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鬼谷子也主张:“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利益,就必须投人所好,知道怎样在不丧失原则的基础上,尽力去取悦他人,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农夫的田里有一棵并不粗壮的树,只有麻雀和蝉在树上休息。农夫觉得这树没有什么大用处,便拿起斧头,准备把树砍断。那些住在树上的蝉和麻雀请求农夫不要砍树,它们将在树上为他歌唱,使他高兴。农夫没有答应,接着又砍了起来,直至树上砍出了一个洞。这时,他发现树洞里有蜂窝和蜂蜜,他尝了尝蜜后,就连忙抛下斧头,不再砍树了,而且还小心地保护这棵树。
故事里的麻雀和蝉劝阻农夫砍树算是白费口舌,因为它们根本不了解农夫的嗜好。它们的歌声只会招人厌烦,而蜂蜜让农夫尝到了甜头,才使他放弃了砍树的行动。
要想与人相处得融洽,或者想让别人听从你的意见,一定要学会投人所好,否则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古以来,只有“虚圆之士”才能建功立业,明哲保身。走路从不转弯的人,他的结局一定是头撞南墙。儒家主张内仁外和,就是要人既在内心深处坚持道德原则,绝不让步,外在又灵活机动,处世随和,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可能融洽。孔子并不是要人成为“逢人不笑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者,也不是让人们取媚于所有人,丧失立场原则。
元代时,有人告乃颜想要谋反,皇帝下诏令伯颜去侦察他的情况。伯颜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准备。伯颜发现如果要平安回来,逃回来时的交通是一个关键。于是,他就随身带上许多皮袍。到了乃颜控制的地区以后,每到一个驿站,伯颜就把这些皮袍送给管驿站的官员,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乃颜反心已决,对伯颜的来意也有所了解,他设下一个计谋,准备除掉伯颜。伯颜到了乃颜处,乃颜为他设宴,打算在宴会中把他抓起来。伯颜发现事态不妙,同他的随从快步逃了出来,分三条道逃走。管理驿站的官员因为得了他的皮袍,便都把健壮的快马借给他,于是他便逃脱了。
伯颜给驿站官员送皮袍,与他们交朋友,是为了最后能够顺利脱身,这是一种为保全自己而设下的计谋,并非无原则的滥交。投人所好,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毫无原则,想让所有人都说自己好,那这个人的品德就值得怀疑。也就是说,在投人所好和阿谀谄媚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
唐朝的时候,不学无术、无才无德的李林甫之所以能当上宰相,靠的是钻营取巧、溜须拍马的本事。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林甫确实很会耍“小聪明”:他先笼络皇宫的宦官、妃子,探明主子唐玄宗的心意,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说话、办事,所以赢得了主子的赏识和信任。但是,李林甫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口蜜腹剑”的骂名。可见,无原则的投人所好,发展到溜须拍马的程度,是令人厌恶的。
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竞争异常激烈。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销售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就必须懂得对客户投其所好。如若不然,又怎么赢得客户的心呢?
比如说,有一个油漆推销员为了发展客户,第一次来到一家用漆大户那里,想找老板谈一谈,希望他购买自己公司生产的油漆。可是,这个推销员一连几天登门求见,均被秘书挡驾。秘书推说老板太忙,没有时间会客。推销员没有灰心,而是设法打听老板的情况。后来,他偶然得知老板父子都是集邮迷,而这个星期六恰好是老板儿子的生日,老板正忙着为儿子收集邮票,作为生日礼物。推销员得知这一信息之后,心里有了主意。第二天,推销员又来求见老板,秘书照样不让进。推销员说:“我这次来并不是为了推销油漆,而是来送邮票的。”于是秘书就放行了。推销员进了老板办公室,把他收集到的许多珍贵邮票放在老板面前,老板欣喜不已,顾不待问明来人身份,便开始同推销员大谈邮票“经”,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当推销员起身告辞时,那个老板才如梦初醒,问道:“对不起,您贵姓呀,来找我有什么事情?”等他听完推销员的简短介绍后,爽快地说:“好!谢谢您的来访,明天请带上您的合同来见我。”
当一个人最迫切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对他进行慷慨相助,他必定要寻求一种回报,以平衡内心受惠后的感激之情。对这个提供帮助者而言,自然也不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投其所好”的妙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