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志祥
纳耀庭头戴白帽,身穿黑哔叽呢长袍,脚穿白布袜套千层底布鞋,他喜欢上寺时穿这样的装束。下邦布达(晨礼)寺,到家换了身粗布褂刚出大门,碰到四混子站在那里,他见到纳耀庭走过来,忙上前说:“安色俩目尔来库目!”
纳耀庭回敬:“吾尔来库目色俩目。”接着问:“你有事?”
四混子笑着说:“叔,我想借你家驴使使,想磨点面,不多,半晌午就磨完了。”四混子怕不借给他又补充了一句:“我妈让我来借的。”
四混子在家排行老四,从小父亲病故,他妈带着四个嘎子两个丫头生活。家里娃娃多,负担重,家境十分困难。由于从小没人教育,四混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是村里有名的“癞皮狗”。偷鸡摸狗,赖吃赖喝,借钱不还,借去的东西不爱惜,总坏在他手里,一般人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春上,四混子哥俩因半夜偷了北全村一汉民家的两头黄牛,又拉到集市上卖,被人家抓住狠狠打了一顿,还扣住不给饭吃饿了几天。后来四混子妈过来求情,请纳耀庭出面调解,这才把人放了回来。
纳耀庭为人特别宽厚,听说四混子他妈让来借驴的,觉得孤儿寡母,挺可怜的,也就同意了。他喊过伙计三娃子说:“三娃子,把驴借给四混子家使使。”
“姨爹!不能借,他又不会使驴。”三娃子皱着眉头。
四混子赶忙抢着说道:“我咋不会使?我妈会套磨,磨完了就把驴拉回来,不误事的。”
纳耀庭边走边大声说:“借给他吧,一会你过去看看就是了。”
三娃子没好气地低着头拉驴去了。
三娃子自幼父母双亡,十岁就到纳耀庭家放羊,现在已经长成快二十岁的大小伙子了。他人高马大,憨厚老实,虽然平日少言寡语,但干起活来勤快麻利。纳耀庭十分喜欢三娃子,早就把他当成自家人一样看待。三娃子也把这里当成他唯一的家,尽心尽力地跟着纳耀庭做事情。
中午时候,三娃子到四混子家去看驴。
刚来到邻居家的磨房,就看到四混子手拿铁锨把打驴,嘴里不停地骂道:“我让你偷懒,打死你!”毛驴被打得跳了起来,快步转了两圈又慢慢地停了下来。
四混子又举起铣把准备打,被三娃子喝住:“混蛋,婊子儿,哪有你这样使牲口的。”三娃子气呼呼地上前卸了磨,拉着驴就走,看到驴身上的伤口还流着血,他心痛地用手边抚摸边不停地骂着。
纳耀庭中午回来听三娃子说驴被拉了回来,半天没作声,过了好一会,又叫三娃子说:“去,把伙房里的半袋面送到四混子家。”
三娃子虽不情愿,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应声去了。
纳耀庭的大女儿阿依莎已十七岁,出落得亭亭玉立,到了该出嫁的年龄。近些日子,前来提亲的人不少,可都因阿依莎不愿意,被回绝了。
一天清晨,邻居马姨妈端着一个木盘子,盘子上放着聘礼,都是回民喜好的红白糖、茶叶、芝麻、核桃、圆肉等红包。她进大门直向上堂屋奔来,边走边喊:“大姑奶奶,给你道喜来了,给你道喜来了。”
奶奶在屋里听到喊声,忙下炕出门迎着问:“谁呀!见面就道喜,哪来的喜呀?”见来者是常客,是对过邻居马姨妈,奶奶迎上去笑着说:“噢!是他姨妈,快来!快进屋!”
马姨妈笑着进屋,把盘子放在八仙桌上,脱鞋上炕,坐定后说:“大姑奶奶,今儿个来是想给你的大孙女提亲,说的是纳有福家的大嘎子曼苏尔。娃娃长得一表人才,非常懂事,经念得特别好,在寺里当满拉[2],快穿衣[3]啦,今年二十岁。他爹托我来提亲,说曼苏尔开斋节给你家送油香时见过你家大孙女,一眼就看上了。我也觉得他俩挺般配的,纳有福也是大户人家,两家也挺门当户对的。”
奶奶听马姨妈说完接着说:“这件事好是好,我能说啥呢?等他爹回来再说。”奶奶一边说一边给马姨妈沏上盖碗茶,“大姨妈请喝茶!”她顺便从橱柜里拿出馓子、油香、一盘酱瓜菜,再放上一双筷子,也脱鞋上炕坐定说:“孙丫头今年还小呢,属龙的,才十七岁,再说馆子里还离不开她,先前也有人提亲,孙丫头不愿意,也就放下了。”
“不小了,我们回回的娃娃都成亲早。早完婚,早卸担。儿女亲家,又不是不来往,等以后让女婿过来帮忙也就罢了。”马姨妈听出话来,怕奶奶推辞,急忙劝道。
奶奶闹笑话说:“啥时候把你说的那个娃娃领过来我先眊眊(看看),我眊得上才行,你千万别领个麻子来。”
“那怎么可能呢,都乡里乡亲的,再说阿依莎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婿长相不行,就是你老人家想给我还舍不得呢!”马姨妈一边说笑,一边刮起了盖碗子。她左手端茶盅,右手拿起盅盖子刮茶盅子里的芝麻,吹开漂浮的茶叶,呷一口茶,一边刮,一边说:“大姑奶奶的茶盅子里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真有味道。”
奶奶满脸堆笑地说:“我这个茶是补气血、助消化、提精神的,这茶泡到这会儿才泡出味来,你喜欢喝就多喝几盅子。”奶奶接着说:“这茶都是儿子给买的,茶盅里的茶叶是头等的青茶,味道可好了;(桂)圆肉是养血、安神的;枸杞子滋补肝肾的;大枣是补脾、益气、生津的;桃仁是补肾、强腰、益肺、定喘的;柿子是润肺、化痰、涩肠、止血的;红糖是补血的;还有果干、冰糖、芝麻都是提味的。”奶奶说起盖碗茶来如数家珍,她一方面炫耀她的茶道,一方面夸赞儿子的孝顺。
“大姑奶奶,你真个是万事通,一盅子茶,你就说出这么多道道,谁还能把你哄骗了?”
奶奶起身准备提壶续水,马姨妈挡住说:“大姑奶奶,你坐着别动,我自己来,到你这里我不会作假。”
随后她们两人品尝着盖碗茶,就东家长、西家短地扯起磨来。
临了马姨妈叮咛说:“我走了,过两天我再过来听信。”
晚上,纳耀庭回家,一进屋,婆姨就说:“今儿个马姨妈来了,说给阿依莎提亲,说的是纳有福家的大嘎子曼苏儿。”
纳耀庭沉思了一会,上炕上坐定说:“纳有福家景不错,也算大户人家,他家和我家也算世交,都是老五门。我也听说嘎子在寺上念经,挺出息的,我看行。”
“我也觉得可以,不过还要问问阿依莎,如果她同意,那就给人家回个话。”婆姨一边沏着茶一边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回族的风俗习惯是,儿女大了到了婚配的年龄,父母帮助儿女成家立业叫“卸担儿”,如果不尽早“卸担儿”,那就是父母的责任,经上的话叫“使不得”。
马姨妈说的曼苏尔家,住在纳家户的南头,离纳耀庭家不算太远,也算老五门纳家。两家平日里都互相走动,比较了解,经过马姨妈多次到两家来回走动、说合,总算决定主麻日定亲。
主麻日早晨,纳耀庭全家像过节一样,穿戴齐备,在家请了几位阿訇过乜帖,祷平安油,向真主求平安喜庆。
忽然,院子里有人喊:“道喜的来了!”
纳耀庭全家急忙站在堂屋的台阶上迎客,来人前面是马姨妈,紧跟着是新女婿曼苏尔,后面有两个女人端着大木盘,放着聘礼,还有两个小伙计抬着装满了聘礼的大木匣子,木匣子上系着大红彩球,最后面是一个小伙子拉着一只带彩的黑头绵羯羊,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大院。
马姨妈一边走到院子中一边大声说“色俩目”,对方全体回敬了“色俩目”。
马姨妈笑着说:“他纳大爹,恭喜了!恭喜了!”
纳耀庭下台阶忙迎上去说:“同喜!同喜!快请进屋,请!”客人们鱼贯而入。
进屋后,马姨妈拉着曼苏尔的手说:“快去问过姨爹、姨妈。”
曼苏尔满脸通红,不自在地低着头,轻声问:“姨爹好!姨妈好!”
马姨妈转过身从盘子里拿了一个红布包说:“这是‘麦亥尔’[4]钱,五十块银圆。我们回族给儿女订婚,收‘麦亥尔’彩礼是有讲究的,这个钱是给妈十月怀胎和生养时肚子疼的补偿钱,这个钱是一定要给的,不能省。”马姨妈又拿出一个红布包说:“这另外十块银圆是给阿依莎的喜钱。”
《古兰经》说:“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仪,当作一份赠品,交给她们。如果她们心甘情愿地把一部分聘仪让给你们,那么,你们可以乐意地加以接受和享用。”(4∶4)
接着曼苏尔一个个递过盘子和箱子里封好的礼包,马姨妈笑呵呵地对曼苏尔说:“慢一点,我亲自拿,别弄乱了。”她用双手端着礼品,一一介绍说:“这是绸子四段、缎子四段、哔叽呢四段、各样花布四段。”她又分别拿起用红绿色纸包好的六十个礼包一一放在桌子上介绍说:“这是红糖四包、白糖四包、茶叶四包、枣子四包、核桃仁四包、芝麻四包、桂圆肉四包、葡萄干四包、枸杞子四包、柿饼子四包、果干四包、冰糖四包、槽槽糕四盒、玫瑰糕四盒、各样点心四盒。”紧接着用手指着说:“这里还有两个羊架子(羊后腿),外面还有一只黑头绵羯羊。”
收礼完毕,该请客人们入席。奶奶当然地坐在炕中的上座,马姨妈坐在炕桌右边,纳耀庭落座在左边,曼苏尔不好意思地坐到马姨妈身后的炕沿边。送礼的两个女人也坐到炕边,剩下的几个小伙计坐在地上八仙桌旁。等人坐定,纳耀庭的婆姨给每个客人沏上盖碗茶,放上筷子。
阿依莎不好意思出面,躲在里屋偷看。她催着让妹妹出来端茶倒水。法特麦端上油香、馓子、手抓羊肉、炒菜和清炖羊肉粉汤,招待道喜的人。
马姨妈满面春风地对奶奶和纳耀庭说:“今天婚一订,两家人就是一家人了,选个好日子给娃娃把婚事办了吧。”
纳耀庭也满心欢喜地说:“托靠主,就定在古尔邦节吧,你回去跟曼苏尔他爹商量商量,回个话。”
马姨妈说:“那行,好得很,我看就这么定了,我让亲家好好准备准备,过节时就来迎亲。”
等客人们吃喝完毕,双方起身,互说了“色俩目”。
奶奶从男方送来的聘礼中拿出四个礼包,还有一个羊架子返还给马姨说:“这些作为回礼,请你送给亲家,说‘色瓦布’。”奶奶又拿出一身新做的中式衣裳,送给曼苏尔,作为对新女婿的回赠。
道喜结束,起身送客,走到院子里,曼苏尔这时喜出望外,他不再低着头,而是左顾右盼,四处寻找,看看他的未婚妻阿依莎在不在人群里。马姨妈眼尖看出来了,她高声说:“阿依莎,我们走了,你也不出来送送。”
阿依莎赶紧从人缝中挤出来,红着脸说:“马姨妈,你慢走,有空过来。”
曼苏尔斜着脸,笑迷了眼,大家看着都会心地笑了。
等客人们走后,在奶奶的主持下,纳耀庭的婆姨把送来的各样礼包一样一样打开,分成小礼包,由法特麦和麦力燕用盘子端着分别送给亲戚、邻居、朋友,告知亲朋好友,表示阿依莎已订婚了。
每年农历的六月中旬,是麦子黄熟的时节,天气热得没有一丝凉风,大地像个火炉,灼热烤人。开镰割麦的庄户人在炎炎烈日下,晒脱了几层皮。越是干旱,麦地里的蚊虫越多,割一天麦子下来,汗珠子成串地淌,腿上、胳膊上被蚊子叮满了疙瘩,手上打起了成串的血泡。
湛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在参天白杨树的映衬下,打麦场上大堆小堆金灿灿的麦垛,加上穿着红衣裳、绿衣裳、白褂子干活的人们,组成一幅十分精美的丰收图画。
在打麦场上,纳耀庭头戴白帽,身穿白色短马褂,裤腿挽起,赶着一头大青骡子拉着大石磙子碾场。当地打场时有个习惯,打场人手拿鞭杆一边赶着牲口,一边即兴发挥,喊着打场号子,让干营生的人们听起来精神振奋,干起活来也格外起劲。纳耀庭“啪啪”甩了一下鞭子,喊了一声牲口“嘚儿打去!”清了清嗓子放开喉咙喊道:
哎嗨哟!
六月六麦子黄,
山岭样的麦垛堆上了场,
手拿鞭杆快打碾,
到手的粮食快快收进仓。
“嘚儿打去!”他喊了一声牲口又接着喊:
七月里牛羊壮,
羊群最好的是绵羯羊,
过节宰一只庆丰收,
托靠真主有福享!
纳耀庭唱得高兴,场上的人干活干得利索。等磙子一停下来,大家伙一起用三股叉扬翻着场上磙过的麦子,嬉笑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地回族有个规矩,新媳妇在没有过门之前是不能跟男人(新女婿)直接见面的,双方只能隔着距离偷偷看。
曼苏尔头戴白色小帽,身穿白色褂子,黑坎肩,穿黑裤子、条绒布鞋,一蹦一跳地来到场上。他听说阿依莎家打场,主动跑来帮工,心里暗自琢磨,能不能趁机看看阿依莎。
他见到纳耀庭先道“色俩目”,等回敬后又问:“姨爹!你累着了吧,我来帮你。”他顺手接过鞭子,转脸对三娃子等人问候,随后赶起了大青骡子开始碾场。他同样打响了鞭子,熟练地喊了一声牲口:“嘚儿打去!”随口唱到:
父老乡亲们别见笑,
曼苏尔打场头一遭,
年轻人没走过几座桥,
还望乡亲们多指教。
“嘚儿打去,嘚儿打去!”他继续喊着牲口,又抬头看了一下天色,随口接着唱:
哎嗨哟,
蓝天上飘着一丝丝云,
飘飘忽忽像个人,
要问他像哪一个,
说出来让人难为情。
大伙听了都起哄叫好说:“唱得好,接着唱!接着唱!”
到底是念过学的年轻人,他鼓起勇气接着唱道:
哎嗨哟!
喜鹊飞上了梧桐树,
相亲相爱挡不住,
绿盖头遮住了她的脸,
叫一声尕妹我心里有多喜欢!
“哈哈哈!”场上的年轻人鼓掌叫好。
打场的人正闹得热火朝天,阿依莎真的提着柳条篮子送水来了。她头戴绿色盖头,身穿蓝底白色花布衫、绿裤子、黑条绒拉带布鞋。她听人说场上非常热闹,急急忙忙赶了过来,到场边抬头看见曼苏尔在赶场,红着脸,低着头,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到母亲面前,不好意思地蹲下来倒了碗茶水,端给母亲说:“妈,你喝茶。”
母亲也打趣地说:“咋这么巧,他刚来你就来了,是谁给你报的信?”阿依莎拉着母亲的衣襟说:“妈!你再说我可走了。”
场上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相互取笑着。
这时曼苏尔也不敢唱了,“嘚儿打去!嘚儿打去!”只是一个劲地喊牲口,时不时还向场边偷看几眼。
纳耀庭趁机缓和一下气氛,过去让阿依莎倒了碗茶,喊道:“曼苏尔,歇一会儿,过来喝口水。”
曼苏尔知道,只要他一过去,阿依莎准走掉。他咽了口唾沫说道:“你们歇着吧,我再碾一会儿。”
这时三娃子端了一碗茶过去,站到曼苏尔跟前故意大声喊:“曼苏哥,你口渴了吧?这么甜的茶,你不喝我可喝了。”
曼苏尔接过茶大口喝了半碗,斜着眼看了看场边的阿依莎,呆住了。顺眼看去,在金黄色的麦垛映衬下,阿依莎绿色的盖头,红嘟嘟的小嘴,婀娜多姿的身条,着实美极了。
三娃子笑着喊道:“茶都凉了,看啥呀,看到眼睛里拔不出来了!”
曼苏尔这才醒过神来,将半碗茶泼向三娃子,“凉了给你喝去吧!”
三娃子一扭头跑了,曼苏尔想过去把碗送到场边,刚走了几步,阿依莎已提起柳条篮子,把地上的茶碗放进去,转身急步回去了。曼苏尔看着像云一样飘走的阿依莎,掩饰不住满心的喜欢。他跑回场上,拿起鞭子,狠狠地打了几个响鞭,又拉着大青骡子碾起场来。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快到了回族的第二大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曼苏尔已穿了衣,成了阿訇。他掐指算着,再有几天就过节了,等到那时,也就能见到阿依莎了。
经过几次追节之后,在古尔邦节的前三天,马姨妈征得纳耀庭家的同意,和曼苏尔一起,拉着一只羊,拿着给阿依莎做的新衣裳、抹脸用的化妆品等礼物,到阿依莎家送“催妆礼”。
纳耀庭对大女儿阿依莎特别器重,早就为女儿准备好了嫁妆。他请来了养和堡里最好的木匠,选了两张上等的黄牛皮,打了两只牛皮板箱。那时的牛皮箱只有富人家才会有,算是最好的家具了。箱子用大红油漆油过,配上各种铜饰物,铜箱角、铜拉手、铜锁扣,显得格外贵气。
母亲为女儿一针一线缝制结婚那天穿的绸缎棉袄,缝制缎子花被、褥子等。
阿依莎从此也很少出门,躲在家里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拿着花绷子和绣花针,一针一线绣了两对枕头。枕头上面绣着鸳鸯戏水、金鱼闹莲、荷花水草,还绣上“快乐”“和平”“美满”“幸福”等字样,煞是好看。阿依莎一边绣,一边轻声哼着花儿:
金丝线绣出家乡的山哟,哎哟绣出家乡的山呀,
银丝线绣出家乡的水哟,哎哟绣出家乡的水,
巧手手绣出的红牡丹哟,
引来了蝴蝶一对对。
哎嗨哟!哎哟!引来了蝴蝶一对对。
金丝线绣出贺兰的山哟,哎哟绣出贺兰的山呀,
银丝线绣出黄河的水哟,哎哟绣出黄河的水,
巧手手绣出的水莲花哟,
游来了鸳鸯鸟一对对。
哎嗨哟!哎哟!游来了鸳鸯鸟一对对。
金丝线绣出心中的山哟,哎哟绣出心中的山呀,
银丝线绣出梦中的水哟,哎哟绣出梦中的水,
巧手手绣出的香荷包哟,
你猜猜尕妹妹送给谁?
哎嗨哟,哎哟!你猜猜尕妹妹送给谁?
要送给谁?
古尔邦节到了,这是回回穆民一年最盛大的节日。纳家户清真大寺又沸腾起来,寺里寺外白帽子一片,人山人海。
白色无檐小帽,是回回服饰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无檐,戴起来方便,洗浴方便,礼拜叩头方便,清洗方便。也有人叫它白孝帽,因为它标志着敬畏、敬孝之意,敬畏真主,敬畏圣人,敬孝先辈,敬孝父母。
这一天,穆斯林戴着小白帽,见了面都互说“色俩目”,见到老年人和穷人要散乜帖以表关怀。然后洗“阿卜达子”,脱鞋进清真大殿做两拜古尔邦节的“乃玛孜”。
纳耀庭站在清真寺大殿的拜毡子上,和全体穆斯林们面向西方,双脚分开,双手并腿,肃穆而立。举意道:“我举意,因为主交还尔德五足享叶的两拜‘瓦哲布’[5]乃玛孜,朝向克尔白,跟随伊玛目。”
第一拜,全体穆斯林们抬手,两手抬至耳垂,五指伸开,念“泰克比尔”[6]:安拉乎,艾克拜尔!
穆斯林们抄手念“色那”,对真主的赞词:主啊!吾赞你清净,赞你的吉庆尊名,别无主宰,唯有你的尊大清高。
全体穆斯林抬手念三次“泰克比尔”。
念后抄手,静听伊玛目诵《古兰经》首章“法蒂哈”[7]赞主。
接着念“索尔”[8],念完鞠躬。
叩头,起立。
第二拜,先听伊玛目诵《古兰经》。
穆斯林们抬手念三次“泰克比尔”,垂手再念一次“泰克比尔”。
全体穆斯林鞠躬,叩头,打坐念《古兰经》:贺词、拜功、美言,只归于真主。圣人啊!愿安拉赐予你平安,并慈悯你、降福于你,也赐予我们以及安拉所有清廉的仆人平安。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也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真主的使者。
接着念赞圣词:“主啊!求你祝福穆圣及其家属,并降福于他们,正如你降福易卜拉欣圣人及其家属,并降福于他们的那样,你是值得赞颂的,是伟大的。”再接着念:“主阿,你恕饶我,我的双亲,我的老师……”
最后全体穆斯林出“色俩目”,念:“安色俩目尔来库目。”将脸部扭向一边,先向右后向左,会礼结束。
礼拜完毕,穆斯林各自到自家亡人的坟上念经,最后他们各自回家宰牲,过宰牲节。宰牲节又叫忠孝节,是为纪念易卜拉欣圣人,感恩真主,而宰羊、牛等。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是,人无常后进天堂时,要过一座“绥拉提桥”[9]。桥特别长,细如发丝,快如刀刃,过桥时要经天仙考问有关伊玛尼、做五功、孝敬父母的问题。干好的人,对答如流,骑着黑头绵羊顺利通过;干歹的人,通过时坠入火海,永久的多灾海[10]。
纳耀庭在草园子里,将举意给母亲的黑头绵羯羊(意在母亲过世后母亲的亡灵骑着这头羊过“绥拉提桥”进天堂)拉出来,念了“索勒”,请阿訇宰了过乜帖。然后将羊肉分成若干份子搭在油香上,一起散给穷人、亲戚、邻居、朋友。亲戚朋友们同样也把自己家宰牲的肉搭在油香上,送给纳耀庭家。
在这一天里,纳家户各家各户,家里人端着放有油香份子的木盘子,你家送我家,我家送你家,家家相互送礼,互道“色瓦布”。真挚而又礼仪,简朴而又隆重,热热闹闹,用回回自己的传统方式,联络着穆民之间的感情,传达着节日里美好的祝愿,共同庆贺宰牲节。
古尔邦节这一天,纳耀庭家借着节日喜庆,准备给大女儿阿依莎办喜事。
在阿依莎的屋子里,平日里相好的一伙中年妇女们围坐在炕上,给阿依莎铰脸(去汗毛,也叫开脸),表示她已从一个少女步入成年。姐妹们给她梳辫子,盘头插花,涂胭脂抹粉,穿上大红缎子面的绣花棉衣,绿色缎子面绣花棉裤(表示厚厚实实),粉红色绣花鞋。
穿戴完毕,阿依莎看到母亲和奶奶坐在炕边,不由得流出眼泪。她扑到奶奶怀里喊着奶奶,奶奶深情地摸着孙女的头说:“傻丫头,迟早是要嫁人的,想奶奶时多回来看看,奶奶也舍不得让你走。”
母亲拉着阿依莎的手流着泪说:“别哭,今天是个好日子,虽说嫁出去了,好在都在户里,两家都离得不太远,没事了经常过来就是了,不要想家,到了别人家做事要细心些,我们是大户人家,别让人笑话。”
阿依莎答应着说:“妈!知道了,你要多保重。”
纳耀庭看见女儿出落得一朵花似的,非常高兴。他语重心长地对阿依莎说:“爹真舍不得你,但又不能不让你走。过去后要孝顺老人,体贴女婿,要听话、贤惠,有时间常回家来看看。”
阿依莎流着泪哭诉着说:“爹!女儿不孝,以前做的不到的,你多原谅女儿。”
“快别这么说,好好去吧。”纳耀庭强装笑脸,其实心里真不好受,他没有儿子,女儿一个个都要嫁出去,他内心别提多伤心了。
法特麦和麦力燕拉住姐姐的手,哭成泪人儿,她们也舍不得让姐姐走。
院子里来送亲的亲朋好友和客人们都穿戴齐备,等男方亲家上门接亲。
曼苏尔家大门口,一对大红灯笼高高挂在门楼下,用红绸子扎成的彩球挂在门楼两边,彩带在风中飘扬,照壁上的大红喜字特别显眼。用来迎亲的雕花轿车子里铺上了红毯子,挂上了红彩绸、红布帘子,就连拉车马的马鬃、马头上,赶马车的鞭杆上,也都系上了红绸子,格外喜庆。
在曼苏尔家的后院里,宰牛、宰羊忙得不可开交。厨房里热火朝天,炉火熊熊燃烧,鸡、鸭、鱼肉满桌,大厨们用炒勺有节奏地打着炒锅,炒菜、炖肉,他们精心烹调着美味可口、俗称“十大碗”的宴席。
在厨房的另一边,几个手艺熟娴的妇女围着长围裙,精心炸着面食。她们把起好的面中加适量的碱,调以红糖、蜂蜜、花椒水,反复揉面,再在和好的面上刷上油,放在大瓦盆里饧一会。炸面食的关键是掌握火候,在油温不太热时,妇女们用她们特有的纤细双手不停地将面搓成棒状细面条,用两只手把细面条圈成一把,共有七八圈,再用两根长筷子撑开,放在油锅里摆炸,再对折一下形成馓子,慢慢翻动。经她们手摆炸出来的馓子又酥又脆。她们炸的油香、羊盘肠松软可口,油果子、小吃都特别好吃,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听一老者讲,回回吃油香的习俗是从阿拉伯流传过来的。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家家都争着宴请。为了一视同仁,穆罕默德说:“我的骆驼停到谁家,就在谁家吃。”结果骆驼停靠的这家非常贫穷,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款待客人。老人家就端出自己炸的一盘油香给圣人吃,穆罕默德吃后连连称赞,说非常好吃。从此,吃油香在阿拉伯广为流传。油香传入中国后,由于有穆罕默德吃油香这种特殊的含义,所以在中国,特别是西北回族,每逢节日,回族都用炸油香款待亲友,欢度节日。
马姨妈是两家的贵客,她今天也穿上了大襟缎面花衣裳,头上插满了绢花,显得格外精神,两个年轻漂亮的伴娘浓妆淡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一块儿坐进了轿车子里。曼苏尔穿一身士林蓝布的新衣裳,身披大红彩球绸子,骑一头红鬃马跟在轿车子后面。迎亲的男人、女人有二十多人也跟随其后,浩浩荡荡一队人马向纳耀庭家走来。
到纳耀庭家门口,新女婿曼苏尔下马围轿车子转一圈,上前给送亲的人说“色俩目”。进院子到上堂屋给二老说“色俩目”,改口喊:“爹,妈,你们好!”纳耀庭忙从衣裳口袋里掏出红包,给女婿“改口钱”。
马姨妈一干人也进屋说“色俩目”。纳耀庭和婆姨起身谢过,然后让来的客人坐到堂屋里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八仙桌前入席。家人忙端茶倒水,上馓子、油香,各种凉菜、热菜。纳耀庭和婆姨都劝客人口到(吃)。马姨妈吃了一会儿席,起身过来和纳耀庭婆姨说话。
曼苏尔拿过三块做衣裳的布料过来说:“爹,妈,这一块面料子是给奶奶的,这两块面料子是给你们做件衣裳的。”二老谢过。他又将一条毛巾、一块胰子、一个红包送给做菜的厨师,以表示感谢。
席毕,在堂屋里,由纳耀庭领着一班人马站成一排,马姨妈也领着一班人马在对面站成一排,由跟随的阿訇念“索尔”,接“杜哇”,举行“拿手”[11]礼,互说“色俩目”,表示婚姻成立。
开始迎亲,迎亲的人先在大门外等候。由法特麦、麦力燕扶着姐姐阿依莎出门,还有姑妈、姨妈、舅舅、侄儿、侄女等亲友二三十人跟在轿车子后面送亲。家人把娘家陪的牛皮箱、缎被褥、花枕头等嫁妆搬上一辆马拉的板子车。
曼苏尔掀开轿车子门帘,将阿依莎抱上骄车子后,法特麦和麦力燕还有两个伴娘也一块儿挤上了轿车子。马姨妈坐在车辕上,曼苏尔拜谢过奶奶、岳父、岳母,谢过送亲的人群,骑上马,围着轿车子转了一圈,在热烈的气氛中,迎亲的和送亲的五六十号人开始起程。
迎亲的车马,热热闹闹穿过大街小巷,在纳家户绕了一大圈,又转到清真寺大门口,最后来到曼苏尔家。一路上,赶路的人停住脚步,干活的人放下手中的活,大人、娃娃都挤在路旁观看迎亲车队。
曼苏尔家迎亲的人群早早在门口等候,虽然没有像汉民结婚那样锣鼓喧天、鸣放鞭炮,但也十分热闹、隆重。迎亲的人看到轿子车一到,马上排成两行夹道欢迎,众人一齐上前说“色俩目”。曼苏尔下马掀起轿车上的帘子,将阿依莎双手搂抱在怀里,走在红地毯上,五彩缤纷的彩纸,撒在了他们的头上、身上,又飞飞扬扬地飘向空中。
曼苏尔将新娘抱到新房,进门时却看见阿依莎的表弟站在那里。他在新房门上挂了一块白色绣花门帘,站在门口挡住去路。曼苏尔赶紧腾出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塞给小舅子,才算把阿依莎抱到新房。随后一群娃娃急急忙忙挤进新房,纷纷争抢压在被褥下面的核桃、红枣。
各方宾客都来得差不多了,宴席开始,由家人安排在事先准备好的屋里入席。
婚礼在上堂屋正式开始。先过乜帖,阿訇诵经,讲“瓦尔兹”,他讲道:“成全一桩婚姻,如同建造一座清真寺的宣礼塔,功德无量,必然会获得真主的‘色瓦布’(回赐)。”又说:“我们都是回回穆民,结婚双方都必须是穆斯林。伊斯兰教把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志向视为建立美满家庭的首要条件。”又说:“根据伊斯兰教法,婚姻的缔结,要经过三个程序:一是男女双方相互见面,相互满意;二是必须有两个以上证人作证;三是男方必须给女方一定的聘礼。聘礼不在多少,穆圣说:‘一枚铁戒指或一把干枣都不算少’。”
阿訇还说:“伊斯兰教要求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幸福。一夫一妻不能算作家,没有娃娃的家像一株不结果实的树,必须等到娃娃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当爹,女人开始当妈,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位置,婚姻才是完美的。”
乜帖过完后到上堂屋开始念“尼卡哈”[12]。阿訇坐上席,左右坐证婚人、父亲、母亲,曼苏尔和阿依莎跪在对面地当中的红地毯上,倾听阿訇的教导。
阿訇念“索尔”,诵《古兰经》,经中说:众人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他从一个人创造你们,他把那个人的配偶造成与他同类的,并且从他们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真主的一种迹象是:他以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使你们依恋他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这就告诉人们,婚姻是真主特赐予人类的一种恩典,人们理当结婚,以便享受恩典。
阿訇讲“瓦尔兹”:“结婚是一个人从幼年迈入成人的阶段,从此应严守教律,端正品行,求学上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间要相敬如宾,亲友间要注意礼节。
“夫妻和睦的首要条件是男女双方必须孝敬父母亲,男的要孝敬女方父母,女的要孝敬男方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能孝顺,那么这个人就缺乏做人的良知,夫妻之间不会有真正的情感,不会相敬如宾的。
“古人说:‘羊羔跪乳,乌鸦还哺。’羊羔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吃奶时是跪着吃;乌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长大后,老乌鸦飞不动了,它们叼食还哺父母。禽兽尚且如此,那我们人更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个笑话,一对夫妇对老母亲不孝顺,有一次家里吃肉,媳妇却给婆婆端了一碗豆腐,儿子问:‘妈!你为啥吃肉光给奶奶吃豆腐?’媳妇对儿子说:‘奶奶老了吃不动肉,豆腐软只能吃豆腐。’儿子说:‘那等你老了我天天给你做豆腐吃。’媳妇听了儿子的话,羞愧难当,红着脸把自己的一碗肉端给了婆婆。
“这些故事都是教育人、点化人的,不但教育你们这一代,而且影响着下一代。我们回回穆民认为,孝敬父母亲是回回的本色。”
“瓦尔兹”讲完后,主持阿訇问曼苏尔:
“今年多大了?”
“我二十岁。”
“你跟阿依莎结婚你愿意吗?”
“我愿意!”
“你能白头偕老吗?”
“我能!”
接着又问阿依莎:“你叫阿依莎吗?”
阿依莎小声回答:“我叫阿依莎。”
“今年多大了?”
“今年十七岁。”
“你跟曼苏尔结婚你愿意吗?”
“我愿意。”
“你能白头偕老吗?”
“我能!”
阿訇高兴地说:“万能的主啊!感谢你的恩典,请你成全、保佑两人的婚姻完满幸福,白头偕老!”
问完后,全体出“色俩目”。曼苏尔和阿依莎起身互说“色俩目”。
这时曼苏尔从口袋中掏出一对翡翠镯子戴在阿依莎的手腕上,阿依莎脸上泛着红晕。
曼苏尔拉着阿依莎的手来到正在吃席的客人中间,向客人道谢说“色俩目”,劝客人喝茶,吃油香、馓子。端盘子的女人们上菜,大声报着菜名,什么爆炒羊羔肉、四喜丸子、手抓羊肉、烩小吃、土豆烧牛肉、糖醋鲤鱼、清炖鸡块、拔丝山芋、茄子夹板、八宝饭等,请来宾们口到。
回族是禁烟禁酒的,丰盛的宴席和热情的招待,没有烟、没有酒一样红火热闹。
吃席间,突然大门口热闹起来,原来乡亲们耍起了公公、婆婆,新婚三天没大没小。他们把一头老叫驴拉过来,把公公的脸上抹上锅黑,耳朵上挂上红辣椒,身上捆上笤帚疙瘩,倒骑在叫驴上。把婆婆脸上抹上洋红,头上插上花,耳朵上挂上绿辣椒,拉起驴缰绳在院子转圈。小伙子们使坏,故意用木棍捅驴屁股,驴被捅疼了,撂起蹶子,老公公摔下驴,大叫驴长叫几声自个儿跑了。大家看了乐坏了,前俯后仰,有的人眼泪都笑出来了。
晚上,开始耍新娘子,这时是年轻人的天下,新房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有人拿来用线绳拴的果子让两人对啃,等快吃的时候把果子突然提开,让两人嘴对嘴亲到一块儿。阿依莎不愿做就让曼苏尔劝,劝不通就让他喝凉水,一大碗凉水一口气喝下去。曼苏尔劝了几次都失败了,只好又喝了几碗凉水。
有个小伙子拿来一个鸡蛋,让曼苏尔从阿依莎的上衣领口放进去,从衣襟下掏出来。曼苏尔不愿意就又被灌了一碗凉水,最后凉水喝太多,无奈之下还是依了大伙。
大家耍性正浓,不知谁在火炉里放了几枚辣椒,一时屋里屋外的人呛得不停咳嗽,只有向外跑。曼苏尔拉着阿依莎乘机也跑出来,躲进厨房里,人们才慢慢散去。
新婚之夜,等人散尽,在烧好的热炕上,曼苏尔搂着阿依莎说悄悄话。当他们吹灭了油灯,钻入被窝的时候,窗户外边几个愣头小伙子不去睡觉,爬在窗根下听窗根,等着看笑话。他们中间的一个,听到了屋里有动静,忙把耳朵贴在窗户纸上听。他不知又听到了些什么,一下笑出声来,坐在地上捧腹大笑,都快笑断了气。其他几个小伙子啥也不知道也跟着他大笑。闹得屋里小两口半天不敢作声。他们捣了一会乱,才“解气”地跑回家去了。
今天是满月,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明媚的月光洒在窗棂上,映在花缎被上,送来了对一对新人温馨的祝福。
鸡叫头遍,阿依莎早早起床,准备沐浴。
伊斯兰教规规定,夫妻同房,流血,身体不洁净,不应进饮食或出外活动,必须沐浴。沐浴可以节制人们的性行为,做到内清外洁,一尘不染,身体洁净,心情愉悦。
阿依莎烧开一壶开水又加冷水,兑了一吊罐温水,吊挂在门背后的木制钩子上,然后脱掉内衣开始沐浴。阿依莎沐浴时哗哗的流水声把还在睡梦里的曼苏尔吵醒了。曼苏尔揉了揉眼睛,忽然看见阿依莎苗条的身躯一丝不挂。他惊奇万分,情不自禁地起身细细观看。在夜里他只能用手和身体感觉着女人柔软的肌肤,现在,在晨光里,亲眼看着自己女人洁白嫩滑的肌肤,是那样美丽动人。她那高高的乳头丰满性感,圆圆的屁股蛋,细细的腰板、身段,看也看不够。性的冲动,已经使他灵魂出窍,一股热流涌上心来。他长到了二十岁,这是破天荒地第一次这样看女人。他起身下炕,忘记了自己身上一丝不挂,站在地当中傻看。
穆斯林教规规定,无论男女,长大成人,都必须洁身,拔干净自己的腋窝汗毛和下身的阴毛,认为这些地方是藏污纳垢之处,是“易卜劣廝”[13]的窝藏之地。曼苏尔身为阿訇,早已洁身。
阿依莎这时也睁开了眼睛,看见了曼苏尔。她看见了自己的男人丰满的肌肉,结实的臂膀,宽厚的胸膛,心里美滋滋的。再往下看,她突然看到了曼苏尔的下身,臊得她急忙把脸向墙角一扭,黑色缎子似的头发甩出很多水珠,水珠打落到曼苏尔光着身的肉体上,冷水一激,曼苏尔这时才如梦初醒,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曼苏尔已不能自制,他向前一步跨过去,双手紧紧地抱住阿依莎,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通向了两个人的全身。阿依莎顺从地依偎着,两个人身贴着身,肉挨着肉,激情的火焰在两个人中间燃烧。吊罐里的水不断地流淌在他俩的肉体上。曼苏尔吻着阿依莎的嘴唇,吻着她的胸脯,吻着她身上的每一块肌肤,像饿狼扑食一般,喘着粗气,感觉着从未有过的快感。
水流完了,阿依莎忽然感觉到大腿上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往下流。她猛地将曼苏尔用力推开。冷不防,曼苏尔向后倒退了几步,差一点摔倒在地上。阿依莎生气地说:“你真坏!你坏了我的‘阿卜达子’,害得我还要重新洗一次。”
曼苏尔这时无地自容,傻笑着。他看了一下自己的下身,不好意思地赶忙披上衣裳,给阿依莎重新装水挂吊罐,让阿依莎又从头沐浴了一遍。阿依莎洗完后穿好衣裳,坐在梳妆台前,她面对着镜子不敢正视自己的眼睛,她心里忐忑不安,一个少女第一次经历如此的场面真让她太难为情,她的脸泛着红晕,一下红到了耳根。她梳理着长发,双手不停地编着辫子,掩饰内心的恐惧和羞愧。
曼苏尔这时惊魂未定,他坐在炕沿边上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眼看东方大亮,他才起身也挂了一吊罐水,洗小净、大净。
曼苏尔和阿依莎开始新生活的第一天,他们身上要带“阿卜达子”,用最洁净的身体,用最真诚的信念,去见他们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早上,曼苏尔晨礼回来后和阿依莎一起,先到上堂屋见父亲、母亲,互相说了“色俩目”。
父母看到一对新人相亲相爱,心里甜滋滋的,忙让他们俩上炕,一块儿喝茶吃早饭。婆婆拉着儿媳妇的手,脸上笑开了花,她问:“昨夜里睡好了吧?”
曼苏尔急忙回答:“妈,别问了,好着呢。”
“你们洗‘阿卜达子’没有?”
“洗了,我们早早起来就洗了,妈,这你还不放心?”
“好,好,我们回回穆民就讲究这些。”母亲满意地看着儿媳妇。
阿依莎被公婆看得不好意思,忙起身提壶倒水。坐了一会儿,曼苏尔和阿依莎起身告辞父母,一块儿提着礼品,坐上轿车子到阿依莎家回门。
轿车子停在纳耀庭家门口,曼苏尔和阿依莎下车看到法特麦和麦力燕已经在大门口等待。姐妹们好像多日不见,高兴地抱到了一块。她们一起有说有笑来到上堂屋。两人齐声问候奶奶,奶奶看到孙女、孙女婿,高兴得不得了,她一手拉着一个问这问那。奶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她开着玩笑说:“你们俩昨夜没打架吧?哈哈。”阿依莎噘着嘴说:“奶奶,看你说的。”奶奶把两个人都问得不好意思,只知道低着头傻笑了。见到岳父、岳母,曼苏尔特别亲切地喊:“爹、妈,安色俩目尔来库目。”纳耀庭和婆姨回敬道:“吾尔来库目色俩目。”然后把小两口一块让到炕上坐下。
在上堂屋,按照家里平日的习惯,法特麦放好炕八仙桌,沏上盖碗茶,放上油香、馓子,端上用木炭烧的火锅,火锅里放上最好吃的羊肉、酸莱、粉条。奶奶坐在八仙桌的上席,纳耀庭、曼苏尔坐在桌子的左边,婆姨和女儿坐在桌子的右边,法特麦和麦力燕坐在炕沿边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坐到一块吃团圆饭,拉家常话。
在东厢房和西厢房,还各摆了两桌宴席,答谢、招待娘家人的主要亲戚、朋友和帮忙的人。
曼苏尔、阿依莎陪父母亲坐了一会,就一块起身到东、西厢房招待客人。
◎作者简介:纳志祥,回族,宁夏永宁县纳家户人。1944年7月生,2012年4月去世,本科学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协会退休干部,园林建筑工程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作,在造园艺术领域曾获得“仿真假山”“艺术围墙”等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长篇小说《纳家户旧事》《回回娃》。
【注释】
[1]选自纳志祥:《纳家户旧事》(节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满拉,波斯语音译词,指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的学员。
[3]“穿衣挂幛”的缩略语。即满拉毕业典礼仪式。清真寺等满拉学完规定教材,并具备独立宣教和主持教务的能力,品学兼优者,经考核达到了胜任阿訇的工作,即可毕业。毕业时,毕业学员穿上本坊教民赠送的绿袍和缠头巾,邻近寺坊也送挂幛庆贺,故又称此仪式为“挂幛”。
[4]阿拉伯语音译词,又译作“麦哈热”,意为聘礼、嫁妆、彩礼,即新郎按婚前的约定赠予新娘的礼品。
[5]阿拉伯语音译词,意为“当然的”“必然的”。
[6]阿拉伯语音译词,指念颂赞主词“安拉乎,艾克拜尔”,意为“安拉至大”“大哉真主”。
[7]阿拉伯语音译词,又译作“法谛海”,意为“开端章”,即《古兰经》首章。在穆斯林宗教礼仪和社会生活中,这是必读的、首要的一章,也是诵读最广、最频繁的一章。
[8]阿拉伯语音译词,又译作“苏赖”“索尔”,意为“章”,指《古兰经》的章。
[9]阿拉伯语音译词,又译作“绥拉特”,原意为“道路”,后被指“天桥”。
[10]波斯语音译词,又译作“朵孜哈”“垛子海”,意为“火狱”。
[11]回族穆斯林礼仪民俗,也叫“拿索俩哇提”,回族穆斯林在见到宗教界有威望和有知识、有教门的长者时,伸出右手,将自己的手与对方的手握在一起,握手时两人的大拇指相对,以示沾吉。
[12]回族婚俗。阿拉伯语音译词,原意为“结婚”“婚姻”。伊斯兰教指采用宗教仪式举办婚姻,其过程叫“念尼卡哈”。
[13]阿拉伯语音译词,意为“魔鬼”“恶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