。至少能从各个侧面初步破译前童这800年古村之谜。

前童古村入口

恐怕全国很少有这样的一个古村: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个姓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子孙,成为这方土地人们的生存意识和生命力量的源泉,也成为这个大家族的一种人格张力和精神象征。

这个富有江南特色的古村,虽然前些年,尚隐藏在海隅山岙,躲在深闺很少人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神秘的面纱终于逐渐撩开,人们惊叹浙东竟有这么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历久而弥新地发扬着一种优秀的宗族传统,爝火薪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叫前童村,2000余户人家,童姓占绝大多数(约九成),故名前童。几百年来,这个基本上独姓的村、这个童氏家族,在浙东颇有名气,虽称不上“江南第一村”,但这样的独姓大村在江南也属为数不多。760多年来,这个村没有多大的迁徙变化,众多古老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明清年间的风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前童村,正好坐落在两山两水之间的盆地:两山是东边的塔山与西边的鹿山对峙,两水是南边的白溪和北边的梁皇溪在这儿交汇。水,是土地的血脉、人的生命源泉。有了水,一切都好办。精通地理堪舆学的童姓先祖,之所以选择在这儿安家,就是看中村前长流不断的白溪水。有了这条白溪,前童人世世代代可以灌田浇地、五谷丰登。有了这条白溪,童姓先祖还按照八卦的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构筑成“水八卦”。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家家房屋沿水而建,潺潺溪水在门前屋后流过,人人可在清清溪水中洗菜、涤衣。“八卦水”流经家家户户,再流出村去灌田浇地,为这个古村营建起天人合一的独特生态环境,真可谓为古人理想的世外桃源境界。

是啊,就自然景观而言,前童山水、建筑,独步浙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人文环境而言,童氏族人又有一股当前少见的文明、刚正之气,可谓一种“前童精神”。

童氏先祖非常重视教育,“耕读传家”“诗礼名宗”为他们宗族的祖训。明代,童伯礼太公两次延请大儒方孝孺到前童讲学,培植童氏子弟。在南岙石镜山下建造了“石镜精舍”,方孝孺亲自担任教职,教书育人。而年长方孝孺21岁的童伯礼甘为学生,每天来听方孝孺上课。身为族长的伯礼太公尚且如此,带动童姓族人好学成风,道德文章无不受到方孝孺的熏陶和影响。

后来,方孝孺不肯为燕王朱棣起草篡位的诏书,燕王威胁道:“你不起草,灭你九族!”方孝孺掷地有声地答日:“十族又何妨!”这第十族就是他的学生,其中不少是前童弟子。前童学生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无一贪生怕死、苟且偷安。

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某部飞扬跋扈、浩浩荡荡路过前童。一向尊孔崇儒的前童人,看不惯把洋教奉为至尊、不讲人性的太平军,把他们称作“长毛”。当“长毛”要进村杀人放火时,全村人竟群起而攻之,用原始的长矛、火铳,把太平军拦截于村前路口,奋勇抵抗。血流遍地,尸横荒野,前童人遭受了一次空前浩劫。祖先墓庐,山河乡心,前童人这样做,完全出于自发,出于保护家园不受践踏、保护族人不被杀戮之目的。这种合族义举,无法用阶级斗争观点去分析。

《前童古村落》书影

当孙中山高举民主革命大旗,率先响应的仁人志士中就有宁海前童人童保喧(伯吹)。在推翻清朝光复杭州之役中,他被公推为临时总指挥。他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攻克抚台衙门,宣告杭州民国革命胜利。他本可荣任浙江省都督,成为一省之长,他却坚辞不受这八面威风的高职,慨然把职位拱手让给别人,仍旧去当他的师长,继续戎马倥偬去当国民党的“马前卒”。童保喧这种硬骨头精神被广为传颂,当然也被人讥为太倔、太傻、太迂。

以上三件事,尽管发生在不同时代,事件性质也不甚相似,但最能反映前童人的性格、精神是那样一脉相承,血缘气质完全相通。遗传因子耶?家族乡风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我曾几次站在前童村的鹿山顶,眺望着屋檩鳞次的村落,陷入长久的沉思,这古老而神秘之谜终不得详解。

现在,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宁海县文联,联合发起对前童进行社会调查,历时三度寒暑,我省这些民间文艺研究家们,查方志、阅宗谱、访老人、研碑记、勘实物、读文献,各自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入手,通过生态环境、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经贸角度,分别剖析了前童的宗族、礼仪、风俗、文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层的探究。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这是对前童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伦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归纳和分析的一册学术著作。

至今,石镜书院遗址犹在,书院旁山坡上方孝孺手植的6株古柏经600年风雨,还虬枝龙杆、郁郁苍苍。方孝孺被文人称为“一代读书种子”,他播在前童的种子世代生根开花,前童人才辈出。从南宋1233年建村到清末,共中科举234人,明清时代不少童家子孙在朝廷做过官。从近代到现代,前童籍的著名学者、专家、艺术家、高级知识分子共有400多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座2万余人的村镇,具有中专学历的有660人,其中大专350人,博士10人。这不就是为这本专著作了最好的注脚吗?

作为宁海籍作家,我为这样一册专著面世而欣喜。至少能从各个侧面初步破译前童这800年古村之谜。至于具体的论点已在每篇文章中得以充分阐述,用不着我在这儿饶舌了。此书付梓在即,匆匆写上一点杂感,权充为序。

(200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