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泰斗风范德馨神州

泰斗风范德馨神州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半个世纪医事春秋,硕果累累、著述立说,泰斗风范、德馨神州。诚如共和国卫生部张文康部长所云:“裴正学教授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贡献,不仅在甘肃、就是在西北五省,当属泰斗级学者。”裴教授认为,欲使中华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就要有世界瞩目的临床疗效和诊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中医这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药学科应责无旁贷。这两种因素即中医之“正气”。

中西医会通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医学史上的宏伟事业。从晚清名医张锡纯石膏阿司匹林汤之初级雏形,到当代医界巨擘裴正学先生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学派的形成。它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历史长河中的与时俱进和历史功绩。

裴正学教授幼承庭训、弱冠即医,儒医世家培养了其从医大志;诸子百家、诗词曲赋,成就了其游弋于浩瀚医海的能力;西医科班、现代理论,是其认识发生飞跃、思维理念升华的起点。近半个世纪医事春秋,硕果累累、著述立说,泰斗风范、德馨神州。诚如共和国卫生部张文康部长所云:“裴正学教授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贡献,不仅在甘肃、就是在西北五省,当属泰斗级学者。”

1.独树一帜创立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在中西医结合内科领域作为一个学派而独树一帜。裴教授认为,欲使中华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就要有世界瞩目的临床疗效和诊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中医这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药学科应责无旁贷。先生不辱使命,在医、教、研实践的基础上,准确地抓住了中西医结合的楔入点——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统一这一关键;认识上提出三个结合——即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病原观与机体观的结合、整体观与局部观的结合这一内涵;模式上遵循在西医诊断确定前提下的中医辨证和以中医方药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针。也就是说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认识,为中医辨证拟方创造了更确切的基础,而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相结合则明确突出中医方药的治疗作用。这一理论的提出指导了临床实践,而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可辩驳地印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其既具现代中医特色,同时又属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

2.寒温一统首倡外感热病的“六段辨证”法

“六段辨证”系先生积多年治疗外感热病之心得,采用“六经”的三阳部分,吸收“卫气营血”的营血部分,接受“三焦”的若干观点,在历代医家有关热病见解之启发下提出的。如图所示。

“六段辨证”以伤寒六经之太阳作为第一段,少阳第二段,阳明第三段,舍去三阴部分作内伤杂病辨证之用。在第四五段则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营、血分证,因卫、气分证与伤寒太阳、阳明有很大的共性,而只有营、血分证充分表达了热病伤阴、动风、迫血及热入心包特征;同时在三焦辨证中,上焦心肺并域而居,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证与太阳或卫分证同耳。唯逆传心包,可危见神昏,应为肺热传心,当列入第一段太阳下为是。如此,太阳段下,当有中风、伤寒、温病、逆传心包等4个证型。另外,“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阳明证与气分证、中焦证三者病机链交汇于中土,土病多湿,故除三段阳明有经腑二证型之外,尚有湿热证型,如此则三段阳明辨证方全。第六段乃热病的最后阶段,即亡阴亡阳阶段。其实质是阴阳离决,证情多危。

六段辨证,有几大显著特点:①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脏腑经络气血为疾病演变的载体;②遵循中医传统辨证基础法则,充分体现了“宏观、整体观、机体反应观”等独特优势;③始终遵循人体阳气“量”的变化特点和阳气运行规律;④反映了热病由表热→里热→热盛→伤阴(动风,迫血)→阴阳离决之变化规律;⑤摒弃门户、寒温一统、扬长避短、择善而从,集仲景六经辨证、叶桂卫气营血辨证、吴塘三焦辨证、薛雪湿热辨证于一炉,并结合当今生态、气候、禀赋、社会诸因素,钩玄提要,独辟蹊径;⑥伤寒三阴、存疑不用。自叔和以降,注伤寒者众,仁智各见,先生精究伤寒,以为三阴部分系热病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处理,此其一。其二,三阴部分系内伤范畴。此说颇有见地。

“六段辨证”统一了寒温,填补了寒温辨证空白,丰富了祖国医学的辨证方法,补前人所未备,实为先生一大贡献。

3.扶正固本强调正虚发病说

先生认为机体自身存在着一种免除疾病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因素来完成。这两种因素即中医之“正气”。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正气充盛,机体才有强大的免疫能力,外邪则无由侵及人体。

(1)正虚发病说是扶正固本的重要依据

疾病是正邪抗争的过程,正气是发病和病愈的关键,正气复则邪退,正气竭则命顷。扶正固本则正气充沛,方可御邪于藩篱之外。同时扶正固本既可治疗诸多疾病于已发,又可预防诸多疾病于未萌。

(2)正虚发病说是异病同治的主要理论基础

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尽管临床见证多端,然其发病,不外正虚邪凑。如补中益气汤,既可升阳举陷(如胃下垂、脱肛),又可甘温除热(气虚发热),还可益气摄血(崩漏便血),更能开启肺闭(气淋、癃闭)。所以先生认为,扶正固本大法,可使中医以有限的法则和方药适应无限多变的临床需要。

(3)补肾健脾是扶正固本的基本内容

先生认为,正气中的“卫气”相当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元气”相当于特异性免疫功能。考卫气根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开发于上焦,然总不离乎脾。而元气源于下焦命门,系于肾,所以,健脾补肾为扶正固本的直接手段。先生临证对健脾补肾,因人而异,多有发微。如青壮年患者,肾气未亏,健脾为主,补肾为辅;老年患者,元气多虚,补肾为主,健脾为辅;新病重健脾,久病重补肾;外周血象之异者重在健脾,骨髓象之异者重在补肾;健脾多用归脾四君,补肾常以肾气六味,助阳不动火,填阴不腻膈;补肾时谨守阴阳互根,温阳不忘养阴,滋阴切记助阳。对“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之训,临证宜详察,勿犯实实之戒。

4.科学归类建立中医内科方药体系

根据临证需要,先生将中医方药分成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桑菊银翘系等六大系统十六类方,这一体系的产生,乃先生对中医方剂分类学之独特见解,有挚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它以病机为依据,治法为准绳,是治疗内科疾病的主要方法;形成了中医内科治疗学方药体系上的主体框架;体现了中医治疗全身一盘棋之整体观点;其与寒温辨证一脉相承,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以上论述,对裴正学教授之学术思想及贡献难免挂一漏万,虽未尽窥全豹,庶可以见一斑。

(张正海,男,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