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乾隆帝有关盘山诗作分类
作为多产诗人的乾隆帝,钟情盘山留下1702首诗作,独树一帜,有进行分析研究之必要。本节先将这些诗作按类别做个简单介绍,以求觅得这位帝王留在盘山胜地诗踪之内蕴所在。
从总体上看,乾隆帝有关盘山的诗作,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曰咏盘山行宫诸胜之作;二曰咏寺院庙宇之作;三曰咏政事世情及日常景物之作;四曰咏书画文玩之作。乾隆帝洋洋大观的有关盘山诗作,以如上分类之法列之,只是为了叙述方便,以及进行研讨时做为参考。实际上讲,这样多而又内容丰富的诗作,是很难按类别区分得仔细准确的。
乾隆帝有关盘山的诗作1702首,分类述之,大致的面貌如下:
咏盘山行宫诸胜的诗作合计898首。其中:以盘山为题直咏者28首;以行宫(山庄)为题吟咏者62首;游览诸胜(不包括寺院)之诗作808首。
咏寺院庙宇的诗作合计273首。其中:吟咏最多处是:吟云罩寺41首,吟万松寺50首,吟少林寺24首,吟东竺庵27首。
咏政事世情日常景物的诗作合计259首。其中吟政事者31首,吟世情者37首,吟日常景物者191首。
咏书画文玩的诗作合计272首。其中吟各类书画作品者243首,吟各种文籍者12首,吟各式文玩者17首。
从上面情况来看,乾隆帝吟咏盘山行宫诸胜之诗作,占了其吟咏有关盘山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即52.1%。如果加上帝游幸寺院庙宇之诗作,则为1171首,占其吟咏有关盘山诗作的近百分之七十,即68.8%。这和乾隆帝幸盘山的主要目的为游憩是相符的。
盘山在明代时即有“京东第一山”之誉,为国内名胜之地,多有历代帝王幸此之记载,如唐太宗、辽太宗、清康熙帝等,皆在此留下巡幸胜境、礼佛参禅之佳话。应特别指出的是,乾隆帝不但钟情于盘山,而且致力于建设,最突出的是在此建造了可与承德避暑山庄媲美的行宫——静寄山庄,令这一风景胜地更加完整系统,绚丽多彩。与此同时,更为珍贵的是帝在盘山留下大量诗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对盘山壮美风光的真情实感;而盘山也正因有了帝之吟咏而身价倍增。
盘山步步有景,几乎景景有诗。乾隆帝巡幸盘山则常是临之有诗,诗布诸胜。下面,即按本文分类之设想,将乾隆帝有关盘山的全部诗作简略做一介绍:
第一类:乾隆帝咏盘山行宫诸胜之诗作
1.以盘山为题之诗作
帝与盘山结缘甚笃,常思念之。而每决定巡幸盘山,多将期盼之情赋之为诗。特别是每当步近盘山时,感慨极多,以诗述之。抵达后,情感喷发,更是诗思如涌。于是,形成了以盘山为专题的这一部分诗作。
举例来讲,乾隆帝即位前,即已有思念盘山的诗作,题为《盘山》。诗中写道:“寄语山灵频定约,他年拟上最高峰。”后乾隆帝幸盘山,一次自京启銮时精神焕发,便以诗言道:“盘山送佳气,御苑发华旃……东门仍跨马,万众意欣然。”某年临近盘山,帝有《望盘山口号》一诗,文曰:“常时望见田盘翠,马上驰情得句频。一自山阳开别墅,较前情更十分亲。”如此心心相印,非一般情感可比。帝每幸盘山,均有新的诗思。如乾隆九年在《登盘山偶咏》中吟道:“仰视俯眺惬幽襟,千仞冈头足畅吟”;而乾隆二十九年帝抵田盘时,却感觉到:“翠柏丹枫皆旧识,千岩万壑待新题”,认为必须再有新的创作了。继后,乾隆三十九年,帝在盘山觉得“迷漫中忽睹崚嶒”,“鸣鞭直进我犹能”,可是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帝虽长呼“八余仍策骑,九望不知劳”,却已在思索着如何“既免已劳图众逸”,从而力争“万树风前发净芳”了。此一时彼一时,一时一念一慨叹,帝王平民莫不如此。
如上所述,帝以直指盘山为专用诗题之诗作计有28首。
2.以行宫为题之诗作
乾隆帝视行宫为一大特爱。据有关资料记载:盘山行宫由帝指令专建于乾隆九年,名“静寄山庄”,历时十年完工。有《日下旧闻考》言,此行宫“居山之午方,前冈如屏,后嶂如扆。自玉石庄迤逦东达于缭垣之南。垣垒以文石,周遭十余里,随山径高下为纡直,涧泉数道流垣内,上下设栅,以时起闭。”行宫启建后,乾隆帝即来此驻跸。山庄全部建成后,有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合为二十二景,在此先不叙述,因本节讲的是乾隆帝以行宫(即山庄)为专题的诗作,没有涉及到具体景观,如乾隆十年的《盘山行宫即事》,乾隆十二年的《静寄山庄》,乾隆十四年的《驻跸静寄山庄侍皇太后游览即景》,乾隆十八年的《初自田盘西谷取道达静寄山庄》,乾隆二十一年的《驻跸静寄山庄迭去岁韵》,乾隆三十四年的《至盘山静寄山庄作》,乾隆五十年的《过大岭至静寄山庄驻跸即事得句》,乾隆五十六年的《驻跸静寄山庄因成二律一韵》等,这些诗作皆是直指行宫(山庄),而非吟咏具体景观的。经统计,帝此类之诗作有62首。
3.吟咏诸胜景之诗作
帝幸盘山,览诸胜景,大略统计达百余处,其吟咏诗作有景观题目可查者81处,除去本节不予叙述之寺院庙宇17处外,尚有64处可以分别介绍之。
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围绕着行宫(山庄)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一一列之。这内八景是: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镜圆常照、众音松吹、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是:天成寺、万松寺、舞剑台、盘谷寺、云罩寺、紫盖峰、千像寺、浮石舫。新六景则包括有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雨花室、泠然阁、小普陀。内外八景加上新六景,特别是在这些景观中还包含着众多景致,总体上已成遥相呼应之势,为盘山之导引。
先讲内八景:
静寄山庄:盘山行宫总称静寄山庄,而在此列为一景,则指的是行宫内主要建筑,即帝在此班朝听政、大宴群臣之场所,亦包括寒翠斋及镜澜阁等景观。
太古云岚:位于行宫北侧,西有引胜轩、畅远楼、接要楼、韵松轩,为帝常驻之地;东有寿萱堂,为圣母太后临幸憩息之所。乾隆对这一景观共赋诗57首,其中引胜轩16首,畅远斋8首,接要楼11首,韵松轩20首,寿萱堂2首。
层岩飞翠:位于太古云岚东北部。该景观中部为主建筑澹怀堂,西有撷翠楼、云起阁,后有绿缛亭、石林精室。乾隆赋此景观诗作56首,其中澹怀堂17首,撷翠楼13首,云起阁7首,绿缛亭3首,石林精室16首。
清虚玉宇:位于行宫东北部,为一道观,主要建筑为正圆楼阁,寓“上清虚玉帝之宇”之意,四周为庑,未发现乾隆来此之记载,亦未发现有乾隆以此为题的诗作。
镜圆常照:位于行宫西北角,主建筑为“天竺招提殿”,因乾隆为其题额“镜圆常照”而成景观名称。殿后有得概轩和碑亭以及心镜斋等景观。乾隆曾19次游得概轩,赋诗20首;13次至心镜斋,留诗15首,合计在这一景观中,留诗35首。
众音松吹:在行宫西侧。此处主要建筑为乐堂书屋,还有殿堂及小石城等景观。乾隆来此处不多,只3次游幸小石城,赋诗3首。
四面芙蓉:位于行宫南侧,主要建筑为婉娈草堂,还有翠鰂亭、清啸亭等景观。乾隆在婉娈草堂留下众多踪影,先后巡游20次,为其吟诗20首。另游翠鰂亭3次,得诗9首,临清啸亭6次,留诗6首。
贞观遗踪:位于行宫西北角,亦称之为“晾甲石”。乾隆以尊崇遗迹之意,赋诗3首。该景观下方有景“千尺雪”,仿吴地景致而建,乾隆甚爱,亲临26次,赋诗达61首,为乾隆吟同一景观之最。
关于外八景,因多寺院,乾隆巡幸及赋诗情况后面有专题讲述。按景观排列顺序,下面再讲一讲新六景。
新六景的状况是:
半天楼:建于小盘山,登楼前望平原尽在眼前,北有“萝屏”石,近有韃云亭。有帝幸半天楼之记载,并为楼赋诗36首。帝亦到过韃云亭,留诗3首。
池上居:位于行宫东城墙下深涧处,为三个水池岸畔建之殿宇亭台。乾隆亦常幸此地,记载为先后达22次,为该景观赋诗32首。
农乐轩:位于行宫东侧,为种植农作物尽享大自然恩赐之所。乾隆闲游13次幸临此地,留诗15首。
雨花室:位于小盘山东坡,与半天楼为邻,建有亭室,朴素多趣,极有吸引力。乾隆21次来此巡游,赋诗22首。
泠然阁:亦位于小盘山东坡,相伴着雨花室和半天楼,建有大殿,别有庄严肃穆之感。乾隆20次幸此,赋诗28首。
小普陀:为位于行宫东北角上的一座小庙,修竹万竿,别有洞天。现无乾隆幸此之记载,亦无诗留世。
内八景与新六景在行宫内外携肩相连,展目四望,俯仰相看,盘山景观比比皆是,除后面要讲的以寺院诸景为主形成的外八景外,其他景观亦汇涌而来,观之不尽,如东甘涧、西甘涧、云林石室、贮清书屋、古中盘、延春堂、清音斋、留云室等,目不暇接。《盘山志》载,盘山名胜计有十峰、二十六名石、九岩、五台、八岭、三盘、八峪、十一洞、一淀、八泉、三井、五桥、四沟、二潭、五池、一塘、四亭、二轩等等……乾隆帝不会一一幸临,也不可能皆赋有诗作。本文将在最后附表,将已收集到的乾隆帝与盘山相关的诗作情况按项列之。
第二类:乾隆帝咏盘山寺院庙宇之诗作
盘山在历史上号称七十二座寺庙。本节仅就乾隆帝巡幸过的寺院庙宇,按行宫外八景为序,分别进行叙述:
天成寺:又名天成福善寺,也称“天成法界”,寓“天成画图”之意。此寺始建于唐,辽、明、清各代均进行过扩建重修。帝替身僧空海在该寺出家,因此,乾隆帝对此寺格外重视,先后到此巡幸29次,留诗29首。从景观布局上看,步入寺门可见江山一览阁,帝4次至此为该阁赋诗10首。
万松寺:由天成寺向东北折,登之可达万松寺。该寺为盘山最大庙宇,有文曰此地“青山绿水,梦月松风”,“庙貌之威赫,佛像之庄严,居然畿东一梵刹也”。该寺旧称李靖庵,因唐初名将李靖曾居此而得名。清康熙帝为寺赐额“万松寺”,自此寺名“万松”。帝23次幸临此寺,为寺赋诗50首。
舞剑台:万松寺西北有青松岭,岭西有一平台,名西台,为唐初名将李靖舞剑处,留有《舞剑歌》,曰:“陟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一派英武气概。故后人称此地为“舞剑台”,今尚有唐时名人李从简游此留下的题句:“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乾隆帝久慕李靖,曾到此瞻拜,并留有诗句。
盘谷寺:从青松岭达上甘涧,此处有盘谷寺。该寺又名青沟禅院,为清康熙十年诗僧智朴创建。乾隆帝为大殿题额“定力周圆”。为纪念智朴撰写《盘山志》之功绩,表彰这位一代诗僧的才华,帝赐智朴为进士,令重修智朴墓,后人称“进士墓”。乾隆帝8次幸盘谷寺,为其赋诗9首。
云罩寺:从舞剑台沿山脊达青松岭东顶,越一低谷再登之达挂月峰,山崖上矗立云罩寺,为三盘最高之庙宇。此寺唐代兴建,明万历三十年敕赐“云罩”一名。寺侧峰巅处有定光佛舍利塔。乾隆帝14次登临云罩寺,为该寺赋诗41首;6次近瞻定光佛舍利塔,留有吟咏该塔之诗作9首。
紫盖峰:位于挂月峰南,因形如伞盖而得名。又因和挂月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台同称“五峰”,而其为特尊,故独得青睐,又名“中台”。有文曰:“盘山诸刹龙脉,多发于此”。在该峰与莲花、毗卢两峰之间,为“古中盘”,又称“正法禅院”,乾隆帝14次幸临,留诗28首。
千相寺:又名佑唐寺,为唐代所建,辽时重修。僧室东北岩下有澄泉,传说曾见千僧在此洗钵,瞬间影没。乾隆帝幸此,御书“雨花福地”匾,12次幸该寺,留诗12首。
浮石舫:盘山秀水以甘涧闻名。甘涧有三,青沟前为上甘涧;有山之隔,东为东甘涧,西为西甘涧。登上甘涧东北峰顶,可见本胜景——浮石舫。帝幸此,有文形容曰:“上甘涧东北峰顶,有石如艨艟万斛,当云起时,几欲驾飞涛凌溟渤矣!”随后有诗赞之。另外,乾隆帝曾18次幸东甘涧,留诗24首;20次幸西甘涧,留诗21首。
此外,乾隆帝曾幸临并留有诗作之寺院还有:
少林寺:旧名法兴寺,元仁宗时赐额为“北少林寺”。悬有乾隆帝御书“禅指直趣”匾。乾隆帝幸此寺达20次,留诗24首。
东竺庵:位于松树峪,旧名弥陀庵。清康熙二十五年建,乾隆十年帝勅修大殿悬御书“大尼渲光”额,另有御题三诗摹勒壁上。按记载,乾隆帝21次幸此庵,留诗27首。
云净寺:位于行宫北部。明万历时建,清康熙四十三年御笔改题“云净寺”,乾隆十五年重修。乾隆帝15次幸此寺,留诗17首。
上方寺:位于嶕峣峰东。唐太和二年有僧结茅于此。清乾隆十七年修建,悬御笔亲题“云涛花雨”匾。乾隆帝8次幸此寺,留诗12首。
双峰寺:位于双峰下,旧名重峦禅院。唐贞观时监造,明万历三十年重建,清乾隆十九年修治以还原貌。乾隆帝曾6次幸此寺,每次留诗1首。
青峰寺:位于青杨峪,旧名青峰庵。明正德十一年建,清康熙中期重修,赐青峰寺额。乾隆十九年再度营缮。乾隆帝9次幸此寺,每次题诗1首。
法藏寺:旧名茶子庵。明成化年间中修,清康熙时期又修。乾隆十九年再修。乾隆帝11次幸此寺,留诗11首。
金山寺:又名四门塔,明光启二年建,有石碣存称:“蓟州大夫张公修造。”乾隆帝有诗咏之。
慧因寺:乾隆四十年,帝游古中盘,有一无名寺,僧乞额,帝题之曰:“慧因寺”。有诗阐释曰:“慧非定慧曾参透,因是何因可悟明”。乾隆帝5次幸此寺,留诗7首。
第三类:乾隆帝幸盘山有关政事世情日常景物之诗作
做为盛世之君的乾隆帝,文治武功皆有一定业绩。他勤理国政,固本恤民,革弊兴利,整顿吏治,皆为后人赞颂。就是在巡幸盘山期间,他也是照常亲阅奏疏,心系国政民情,重视文化发展,做出许多重大决定。其中有68首有关政事世情的诗作在盘山留世,再加上帝在盘山所吟有关日常景物的诗作,合为259首。
1.乾隆帝幸盘山有关政事内容之诗作
查阅《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从中选出帝在盘山所吟有关政事方面的诗作32首。其主要者有:
乾隆二十三年,帝有《降旨分别缓征徐泗等处积欠诗以纪事》和《右部哈萨克及塔什罕城回人布鲁特部首领胥来觐谒,恰至山庄曲宴示恩,点笔成什》。前诗为帝轻徭薄赋述爱民之道,后诗则为帝维护国家统一之举的道白。
乾隆二十八年,帝有《降旨截漕米十五万石以济直省赈需》一诗。言青黄不接之际,留下漕米十五万石,以济荒灾后之灾民,以救燃眉之急。此为帝“水旱灾荒,尤关百姓身命”之主张的具体体现。
乾隆三十五年,帝有《京师奏报得雨诗》,后于乾隆三十七年、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五十六年、五十八年,相继有河南、直隶、山东、陕西、云贵等省奏得喜雨的奏报,令帝欣喜非常,同时亦忧及其他各地之旱情,故均有诗留世。这是帝重视农业发展,期望风调雨顺的心愿所在。
乾隆三十七年,帝有《降旨缓征去岁被水州县中之不成灾村庄诗以志事》一诗,为帝念及重灾之地虽有一些村庄受灾较轻,仍会生活拮据,故缓征输以纾民力。亦为帝爱民之心的表达。
乾隆五十年,帝有《河南巡抚毕沅奏请截漕以备赈饥即允所请并志以诗》之作。讲的是河南卫辉属地连年被旱,毕沅到任后奏请截漕粮以接济,帝不但立即批允,而特降谕旨令速办。可见帝之决断。
乾隆五十四年,帝有《仓场侍郎奏开斛起运诗以志事》诗留世,对疏浚运河、畅通漕运极为关切。同时强调了“事在人为”这一道理,对误事漕臣和司漕运有功之官员做了明确对比。
乾隆五十八年,帝有《四川布政使英善奏报凯旋兵皆出境及春雨麦苗情形诗以志慰》一诗问世。此诗写在帝用兵征服廓尔喀大胜凯旋之时,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获得新的胜利之时,帝大为欣慰,亦感到前途责任更加重大,故在诗中有“惬然亦悚然”之句。同年帝还有《云贵总督富纲巡抚谭尚忠奏报春雨麦苗情形诗以志慰》之作。在诗中帝为丰稔在即民情欢豫而欣慰,同时亦增警惕,惟恐节候有变影响收成,可证心之诚笃。
以上各诗,为帝与政事有关而有题直指者之诗作。还有一些诗作内容与政事有关,但诗题未明指者,本节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可请读者在赏析帝之有关这类诗作时自行品评,以得其味。
2.乾隆帝幸盘山有关世情内容之诗作
从宏观上讲,帝在有关盘山的诗作中,涉及世情内容者也很多,除主题直指世情者外,还有许多是将世情容纳在胜景、寺院、书画文玩等诗中的佳作。本节仅从帝所吟咏的主题直指世情的36首诗作中,选其典型者做一简单介绍。
乾隆五年,帝登盘山,留下一首题为《昔闻》的诗作,言道盘山一侧深谷有虎疾至,被一担柴僧怒斥而遁,乡民尊僧为佛子。日后虎复来更加凶恶,僧畏葸,竟遭吞噬。此时乡人方知僧有名无实。乾隆帝吟此,有所指。
乾隆十七年,帝南巡归,幸盘山时回忆,有《谩题》、《即事》两诗,对会稽灾年米价高抬颇感忧虑。犹对贱籴贵粜之恶劣市场状况,大呼是贪官之祸奸商之福,必惩处之。但帝亦有“手束”、“无良方”之感,恐难使乡民人人得悦。真情自溢。
乾隆三十四年,帝有《芟树》一诗。芟者,除去之意。诗中言有柳与松同栽一地,柳茂长,稚松被遮去阳光雨露而萎糜,最后将柳芟去,松方旺盛而起。此诗寓意是大千世界必“去邪方可兴贤材”,帝良苦之心自见。
乾隆四十七年,帝另有一《即事》诗,帝在诗中讲:过去都是骑马游盘山,而今却在乘舆,身体非昔时可比。但想到乘舆只是一人轻松,却劳累了众人,则有背于忠恕之道,故自感疚惭……。帝有如此之省,别人乎?
乾隆五十年,帝又吟一《跋马》。言既已多年乘舆,可是今春风和日朗,则又策马清赏,但筋力已感疲惫。于是帝在诗中注曰:“筋力老而不能如昔,有志不能如少壮矣”。自是一番慨叹。
乾隆五十四年,帝在一首《即景杂言》诗中吟道:“今岁清明盼风兼畏风,前朝盘山恐雨竟弗雨,斯皆即景所艰致,而兼得之岂不慰!”盼风畏风,恐雨弗雨,如此复杂之情感世事,又怎兼得,何以得慰?
乾隆帝还有3首《静夜吟》,分别作于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第一首谈的是夜静山深,松竹布阴,月如明镜,泉自调琴,诡石玲珑,微风飒沓,这等好的景致,帝竟觉得没有清福领受,只因太关注民情疾苦了。第二首同样讲的是竹月深谷,帝却感到可以在窗影之前抚琴静吟,自有一种暂得怡心之歇的轻松。第三首则是在夜雨中,帝一面享受着东郊普沾甘霖之喜,一边想像着农夫们也会和自己一样期盼着优渥之福,倍感欣慰。三个静静的夜,三个各异的世情场面,三种不同的感受,帝栩栩如生地以诗为载体,一一呈给后世。
3.乾隆帝幸盘山吟咏日常事物之诗作
世间万物皆蕴有丰蕴的诗意。帝在吟咏盘山诸胜、寺院,并创作了众多有关政事、世情的诗作同时,也对日常事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并给予哲理上的剖析和赏识,进而为诗。据统计,帝所赋这方面的诗作191首,内容包括对雨、雪、晴、晓、溪、水、瀑、月的颂赞,对松、柏、梅、竹、桔、桂、杏、柳的歌吟,以及对气候冷暖、山色变化、花朝活动等等的描述。现选几个重点分述如下:
(1)乾隆帝对盘山之松梅钟爱非常,吟有诗作25首。盘山自古即以松闻名,众多胜景中以松为最,帝曾赞叹:“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于是,有关此山松之诗作留世很多。比如乾隆十九年,有《偃松歌》一首,竟将眼前满峰的松林形容为“飞空忽见垂苍龙,其上无云惟碧峰”,“根不土胎性不屈,盘盘蟬葱郁”,“今日应作如是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心神径投之,如醉如幻。
某岁,万松寺周围蠹蚀松叶,顿枯朽遍目。正值帝来巡游,大惊,有《惜松歌》曰:“僧云去岁即生蠹,所以苍株半枯朽,佛泯生灭付不知,山无爱憎谁任咎?”随之,帝下了定论,言:“木必先腐虫生之”,致而造成峰岭松林遭毁。帝又想:“植中寿客乃如斯,不如斯者会知否?”说的是连林!中的寿客——松树都这样,其他林木便可想而知了。言之深邃。
从见蠹蚀松,到领会治蠹,再从护松发展到提倡种松,帝可以说尽心尽力,高瞻远瞩。请看乾隆三十年的《种松》一诗,帝曰:“何处而无松,无松处亦有。乘闲课补种,趁此清明候。择高植之冈,移低出诸薮。譬如育贤材,量物随所受。忽然思薭矩,用人似兹否?”帝王人才之道亦在此。
关于梅,乾隆五十四年和五十六年有两组《雨花室庭梅》四绝句,可以说是乾隆帝咏梅畅怀而述的典型之作。比如前一组四绝句,先讲“初到庭梅蓓蕾微,五朝暖烘作花菲”;接着指出这庭梅“清高乍见向南枝,不借人工巧护持”;随后便形容道:“山中高士品真称,林下美人语涉纤”,“来时本欲无言去,何意相看冰雪姿”。连在一起,则是将庭梅自初植到盛开,从品性到品格,活生生地放置在众人面前。后一组四绝句,对庭梅体会得更为深刻,先讲育梅奇术,再言权衡而行,续谈花识疾迟,最后说的则是“芳耐春暄”,实实在在讲出一番为花做人的道理。
(2)雨与瀑是帝吟咏的另一个重点,有44首吟雨、37首对瀑而歌的诗作为证。这在帝的全部诗作中,对某一类型的事件,某一种景物,能留下这么多发自内心的诗作是非常少有的。
先说雨。雨是乾隆帝最关心、关注、关爱之事。在帝于盘山的诗作中,有关雨的吟咏分为三部分。一是各地雨情之奏报,这已于“政事”一节中有所阐述;二是对雨的祈望、祝盼和见雨而喜而忧的心情抒发;三是由雨而联想到的一些事物。比如乾隆十二年,有《盘山夜雨》一诗,从“中霄春雨寒”讲道“望己慰心官”,自“评量凡几寸”又“转觉寐难安”,不知雨于耕种之作用如何,忧心仍在。又如乾隆十四年,《夜雨》一诗,谈的是秋雨,是“度峰烂漫丹枫濯,著垅绵芊绿麦滋”;而想的却是“有喜无眠宵漏永,近臣未许得全知!”这是帝对自己的一种反问,也是一种希望,希望人人都来关切这雨景,从而虑及农情民心。可是在乾隆十五年的《夜雨》诗里,却对大雨造成的“低田潦水”极为耽心,吟出“呜呼,何时雨”,“少雨即止毋为霖”这样的句子来,不是歌雨而是盼雨快停了。在以雨为题的诗作中,《雨景六首》可以畅读。诗以《雨山》、《雨瀑》、《雨松》、《雨花》、《雨鹿》、《雨雀》为名,见雨生情,情而活跃,思古喻今,多有感慨,道出作者内心世界的繁复画面和思绪。
关于瀑,帝另有一番诗境。乾隆三十四年,在《对瀑》诗中开门见山地就讲道:“得于目为视,得之耳为听。对之两具足,色声胥至清。挂崖水,安知此闲评!万古洗不尽,惟是人之情。”这是谈瀑么?乾隆三十五年,帝又有《对瀑》,这次却是笔锋一转,从“虚窗对瀑”,而感到“声益清冷色益凄”,进而想到“岂独视听出物表,亦欣俯仰合天倪”。自觉、自醒,令帝从瀑中悟出了很多很多。同是《对瀑》一题,帝在乾隆四十年吟的则是这样一番道理:“蓄感激怒乃发放,故其势雄弗可止。气感短长无不宜,我亦因悟行文理”。一语道破,帝讲的是“瀑”,思的是“我”,我有我悟,瀑又如何!正像帝在另一《对瀑》诗中所言:“对瀑之作不一足,却是诸作无同者”。帝在每一首名“瀑”的诗作中,都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自己即时即地的感触,甚至表白了自身的立世原则,绝非一般人所讲的仅是游赏之作。
帝在吟咏日常景物中,对雪、对月、对花朝、对慈柏、对阴、对晴……各有所感,各尽所思,各显特色。比如乾隆三十七年,帝有《盘山雪景十咏》诗一组,分《雪峰》、《雪岭》、《雪瀑》、《雪溪》、《雪松》、《雪杏》、《雪寺》、《雪村》、《雪阁》、《雪亭》十题,确实各有一番独特的观察,独有的诗思,独立的哲理,非应酬之作。又如帝对花朝的描述,对慈柏的歌赞,也都具新意,有很值得深思的诗句。
第四类:乾隆帝在盘山吟咏书画文玩之诗作
乾隆帝喜鉴赏书画文物,好评论史籍及某些著作,从这些方面也反映出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准。经统计,乾隆帝在盘山留下的吟咏书画文玩之诗作,为272首,其中吟咏各类画作者244首,吟咏各类史籍书册者11首,吟咏所见文玩者17首。
1.乾隆帝对古人画作的吟咏:
吟宋·文同《盘谷卷》1首;
吟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1首;
吟元·王蒙《松鹤高贤图》、《东山草堂图》各1首;
吟元·崔彦辅《溪山烟霭》12首;
吟元·陈汝言《松阴对瀑》1首;
吟明·夏芷《洞庭春涨》1首;
吟明·周臣《松阴清话諲头》1首;
吟明·沈周《支硎遇友图》3首;
吟明·唐寅《品茶图》20首,《蟹眼松风图》1首;
吟明·仇英《松风水阁图》2首;
吟明·文伯仁《品茶图》1首;
吟明·董其昌《婉娈草堂图》12首,《青山倚艇》1首;
吟明·赵左《松阴论古》1首;
上述画家的简单情况是: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称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宋仁宗皇元年登进士第,官至司封员外郎,充秘书阁校理。晚年知湖州,未到任而死,人称文湖州,其因有《盘谷卷》而得乾隆帝青睐。
崔彦辅:生卒不详,但知其与王蒙俱为赵孟之外孙。其另名为彦辉,字遵晖,号云林生。钱塘(今杭州)人。隐居卖画以活,善篆、隶、词赋,画笔超逸。有文载,其在元至正二年(1342)作《溪山春霭图》,后被乾隆帝看中,展于盘山。
陈汝言,字惟允,号秋水。临江(今江西靖江)人。其活动时代大约于元末明初,生卒不详。汝言山水学赵孟,风格清润,并善画人物。其另一画《溪山秋霁卷》,画法则全师董源、巨然。这也是他的画作受到乾隆帝喜爱的原因。
夏芷,字廷芳,钱塘人,生卒不详。但知其“从戴进学,所作山水诸体,笔力直逼其师”(《明画录》)。按戴进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生人,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而夏芷又惜早逝,故其活动年份大约就在此期间,芷有《归去来辞图》遗世,乾隆帝也很欣赏他的画作。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吴县)人。生年无记,约卒于嘉靖中,寿八十余。其山水、人物力追宋人,尤得李唐神髓,在成就上可与戴进并肩。明代“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皆出自他的门下。乾隆帝所题“諲”字,即指扇面。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书学黄山谷,挺拔苍劲;画山水、花卉和人物,无一不工。中年画法谨细,晚岁笔墨粗简,融汇宋元各家,自成一体,为明代吴门画派领袖人物,文征明、唐寅皆出自他的门下。故为乾隆帝敬佩。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还有桃花庵主等别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画师周臣而青出于蓝。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多有创造,尤具“文人画”特质,是“吴门四家”之一。乾隆帝对其“秀润、缜密、流丽”的艺术风格尤为注目。
仇英(约1502—1552),字实父,号十州。江苏太仓人,久居苏州,原为漆工,后从周臣学画,取法南宋各家,擅山水人物。作品工整而不呆板,妍丽而不俗媚,青绿山水富丽温雅,人物衣纹精细流畅。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合称“吴门四家”,亦得乾隆帝青睐。
文伯仁(1502或1503—1575)、字德承,号五峰,又号葆生、摄山老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侄。工山水,宗王蒙、学“三赵”(令镶、伯驹、孟谷)。所作多以细密见长,笔力青劲,岩峦郁茂、布置奇兀。亦擅人物,并能诗。乾隆帝对其亦特别重视。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古雅秀润为其主要特点,为明代“华亭派”(即松江派)代表人物。帝视其画匠心独运、意境开阔而爱之。
赵左,字文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画宗董源,兼有倪瓒、黄公望之意。善于干笔焦墨,长于烘染,自出新意。为当时“华亭派”(即松江派)主要画家。
2.乾隆帝对清前期各家画作的吟咏:
根据帝之读画记录,此类诗作142首,其中:
吟慎郡王《田盘山色图》等16首;
吟王谷祥《梅雀卷》4首;
吟王原祁《山水》1首;
吟陈书《仿王蒙〈夏日山居图〉》5首;
吟张宗苍《山水画》7首,《盘山别墅》、《秋景山水画》各1首;
吟金廷标画作1首;
吟邹一桂《盘山图》2首,《杏花》19首;
吟董邦达《林峦积素图》1首,《〈山水〉小册》8首;
吟钱维城各种画作73首;
吟董诰《〈梅杏〉写生》3首。
上述诸家之情况简述如下:
慎郡王允禧,清圣祖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其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帝即位,进慎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师董源,近师文征明,自署紫琼道人。乾隆二十三年五月逝世。其《田盘山色图》留为纪念。
王谷祥(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苏州)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工书法,善画花卉。其花卉为典型之文人画,富内涵力量,亦有盎然神志,用笔节奏动人,有古拙、朴厚趣味。有《梅雀图卷》展于盘山,帝每临观之。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白。今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所以也称“王司农”。其潜心画理,精于笔墨,行政事物之外,于宫廷从事古今名画鉴定及绘画创作。山水画刻意学古,以黄公望为依归,形神俱得。其风格“中年秀润,晚年苍润”,深受乾隆帝赏识。
陈书(1660—1736),女,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适海盐钱伦光,以长子陈群贵,诰封太淑人。精花鸟、草虫,亦善山水人物,笔力老健,风神简古。其画清内府所藏甚多,卒年77岁。乾隆帝知其功力,故多观其画,并书所感。
张宗苍(1686—1756),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乾隆时期重要的宫廷画家,擅长山水画。乾隆十六年帝南巡,其因进呈所作《吴中十六景》画册被录祗候内廷。乾隆十九年特授户部主事。于宫廷服务4年,受帝赏识,人称“恩遇殊常,旷代一时”。
金廷标,生卒年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善作肖像画,汇人物形神兼备,白描功夫很深。山水能作界画,花卉工整活泼,为绘画全才。乾隆二十五年帝南巡时,其进呈《白描罗汉册》,受赏识,命入内廷供奉。因帝亲自为其所绘之写意秋果人物画册题诗而闻名于世。
邹一桂(1686—1774),字元褒,又字原褒,字小山,又号二知,亦号让卿。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赠尚书。善工笔花卉,画法师恽寿平。间作山水,格调冷隽。所著《小山画谱》介绍花卉画法甚为详细。乾隆帝所爱者为其所画之《盘山图》。
董邦达(1699—1769),一说(1699—1774),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能画,山水画喜用枯笔,人谓其笔法介于清代“虞山”、“娄东”派之间。乾隆帝喜其《山水小册》,逐图题诗。
钱维城(1720—1772),字宗磐,一字幼安,号幼庵,一号稼轩,又号茶山。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不甚画山水,后一经染翰,遂成名手,供奉内廷,成画坛领袖。帝多次阅其画作,题诗甚多,只对其山水画作即题诗48首。
董诰,生卒不详。字蔗林,浙江富阳人,尚书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其承家学,继为侍从,书画亦受帝赏识,尤以奉职恪勤为帝所眷注,累迁内阁学士。其梅杏写生画作在盘山为帝所喜爱,多次题诗抒怀。
3.乾隆帝之其他题画诗作
查帝题画诗中,还有自己的《写东竺庵慈柏仿沈周〈慈竹图〉法》1首,无所指题画诗1首。另在嘉庆二年于盘山有《题〈四朝选藻册〉》40首。加在一起为42首。
《四朝选藻》四册,每册各有画10帧,以“元亨利贞”分属之。帝题以诗,首册为五言律。二册为七言二韵,三册为五言三韵,四册为七言律。这些诗本为帝日常所作,乾隆六十二年帝游盘山,录之为念,作为本年盘山诗之一部分。
如上,乾隆帝之题画诗三部分,字数虽多寡不等,但各有寄托。
4.乾隆帝吟咏各类史籍书册情况
乾隆帝在盘山读史籍书册很多,以诗记载下来的很少,只有书籍4种留诗11首。情况如下:
《题赵蕤〈长短经〉》4首;
《题胡宿〈文恭集〉》1首;
《题魏了翁〈周易要义〉》1首;
《阅钱陈群书〈游盘山诗册〉有感》4首;
《赋得灯右观书》1首。
有关人物的资料如下:
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梓州盐亭(今四川)人。“任侠有气”,善纵横学说,活动于盛唐,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赵与李一起显名于开元盛世,但赵终生隐居山林。其著作《长短经》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
胡宿(996—1067),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皇(1049—1053)中拜枢密副使,谥文恭。工笔札,其迹杂见《风墅续法帖》中。卒年72岁。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文,号鹤仙,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人推崇朱熹理学,但又有疑虑。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
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浙江嘉兴人。父纶光,早卒;母陈书,翼诸孤以长。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陈群迎驾吴江,献诗,上命俟回跸召试,以母病不赴。六十年,成进士,引见,上谕及前事,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朝,督顺天学政,后归里,帝每岁录寄诗百余篇,陈群必赓和,亲书册以进,屡蒙奖许。
5.乾隆帝鉴赏文玩吟咏之诗作
文玩收藏并被鉴赏,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所在,这是民族修养和文明传承的展现,同时也是艺术和财富的积累。无论是民间还是帝王宫室,都在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开掘和保护,乾隆帝亦身在其中。
乾隆帝在盘山,不可能在文玩收藏和鉴赏方面有大的作为,只能是一般性的巧遇、偶遇,或是有意地展示或论谈,方有了一些可吟可读可留世的诗作,初略统计,为17首,如下:
乾隆三十九年有《咏官窑乳耳炉》诗1首;
《咏和阗玉镂〈东坡夜游图〉》诗1首;
《题和阗玉云龙小盂》诗1首;
《和阗白玉方瓶》诗1首;
乾隆四十年有《咏官窑碟子》诗1首;
《题痕都斯坦绿玉盘》诗1首;
乾隆四十七年有《咏汉玉璃文璧》诗1首;乾隆五十年有《咏文彭刻章》诗4首;
《题嘉靖雕漆龙凤丹台盒》诗1首;
《咏雕漆屏》3首;
乾隆五十二年有《咏古铜章》1首;
《旧端石兰亭砚》1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诗作中所包涵的内容,作如下一些解释:
关于官窑瓷器: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东汉晚期成熟的瓷器在浙江上虞地区烧制成功,两宋时期的造瓷业已百花争艳,出现“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其中,官窑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别开生面,以其先进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水准而闻名。乾隆帝所咏之乳耳炉和碟子为官窑普通制品。
关于和田玉:新疆和田有一条玉河,所产之玉称和田玉。和田即古之和阗,和田玉古时称和阗玉。玉河发源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时玉器初创。春秋战国至两汉玉器大兴,唐宋时玉河之浪滚滚向前,至乾嘉盛世,玉器攀至艺术巅峰,正是乾隆帝尽情欣赏之际。
关于雕漆:相传战国时,已有彩绘透雕漆座屏。今所见雕漆制品,多为将调好之漆料涂于铜胎或木胎上,直至涂有八九十层,甚至数十层,趁未干透时进行浮雕,再烘干、磨光,即为成品。帝所咏者为盒、屏类漆品。
关于端砚: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故名。始于唐代,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且雕琢精美。古人有诗赞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李贺)乾隆帝所赞之兰亭砚,为在端砚上刻《兰亭序》全文之砚,并以此著名。
关于文彭刻章:文彭(1498—1573),明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精于篆刻,风格工稳。史称其为将石材引进篆刻领域之世祖,功在印坛,为世代所崇仰,故乾隆帝专有诗文吟之。
关于古铜章:华夏印学,以阶段论,分为周秦两汉绵延至明中期的铜印时期与明末迄今的石章时期。因此,以金属印材所治之铜印,世称“古铜印”或“古铜章”,其制作方法多为浇铸或在浇铸的印坯上凿字。篆刻印章,汉代时文官称“印”,武将称“章”,后人统以“印章”称之,乾隆帝咏“古铜章”,即由读《印统》有感而发。
自古以来,华夏神州之书画印艺术和文玩鉴赏做为国粹而光芒灿烂,同时亦是历代所研讨的重要学术课题。乾隆帝当是一位有相当水平的研究者和鉴赏者,如上诗作的留世,是其涉入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说是难得的历史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