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

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臧克家在自己的书房里来回地踱着,反复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在酝酿一篇文章。原来,前几天《中国青年报》为了适应青年学习毛泽东诗词的需要,向臧克家约了一篇文章,让臧克家给大家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1956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臧克家的这篇赏雪的文章,它的题目叫做“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这时候,我拿起毛主席咏雪的“沁园春”来诵读,觉得好似比以前了解得更深透了一些。

北京,1956年冬季,一个雪天。

大雪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玻璃上结着晶莹剔透的冰花,擦开玻璃上的那些冰花,一个洁白的世界豁然展现在眼前。那街边的树倔强地挺立着它们的枝丫,而那枝丫上同样也积存着厚厚的一层白雪,在呼啸的北风里,树丫上的雪纷纷被刮成粉末,在空中弥漫、飘撒。院子里的孩子们却不怕这寒冷,他们用那冻得通红的小手,将地上的雪握成雪团,在雪地里互相投掷,无比快乐。而旁边的小姑娘们却细心地在那里堆着雪人,那红红的胡萝卜被滑稽地插在雪人的脸上,正好是一个高高的大鼻子……而遥远的天际,却是白茫茫的一片,广袤的大地被白雪覆盖着。长城从远处蛇行而来,随着起伏的山峦又蜿蜒而去,伸向漫无边际的远方……

臧克家

臧克家在自己的书房里来回地踱着,反复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在酝酿一篇文章。原来,前几天《中国青年报》为了适应青年学习毛泽东诗词的需要,向臧克家约了一篇文章,让臧克家给大家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臧克家慢慢地合上书桌上的几本书,那都是介绍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自己在长城上拍摄的一张照片,他看着,看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他让自己的想象随着毛泽东的诗兴漫无边际地奔跑着、构思着……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这样在这个雪花飘飘的冬日里完成了。1956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臧克家的这篇赏雪的文章,它的题目叫做“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文章写道:

玻璃窗外,大雪飘飘。案头上摆着我在八达岭摄的照片,那蜿蜒的长城,在逗人的诗兴。这时候,我拿起毛主席咏雪的“沁园春”来诵读,觉得好似比以前了解得更深透了一些。

寒冷的冬天到了,北方另是一番景象: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扬。譬如站在这样一个地方,它和八达岭一样高,向长城内外放眼,入目而来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平日喧嚣奔腾的大河,这时候也顿然失去了它滔滔的波浪。群山变成了一条条银蛇,好似在舞蹈,目下的秦晋高原,蜡象一般放开了脚步。看这些山岭白皑皑挺然耸立的气概,像要和上天比一比高低似的。这是在雪天里呢,等到天晴了看吧:红红的阳光照耀着白白的雪色,就像一身红装,被素白裹着,映照之下,那才妍丽动人呢!

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样一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英杰,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或凭着势力使远近慑服,但可惜他们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风雅,对于人民的疾苦和要求,缺少宽厚仁慈和体察的心肠。那威震四海的成吉思汗呢,也只知道弯起弓来去射大雕。上面提到的这 些英雄人物,全随着时代过去了;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之下,看文采风流的革命领袖人物,看今天革命的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大显才智和身手吧。

上面是我对“沁园春”的个人体会,不敢说是解释。毛主席的这首词,一传出来,就轰动一时,博得广大读者和诗人们的热烈喜爱。柳亚子先生曾和过一首。同一首词,传诵的时候,字句便不完全相同,解释的文字也看到不少,彼此也并不一致。一篇出色的作品,是富有魅力的,是会像风一样到处吹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它。这首“沁园春”译成不同的文字在国外传播,苏联出版的“新中国诗选”,把它放在第一篇的地位上。

这首词,论气魄的雄伟、情调的豪迈,恐怕是前无古人。就拿苏东坡那首以雄壮见称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它比,就未免逊色,其他纤细玲珑的东西,更不用提了。

这是一首“咏雪”的作品,比起过去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来,意境都高妙,气派都雄浑。题为“咏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半阕写景,下半阕抒情。即景生情,一气呵成。由祖国河山的庄严美丽,想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这里边,有对祖国热爱的豪情,有对古今英雄人物的缅怀、评价和期望。这里面,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古代和现代一脉相通。

整篇的词句,诗意充沛,有声有色。一开头就魅力十足地把人引到一个壮美的诗境里去。想象力如喷泉,如奔马。“长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万里”,这些崇高伟大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这样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读者心里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而上半阕的落脚三句,气象雄伟而又秀丽。

下半阕,议论较多,但读来气势迫人,毫无枯燥的感觉。这些英雄人物和上面描绘的景色是调和的,像一 张人物画上的背景一样。结尾一句,也许是最重要的一句,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这首词,不论在意境、意义和表现艺术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受到热爱那是当然的。

1956年11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