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呆在香港的柳亚子突然接到一份电报,打开一看,竟然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发来的,这使他感到非常的意外。再看电报的内容,竟然是欢迎他到北平来,共同商讨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柳亚子又是感到意外,这种意外本来是意料之中的,只是这种喜讯比自己的预料来得快了一些。他当即与沈钧儒、马叙伦等人取得联系,经过商量决定应毛泽东之召,立即北上。
1949年3月18日,柳亚子、叶圣陶、郑振铎等多人到达北平。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下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等到达北平西苑机场,同前来迎接的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一千多人见面。柳亚子当时与沈钧儒、陈叔通等都在这一千多人当中,柳亚子还荣幸地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起乘车检阅了部队。当天晚上,毛泽东邀请柳亚子到香山双清别墅赴宴,宴席只有两桌,民主党派和文化界人士仅有柳亚子、陈叔通、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许德珩等数人而已,可见毛泽东的老朋友柳亚子享受了非常高的礼遇。
回到家里,兴奋的柳亚子就感慨万端,立刻乘着兴致赋诗一首: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1]
诗句将柳亚子和毛泽东初识、重庆再会以及如今共商建国大计的过程高度概括,对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解放这段最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柳亚子和毛泽东之间又发生了一段故事,又引出了一段诗词唱和的插曲。
1949年3月25日,在毛泽东刚刚读过了柳亚子“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首让人心情舒畅的诗之后,仅仅过了三天,3月28日夜,柳亚子却又写出了一首牢骚满腹的七律,题为《感事呈毛主席》,诗曰: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2]
柳亚子在这首诗的后面加了一个小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毛泽东看到这首诗以后,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不顾手头诸事繁忙,指示对柳亚子的生活给予妥善安排,4月25日,根据毛泽东建议,柳亚子的住处从六国饭店迁至颐和园益寿堂。但是对于柳亚子的诗,毛泽东并没有马上给予答复,直到一个月之后,4月29日,毛泽东才写了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柳亚子进行劝慰: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表示了毛泽东对诗友的真挚情感和诚恳的规劝,语重心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诗中说到了“牢骚”,这个“牢骚”里面又藏着什么典故呢?就是说,柳亚子有了什么样的牢骚呢?
是的,柳亚子的确有牢骚。说起柳亚子的牢骚,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牢骚,一个是现实的牢骚。
我们知道,早在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时,柳亚子就坚决主张倒蒋,甚至建议采用暗杀手段。但是毛泽东和恽代英都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这可以说是柳亚子历史的牢骚之一。
1949年3月18日,柳亚子刚刚踏进北平城,就赋诗赠予前来迎迓的叶剑英市长:“授餐适馆何由报?饮马长江待细论。”用诗句急切地向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建议。在北平,柳亚子看到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下横扫蒋家王朝,心中的欣喜常常溢于言表。不过他也听到有关国共再次和谈的传闻,但他深信毛泽东不会中此缓兵之计。柳亚子在3月25日到机场迎迓从石家庄前来北平的毛泽东,欢迎晚宴后柳亚子写了四首七律,力主立即渡江作战:“百万大军渡江好,夫差授首甬东天。”观点鲜明,直陈己见。
然而就在次日,即3月26日的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以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将于4月1日与张治中、章士钊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这大大出乎柳亚子的意料。仅仅隔了一天,即3月28日,柳亚子就写了这首《感事呈毛主席》,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中的“说项依刘我大难”的原意是说,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这是不可能的事。而其现实的意义是在说,要说服蒋介石交出政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我柳亚子看来是天大的难题。这是柳亚子在诗中明确表示对中共中央争取南京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的困惑和不满。要说“牢骚”,这是柳亚子当时最大的牢骚。
可以说,柳亚子对蒋介石的认识是深刻的,而毛泽东对蒋的认识同样是深刻的,而且棋高一筹,他要利用和谈争取更多的中间人士。4月20日,当蒋介石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和谈方案上签字之后,毛泽东与朱德立刻发布渡江命令,不仅军事上势如破竹,在舆论上也广收仁德。毛泽东在3月28日接到柳亚子的诗,没有立即作答,直到4月29日人民解放军已经打过了长江,毛泽东才信心十足地回赠柳亚子的诗篇,就是这个道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正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毛泽东才没有对老朋友立即作答。毛泽东是理解老朋友的,也是理解老朋友的“牢骚”的,他希望老朋友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共产党不会中蒋介石的缓兵之计,现在不是打过长江了吗?诗人自有诗人的语言。
然而,现实的牢骚并不止这些,柳亚子还有更为现实的牢骚,这从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这首诗的第三句中可以看出。其实,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还有一个初稿,初稿与发表稿并不完全相同,发表稿的第三句写的是“夺席谈经非五鹿”,而初稿写的是“醉尉夜行呵李广”,虽然用的典故不同,语气的轻重不同,但是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是不满于被闲置。
“醉尉夜行呵李广”,典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度赋闲家居,一次带着随从外出,喝酒喝得很晚才回家。路过霸陵亭时,喝得醉醺醺的霸陵尉大声吆喝,命令停步。随从告诉霸陵尉,他的主人就是原先很有名的李将军,结果霸陵尉说,即使现任将军也不得夜行,别说是原先的将军了,粗暴地命令李广在霸陵亭下过夜。这个典故常指有名人物在失势或特定场合遭人欺凌羞辱。
在诗词创作方面,柳亚子曾以“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期许,曾有“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的快语。早在1945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信中就高度评价柳诗:“先生诗慨当以慷,鄙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奋起。”可以说,在旧体诗创作方面,柳亚子堪称大家,首屈一指。可是,柳亚子刚刚到北平,就有某同志对他的诗文妄加诋訾,还有人对柳亚子的《沁园春》最后一句“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说三道四,认为柳亚子不知道天高地厚,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对此柳亚子非常愠怒,大有被醉尉呵斥的感觉。
此事柳亚子曾专门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于1949年5月21日复信给柳亚子,在信中劝慰道:“某同志妄评大著,查有实据,我亦不以为然。希望先生出以宽大政策,今后和他们相处可能好些。在主政者方面则应进行教导,以期‘醉尉夜行’之事不再发生。”[3]
《感事呈毛主席》发表稿中“夺席谈经非五鹿”一句,还提到了“夺席谈经”和“非五鹿”两个典故。
“夺席谈经”,典出《后汉书·戴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喜欢谈“经”,在正月初一令能够谈经的群臣百官互相诘难,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将座位让给辩胜者。侍中戴凭连续取胜,一连坐了五十余个席位。因此经师都有“解经不穷戴侍中”的赞誉。
“五鹿”典出《汉书·朱云传》:少府五鹿充宗学《易》,特善《梁丘易》,汉元帝也喜欢梁丘易学说,命五鹿与诸易家辩论,五鹿将诸易家一一驳倒。后来,有人推荐了朱云,元帝召朱云入宫与五鹿同考异同,结果朱云连连将五鹿充宗驳倒。所以诸儒有云“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关于这两个典故,相当部分的注释说成柳亚子非常自负,把自己比喻作极有能力极有学问的人,也就是像朱云、像戴凭。其实,正好相反,柳亚子引用“夺席谈经”之典,不是说自己是戴凭,相反自己是被戴凭夺了席的人;“非五鹿”,被非难被驳斥了的五鹿。也就是说柳亚子将自己比喻为被非难被驳斥的五鹿充宗。
新中国成立在即,柳亚子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艺术颇有造诣的活动家,极望发挥特长,有所贡献。但是,现实中他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这使他很苦恼。
1949年3月20日晚,李维汉和周扬召集并主持了学术工作者会议,讨论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委会问题。柳亚子应邀出席,可是发言时意见不同,“颇不痛快”,这在3月24日的日记中有所记述。后又应邀在中国妇女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讲话,日记中写道:“尚未垮台为幸。”对没有列名“文协筹委会”则写道:“从此可以卸肩了。”这几句话显然都是有情绪的。柳亚子一生无意仕进,未脱书生本色,不过他一生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思想信念不衰,始终想着为黎民百姓贡献才力。可是,至此柳亚子开始产生了一种被闲置起来的感觉。
关于“无车”,柳亚子在《恭谒孙先生灵堂有感》中又进一步写道:“余税驾北平之日,馆舍粗定,即思往香山碧云寺恭谒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孙先生之灵堂及衣冠冢。乃招待处诸同志恒以道为言。嗣迁颐和园,相距益近,相思益切,因乘毛主席枉驾之便,面陈衷曲,一诺无辞。……”又1949年4月1日《日记》,“夜,餐时与任老夫妇及寰老之夫人同席,谈得很起劲,约明日同往北京饭店赴民盟例会,可不叹出无车矣。”柳是高度近视,又加那时体弱多病,出门无车无陪同,是方向莫辨寸步难行。一个行动不便但社会活动十分频繁的老人,感到无车的苦恼而提出要车的要求,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这在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诗中初稿和改稿完全相同。“安得”一句,表明柳亚子坚决反对和谈的态度,他用诗人的语言表述了自己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观点。
“分湖便是子陵滩”一句其实表达了柳亚子内心的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并不是想要真的引退。而且,柳亚子的“退隐”与一般人头脑中的退隐概念也不是可以画上等号的。早在1912年元月,柳亚子在南京总统府担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骈文秘书,他对总统府与袁世凯议和的气氛不满,就托病辞职,临走时也写了一首《感事》诗,最后两句也是说到归隐,“不如归去分湖好,烟水能容一钓舟”。与“分湖便是子陵滩”简直如出一辙。可当时柳亚子其实并未垂钓,他来到上海,进入天铎报社,每两天写一篇社论,反对议和,指责主和派,痛骂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称帝,柳亚子隐居家乡黎里,组织南社支社酒社,收罗乡邦文献,后来又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柳亚子的“隐居”就是这样的隐居。
再说“分湖”句还隐含着向毛泽东的探询:到大军解放全中国之后,是让我留在北平呢,还是让我回家乡去干点工作?这个问题在以后柳、毛二人赠答的诗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当时,柳亚子看到毛泽东的和诗后,甚感温暖,当即写《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元戎海水量”的句子,表明他的牢骚已经消了,愿意留京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