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清形势把握重点

认清形势把握重点

时间:2023-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1信息平台”被列入北京市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以后,正式启用了VPN专用网络,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稳定、安全运行。
认清形势把握重点_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提出的“四化同步”战略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信息化建设均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与任务,信息化建设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新挑战,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智慧北京,北京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即将驶入“快车道”,必将成为“三农”全面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有力支撑。

一、北京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

20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不断健全,逐步构建起了市和区县两个层面纵向互通、涉农部门横向协作的工作体系。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重点,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向农民生活延伸,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管理与应用并重、建设与服务并行的工作局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网络的全覆盖,全市政务光纤网络“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成了农村数字家园419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点10681个。“221信息平台”被列入北京市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以后,正式启用了VPN专用网络,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稳定、安全运行。

二是信息资源类型丰富、空间覆盖广、时间跨度长。“221信息平台”已经整合了2003年以来的市级15个单位和13个郊区县的涉农信息,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科技科普、农村金融、农村经济、乡村旅游和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仅农村经济基础数据库就收集了300多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信息、18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100多万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信息,以及京郊农村经济6个层级、三次产业共1358个指标的经营收支和资产负债信息,数据量达到30亿条、60GB。

三是信息系统/平台数量多、价值高。初步统计,全市涉农网站近2000个,农业农村信息系统/平台近70个,其中按行政级别划分,市级39个,占58.21%;区县级19个,占28.36%;涉农企业、园区、合作社9个,占13.43%。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产信息化25个,占37.31%;农村管理信息化22个,占32.84%;惠民(含农民和居民)服务信息化16个,占23.89%;农产品流通4个,占5.6%。根据系统服务范围和运行环境区分,有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的决策支持类系统、业务支撑类系统和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公共服务类系统三个类别。这些网站和系统中,既有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的,也有为生产者提供生产和市场服务的,还有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旅游等资讯服务的,实用价值较高,促进了“三农”工作的开展。以市农经办开发建设并全面应用的农村经济“三资”监管平台为例,其具有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监督、网上审批等功能可实现对郊区407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192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人、财、物和社会事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已建成的三级数据处理中心可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数据传输和共享。其他涉农部门的核心业务也都广泛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除了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精准农业3S技术、设施农业智能控制技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远程视频咨询诊断技术外,2011年,北京市、区两级在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决策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构建了农产品新的市场渠道。

2011年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建设的“北京221物联网监控平台”投入使用,该项目为郊区8个区县11个生产基地的55个大棚安装了物联网设备,各级管理部门可登录平台通过实时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及视频图像了解各试点单位的种植情况。生产单位的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查看棚内实时环境数据、历史数据以及作物生长、成熟度的分析预测,及时掌握棚内作物生长环境,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物病虫害情况发生概率以及防治措施,对作物的物病虫害防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获得2012年首届中国移动杯“智慧北京”大赛优秀应用示范工程。

北京任我在线公司开发的北京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系统由“互联网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互联网直销支撑系统”两部分组成。“互联网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现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的全过程管理。“互联网直销支撑系统”为生产者提供从商品陈列销售、物流配送、货款结算的一站式第三方服务,使生产者把产品直销给消费者,构建了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服务技术,与延庆绿菜园农民合作社(生产者)和市农研中心职工消费合作社(消费者)等合作,探索在北京开展安全农产品社区直供智能配送服务,创新了农产品供应模式。

二、当前北京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2年3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京政发〔2012〕7号)。该《纲要》指出 “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十年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其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面对智慧北京的建设要求,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从基础设施、应用水平到农民享有的信息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基础设施硬件投入、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还是机构队伍建设,存在着明显的部门差异和区域不均衡,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制约未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还有以下方面:

第一,尚未形成以需求驱动和整合驱动的战略,缺乏统一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既有行业性,也有地域性,需要统筹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支撑农业系统业务协同和信息采集、交换的统一平台,并形成共享机制。尽管“221信息平台”在促进“三农”信息化建设上起到了整合和引领作用,但其功能是以提供、展示丰富的信息为主,涉农信息资源统筹开发、部门间的协作程度和共享利用水平还不很高,且各业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集成性和共享性较差,尚未在公共平台实现各部门、企业、农户之间的信息顺畅流通,信息有效整合与分析相对滞后。

第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4321”问题。即四个分散(平台分散、渠道分散、需求分散、资源分散)、三个粗放(用户管理粗放、内容开发粗放、服务方式粗放)、两个滞后(对体制机制的探索滞后,对推进政策的研究滞后)和一个困难(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各方都能认同、接受的投入和收益分配格局至为困难)。

第三,信息资源建设和数据挖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传统统计思想的影响下,静态、滞后的海量数据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需要在决策支持、监测预警、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挖掘建立起模型,以保证信息实现深化应用。

第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畅。基层的互联互通平台有待进一步强化,延伸至农村的“数字家园”,没有B2B、B2C形式的应用和农民终端系统支撑,且信息站点未实现与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系统互联互通,种种“纵强横弱”的信息服务衍生方式,仍是信息“落不了地、入不了户”。而且乡村基层信息员不稳定,没有固定编制,缺乏专业知识,运营保障机制差。

第五,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地理信息系统、无线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并且发展迅猛。相比之下,在农业农村的应用还相对滞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北京农业生产经营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应用上多以试点、示范、实验为主,总体上没有形成成熟的、具有较强自生能力的运营模式。

第六,资金投入总量小且分散。农业农村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政策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一些省市相比仍然存着较大的差距。信息化建设网络系统还不够健全,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手段还相对落后,政府、社会、企业投入相对少且分散,还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当然,因地制宜,发展中既需要政府的投资,也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带来发展活力。

三、进一步发展北京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目前,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加快提升和强化应用的阶段,如何实现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惠民性、权威性的要求,是201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把握和突破的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推进2013年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的部署,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抓住机遇,立足全局,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准确定位,注重协同,夯实基础,深化应用,优化模式,提升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富农、信息助农、信息便农、信息乐农。

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继续坚持基于基础的整合方法、实现基于应用的功能扩展,坚持基于效益的适度建设、实现基于需求的有效满足,坚持基于持续的技术规范、实现基于实用的信息服务,坚持基于互利的共享机制、实现基于差异的区域(部门)特色。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作用,为建设首都“智慧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

第一,促进信息化与“三农”工作的深度融合。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为创新引擎,将“221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北京市“三农”信息化建设的总平台,成为充分体现北京都市型农业特点,内外网结合、互联互通,开放友好、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北京农业的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生产、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流通,为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工作包括:

1.提高“221信息平台”服务决策管理的功能。深入挖掘“221信息平台”的价值,继续开展“221信息平台”决策支持版的优化升级;制定使用制度和数据更新制度,提高“221信息平台”在市级部门和区县的应用绩效。

2.提升“221信息平台”公共服务能力。以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开展升级改版工作,完成“221信息平台”公共服务版的建设,提供“三农”特色服务。

3.进一步加强“221信息平台”在区县、乡镇的特色应用。结合“智慧北京”建设,鼓励各区县、乡镇结合本地特色,加强“221信息平台”的基层应用;有效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顺义万亩示范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开展“221信息平台”应用。

4.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为重点;做好需求与产业对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开展生产和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第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在农村经济管理领域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规范化。具体工作包括:

5.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的应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农村财务与收益分配管理、党务村务公开、人口劳动力与家庭经营管理等12个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平台的数据采集、在线查询、统计分析、监督管理四大功能;完善农村经管信息化四级网络体系,支持市、区(县)、乡(镇)三级农村经管工作体系2400多名专业人员和4500多名村级农村经管信息人员一网办公、在线使用,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制定管理制度,推动平台在区县、乡镇以及农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促进工作规范化和精细化。

6.继续实施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试点。以建设“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门户网站”为基础,以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和“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从生产、消费、物流、管理四个维度,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试点,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社务管理信息化,提升合作社管理与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7.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网建设与运转。建立面向农村集体和公众的在线服务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发布、供需对接、竞价、咨询、查询检索等功能;建立面向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平台,对拟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审核,对已达成意向的交易项进行公示,对已完成的交易项进行备案;通过对交易项目的统计分析,掌握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动向、发展方向等,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信息库,实现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建立农村重大经济事项招投标发布、管理平台,为农村集体经济所发生的投资项目、建设工程、物资采购等重大事项招投标提供信息服务支撑,实现全市农村重大经济事项招投标信息发布和管理。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与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的业务对接。

8.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第三,积极开展民生信息化服务。努力推动《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向农村覆盖,完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优化信息服务环境,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具体工作包括:

9.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数字家园”、移动农网等建设成果,推动一站多能、统一管理体制,利用综合触摸屏、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加强村级服务终端功能建设,增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提高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公共信息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完成对远程教育、村务公开、农业技术服务、气象信息发布、金融保险服务、村庄安全监控等主要功能的集成试点,提高基层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惠民性。

10.继续完善北京移动农网应用。以提高效率、沟通城乡为目标,稳步推进移动农网的深入应用。提高信息发送的及时性、准确性与针对性,提升信息质量和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做好设备更新升级工作,开展多种应用。建设基于移动农网的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11.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开展“智慧乡村游”。与市、区县有关部门加强合作,研究制定智慧村建设标准,组织开展智慧乡镇、智慧村试点建设。采用多种形式,整合现有京郊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构建统一、权威的京郊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乡村旅游信息服务。

第四,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四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和“221信息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深度应用,面对日益涌现和变化的新形势、新技术和新需求,需要继续加强巩固和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具体工作包括:

12.加强研究,深化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根据“智慧北京”的建设要求,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标准,挖掘潜在需求,进行顶层设计,研究体制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推进力度,集约化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加强业务与技术交流,巩固并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抓好以基层信息员为基础的农村信息采集队伍和以涉农市级相关单位、区县为主体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3.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工作。依托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协调各级有关部门实施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工程,着手“三农”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建立信息共建共享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工作,组织编制市级部门和区县等涉农信息资源与业务目录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在交换中增量,在共享中增值。提高信息加工与分析,创新信息产品。

14.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等级保护建设的要求,以现有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安全保障措施为基础,从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和管理等各层面进行安全整改和加固,保障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稳定、安全地运行与应用,做到制度完善、管理有效、技术可靠、监管到位。

15.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不同形式、面向不同对象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宣传活动,广泛发布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报刊上有字、广播中有声、屏幕上有影,提高影响力和公众的认知度,力争更多地了解信息化、投资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培育出更优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全市“三农”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4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