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半官半隐,诗作信手拈来,清新淡远,多被人评曰大有渊明遗风。但王维本人对此却颇有异议,他对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与思想也并非全盘认同,甚至还曾提笔讥讽。“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当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将自己对陶渊明的不赞赏,写得非常直白。
陶渊明是辞官归隐,既然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今后的衣食住行便全是自给自足,自耕自种,免不了生活拮据。而王维是亦官亦隐,一手拿着朝廷俸禄,一手拂过碧水青山,无后顾之忧、无贫困之苦。王维文中提及的《乞食》诗,就是陶渊明描写自己不幸遭遇灾荒,不得不叩门乞食的经历。诗中陶渊明虽是困苦,但也达观,依旧饮至杯空,谈至日夕。可王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出仕与归隐并非只能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识时务者为俊杰,若不然便只会如陶渊明一样,小不忍则乱大谋,“忘大守小”。王维此见比陶渊明,看似庸俗不少,但他与陶渊明本就是身处不同时代,且性格迥异的两人,如何能以今人之见,轻易妄断他们谁更高洁。
王维身处风气开化的大唐盛世,彼时,士大夫的归隐之气已蔚然成风,所以王维出仕与归隐,当真能两不相误。加之王维深受《维摩诘经》的影响,维摩诘居士本就是富甲一方,身处世俗,却能超然于世俗之上。陶渊明性情高傲,仕途的黑暗昏庸他不能忍,但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佛家讲“忍即慧性”,“以忍调行”,忍辱便成了一种修行。
陶渊明性格刚烈孤高,为世人所欣赏赞颂,但在禅宗看来或许执念太深,执着于出世,执着于“东篱采菊”。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多是“似禅意”,而非“真禅意”。陶渊明爱菊,人人皆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虽洁身自爱,诗意虽宁静致远,但陶渊明见花是花,且独爱菊,分别心太重,归根究底只是凡夫的美学。而王维与之有别,正如这首《辛夷坞》,见花不是花,而是其中生灭无别的禅机佛理。如胡应麟所评:“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辛夷,指的便是木兰花,花色外紫内白,花香浓郁。“木末芙蓉花”,王维在此引用了裴迪的诗句,“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芙蓉在诗作中素来是莲花的别称,王维在此是将辛夷花比拟为长在树梢上的红莲。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神圣的光环。相传在释迦牟尼降生之时,即有莲花相伴。而在释迦牟尼悟道后,他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花。“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众生皆有佛性,但这佛性却如莲花种子一般,被深埋于淤泥之中。十方诸佛在顿悟前,也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人若能得见自身真性,得到解脱,便是如莲花般破土而出,淤泥不染。因而诸佛得无上正等正觉后,皆坐莲台之上。
寂寞山涧,无人往来,唯山中辛夷,兀自开落。全诗二十字,字面之意仅是如此。但也正因如此,才成就王维“援禅入诗”的极佳之作。不渲染花开的娇艳,也不描绘花落的无奈,只因辛夷常开常落,本就没有分别。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思,也没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愁思,连生灭都分别不起,更何谈娇艳与否,无奈与否,寂寞与否。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一切从容坦然,无有矫饰造作。见花不是花,而是生死寂灭。花是虚空,因此不碍于心。正如《圆觉经》中的一句偈语,“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王维的许多诗都是如此,在诗中见不到时代,见不到社会,甚至也见不到延绵的时间与难舍的我执。正如禅宗所讲,“心外无物”,没有了时代与社会的背景,亦消泯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许是正因如此,王维的诗才获得了穿越时空的价值,通贯古今的美丽。一如这首《辛夷坞》,历经岁月洗涤,超越蓝田一隅,始终令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维摩诘经》中有载,维摩诘居士为与佛的弟子辩论佛法,曾佯装卧病,诸菩萨便率众弟子前去探望。一日,在维摩诘的丈室中,有一天女聆听了他们的讨论后,便现了真身,将纷纷扬扬的天花洒落在诸菩萨与众弟子的身上。然而,花瓣飘至诸菩萨头上时,竟兀自坠落,不得沾身。但众弟子的情况却与之相反,身上都黏满了散落的花瓣。诸弟子见状,立刻运用神力,欲将花瓣抖落,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皆是徒劳。
天女问大弟子舍利弗:“为何要将花抖落?”
舍利弗答:“这花应落地却不落地,不符合佛门教义,因此不能沾身。”
天女对曰:“勿言花不合乎教义。花本身并没有合不合佛法一说,只因人自己起了分别之心。譬如人有畏惧心时,邪魔妄念便会趁机侵害。若众弟子畏惧生死,色声香味触就会侵入心中。唯无所畏惧,五欲方不足为害。”
可见,有所分别才是真正的不如法。若心中根本就没有如法与不如法的区分,世间万物又如何能不如法。诸菩萨不以花为花,因而才能花雨不沾衣。正如王维诗云,“纷纷开且落”,辛夷开也好落也好,且随它去;天花沾衣也罢落地也罢,皆不碍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