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机立断,是立功成名的诀窍

当机立断,是立功成名的诀窍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战功最多也最有谋略的,要数次子李世民。就这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多次蓄谋化为泡影,而秦王李世民则抓住时机,一举取得了胜利。而李世民则制造了有利的时机,并及时抓住,从而最终获得成功。而这需要敏锐的眼光,并在有七分把握的条件下当机立断,勇于实践,否则,时机稍纵即逝,永远抓不住机会,也永远得不到功成名就的甜美果实。

“布衣三尺取天下”的刘邦,可谓是善于见机而动的有为之人。他本是秦朝的一个小官,但当他看到秦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后,便带领一批人跑到大山中,密谋起事。后来,他的那支起义部队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最后从项羽手中夺得天下,建立了刘汉王朝。

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更善于见机而动。在取得天下之前,他不像刘邦只是一介布衣,而是出身贵族官僚家庭,父亲李渊为隋朝命官,统率太原数万军队。

在李渊还是隋朝官员,奉命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李世民已明白隋朝必亡的大势。他对父亲李渊说:“您受隋帝的命令讨伐贼寇,难道贼寇真的能彻底消灭吗?”在督促父亲反抗隋朝时,李世民又说:“今日破家亡国在于你,化家为国也在于你。”足见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公元618年至公元620年,李世民打败了薛仁杲和刘武周两个强敌,平定了关中和中原地区。在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又开始进攻王世充。这时他才不过22岁,但凭着政治家的雄才伟略,知人善任,采纳正确的意见,采取正确的策略,使他一举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后来又成功镇压了刘黑闼等人的起义,最后统一了全国。李渊就是后来的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早亡,未及争位),四子李元吉。在这四个儿子中,长子李建成由于排行最长被封为太子,为人精明能干;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也算勇武超人。不过,战功最多也最有谋略的,要数次子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常随父亲驻守长安,帮助父亲处理军国政务,也算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比起平庸的父亲李渊来,李建成在处理政务上已显示出了很强的才干,但与弟弟李世民相比,却还有很大的不足。李世民南征北战,为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的战功,麾下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军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不但如此,李世民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做一个区区秦王,希望日后能当皇帝。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太子李建成,况且李建成也算功勋卓著,而且也有很强的势力。这样,一场兄弟之间的争位火并就不可避免了。

从当时形势看,太子李建成集团处于优势,首先李建成是太子,是长子,名正言顺,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事,社会舆论也多在他这一边;其次李建成有李渊的支持,在权力和名义上有可靠的保障;而李世民有文臣武将,私人武装比较强大,也有有利的条件,他本人威望高,群众基础好,富有作战经验,才略出众,更主要的是他手下人既精明强干又齐心合力,因而李世民的力量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齐王李元吉多次蓄谋除掉李世民,皆未成功。而李世民也未示弱,他随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

经过周密策划,李世民在玄武门提前设下埋伏,意图一举除掉对手。第二天,太子和齐王来到临湖殿前,忽然发现殿角有埋伏的士兵,感觉有变,立即警觉起来,他扯了一下齐王的衣袖,飞奔下殿,上马往玄武门逃跑。这时,伏兵尽起,李世民张弓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恭射杀了齐王李元吉。其余太子和齐王的卫士也被尽数消灭。就这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多次蓄谋化为泡影,而秦王李世民则抓住时机,一举取得了胜利。

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地位、实力相当,实际上谁先动手杀死对手谁便是皇权执掌者。而李世民则制造了有利的时机,并及时抓住,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见机而动,关键是要善于看准机会。而这需要敏锐的眼光,并在有七分把握的条件下当机立断,勇于实践,否则,时机稍纵即逝,永远抓不住机会,也永远得不到功成名就的甜美果实。

机会难得,而如果有了机会,你又不能抓住,迟迟难以下决断,就很能成功。“当断不断,必有后患”,这句话在许多人竞争同一目标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最为明显。

怎样才能当机立断呢?要调动你所有的器官,去观察,去感觉,去倾听,如果有必要,去嗅,去尝。当遇到蕴含赢利可能性的情况时,要全神贯注,忘掉一切,尽快搜集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快速做出决断,从而在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当机立断,指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做出恰当得体、有理有节的反应,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