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韦尼克模型的进一步改进

对韦尼克模型的进一步改进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利希特海姆的模型受到弗洛伊德的质疑。因为即使从韦尼克区到布罗卡区的直接联结通路断了,按照这一模型还有可能通过语义野的间接通路把从韦尼克区发出的信息传到布罗卡区。

1885年韦尼克的学生利希特海姆(Ludwig Lichtheim)在韦尼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某种概念中枢或者说某种“语义野”(semantic field),不过这里的“语义野”不像韦尼克模型中的布罗卡区或是韦尼克区在解剖上那样精确,而是泛指一个和语义有关的分布式知识网络。在增加了这一环节之后,利希特海姆就可以解释两种新的不同的失语症。第一种情况是从韦尼克区到语义野的通路(即图6-6中A与C两点之间的通路)受到了损伤,由于韦尼克区本身并没有受到损伤,因此病人还能复诵听到的话,但是因为到不了语义野,所以不能理解听到的话。而第二种情况则是从语义野到布罗卡区的通路(即图6-6中C与M两点之间的通路)受到了损伤,语义野不能激活布罗卡区,因此病人不能流利地说话。他的模型还能解释其他失语症的一些现象。

不过,利希特海姆的模型受到弗洛伊德的质疑。他的批评是,如果利希特海姆的模型是对的话,那么就不该有传导性失语症。因为即使从韦尼克区到布罗卡区的直接联结通路断了,按照这一模型还有可能通过语义野的间接通路把从韦尼克区发出的信息传到布罗卡区。因此病人应该还能重复有意义的单词,然而无法复诵不懂的外语,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人造词,如“FLIG”或“BLUB”之类。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然而,后来必定使弗洛伊德大吃一惊,而使利希特海姆高兴得合不上口的是,居然真的发现了这样的病人,他们只能复诵真实的词,而不能复诵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词,这种症状后来被称为“深层语言困难”(deep dysphasia)。

图6-6 失语症的韦尼克—利希特海姆模型。图中a、A、m、M的意义同图6-5。C指语义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