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师范生的精神世界

师范生的精神世界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政教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师范生有关情况的材料,其中有关于思想、品德、生活、纪律、学习等各方面的材料,它们反映了当今师范生精神世界的诸多问题。政教处了解学生许多情况、整理了许多材料,这是做好师范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资源。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做思想教育工作,容易收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效果。

在政教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师范生有关情况的材料,其中有关于思想、品德、生活、纪律、学习等各方面的材料,它们反映了当今师范生精神世界的诸多问题。利用好这些材料,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学生,还使我们找到了做思想工作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从来还没有得到过如此丰富的材料,这对于教师来说,真是如获至宝。

1985年秋天,我向当时政教处的韩楞老师提出合作办《思想教育通讯》的倡议。在他的支持下,《思想教育通讯》第一期就在同年的12月出刊了。

多年来,我们在探索师范学校的思想工作中,曾经有过许多尝试,但大多是凭一时的灵感,零敲碎打,难以形成一种合理的系统工程。政教处了解学生许多情况、整理了许多材料,这是做好师范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资源。毛泽东同志讲过:“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1]

我想,归根到底,现在最重要的是连贯起来的思索,或者说,当今做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接收、储存和处理,难点在处理上,这是我和韩楞同志创办《思想教育通讯》的一个主导思想。因此,我们办刊的方针是“坚持原则、因势利导”8个字。做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做思想工作应该机动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灌输、疏导、鼓励、鞭策等等。因势利导,搞活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搞思想工作历来反对思想僵化,只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敢于思索,敢于抨击社会的不正之风,敢于发表己见,我们才能去疏导,在疏导中灌输。我们提倡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群言堂,故把《思想教育通讯》办成师范生自我教育的园地,大量的信息来自同学,经过加工、提炼再反馈给同学。

《思想教育通讯》初创时,也有人说风凉话。有人说:《红旗》《人民日报》现在都少有人看,这种刊物更没人看了。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于《通讯》来自学生,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希望在《通讯》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听到伙伴们的心声。教师和同学的谆谆善诱使师范生倍感亲切、体贴。学生中也有热门话题,新生入学后有什么感想、学习结束了该畅谈畅谈体会了,友邻班级的同学相互间不免议论议论班主任、任课教师,更会议论议论各自的班集体;假期归来总要议论家乡的变化,怎样使班集体更好起来……师范生有他们特有的生活特点、方式、风趣、苦乐,我们做思想工作不能离开他们的特定生活。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做思想教育工作,容易收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效果。

《通讯》从1985年12月至1990年6月,共发稿180篇,总共有16.3万字,我一直担任责任编辑,并负责刻印。

政教处掌握了学生的许多情况,甚至了解哪个班哪个同学最不守纪律,哪个同学哪天抽烟了、夜不归宿、没上早操……无疑是很辛苦的;

每次寒假或暑假后,学生们给政教处交上来一大堆假期见闻、社会调查……然而这些材料有来无回、长期堆积,造成信息爆炸;

不少重大问题,涉及行为规范、守则、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等,都组织学生讨论。但通常只是布置一下任务,最后收一下讨论总结。

显然做这些工作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它只做了一半,即侧重管理而教育不足。管理固然重要,但是教育是更重要的,因为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教育,富于教育的管理才是最有成效的管理。

《思想教育通讯》恰好能弥补教育上的不足。

然而,事情往往是这样,如果我们不注重教育,越管越死,越来越难管。这有点像治水,若不注意疏导,只是防水筑堤,堤坝越来越高,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管是为了不管,当纪律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准则时,管就容易了。

政教处有许多材料,《思想教育通讯》第一期该选登哪些呢?最后,我们还是选登了新生的《入学随感》,尽管它已经积压了3个月,但仍不失其教育价值。新生在一周的入学教育后,能有这么高的认识,能说出他们的肺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吗?如果再反馈给广大新生和全校师范生,不正是教育全体师范生的一份教材吗?他们那纯朴的语言表达了他们那颗纯真的童心,也同样会教育我们的老师。同龄人教育同龄人,这是最有力的一种教育力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教育通讯》去发掘潜力。以下是我们节选的几段:

师范生活的序幕拉开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新的起跑线。老师们纯朴而明智的教诲,使我懂得:要抛开重重顾虑,振作起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愿做一颗螺丝钉,永远拧在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机器上。(学生:齐霞)

从两个报告中我得出一个结论:人活着,应该真正地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多学点知识,以优异成绩结束师范生活。(学生:刘爱世)

经过两天的入学教育,使我顿开茅塞,深受感动,真是催人泪下。从思想上我认识到,与其咒骂邪恶,莫如点起明灯,胸怀大志,放眼未来,刻苦学习。(学生:苏文智)

教师的话,多么像一把锋利的剪刀,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这亲切的话语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奋进的道路。(学生:王文秀)

听到的报告,真是感人心扉,动人心弦。他们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他们的演讲,不仅是我,所有的新生都会在脑海里泛起涟漪。这动人心弦的肺腑之言,像汹涌澎湃的急流冲击着我,催我奋进。(学生:张锆)

《思想教育通讯》第一期是1985年12月出刊的。这一年春天报刊发表了邓小平同志3月1日的一个重要讲话《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要特别注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败思想的俘虏。

这篇文章是《思想教育通讯》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们办《思想教育通讯》的指导思想。从新生《入学随感》的许多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好的、纯真的。他们带着一颗纯朴的心从偏远的山村牧区来到这里,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献身于家乡的人民教育事业。当然,并非所有的新生都有这样高的认识,正是因为同龄人之间存在这种思想的差距,就需要我们寻找他们中间的闪光点并把它发扬光大,让同龄人看到这种差距,奋起直追。

这是非常重要的舆论导向。这一年,非常精彩的关于理想教育的报告很多,像曲啸同志的报告、内蒙古地区的王贤才同志的报告。学校里也组织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听报告的学生深受启发和鼓舞。

《思想教育通讯》第一期是仓促印出的。韩楞同志负责选稿和发行,我负责编排和刻印,人手只有两个。尽管我们对许多细节问题并不细心推敲,但坚信许多道理是不证自明的。现在需要的是干,干起来再研究也不晚。

伊盟师范录取的学生大多是优秀学生,如果他们没考伊克昭盟师范而是上重点中学,将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伊克昭盟的初中应届毕业生都为自己能考上伊克昭盟师范而感到自豪。

我们收进了这么多好学生,我们就应该努力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各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未来的教师、我们培养的教师应该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要营造一种理性的气氛,要使师范生理解自己献身教育是历史的使命和必然。究竟怎样营造这种理性的气氛呢?教育家阿·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准则应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动。

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这类表率作用是常有的事,然而都在我们身边悄然流逝。一方面,这大多是由于教师推崇默默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正如俗话所说:“好事难出门,坏事家喻户晓。”我们办学校尤其是办师范学校,就应该坚决反对这种世俗势力,对于典型的师表作用应该广为宣传。

《思想教育通讯》第二期(1986年1月)选登了赵昀教师《班主任工作汇报》中的一个片断,并加了一个简短的“编者按语”。简短而朴实地表达了一个年轻班主任诚挚的爱心。以下附《班主任工作汇报》一文。

编者:最近我们看了赵昀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汇报》,很受感动。从中我们看到,一个班主任是怎样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的。这份《汇报》可以看成我校教师面貌的一面镜子。现将部分内容摘录于后:

新生开学的一天,妻子要去西安集体旅游。她连火车也没见过,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我考虑到我是第一次当班主任,缺乏经验,需要花较多时间,如果开始整顿不好新班,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她一走,我还要带一个不足三岁的孩子,定会影响工作。所以我和她商量,让她放弃这次旅游的机会。当她向领导说不去旅游时,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的甚至说我这个当丈夫的太小气,舍不得花钱,以此找个借口而已。我爱人很支持我的工作,她决定不去旅游了。

现在,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回顾这半年,我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说明问题的实质,我们随后附了《阿·瓦·苏霍姆斯基论教师工作》这篇短文。在师范学校要特别重视培养、保护和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这是我们这所师范学校应有的最根本的精神框架。

《思想教育通讯》以很大的篇幅来报道班主任工作。《思想教育通讯》第三期(1986年2月)、第六期(1986年10月)、第七期(1986年12月)、第八期(1987年3月)等等,几乎都用来报道班主任工作动态和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

可以说,班主任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总工程师,是全班学生生活、工作、学习、思想上的总指导。在师范班主任还应该成为中师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总指导和总顾问,对培养合格的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比一般的任课教师起着更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师范学校的脊梁。

在实践上,我们已经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是,至少在我们伊克昭盟师范还缺乏理论总结,只有在理论上不断总结探讨,才能起到提高我校班主任工作水平的作用。

在师范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热爱和专注于班主任工作,这要成为检验师范学校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准。在师范学校不允许有这样的教师:只爱讲课,不爱当班主任;只爱自己的专业,不爱研究教育。这样的教师在师范学校往往是不称职的,只能算半个教师,是不理想的教师。

只有当一个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时,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富于教育性,对学生更有魅力,并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一种艺术的、精神的享受。

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是以年龄来衡量的,而是以他对教育和教学是否勤于实践,是否致力于潜心研究来决定的。教师的这种实践与研究的热忱与他对学生和事业的热爱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只爱上课,往往会使自己置身于教育之外,那就很难把课上得出色。班主任工作能全面地培养一个教师的教育素养。然而,几乎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任课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的。最好是既当班主任又教课,这种同步训练能培养出更多的教育行家。

当小学教师究竟有没有出息?有没有前途?这是师范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一个师范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攻克这个难题。对于一所农村师范来说,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像笼罩在学校上空的一片乌云,使人忧心忡忡。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旧中国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才解决了10亿人的温饱问题,我们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均自然资源均居世界下游。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不发达的国家。

发展教育要靠资金,但是,我们的资金紧缺,必须首先保证经济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人才需求量很大,这就出现没有钱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国家振兴,教育要先行。这个矛盾在中国要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得以缓解。

基础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能达到。现在小学二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陈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因此,没有理由说当小学教师没有出息。

伊克昭盟的教育需要教师。伊克昭盟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要振兴伊克昭盟,多么需要人才、需要教育、需要教师!

当然,伊克昭盟现在还不富,经济薄弱,生活条件不太好,农村更艰苦。要想富起来,大家都要艰苦奋斗。

伊克昭盟地区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队伍质量还很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抉择。

与传统观念做斗争,走你自己的路。

一个乡干部直言不讳地对一位农村教师说:“别看你每月挣八九十元,还不如我这个挣五六十元的,我要啥有啥。”

当一位大学生放假回乡,他的万元户同学对他说:“你大学毕业每月才挣六七十元,谁念那个大学?”

在伊克昭盟这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不重视教育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教育的传统观念已经不符合今天伊克昭盟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人们已经看到,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全国经济在迅速腾飞,如今的伊克昭盟人民,不少父母在为子女的受教育担忧,他们呼唤着教育,呼唤着教师的良心。

教师本身是一种献身的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据1988年统计,伊克昭盟地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率分别只有55%、11%、20%,幼儿教师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几。这就是伊克昭盟教育的现状。

这是《思想教育通讯》刊登的某一次教师和同学的对话片断。在所有提问中同学最关注、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当小学教师没有出息吗?”

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同学,可以说是师范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我看来,现在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组织一定的人力,编写一份有力的系统材料,供师范教师使用。

“当小学教师没有出息吗?”这个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虽然是比较费时、费事、费解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严重和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决,也许问题还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如果我们是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回答呢?

每年寒暑假后政教处都要收集同学们写的《假期见闻》。利用假期,搞点社会调查,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实践行动,既了解社会、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许多同学积极地投身于这一活动,受益匪浅。然而,这项活动也给政教处带来许多麻烦,几百份材料的审阅和选稿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把典型的调查报告都发表在《思想教育通讯》上。《思想教育通讯》是政教处不可缺少的一块教育园地。

我们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必须讲究成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伊克昭盟的过去和现在究竟如何,虽然身处其境,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底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许多同学返乡后,认真地做了调查,学会了开调查会,学会了分析,最后归纳综合,写成《调查报告》。对于十七八岁的中师生来说,这是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补充。有的《调查报告》写得简明扼要,构思严密,文字流畅。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把它们刊登出来,让大家学习。以下附《调查报告》两则。

羊市塔乡学区调查

(88班学生张三晓)

羊市塔学区有公办、民办小学10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7所,没有私人办学。公办小学都是一至五年级的完全小学,民办小学都是一至四年级的不完全小学。教师状况见下表。

羊市塔学区小学教师的状况

羊市塔乡地处准格尔旗西部的穷乡僻壤,是一个经济、文化、交通极其落后的乡。在初等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师资质量低。

全乡47名教师中,只有5名师范生,4名经过国家培训。不合格学历的教师占81%。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教师外流严重,5名师范生中有2人于“文革”中毕业,另外3人是1986年、1987年毕业的。由于教师外流严重,不仅学历合格的教师寥寥,更谈不上有较高水平的教师。

第二,教学设备简陋。

羊市塔学校是这里最大的学校,然而,初中理化实验设备一无所有。教师只能从家里拿来干电池做一次实验;地理课只有两张地图;体育课只有铁饼和铅球,连一只篮球都没有。

教学设备如此简陋,怎能使学生接受?

第三,学校偏远,儿童上学难。

羊市塔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乡,但全乡只有10所小学,1所中学。十里方圆一所小学,像阳弯、山不拉、马家渠等地,周围十余里,在夏天,学生也得走读。羊市塔是石灰钙质丘陵地区,不能骑车,只能步行。即使住校,条件也很差,15平方米的宿舍,冬天住上20人,人均占0.75平方米。

住校生的生活也是极为艰苦的。每周15顿饭,有3顿水伴面汤粟米粥,12顿粟米粥。十来岁的少年怎能忍受得了?哪有精力好好学习?

第四,教师不能一心扑在教育上。

47名教师有28名雇用教师。他们早晨、下午务农,来学校代课正是一天的主要休息时间,常打瞌睡,哪有心思上好课。小学情况更糟,像五拉素学校,有两位教师,一个上课,另一个就在家种地。即使来上课,也是上、下午在地里干活,中午应付一下。

中午时间短,学生也累,哪有精力学习?

羊市塔学区小学的基本情况

第五,对教育的认识水平低。

从历届学生看,学生越走越少。不少学生回家种地去了。农民们认为,一来自己的子弟不是上大学的料;二来中专毕业后工作,每月六七十元,不如当农民赚的钱多。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认几个农家常用字,能识别人民币,能区分男女厕所就行了。

春雨,滋润了乌兰素

(89班学生王文君)

乌兰素队有400来人,70几户人家,以牧为主,人口多而畜牧少、草原少,人们以吃玉米为主。人年均收入150元。谁家有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就算是富户。全队只有一个加工厂,还常出毛病,只好自己手工加工。毛驴、马、骆驼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

文化、教育更谈不上了,一年看不上一场电影。逢年过节,连一个写对联的人都难找,许多牧民只好用一块红纸贴在门窗上,以示节日来临。

世世代代牧民们过着这样落后贫寒的日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场久旱后的春雨,滋润了草原,吹醒了乌兰素。三十几户人家组成了水利队,专种蔬菜,大搞副业、种树、养鸡、养鱼。这样,牧民人均畜牧增多,草场加大。不到3年,人均收入增长到300多元。有20多户盖了砖房、买了新型农具,2/3的人摆脱了吃玉米的生活。今日的乌兰素,全队3/4的人家盖起了砖房,买了风力发电机、电视机。有五十几户买了摩托车,其中十几户还买了两辆摩托车。7家买了东风大汽车,4户买了小四轮,人均年收入达到千元多。他们的家园布置已向城市化发展,栽树种草,美化环境。此外,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每顿饭菜丰富,炒个七碗八碟。出门放牧,背着录音机,骑着铁马,85%成了万元户,有的已是几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

这么大的变化真叫人不可想象。

深切地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是中师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再没有比这更能教育学生的了。对此类活动,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履行公事,那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一切都将徒劳,对于我们的学校,不允许出现徒劳的教育活动。因为这种徒劳的教育活动使师生疲于奔命而一无所获,使大家扫兴,也使学校教育丧失威信。对学校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应当善始善终,而不要虎头蛇尾。

对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并卓有成效者,应该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是课堂的延续、政治课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要造就眼睛向下,了解国情,真正了解中国和本乡本土的一种浓厚气氛。这无疑有助于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忱,促使他们立志献身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对于我们这所农村师范来说,虽然不少人欲摆脱农门,然而多数人还是要回本地的。

我们要立足于教育好这些大多数人,并教给他们创业的本事。在《思想教育通讯》创办的5年中,有4期是专门报道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的。1986年4月,政教处给每一位同学的家长寄了一封信,全校共发出617封,收到家长回信131封。《致家长的一封信》主要是征求家长对办学的意见,具体地了解孩子入学后有哪些进步,孩子有哪些优缺点,对学校的管理、伙食方面有哪些意见,孩子的学习负担和日常开支情况,等等。

在131封回信中,都支持把学校教育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赞扬学校的求实精神和负责态度,并对之表示钦佩和感激。

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思想教育通讯》摘登了部分回信的内容:

二三年级的学生出现早恋,在寝室里常有人在夜幕之时“谈心”,举止不雅。这不仅对他们自己,对低年级学生影响极坏。这些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想到以后的事情。

曾看到有学生把剩下的饭、菜倒掉,还说生活水平不高,有时就去饭馆吃,甚至抽烟、喝酒,实在使人看不惯。我们只希望教师们严加管教、严格要求,不要心慈手软、一味迁就。我们会与校方紧密配合的。

希望教师们教育他们不要和别人攀比,生活要俭朴些。有的学生一学期花七八百、一千多元。在花钱上,烦请教师们过问一下,告诫他们不要乱花。我们一年收入两三千元,他们一个人花掉那么多,农业上还要不要开支,家庭还要不要生活?

谢谢你们通过信件的形式,征求我们家长的意见。这在新形势下,确实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一个创新,对教育和培养好我们的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部分家长来信公布以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

听了所读的各位家长的来信,我感到很内疚。其中有我家的来信,我听着,仿佛是父母在告诫我。我虽然在某些方面稍有进步,但学习成绩是那样差。我一想到自己的成绩,心都碎了。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教师和同学,就连自己也对不起了。我的眼眶湿润了……唉,光掉泪算什么本事,3年师范生活才开始,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成功不了……在最后听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后,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头脑中绘出一幅蓝图:我要努力、拼搏,争取做到家长寄予我的一切。

听了家长的来信,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家中的来信使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从歧途中自拔,有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前我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如今我觉得它的分量有千斤重。每次回家,父母总是说:去了学校,吃得好点,钱没有尽管说,我们想办法。可是,他们连一盒好烟也舍不得抽。父亲虽然有工作,可工资不高,每年的工资就连买粮也够呛;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为了使家庭宽裕点儿,她就到乡下买地种。这样,解决了一家7口人的吃饭问题。每当我看到母亲那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脸庞时,我的心就像让猫爪子抓过一样,她这样受苦还不是为了我们?何况她一个妇道人家能有多大的力气?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确实应该少花钱。收入这样微薄,自己再节约,也得花500元,就差不多占到全家收入的50%。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内疚、苦恼,真不好意思说出来。今天,我终于掏出了我内心存在已久的苦衷,希望不要见笑。

另一位同学在读后感中谈道:

听到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家长来信,说不清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是激动、感慨,还是惭愧?也许是痛惜,只感到眼睛热乎乎的,那抑制不住的泪水竟涌出了眼眶。我感到内疚,因为我们并没有照他们说的那样做,真有愧于我们这些家长的厚望。

我不知道如何不算体贴父母,只知道那样一个大家庭只由一个年过半百的母亲支撑着,心里感到不安,但又没有任何办法。我家每年几乎谈不到有什么收入,自从父亲病后,欠债一年比一年多。没有一个挣钱的,尽是消费者,能不拖欠吗?我上学,父母已无力负担,只能由两个姐姐承担,今年我只花过130元。

伊克昭盟历来是一个偏远、落后、贫穷的地区,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开发这些资源须靠国家大量投资。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已开始大量投资逐步开发伊克昭盟。今天的伊克昭盟正处于一个艰难创业时期,但人们已逐步摆脱贫困,并且看到了伊克昭盟灿烂的前景,伊克昭盟的许多父老乡亲都在不太富裕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鼓励和支持子女上学念书。今天的伊克昭盟人均收入还是低的,子女一旦上师范,经济负担就超负荷了。许多同学上了师范后,家里就要省吃俭用甚至负债。这就是伊克昭盟师范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提倡勤俭节约、以艰苦朴素为荣,反对阔少爷作风。这是符合我校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愿的。我们的教育是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要让学生不忘家底、情系家乡。如果忘掉了这个家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从根本上失败了。

我们的教育不能建立在超脱现实的理想上,生活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平时让学生超前消费,不严禁抽烟、喝酒,而让他们自己的父母勒紧裤腰为子女受这种教育节省每分钱。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严重的家庭经济问题自然会导致许多消极思想和消极行为的产生,例如,忧虑、恐惧、不安、追求享乐、缺乏进取心等等。

这种情况一旦产生,我们就难以教育师范生了。通过《致家长的信》的反馈与再反馈,许多学生声泪俱下,醒悟过来。他们发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他们的家底,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常常离开经济基础和学生的家底,空谈各种大道理,常常无的放矢,因而收效甚微。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